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课件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 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第一,李 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 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 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第四,全 家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 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加以体会。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 想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的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 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 亲的被难日,前后呼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 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 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突出了家人永远也忘不 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本文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 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 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 怀念。朗读时,要认真感悟李大钊临危不惧、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性 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
语气要低沉些,描写李大钊神 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 有力。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表达了得知父亲遇害的消息后 全家的悲痛心情,读时语气悲 伤凝重,语调低沉。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盛怒的样子。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对李大钊被捕前到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军阀、恐怖、含糊、尖锐、僻静、沉着、从容、局势、牺牲、沉着、祭奠"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受感动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2.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学习李大钊同志面对困境时的沉着、从容和坚定。

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李大钊同志的图片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李大钊同志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李大钊同志的图片,介绍其历史背景。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李大钊同志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

你们对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了解呢?这篇文章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李大钊同志在局势严重的情况下是怎样对待工作和家人的?(2)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3)李大钊同志被捕后,他是怎样与敌人作斗争的?2.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全班交流,教师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探究,感悟精神1.小组讨论: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和品质?2.全班交流,教师随即引导,让学生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人教版《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1《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

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

同学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

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

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

”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

”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

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

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

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

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同学、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同学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

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

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革命先烈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交流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正确读写。

4. 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排比、比喻等。

(2)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准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课件。

2. 课件制作: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表达方式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教学材料:准备一些关于革命先烈的故事书、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

3.拓展练笔,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联系相关资料,在多元信息的关联中深刻体会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提升思维水平。

借助资料,加深对李大钊同志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讨论法,创设情境,朗读指导。

教学准备PPT ,搜集李大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回忆了父亲(),()()()()这四件事。

2.明确:是李星华回忆李大钊的,是女儿回忆父亲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

二、自主学习1.自主探究:在女儿的回忆中,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2.要求: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自学提示:1.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描写。

2.借助相关资料。

三、探究交流(一)聚焦慈祥研读一:父亲一向慈祥,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2. 男女生分读。

(关注前后态度对比)3. 引导:如果这一次耐心地回答,会是什么后果?从而在“含糊"中体会父爱。

4. 指导朗读研读二:“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1. 学生谈理解。

2. 将自己的理解加上提示语再读读。

3.明确:看来给语言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我们一下子就把人物读活了,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研读三: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十六年前的回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十六年前的回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以后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验。为 了防止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 文件烧掉。
第39页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 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觉了 前几天被捕工友阎振三。
第40页
情感升华
你以为李大钊是个怎样人?
第41页
父亲果断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 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悟“
”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句子,
用“ ”画出描写李大钊神态句
子。
第29页
“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依旧穿着他 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 乱蓬蓬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爱脸。
父亲经受了敌人残 酷折磨。
父亲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和对亲人爱。
第30页
动作、神 态描写
第34页
合作 探究
最终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第35页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 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被难 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 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 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 昨天是4月28日。”
前首 后尾 照呼 应应
张品成《赤色小子》等,有条件同学能够
找来读一读。
第47页

11 十六年前回想


被捕前
局势严峻 工作担心 (忠于革命)

被捕时
严峻态度 处变不惊 (坚贞不屈)
法庭上
安定从容 视死如归 (充满信心)
被害后
无比悲痛 化作力量 (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 按时间次序回想)
前后照应
第48页
这篇回想录,把我们带到那腥 风血雨年代……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要素在前面册次的教材中都已经安排过,这次复现是为了让学生综合运用。

二、文本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1943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重,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先梳理故事情节,再引导学生围绕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教学时。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精神品质。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查阅相关课文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3.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尝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教学重难点]1.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视频导入,激趣质疑1.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

(播放视频)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个爷爷是谁吗?那这个小女孩又是谁呢?带着这些疑问,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十六年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他就是——李大钊)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

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

4.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二、人物介绍,历史背景作者简介:李星华(1911-1979) 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简介: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峻的 局势的?从哪处对话中可以看出 来?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 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 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 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表现了他为革命忘我工作,不顾个 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 度负责的精神。
十 六 年 前 的 回 忆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 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1927年4月6日军阀张作霖勾结 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 余人,被捕后,他受尽了敌人 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无所畏 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第一 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 38岁。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 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 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大钊被捕10天来,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 大钊除对于共产主义信念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 在狱中,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最后 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折磨。 严刑拷打无济于事,张作霖企图以高官厚禄进行收买, 但遭到李大钊的言辞痛斥! 李大钊被捕后,学生群众、社会名流和他的同乡好友, 多方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 准备采取劫狱行动。李大钊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 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做冒险事业,耗费革命 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 再遭损失。”党组织忍痛接受了李大钊的意见,说服铁路 工人放弃劫狱的行动。

作为一个父亲,李大钊在作 者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 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 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 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 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 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 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李大钊同志在被捕之前,哪里能 够表现出“局势非常危急?” 1、烧掉文件书籍 2、张作霖派人搜查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 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伟大的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 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 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 沉着影响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李大钊的女儿 李星华
李大钊的夫人:
赵纫兰



chǒu mó pàng xíng








(书籍)(抽屉) (恐怖) (瞅见) (魔术) (肥胖) (刑法)
hēng jùn cán fěi
kěn jiù







(哼哈) (峻峭) (残忍) (土匪) (鸟窝) (啃东西) (舅舅)
这句话说明了父亲的态度很坚决。父亲把革
命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式 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是,绝不离开自己 的工作岗位。句子中还两次使用了反问句, 强掉了父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严 重,他都要坚守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 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课外链接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 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 求拒绝八国不公平条约。段祺瑞竟下令 开枪,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李大 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北洋军阀 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 “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 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划出描写敌人语言的词句。 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
面对敌人的凶残,“我”
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 了什么?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 我到外面看看去。
这句话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
外面看看去。 这句话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沉着冷静
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出李大钊的沉着冷 静?
李大钊就 义前的遗 照
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
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 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住了父亲 被害的日子。
最后三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 头有什么关系?
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反复强 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更加突出了 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 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作者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2、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
3、按照这样的顺序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可以把文章分成几部分?
3、按照这样的顺序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可以把文章分成几部分?
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2~7) (8~17) (18~29) (30~32)
1.对亲人:充满慈爱。 2.对革命事业: 无限忠诚。 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 的回忆,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 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 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的敬仰与怀念。
这篇课文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事,通过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 同时也使我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使他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 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学生好好学 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 不忙。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 ,“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
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从容 不迫的高大形象。
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 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 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