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收编途径、成因及经济效应新探

合集下载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综艺节目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这些网络综艺中,往往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如:网红文化、二次元文化、街舞文化等等。

这些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年轻人的独特审美和文化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

这些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表现形式,又往往受到收编和改变。

本文将从网络综艺中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探讨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状和影响。

一、青年亚文化的抵抗青年亚文化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模式的一种抵制和反叛,是他们对于自我的表达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文化标准相比,青年亚文化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不拘一格,充满活力。

在网络综艺中,青年亚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播,比如网红文化中的网红秀、二次元文化中的动漫周边、街舞文化中的街舞比赛等等,这些都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具体表现。

网络综艺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众多的综艺节目给了一些特立独行的青年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综艺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追求,同时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网红通过原创视频在网络上爆红,二次元文化中的Cosplay爱好者通过网络综艺的平台得到了认可,街舞选手通过网络综艺节目参加大型舞台表演等等,这些都是网络综艺为青年亚文化提供的机会和平台。

网络综艺也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网络综艺凭借着新颖独特的创意,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在网红文化的综艺节目中,各种搞笑、幽默的表演形式层出不穷,二次元文化中的综艺节目可以展现出动漫作品的独特魅力,街舞文化中的综艺节目则是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来展现街舞的魅力。

这些都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和展示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网络综艺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

通过网络综艺的平台,青年亚文化可以更轻松地被推广和传播。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热门节目。

而这些节目中,青年
亚文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反抗。

这种反抗来源于年轻一代的叛
逆情绪和对传统社会规范的不满。

这些年轻人不甘于被传统的规范束缚,他们通过自我表
达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认同。

这种抵抗在网络综艺节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比如《创造101》中,选手们在舞蹈表演中穿着白衬衫、黑裤子,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着装方式,却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完全可以摆脱传统的着装限制,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又比如,在《偶像练习生》中,刘雨昕这样一位披头散发、气质独特的选手,在出道后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她的
成功也彰显了旷世能量。

然而,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有时会被收编入主流文化中。

收编的结果,往往是被一些商
业机构利用来获得商业利益。

比如,打着吸引年轻人的口号,一些商家会生产与亚文化相
关的衣服、周边产品等,这些产品都会带给消费者更具有时尚感的体验,但却把原本充满
反叛精神的亚文化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使亚文化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

近年来,收编亚文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亚文化艺人甚至因此受到追捧,但这种现
象需要我们警惕。

亚文化的本质是反抗,是挑战传统社会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被主
流文化所收编,就会失去其原本的精髓,变成一种被功利化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
亚文化的独特性和反叛精神,并不断保持其纯粹性和独立性。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综艺节目成为了现代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节目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青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随着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崛起,抵抗与收编的话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年亚文化是指由青年人群体所构建的一种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的文化形态。

它通常具有前卫性、反叛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重新定义。

而在网络综艺中,青年亚文化往往以各种形式呈现,比如独立音乐、街头涂鸦、潮流时尚等等,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互联网综艺市场的不断扩大,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也在悄然发生。

在一些网络综艺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原本属于亚文化的元素被取样、吸收、商业化,甚至被曲解和糟蹋。

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和讨论,人们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抵抗与收编问题。

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抵抗表现在多个方面。

亚文化青年通过网络综艺展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试图在这个平台上塑造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魅力。

他们通常选择一些与主流文化相迥异的题材和形式,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反叛。

亚文化青年通过网络综艺与同好者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观点,构建起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社交空间。

这种亚文化青年之间的网络互动,有利于传播和传承青年亚文化,保持其独特性和活力。

与此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也遭遇着来自主流文化的收编和侵蚀。

一些网络综艺节目借用亚文化元素来吸引年轻观众,但却在商业化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深层内涵和反叛精神,使得亚文化元素逐渐变得空洞和失真。

一些商业机构借助网络综艺的影响力,大肆宣传和销售与亚文化有关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将亚文化元素变成了一种商品化的标签和符号。

这样一来,亚文化元素就可能被剥离出原有的社会内涵和文化价值,变成了一种虚无的娱乐消费品,导致亚文化的本真和纯粹渐渐消失。

针对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的抵抗与收编问题,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应对。

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呈现与收编

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呈现与收编

网络综艺节目中青年亚文化的呈现与收编作者:王天雨武峻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2年第06期【摘要】作为舶来品,街舞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处于小众、地下、边缘的地位。

直到2018年,优酷和灿星制作联手制作的《这!就是街舞》的播出,街舞文化才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媒介景观。

本文以亚文化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这!就是街舞》这一现象级网络综艺节目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探究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节目中的风格呈现与收编。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街舞文化;《这!就是街舞》;收编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82自2018年以来,街舞文化在网络综艺节目中全面爆发。

优酷、爱奇艺相继推出了聚焦于街舞文化的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两档节目风靡网络,一时间内街舞成为了一种全民热捧的舞蹈形式。

《这!就是街舞》连续推出了4季节目后,微博话题#这就是街舞#阅读量高达535亿,讨论次数达2.7亿。

《这!就是街舞》第三季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定为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

可见,《这!就是街舞》俨然已成为口碑与收视双高的综N代节目。

而街舞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网络综艺节目的创作中并非对其照单全收,而是通过收编手段净化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意义,在节目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将亚文化整合至自身框架。

1. 街舞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外在呈现街舞,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黑人青少年,与DJ、说唱、涂鸦共同构成了“嘻哈文化”。

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街舞文化,根植于亚文化群体,有着街头的风貌,表达了黑人群体的内心需求,它以反叛的形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以个性化的风格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姿态和声音。

在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的场景、服饰造型及竞赛规则的设计上还原了大量的街舞审美符号,展现出来了街舞的亚文化个性。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在中国娱乐圈中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这些综艺节目不仅提供了一种乐趣和娱乐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我和展示亚文化的平台。

通过网络综艺,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的形态。

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体现在网络综艺中通过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和对抗。

在网络综艺节目中,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一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亚文化的表演和展示。

他们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挑战和抵制传统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规范。

在一些娱乐节目中,青年艺人们喜欢穿着夸张、个性的服装,或者采用不同寻常的发型造型和化妆,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和赞赏。

这种穿着和形象的打破传统规范的行为,表达了年轻人对于自由和个性的追求,并且展示了他们与主流文化的不同和对立。

青年亚文化的抵抗还可以体现在网络综艺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反叛。

年轻一代在观念和行为上往往更加开放和自由,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价值观。

他们对传统规范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自我的追寻和突破,成为了他们展现个性和态度的方式。

在网络综艺中,青年艺人们经常通过直播和互动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历。

这种开放和自由的交流,使得年轻人尝试和表达自己,同时也对主流文化的规范和束缚进行了抗拒。

与抵抗相对应,网络综艺节目也有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和利用。

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成为了一种商业资源和营销的筹码。

综艺节目借助亚文化的流行元素和乐趣,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粉丝的追捧。

商业资本也看到了亚文化的潜力和影响力,通过投资和合作,将亚文化纳入到了商业运作和营销的范畴。

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和关注度,一些综艺节目往往会完全符合大众的期待和审美观念,收编了亚文化的元素,并进行精细的包装和营销。

这种收编行为使得原本具有反叛和独特性的亚文化逐渐被融入到主流文化中,丧失了一部分独立性和特点。

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在网络综艺中相互交织,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态。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

从网络综艺看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近年来,随着网络综艺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愈发显著。

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青年亚文化成为了年轻一代表达自我、抵抗和反抗的载体。

随着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收编和商业化问题,这使得年轻人的反抗情绪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综艺的角度,探讨青年亚文化的抵抗与收编现象,并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明确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文化领域中,由年轻人开创和主导的一种文化风格和价值观。

它通常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抵制,青年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身份建构。

在网络综艺中,青年亚文化通常体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通过自嘲、调侃和独特的审美观来突显自己的独特性。

随着网络综艺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往往遭遇着收编和商业化的问题。

一方面,广告商和娱乐公司通过网络综艺平台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和抹平,将原本的反抗和独立思想变成商业化的产品。

网络综艺平台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需要进行内容的筛选和加工,这就限制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使其逐渐变得功利和失去原本的鲜活性。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网络综艺对青年亚文化抵抗和收编的具体影响。

网络综艺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通过这些综艺节目,青年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态度和理念,与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网络综艺也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其与更广泛的社会进行互动和交流。

正是这些节目的兴起,也导致了青年亚文化逐渐走向商业化和平庸化。

网络综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通常会采用一些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梗,这就导致了一些原本独立的青年文化被模糊和淡化。

一些商业公司也会借助网络综艺进行文化产品的推广,这就使得一些本来属于亚文化领域的东西,变得充斥商业气息。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青年亚文化。

优质的网络综艺节目需要更加关注青年亚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不应简单地迎合市场导向。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大对青年亚文化的支持和培育力度,鼓励青年人进行更多具有社会批判性的作品创作。

网络亚文化综艺的兴起及对主流媒体的启示

网络亚文化综艺的兴起及对主流媒体的启示

网络亚文化综艺的兴起及对主流媒体的启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通过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观众能够感受到更加生动、真实和有趣的内容,而这也给主流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挑战。

一、网络亚文化综艺的兴起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网络亚文化为题材,通过主持人的讲解或解说、视频剪辑、音乐配比、特效制作等手段,展现出网络文化的魅力。

这类综艺节目的形态多样,内容精彩丰富,被观众所喜爱。

1. 亚文化的崛起亚文化,又称亚文化运动,是指由年轻一代创造的一种与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新兴文化形态。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亚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文化,涵盖了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cosplay文化、潮流文化等多个方面,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随着亚文化的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开始涌现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站的一系列综艺节目。

通过精心策划的内容、独特的表现形式、活跃的互动环节等,网络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捧。

3. 深受年轻人喜爱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因为这些综艺节目所涉及的主题和内容都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如游戏、二次元、潮流、明星等。

而且网络综艺节目的形式新颖,节奏快速,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二、对主流媒体的启示网络亚文化综艺的兴起不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受到欢迎,同时也给主流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挑战。

1. 多元化的内容需求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对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

传统的综艺节目在内容上的单一性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而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则能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内容。

这也给主流媒体一个启示,即应该关注年轻观众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容策略,向多元化的内容方向发展。

2. 创新的表现形式网络亚文化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新的节目构思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内容方面,还包括制作手法、互动模式等方面。

大数据时代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的传播策略及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的传播策略及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的传播策略及发展趋势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是多元化的。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电视台播出仅仅是综艺节目的一种形式,网络平台的崛起让综艺节目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

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各类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将节目内容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大数据时代的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功能,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粘性。

节目组可以通过观众的留言、评论和点赞等方式获取受众的反馈意见,改善节目内容和制作形式,使节目更加符合受众需求,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

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重视跨平台整合。

在大数据时代,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往往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孤立地在某个平台上存在。

相反,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通过跨平台整合的方式,将节目内容与各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进行匹配,将自身的传播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受众群体,并且通过不同平台之间的互相引流,实现流量的整合和共享。

一是内容创新和差异化。

随着亚文化在社会中的不断兴起,观众对于亚文化节目的需求也在增加。

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需要不断创新,推出与众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制作思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提升节目的质量和竞争力。

二是多样化的制作形式。

大数据时代,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真人秀、选秀等形式。

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可以通过融入剧情、动画、游戏等元素,创造出多样化的制作形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兴趣和偏好,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供个性化的综艺内容。

三是与明星和网红的合作。

亚文化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可以与明星和网红进行合作,通过他们的号召力和粉丝基础,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参与。

通过明星和网红的参与,节目可以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和传播效果,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收编途径、成因及经济效应新探作者:丁尧曹爱民来源:《新闻论坛》2020年第03期【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电视和网络两个渠道的综艺、汇演等视听节目的研究,总结了国内视听节目收编亚文化的三种主要途径:形式收编、题材收编、内核收编。

并利用收编理论、消费社会理论和中国亚文化的特征解读三种收编途径的成因及其经济效应,认为不同成因下的收编既影响大众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又左右其产生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视听节目亚文化形式收编题材收编内核收编现象级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的横空出世带火了我国网综、台综、网剧、影视剧等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收编。

2017年至今,亚文化或其元素经由视听节目,以各种姿态展示在大众面前,国内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收编持续发生。

一、形式收编当前,亚文化内容广泛穿插于大众视听节目之中。

首当其冲、最为鲜明的是二次元亚文化。

北京卫视2019跨年晚会邀请“宅男女神”、日本动漫声优花泽香菜演唱《恋爱循环》;江苏卫视则在2019跨年晚会中利用AR技术实现二次元歌姬洛天依与现实歌手薛之谦的破壁同台。

每年春晚小品中也少不了网络流行语的身影(网络亚文化);弹幕互动已经成为新媒体视频平台和部分传统媒体视听节目的标配(弹幕亚文化)。

以上现象即为主流文化对亚文化收编的一种。

这种收编并未将亚文化由其原有的语境中剥离,只对亚文化在原有群体中的表现形式或符号进行原样的照搬,以剪切、拼贴的方式,作为独立部分放入大众视听节目,不赋予其新的意义解读,可以称之为“形式收编”。

(一)形式收编的实质:“纯粹”的商业收编不同于伯明翰学派赫伯迪格对收编现象的消极认识:“商品上的意义(亚文化)被有目的地扭曲或者抹除”,“(收编)抹杀亚文化的他者性,否定他们的特殊性和差异性”,①形式收编对亚文化的内涵或本质并未“扭曲、抹除”或“抹杀、否定”,采取的是无视、忽视的态度。

在收编过程中,收编方的关注点主要在亚文化的受关注度及其受众的规模,而非亚文化背后的群体特征、精神价值观等内涵。

原有的视听内容与其中的亚文化实质上互相独立,互不迎合,只是达到形式并列或受众合流的效果。

形式收編途径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亚文化的正面控制,仅仅将亚文化语境下诞生的形式或符号原汁原味地嵌入大众视听节目中,以增加大众视听节目对小众(对应的亚文化群体)的吸引力,达到扩大受众数量、提升商业价值的目的。

根据酷云EYE监测的实时收视数据,北京卫视2019跨年晚会在节目《恋爱循环》开播后,直播关注度由1.07%上升到1.09%,市占率由5.41%达到5.51%,排名反超东方卫视达到第四。

在爱奇艺的直播打榜模块中(观众付费投票),花泽香菜的明星值排名第一,达到131.5万,约六倍于排名第二的许魏洲(21.3万),更远超关晓彤(16.4万)、张信哲(1.7万)等大众熟知的电视明星。

因此,形式收编实质上是一种最为“纯粹”的商业收编。

(二)形式收编的成因解读消费社会和新媒介技术带动圈层经济,亚文化成为蓝海。

视听节目对亚文化的形式收编不得不考虑新媒介技术等因素带来的种种社会变化。

1.亚文化的边缘地位被改变亚文化被定义为一种具有边缘性的文化样式,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文化的边缘地位,扩大了这一非主流、小众群体的活动空间及话语权。

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与个体之间单向传播的主流范式,个人能够直接生产内容并进行传播,这大大提高了亚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加速了亚文化的繁衍与蔓延。

微博、论坛、贴吧、豆瓣等社交网站为亚文化群体提供了集合、交流的据点,加深了亚文化群体内部的联系,集合了亚文化群体分散的力量,提升其话语权,并为亚文化提供了向外辐射的平台。

微博上粉丝群体的“打榜”“安利”“吸粉”行为,就是亚文化借助社交网站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典型现象。

此外,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亚文化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亚文化得到更多扩张的可能,更易获得受众。

形式收编的广泛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受众话语权和影响力变化的一种迎合,也确实收效明显。

2.大众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互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利用媒介生产、传播内容,并形成组织和交流扩张,各个群体比以往更容易建构起稳固的文化认同。

尤其是青年亚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以网络亚文化、二次元亚文化、粉丝亚文化等亚文化旗帜集聚的青年群体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各自形成了迥异的模式,即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所述“风格化的抵抗”:青少年亚文化制造出各种盛行一时的独特风格和符号系统,如音乐、文学、舞蹈、行动和暗语等,通过风格来协商他们的阶级存在,以防御认同感的丧失。

②视听节目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大部分视听节目的制作是为了满足尽可能多的普通市民的感性愉悦需要。

青年亚文化的盛行割裂了青年群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市民在感性愉悦上的需求,传统大众文化的语境无法引发青年群体的共鸣。

在这种境况下,大众文化要么是设法吸引青年一代的关注,回归大众;要么就是加强与青年文化的互动,实现向新大众文化的转向。

(三)形式收编的经济效应大众视听节目通过收编亚文化的外在形式,达到吸引粉丝、扩大受众群体、提高收视率的目的,是形式收编最明显的经济效应。

但这种经济效应往往只能在亚文化内容出场的单个阶段取得收视率的飙升,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仅限于短时间内的收视率价值。

同时,形式收编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也缺乏持续性和延伸性。

形式收编无法带来受众对某节目品牌的认同或忠诚,无法真实地拓展某节目受众群体。

其所带来的部分表象形式上的创新,很难成为节目突围的亮点。

对亚文化临时性的生搬硬套,也注定形式收编不具有产出衍生节目、周边产品等附加性的红利。

然而,正如同经济学的长尾理论所言,亚文化群体始终是一个潜力庞大的潜在消费群。

小众的亚文化群体,其背后的受众基数并不小众。

形式收编以最直接的方式、在不撼动原有受众的基础上链接亚文化受众,这样一种产出粗暴、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一定规模回报的吸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仍具有较强的短期经济效应。

二、题材收编从2017年对嘻哈文化收编的《中国有嘻哈》开始,到篮球亚文化《这,就是灌篮》、街舞亚文化《这,就是街舞》、说唱亚文化《中国新说唱》、机器人格斗亚文化《这,就是铁甲》、配音亚文化《声入人心》等,这一系列节目以亚文化题材为节目基础,通过一定的商业手段和意识形态的加工处理使其通俗化、为大众易于接受,从而生产出能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新题材的大众化视听节目。

这种收编途径可以称之为“题材收编”,也是当前兴起势头最猛的一种收编途径。

(一)题材收编的实质:商业收编与意识形态收编的双重拉扯在题材收编过程中,收编方的关注点不仅在亚文化的受关注度或其背后的受众规模,更多在其题材的吸睛度、与大众意识形态融合的潜力。

节目制作中,亚文化背后的群体特征、精神价值观等内涵往往被有意地以大众视角进行解读收编,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为迎合市场、大众以及社会的需要被一定程度地调整、扭曲,甚至消解。

《中国有嘻哈》是音乐选秀类节目通过收编嘻哈亚文化达到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节目创新。

《中国有嘻哈》首先从题材上实现革新;其次,基于嘻哈亚文化的音乐形式、嘻哈装扮(脏辫、宽大T-shirt、墨镜、手环等)、说唱语言(单押、双押、Freestyle等)、嘻哈手势(Hang Loose、Dab)等根据视听节目的需要而设置,歌手选择、赛制规则颠覆了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音乐选秀节目的传统风格。

2018年,《中国有嘻哈》改名《中国新说唱》开启第二季,则打出“说出正能量,唱出大情怀”的宣传口号。

“有梦就该去想”“跌落谷底就想办法再爬上去”“拿出真功夫”……中式的积极价值观与说唱的结合打破了嘻哈亚文化消极、反叛的传统印象,“炎黄子孙”“太极”“酒香不怕巷子深”等中国文化特色元素与来自海外的说唱题材的碰撞,给观众以全新的方式认识本国文化的璀璨魅力,体味其中的深远内涵。

这种收编途径正切合了伯明翰学派对商业收编和意识形态收编的辩证认识,亚文化被商业与意识形态的两大力量同时影响、改造,在“商品的形式方面趋于一致”③。

市场将亚文化的风格或仪式,即“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时间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④作为吸睛工具,被宣传、包装、再生产。

亚文化风格在市场的改造下,逐渐被支配文化纳入掌控范围,最终趋向利于统治阶层与资本阶层的立场,完全从原有语境中剥离,转化为无阶级的大众消费品。

(二)题材收编的成因解读《中国有嘻哈》节目成功之后,类似的思路被广泛借鉴,《即刻电音》《这,就是街舞》等立足亞文化创作的大众视听节目接连诞生。

1.商业创作、创新的需要政策的鼓励、制作流程的成熟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市场扩张共同推动了视听节目数量的井喷,却也带来节目同质化的负面影响。

内容创新成为视听节目生产者的第一需要。

而亚文化丰富的题材与特色鲜明的风格为视听节目内容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此外,新媒体的发展引发受众的圈层化趋势,受众对个体化、私人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争夺圈层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当前媒介内容生产的主流目标之一。

亚文化丰富的题材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受众在个体化、私人化方面的需要,找到相匹配的集体;亚文化各自群体鲜明的风格与符号更能进一步强化圈层内部的身份认同;而亚文化本身各自的受众基础与文化积淀则降低了培育圈层文化的成本。

基于丰富的题材与各自鲜明的风格符号,即使是近乎统一的生产流程,通过对亚文化的题材收编也能极大地丰富节目内容,满足观众的猎奇、求新心理。

2.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让亚文化的影响脱离小众,出现普泛化的趋势。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成为争夺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的重要途径。

媒体一直被认为是意识形态收编的重要工具。

伯明翰学派用“共生”来形容媒体及其支配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媒体的反应构成了意识形态收编的同谋”。

⑤当时的研究认为,媒体主要利用报道,通过“贴标签-回应-再界定”的方式再现亚文化,从而达到收编的目的。

而如今主流文化利用媒体对亚文化的收编途径显然更为缓和巧妙。

主流文化能够通过政策把控、监管引导等方式,诱导亚文化内容生产的转向,从而收编亚文化题材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题材收编,首先能为二者建立联系,以温和的方式降低亚文化的排他性,再逐步消解亚文化的反叛性与颠覆性;其次,能提升主流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价值,也能让亚文化进入传统大众的接受范围,提高经济效益,吸引资本,间接助力意识形态宣传。

(三)题材收编的经济效应首先,视听节目通过题材收编,能够以相对低廉的创作成本达到反同质化、吸引大众、提升收视率的经济目的。

其次,题材收编通过利用亚文化多元的题材、鲜明的风格符号和其自身的积淀,能高效率地打开圈层市场,通过衍生节目、周边产品等裂变生产附加经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