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合集下载

历代疆域的变迁

历代疆域的变迁

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

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

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中国古代六次著名迁都①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中国历史上的领土变动与边界争端

中国历史上的领土变动与边界争端

中国历史上的领土变动与边界争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其领土的变动与边界的争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这些变动和争端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的顺序讨论中国历史上的领土变动与边界争端。

最早的领土变动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夏王建立夏朝后,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将领土从黄河流域扩展至黄河以南地区。

这一过程中,夏朝不仅对外扩张,也要处理内部领土争端。

然而,由于史料有限,我们很难详细了解夏朝的领土变动情况。

进入商周时期,中国的领土变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朝扩大了其领土范围,将领土从黄河流域向东扩展至华北地区。

然而,在商朝后期,周朝的崛起导致了领土的再次变动。

周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逐渐征服了商朝的领土,使得中国的统一进程更加深化。

随着秦朝的崛起,中国的领土变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中国的领土由黄河流域扩展至南方的长江流域。

然而,秦朝的统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原来的诸侯国和少数民族开始反抗,边界地区的争端不断增加。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领土变动与边界争端的关键时刻。

在西汉时期,中国的领土进一步扩大,东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北部。

然而,随着西汉的衰落,边界地区的争端再次加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反叛,北方的匈奴对中国边境进行频繁的袭扰。

汉朝最终不得不与匈奴进行外交和军事斗争,以维护边境的安全。

隋唐时期,中国的领土变动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

隋炀帝攻灭了南朝陈,将领土南扩至今天的越南北部。

唐朝统一全国后,中国的领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辽阔程度。

唐朝将领土由西北扩展至中亚地区,东南至海南岛。

然而,随着唐朝的分裂,中国的领土变动再次引发了一系列的边界争端。

宋朝时期,中国的领土变动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宋朝致力于内政建设,避免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然而,辽金和南宋之间的边界争端仍然存在。

金朝攻灭了辽朝后,与南宋展开了长时间的战争,边界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

中国国土的演变史,有图有真相ο°

中国国土的演变史,有图有真相ο°
类似文章更多中国国土的演变史有图有真相上地图上的中华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不是元朝也不
中国国土的演变史,有图有真相ο°
2017-11-13 激情小说
黄帝、炎帝时代
大禹时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春秋初期
东周——春秋后期
战国时代
大秦帝国
楚汉战争时期
西汉
东汉
东汉末年
魏蜀吴三国
西晋
东晋——五胡十六国
东晋——五胡十六国
东晋——五胡十六国
东晋——五胡十六国
东晋——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宋魏对峙
南北朝:齐魏对峙
南北朝:东魏、西魏、梁对峙
南北朝:周、齐、陈对峙
大隋帝国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第一个阶段: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疆域形成的准备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还没有疆域的概念。

夏商周时期,中国大地上“万邦林立”,存在着大量的氏族部落。

每个氏族部落的发展程度都不同,有的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有的进入了城邦国家阶段;有的是游牧的,有的是渔猎的,有的是农耕的,而且还会不断转化。

夏商周,中国文明的核心处于洛阳一带,这里被称为“中国”,夏朝定都于此。

西周时期,完善了分封制,于是逐渐形成一个以宗周为核心的“华夏”“诸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中国”“中原”。

西周分封的意义在于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周边各族,让南北各大民族集团开始接受华夏文化,为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何尊: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者春秋战国,周王朝崩溃了,但是多个华夏国家崛起了。

这些国家向“四夷”扩张,奠定了中国传统疆域的基础。

该时期主要的扩张方向为:秦国统一西戎和巴蜀;楚国统一长江中下游;齐国统一东夷地区;燕国向辽东扩张;赵国向河套扩张。

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华夏和东夷、西戎、吴越、北狄、巴蜀、南蛮等融为一体,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时期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华夏文明区首次实现了大一统。

秦朝统一后又收复河套、南征百越,形成了“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的广阔疆域。

这个疆域范围就是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我们称为“汉地”或者“内地”。

汉朝版图:黄色部分就是汉地从秦朝到清朝,“内地”的范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增加了云贵、河西走廊等地。

长期以来,汉地的中央王朝自称为“中国”,是华夏文明的延续,而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夷。

在汉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塞北的大草原也走向了统一,建立了匈奴汗国。

从此,游牧民族和汉地农耕民族的斗争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脉络之一。

当汉家王朝强盛时,就会出兵大漠,扩张版图,使其臣服。

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

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

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疆域是主权国管辖的国家全部疆域。

领土是位于国家主权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以及其底土和上空。

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下面给大家介绍?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一般都建有一个城池作为国家的象征,城池丢了,国也就不存在了,所谓“城破国亡”就是这个意思。

当时都城的名字与封国往往同名特别是小国,这些都城到了以后的统一王朝实行郡县制时则往往成了郡、县办公的地方。

西汉前206年~8年和东汉公元25年~220年在秦朝版图的基础上建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但疆域范围有所变化和发展。

西汉疆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

东北拓展到朝鲜半岛中部,西北拓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西南拓展到云南和四川地区以及海南岛北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唐朝前后时期盛衰反差很大,疆域盈亏也很明显。

唐在最辉煌时的疆域不仅拥有秦汉时期的疆域范围只缺今天的云南西南部,而且东北推進到日本海西岸地区、库页岛和朝鲜半岛西南部,北方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南方拓展到海南岛南部。

在西部,唐朝还统一了西域,并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其疆界推至咸海,势力范围延至里海。

辽的疆域只限于东北和今天华北的部份地区。

北宋的疆域与唐朝晚期疆域比较,北宋南疆已不含越南北部,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接界,北部则在河北、山西中部一带与辽对峙。

第一种是邻国强占中国领土。

俄国和日本是典型。

在东北,俄国通过强迫清王朝签订1859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在西北,俄国通过签订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伊犁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占了从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地区的大片领土。

日本在甲午之战1894中打败中国后,次年迫使中国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台湾省。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几千年的时间。

这一过程由多个因素和事件所影响,其中既包括战争、外族入侵、外交手段,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和原因,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这一现象。

正文内容:一、战争与征服1. 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争夺霸权的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征战,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秦国的统一战争将中国东南沿海的各国统一,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2. 董卓之乱与三国时期: 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各方势力之间的战争导致疆域的再次变化和调整。

3. 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的北方民族多次入侵中国,如匈奴、鲜卑和党项等。

这些入侵对中国的疆域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北方边疆就是在与这些民族的战争中逐渐形成的。

4. 元朝的建立与辽金铁云之战: 蒙古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另一重要因素。

元朝在征服南宋后进一步扩张其疆域,而与辽金铁云之战则是元朝征服北方的重要一役。

5. 明代的疆域扩张与海外探险: 在明朝时期,中国开始海外探险,并建立了许多海外殖民地,如台湾、菲律宾和马六甲等。

这些海外领土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影响力。

二、外交手段与条约1. 中央平云之战与巴黎条约: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外交手段调整疆界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中央平云之战和签署的巴黎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这些条约,中国的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2. 祖国统一与和平演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政府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并最终与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签署条约,恢复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

3. 欧亚大陆贸易的军事及外交角力与《瑷珲条约》: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贸易走廊和关键交通要道经常成为不同国家争夺的焦点,比如《瑷珲条约》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为争夺疆域而签署的条约。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东北边疆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东北边疆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东北边疆的变迁在地理学中,边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邻近国家或地区相接的地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边疆变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的疆域也经历了多次漂变,其中东北边疆的变迁尤为引人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疆域漂变及东北边疆的变迁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疆域在不同的朝代有着巨大的变化。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

其中,西周时期的疆域最为狭小,大约仅限于黄河流域。

而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西至边塞,东到大海。

这一时期的中国疆域可以说是相当辽阔的。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权更迭,中国的疆域也开始有所收缩。

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入侵导致中国北方的边疆不断变动。

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大,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北至今日的蒙古国境内,南至越南北部。

然而,由于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混战,中国的疆域再度缩小。

从宋代到元代,中国的疆域开始趋于稳定。

宋代南方的边界主要是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北方则受金朝和蒙古帝国的控制。

元朝时期,中国疆域的南方边界与今天相差不大,但北方则被蒙古帝国占据,形成了中原与北方蒙古草原的明显界限。

明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大。

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战役,争夺中原,并将明朝的疆域拓展到了今天的北方和西南地区。

然而,明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压力,中国的疆域逐渐缩小,南京被攻陷,明朝只剩下南方一小部分疆域。

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疆域再次扩张,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

清朝通过战争和条约,将中国边疆扩展到了今天的西藏、台湾等地区。

然而,鸦片战争和后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疆域再度收缩。

二、东北边疆的变迁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东北边疆也经历了多次漂变。

在古代,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地区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辽东地区是辽东国的国土。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

中国古代疆域变迁的历史与原因中国疆域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历经数千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扩张和收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版图。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以下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历史与原因。

地理因素: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的国家,其地理因素在疆域变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于各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古代时期,北方广袤的草原以及西部辽阔的沙漠地带对于中国的统治者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也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采取了分封制度,通过在草原地带设立诸侯国来维持对这一区域的统治;而汉武帝时期则采取了边塞守卫和筑城防御的方式,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于中国的疆域变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战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疆域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历史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利用战争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例如,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有着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他利用了大规模的战争来统一中国,并逐渐将中国的疆域推到了极限。

而唐朝则通过游牧民族联盟的形式,将疆域扩展到了西域地区,使唐代成为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之一。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中国疆域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对于疆域变迁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分裂和不断的战争,导致了国家的经济状况长期低迷。

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国的疆域无法扩张。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疆域也得以不断向外扩张。

唐代经济的繁荣也使得唐朝得以将版图扩展到海外。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于中国的疆域扩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中国的疆域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例如,汉朝时期,中国推行“中国化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使得中国的统治者能够较为顺利地将疆域扩展到包括今天的西藏和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清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华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

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目录概述远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周边其它民族国家宋朝时期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疆域清朝时期的疆域民国疆域共和国疆域近代的国土沦丧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二、殖民地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概述远古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唐朝疆域周边其它民族国家宋朝时期大蒙古国与元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疆域清朝时期的疆域民国疆域共和国疆域近代的国土沦丧近代西方国家侵占中国领土方式一、邻国强占中国领土二、殖民地三、西方国家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现代中国疆域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

编辑本段远古时代战国时所著的《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国)是关于中国疆域最早的文献记载。

虽非禹时实著,然亦体现了战国时人九州的天下观与地理观。

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

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

虽然此说分歧很大,传说性质浓厚,范围也大于当时中国实际面积。

但此为古人天下观之萌芽与发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编辑本段夏商西周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疆域处于混沌状态。

当时部落观尚浓,国家并未完全成熟。

因此疆域同样极不确定。

但三代都大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

其中夏在中,商在东,周在西。

由于关于夏代的历史文献与历史遗址均极少。

因此夏代的疆域难以考证。

据顾颉刚考证,中夏以前夏代政治中心似在山东省,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晚夏则移居到伊、洛流域。

商汤的活动中心最初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

在商代极盛时期,其势力东至山东半岛;西到甘肃东部;南在今河南南部淮水流域,较夏代有大扩展。

周起源于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一带。

周灭殷后,国土大幅向外扩张,向北已征服肃慎(今辽宁省的朝阳县一带),南到汉水中游,东到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广封诸侯。

也为其后的主要由于地方权力过大而导致的分裂时期及秦朝的大一统奠下基础。

编辑本段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国疆域战国时中战国地图国疆域春秋时期,本是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皆以扩张以第一要务。

国土较大者有楚、晋、齐、秦、吴、越、燕、郑、宋、卫、鲁、莒、中山等国,加上已经沦为一小国的周王国。

春秋末年,秦国的西疆扩展至渭水上游。

晋国北疆达到山西汾河中游。

燕国占有了大凌河流域。

楚国控制了云梦泽平原。

越国占有浙江北部。

是为当时疆界四至。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形势大乱。

各国纷纷向四周开阔疆土。

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北界由桑干河推移到河套地区。

燕国击败东胡,筑长城,疆界也推移到现在的辽东地区。

秦国疆域扩张最为显著。

西部达到今甘肃东部洮河流域,并且攻灭了巴、蜀两国,势力扩展到四川地区。

楚国也向南发展到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领了湘西、鄂西地区。

编辑本段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秦朝疆域秦朝秦始皇创秦帝国疆域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疆界大幅扩展。

除继承原六国时期疆域,更统一南越及闽越地区,疆域比之前的几千年有了巨大的扩展。

在北方占领了河南地,将匈奴势力驱逐到阴山以北[1]。

东到朝鲜半岛北部,南到今广西、云南东部,西北到甘肃东部、内蒙古西部,西到四川东部。

秦朝将战国时期赵、燕、秦三国所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秦长城。

还开五尺道试图向西南地区渗透。

汉朝西汉疆域汉朝建立后,先是削除异姓诸侯,后又有吕后及七国之乱。

国家政治动乱,无暇顾及边防。

河南地复为匈西汉疆域奴所有[2]。

汉武帝时期,西汉武功极盛,国土大幅扩展。

汉朝的西部领土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东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等地。

南到今越南中部、北部、海南岛,南海的西沙、中沙群岛等。

东北到朝鲜半岛中部、北部。

公元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

云中、雁门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扩展。

西汉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阴山以北。

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

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

连同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

汉武帝刘彻为了保卫中原的正常发展,反击匈奴,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

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

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

太初三年(前102年)战胜大宛后,西汉朝廷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西南)置使者、校尉,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之始。

后又设置伊循都尉、护鄯善以西使者。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在此置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

尔后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显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

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西汉和罗马大增。

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

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王的威胁,举国内迁到今江淮流域。

前110年,汉朝又灭亡了闽越国。

前111年,汉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岛,在该地设十郡。

在西南地区,汉朝征服了诸国,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贡黎山。

东北地区灭亡了卫氏朝鲜,设置了东北四郡。

边疆形势蔚为改观。

并设立西域都护府控制西域诸国[3]。

西汉晚期,疆域萎缩。

东北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

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

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

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

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区先后放弃。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

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编辑本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土东汉中期以后,东北地区各民族势力林立。

其中最强大的是高句丽。

公元313年,高句丽占有乐浪,中原王朝势力退出朝鲜半岛。

404年高句丽更进一步占领了辽东地区两郡。

整个辽河以东地区至此全为高句丽所有。

北魏管辖内蒙古南部到今长江北部,辽西到内蒙古西部、甘肃东部一带。

漠北地区前后有多个游牧部落兴起,在鲜卑入主中原后,最大的势力即为柔然。

北魏与柔然之间战争不断,但疆界大体稳定,少有变化。

555年,突厥与北齐夹击柔然,柔然被攻灭。

突厥成为了漠北新霸主。

此外中原王朝也丧失了对于西域地区的控制。

吐谷浑则在西部地区长期威胁着当时北方各政权的边境。

三国时期,蜀汉在南中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

南朝对西南地区控制不力,侯景之乱后,西南地区各民族纷纷反叛独立。

汉族势力退出宁州。

南朝继承了汉朝对越南中北部的管辖。

陈朝政府力量软弱,林邑国继续向北发展,侵占整个日南郡-越南中北部。

陈朝的南界北移到北纬18度。

编辑本段隋唐鼎盛时期隋朝疆域隋朝统一全国后,开始了对边疆的开扩与经营。

584年,衰落的东突厥寄居漠南,隋借此收复了河套地,设置五原、榆林等郡。

609年,隋朝灭亡了吐谷浑[4],并且占领了伊吾,合为西北五郡,首次把今甘肃一带、青海北部全部纳入中国版图。

在西南地区,隋朝虽企图恢复汉族在宁州的统治,然而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最终疆域定在今贵州西部一带。

大业元年,隋平林邑,不过仅数月时间,隋退兵后,林邑即复国,但隋朝恢复了对今越南北部的控制。

隋初海南岛由高凉冼夫人控制。

仁寿初年,隋正式将海南岛纳入版图[5]。

隋末动荡,吐谷浑等又先后复国。

唐朝疆域唐朝初年,国土扩张。

唐朝中期前疆域西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疆域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部、乌孜别克斯坦东部等地。

南到今越南中部、北部、海南岛,南海的西沙、中沙群岛等。

东北到朝鲜半岛中部、北部。

唐朝时西伯利亚中南部包括贝加尔湖首次纳入中国版图,西伯利亚东南部的外兴安岭和以北地区在唐朝中期后纳入唐朝版图。

630年,唐灭亡东突厥,漠南地区为其所有[6]。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占领高昌,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

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东南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部、乌孜别克斯坦东部等地。

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

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唐军发动了对西突厥的一系列远征,唐高宗发大军分南北两道进攻西突厥,一举灭掉了西突厥,在657年西突厥彻底投降,西突厥领土全部为唐所有。

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新疆大部分。

646年,灭亡薛延陀,大漠南北皆为唐所有,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等单位进行管理,管辖今外蒙古大部、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周围、鄂毕河上游。

682年,西突厥复国,唐朝势力退出漠北。

后回纥兴起,尽占突厥故地,成为漠北强国。

西北边界上,唐朝于659年灭亡西突厥,势力一度伸至波斯,唐朝在这些地区设置都督府州。

唐朝晚期后,由于大食势力扩展,唐朝退回葱岭以东。

隋朝曾四次出征高句丽,均无功。

645年,唐朝开始再入朝鲜半岛。

先后灭亡百济、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管理朝鲜半岛西北部。

唐朝曾经在朝鲜半岛西南部设置熊津都护府,由于唐朝扶持的新罗的兴起,唐朝几年后退出朝鲜半岛西南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