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论文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比较及影响

体 的 人 物 和 事物 结 合 起 来 ,才 分 辨 出什 么是 善 ,什 么 足 恶 。 这 正所 谓 “当 与不 当 ” ,在 这 其 中 所 讲 的 “当 ”就 是指 适 当 、 合 适 、 合 乎 制
文 化 艺 术
孟 子性善论 与苟 子性 恶论 东 艺术 学 院艺 术管 理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3 0 0 ) 摘 要 :孟子 的 性善 论 与荀 子 的性恶 论 虽然在 人 性 的观 点上 有所 不 同 ,但 是 都是 主 张通 过教 育 来改造 人 与社 会 。可 见 ,这 两种人 性 论 的最 终 落脚 最仍 然是 ‘ ‘ 人 皆向善 ” 。性 善论 的观 点 与性 恶论 的观 点 各 自产 生 了 “ 仁 活” 与 “ 法 治” 这 两种对 社 会 改造 的不 同方 法。 在社 会发 展 建设 的 方面 殊途 而 同归。 所 以,现 在 的 中国社 会应 该加 强社 会 主 义的伦 理 道德 建设 ,也 就是 大力提 倡儒 家人 性论 关键 词 :性 恶论 ;性 善论 ; 法治 ;仁 治
儒 家 人 性 论 的发 展 有 三 个 阶 段 , 也 可 以 说儒 家 人 性 论 的发 展 有 三 种基本形态。从时间上来讲 是三个阶段,从形态 上来讲 是三个基本形 态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对于人性这个学说的研 究与探讨 向来是被中国古代人们所特别重视 的,其 中最为重视的是儒家学说 。 在某种意义上 ,可 以把儒家学说称之为 “ 人学 ”。儒家学说特别 关注 对 人 本 身 ,那 么 对 人 性 的 探 讨 也 就 是 儒 家 学 说 和 儒 家 思 想 中 最 重 要 的部分 。在长期的研究与探讨中,人们对儒家人性论的整体把握和对 儒家 人 性 论 的发 展 逻 辑 有 如 下 理解 。儒 家 人 性 论 的 第 一 个 基 本 形态 是 在 先 秦 时期 形 成 的 “ 人 性 同 一 说 ” 即 人都 是 有 共 同 的人 性 ,没 有 人 是 例 外 。儒 家 人 性 论 的 第 二 个 基本 形 态 是 在 汉 唐 时 期 形 成 的 “ 性 品级 说 ( 性三 品)”即与 “ 人性同一说”相反 的,认为人没有统一的人性 。 儒家人性论 的第三个基 本形态是在宋 代 以后 形成的 “ 性 同一说 ”与 } 生品级 说 ”合 二 为 一 的 形 态 , 即 “ 天命 之 性 ”与 “ 气 质 之性 ” 的合 是在 否 定 基 础 之 上 进 行 再 否 定 的 过程 。儒 家 人 性 论 经 过 了 从 “ 性 同一 说 ”到 “ 性 品 级 说 ”再 到 “ 性 同 一说 ”与 “ 性 品 级 说 ”的 合 一 的 个 发 展 过程 。 儒 家 人 性 论 的第 一 个基 本 形态 即 “ 性 同一 说 ”的 形 成 过程 中 出现 了多种关于人性 的不 同阐释与理解。其中包括 :孟子提 出的性善论即 “ 四端”;苟子提 出了性恶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 ;以及漆雕开 认为人 性有善有恶 。虽然这些 说法各有不 同 ,但是这 些看法都 是在 孔子 的 “ 性相近也 ,习相远 也一一 《 论语 阳货》 ”的基 础上发展 出 来的。先秦儒家 的人性论都表现为性同一说,并且有着丰富 内容 ,对 人性 的观 点 却有 着 两 种 不 同 的见 解 ,即 认 为 “ 初 生 的人 跟 动 物 没 有 区 别 ” 的 苟子 与 告子 的一 类 人 和 “ 人 生 来 就 有 善 的 因素 ” 即 “ 将 人 性 看 做 是 一 种特 殊 的类 ” 的孟 子 与 漆 雕 开 的 一 类 人 。 虽然 孟 子 、苟 子 等 人 的 说 法有 所 不 同 ,但 是 殊 途 同归 ,这 两 种 说 法都 是 对 孔 子 人 性 论 的 发 展。关于人性的认识虽然多种 多样, 但其实质就是分为善与恶两种 。其 中,孟子的性 善论与苟子 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对人性 问题探讨最 具 代 表 性 的 观 点 。这 两种 人 性 论 在 表 面 上 对 立 的 , 其 实质 上 却 是 一 致 的 。 之 所 以造 成孟 子 与苟 子 关 于 人 性 问题 的 对 立 点 是 由于 孟 子 只关 注 到 人 的 道 德 属 性 , 苟 子 只 关注 到 人 的 自然 属 性 。 两 种观 点 的差 别 不 在 于对人性的本质问题 的探讨上 ,两种观点区别在于解决问题 的出发点 的不同 ,即都是要解 决人如 何在社会上生存的问题,但是孟子 从人具 备 善 德 因素 出发 、荀 子 从人 有 恶 的 因素 出发 。 孟 子 认 为 人 性 本 善 。 孟 子 认 为 人 与禽 兽 之 间 的 区 别 就 在 于 人 与 生俱 来的本性和 品质一一善 。孟子通 过 “ 仁 ”、 “ 义 ”、 “ 礼 ”、 “ 智 ”这 四 种 人 的 本 质来 证 明人 的善 性 。在 孟 子 的 性 善 论 中认 为 :人 通 过 善 的本 性 来 维 持 自身在 社会 中发 展 与 地 位 。苟 子 认 为 人 性本 恶 。 苟 子 把 人 的 自然 欲 望 作为 出 发点 来 谈 论 人 性 问题 , 自然 会 认为 人 性 是 恶 而 非 善 。 人 的 自然 欲望 必 然要 受 到 限 制 和 约 束 ,即 各 种 社会 道 德 。 所 以 ,教 化 这 种 方 法对 于 苟子 来 说 是 人 能 否 做 到 “ 善 ” 的 关键 点 ,也 就 是 说 苟 子 认 为 人 最 终从 恶 到善 要 依 靠 社 会 礼 法 的 教 化 。 可 见 , 荀子 虽然从人性恶的方面出发 ,但是最终还是 回归到人性善的方面。所 以 在这点 ,孟子与苟子的人性论的归宿都是让人做到 “ 善 ”。总之,在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意义(转)自古以来,人性善恶问题就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
孟轲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
荀况创立的“性恶论”开中国思想史性恶理论研究之先河,直接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两大理论的共通与相异之处究竟表现在哪里?作者旨在对此分析的基础上,浅略总结这两大思想,以便助于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一、人性的理解的比较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
并认为这“四心”又可为人的四个“善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
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它不具备孟子所说的“四心”或德性的“善端”,而且不仅不具有善端还肯定这些自然本性具有恶性,如:“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
并进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能包括:“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生理本能和“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等心理本能这两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与荀子相比,孟子也肯定人具一定的自然本能,但他认为这是人与动物均具有的成份,这些成份无所谓善恶或道德性,这也并非孟子所指的人与动物区别之根本。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自然本能的满足,人与动物均需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来满足,而人性中的“善”的成份是人所特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人性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一大议题,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这个议题中,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念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立场。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他们在对人性本质、人性修养以及人性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差异。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具备潜在的道德道德素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之中充满了至善至美的品质。
孟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人天生就有爱的本能,愿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人性比作明镜,认为如果环境恶劣,人的本性也会受到玷污;如果环境良好,人的本性也会发挥出其本有的光辉。
而荀子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才能抑制住自己本性中的邪恶。
二、对人性修养的要求孟子强调人性的修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却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得以表现出来。
孟子倡导“性命之学”,主张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孟子将个人修养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不断完善,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而荀子的人性修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努力。
他主张通过自我压抑和教化来抑制本性中的恶习,并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自律和努力,才能追求道德的道路。
三、对人性发展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源善良,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性可能出现偏差。
他认为,通过教化和教育,人性可以被唤醒和发展,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约束和塑造。
他认为人性发展是一种以天理为准绳的过程,只有通过刻苦自励和不断意志的追求,个体才能实现人性的正真发展。
四、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价值与争议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的重要性。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孟荀不同人性论提出的背景分析(一)不同的社会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宁。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赢得百性的支持。
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产生。
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以仁心行仁政正是表达了百姓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定,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论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相同的食、色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虽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孟子用几希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
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食色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公荀 子
。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
注篇 名 )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
、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
一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
一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
有好 耳 目之欲
乱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
。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将就《孟子》和《荀子》中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稍作比较,以分析其异同。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恶,人为善便善,人为恶便恶,如急水一样,引它东流便东流,引它西流就西流。
而孟子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顺性”而因势利导。
另外,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在“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所以荀子认为“性恶论”更能够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性伪之分”。
“性”与“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其次,“性伪合”。
“性与伪乃是区别对立的,但也是联系统一的。
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要素材和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最后,“化性起伪”。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制法度。
”这样就达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虽然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善或是恶上面有分歧,但是其理论的教育作用却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教化治民治国。
赵杏根老师说过,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包括仁义礼智,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道“性恶论”,其“性”则是指的动物属性,即自然属性。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好的认识人性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对比论文总结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论述,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恢复和发展他们的本性。
孟子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成人”,即将人培养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只不过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恶习和嫉妒等不良行为。
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摒弃不良的习惯,培养道德品质。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从儿童时期就要进行德育,通过启发和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他提出了“劝学”的方法,即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他们。
此外,孟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经世”和“闻理”来实现的,通过学习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相比之下,荀子的教育思想更加强调人的天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凶恶的,只有通过教育来加以约束和塑造,才能使人们遵循道德准则。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有组织的纪律来规范人的行为和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遵循礼仪规范,使社会秩序更为稳定。
他提出了“读书要明经”、“背诗要精思”和“学问要致用”等口诀,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取得进步。
荀子的教育方法注重灌输和训练。
他认为人的性格和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改造来塑造。
荀子主张通过正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同时以严厉的纪律来制止不良行为。
他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经验来巩固和验证学习成果。
荀子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论文
浅谈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论文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不同
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的理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善。
人性之所以善,是因为人性中有先验的纯粹的善端。
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指善的萌芽、善的开端,不能把善的萌芽等同于现实的善,可能和现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先验的纯粹的善端有四类,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先验的善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就可以转变为现实的善,即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汉代的董仲舒继承发展了这个观点,增加了信,演变成了五常。
仁指一种纯粹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是一种道德属性,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白己把不符合礼的规范的言行纳人礼的规范,作为一个符合仁的原则的人,在视、听、言、动等方面都要符合礼的规定。
礼相对于仁来说,是一种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
在如何达到仁上,孔子指出要贯彻忠恕之道,忠是比较高标准的要求,而恕则是比较低标准的要求。
义指正确的行为。
智指增长知识,儒家所强调的知识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而是指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真理。
二、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实现善的途径不同
(一)孟子性善论实现善的途径—求其放心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现实中的恶是如何产生的呢?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回答人性恶的问题。
孟子的善端说,为解释人性中的不善留下了余地。
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善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白己的道德,顺乎人的本性。
孟子在解释不善时,更强调的是人的差异,而不是环境的差异,在行为上是否为善,主要取决于主体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够顺乎人的本性,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指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主观的原因涉及主体选择,人是否能够顺应白己的本性去发展善性,关键在于道德主体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性善是人身上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可能的善要转化为现实的善,需要道德主体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反省内求,顺应人的本性去扩充发展。
(二)荀子性恶论实现善的途径—化性起伪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必须回答人性善的问题。
既然人性是恶的,是先天的,善是怎样产生的呢?基于此,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化”的,即可以改造的,通过化性使先天的恶变为后天的善。
既然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人怎样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荀子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如果没有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相互支持,人不可能改善白己的生活。
在社会中共同生活,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需要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天生具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欲求,如果无止境的追求欲望而无节制,将会引起纷争,有纷争和竞争就会导致社会混乱,而礼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三、殊途同归—追求道德上的善
虽然在理论出发点上,孟子和荀子是截然相反的,但在理论的归宿点上,两人却是一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道德上的善。
孟子属于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荀子属于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
孟子和荀子探讨人性本质的目的都是为了求善,在人性问题上,孟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天生就是圣人,善通过后天的实践而获得,荀子的性恶论也强调善是通过改造先天的恶而获得。
两人在良善的产生问题上,都主张善来白后天的努力,跟孔子“为仁由己”的主张相同,在道德修养上,主体具有主动性,为善或为恶取决于道德主体的选择,良善来白于人在后天的道德实践中的积极努力,主动培育善的行为,养成好的品德。
人们经常把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和反思的对象,同样,我们也需要把人的道德行为作为反思的对象。
对道德行为的反思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在道德上的提高和进步,通过反省内求、化性起伪的修养方法,检查白己的言行,不断完善人格,白省是儒家的一种精神修养方式,道德本身就应该是白律,而非外在的强制和约束,不是出于恐惧,而是敬畏。
人人皆可为尧舜,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不能成为
圣人,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道德观念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锻炼和经验的理解,而不仅仅只是观念的、理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