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粒子散射实验带来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合集下载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结论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结论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结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实验之一。

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了全新的认识,还为后来的原子核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理解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首先得了解这个实验是怎么进行的。

在实验中,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α粒子(也就是氦原子核)去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

α粒子具有较大的能量和动量,而且带正电。

实验结果令人大为惊讶。

按照当时流行的“枣糕模型”,即认为原子就像一块均匀分布着正电荷的蛋糕,电子则像镶嵌在其中的葡萄干,那么α粒子应该会毫无阻碍地穿过金箔。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绝大多数的α粒子都顺利地穿过了金箔,这表明原子内部大部分区域是空荡荡的。

但有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直接反弹回来。

这些实验结果得出了几个极其重要的结论。

首先,否定了“枣糕模型”。

因为如果原子内部的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就不太可能发生大角度的偏转和反弹。

其次,证实了原子存在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且带正电的核心——原子核。

那些发生大角度偏转和被反弹的α粒子,正是因为它们接近或者撞击到了原子核。

原子核带正电,与带正电的α粒子相互排斥,从而导致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

而且,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大小。

由于只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原子核所占的空间极小。

进一步来说,这个实验也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电荷分布情况。

原子中的正电荷并非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而是集中在原子核这个小小的区域内。

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的广大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让我们认识到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心球体,而是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在后续的研究中,基于这个实验的结论,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了原子核的性质、核反应等领域。

这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这个实验也启发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中粒子相互作用的思考。

简述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和意义

简述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和意义

简述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和意义引言: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是20世纪初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该实验,卢瑟福首次观察到了原子核的存在,从而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意义进行简述。

一、实验现象: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基本现象是,将高速射入金箔的a粒子被金属原子核散射的过程。

实验中观察到以下几个重要现象:1. 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没有或只有微小的偏转。

这说明了原子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区域,即原子核外的电子云。

2. 少数a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尽管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但也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散射。

这表明原子核具有正电荷,能够对a粒子产生明显的排斥作用。

3. 极少数a粒子被完全反向散射:实验结果还显示,少数a粒子甚至被完全反向散射。

这意味着原子核具有非常强大的正电荷,能够对a粒子产生极强的排斥力。

二、实验意义: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在于:1. 验证了原子核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a粒子直线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区域,即原子核外的电子云。

而少数a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和完全反向散射现象则表明了原子核具有正电荷。

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英国物理学家汤普森的“面包糠模型”是错误的,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

2. 揭示了原子结构的重要特征:卢瑟福的实验结果表明,原子核具有非常强大的正电荷,能够对a粒子产生极强的排斥力。

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结构的重要特征,即原子核是原子中质量集中、带正电荷的部分,而电子则分布在原子核外的电子云中。

3. 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卢瑟福的实验结果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a粒子在金属原子核的作用下会发生散射,而这种散射现象不能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解释。

这促使物理学家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即量子力学,以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

4. 推动了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卢瑟福的实验为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和现象

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和现象

一、概述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它揭示了原子结构的本质,对后来的原子核模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论和现象进行探讨,为读者解析这一重要的实验。

二、实验结论1. α粒子散射在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α粒子直线通过金箔,但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散射,甚至发生了倒转。

这一现象表明,原子并非均匀的实体,而是有着复杂的结构。

2. 原子核的发现通过观察α粒子的散射角度和能量分布,研究人员得出了金属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小而且非常重的核心结构的结论,这就是原子核。

这一结论对后来原子核模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3. 原子核的稳定性通过实验观察,发现α粒子的散射角度与金箔厚度和密度有关,这表明原子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对α粒子产生不同的作用。

三、实验现象1. 大部分α粒子直线通过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α粒子能够直线通过金箔,这说明原子内部存在着空旷的区域,α粒子能够穿透而不受阻碍。

2. 少部分α粒子发生散射尽管大部分α粒子直线通过了金箔,但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散射,这表明原子内部存在着扰动的区域,而这些扰动是由原子核产生的。

3. 甚至有α粒子倒转在实验中,还观察到一些α粒子不仅发生了散射,甚至产生了倒转的现象,这表明原子核的结构非常复杂,能够产生极大的作用力。

四、实验意义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后来原子核模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它的结论和现象为原子核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论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它不仅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后来原子核模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为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实验结论和现象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对于学术研究和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实验启示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论和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它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并证实了核模型,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原子结构的本质。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和结论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和结论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和结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和结论导言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物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之一。

通过此实验,卢瑟福成功地证实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并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并分享我对此实验的观点和理解。

1. 实验背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于1911年进行,当时科学界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卢瑟福希望通过实验来验证当时流行的“杜尔文模型”,即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球体(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云组成的。

他选择使用α粒子(带有两个负电荷的氦离子)作为入射粒子,通过散射角度的观察来揭示原子的内部结构。

2. 实验过程卢瑟福将一束经过加速的α粒子照射到薄金属箔上,并在周围布置了一个荧光屏。

通过观察荧光屏上出现的散射点和角度,卢瑟福记录下了大量实验数据。

3. 实验观察结果卢瑟福的实验观察结果出人意料,与当时的预期相去甚远:(1) 大多数α粒子出射角度很小,接近与入射方向一致;(2) 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明显的偏转,出射角度远离入射方向;(3) 极少数α粒子甚至发生180度的反向散射,返回入射方向。

4. 实验结论基于上述观察结果,卢瑟福得出了以下结论:(1) 原子具有较大的空隙,大部分α粒子可以直接穿过原子而不发生散射;(2) 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原子核,同时带负电的电子云位于其周围;(3) 发生明显偏转的α粒子与正电荷较大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4) 散射角度与入射粒子的能量和散射物质的原子核正电荷有关。

5. 对实验的观点和理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供了直接证据,证明了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原子核模型。

此模型认为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其中带有正电荷,并且占据了大部分原子的质量。

这个实验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汤姆孙模型,即认为原子是由均匀分布的正负电荷所组成。

对于实验的观察结果,我认为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极少数α粒子的180度反向散射。

这意味着原子核的大小远远小于原子的整体大小,同时具有较大的正电荷。

α粒子散射实验给人的启发是什么

α粒子散射实验给人的启发是什么

啤酒业务员实习报告wtt为大家收集的啤酒业务员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啤酒业务员实习报告1我是一名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20xx年的毕业生,在今年2月25日很有幸被金星啤酒集团录用,成为一名实习业务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我进入了河南金星啤酒销售总公司;于是我被派往豫东的太康销售分公司,我从基层的访销员,实习业务员做起,时至今日已有三个月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营销知识,也让我个人更加的成熟和坚强;在实习工作中,当我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时,曾夜不能寐的思考解决方法,因为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具体的市场上,曾受到无数次的拒绝和嘲讽,有多少次在深夜里独自一个人哭泣,有多少次已经决定卷铺盖离开;可是第二天又早早的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当中,因为我始终相信:生命在于坚持,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却拒绝放弃!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我坚持了下来;如今的我已经变的老练和成熟了,在工作中积极向上,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曾多次受到主管经理和副总的表扬;在具体的市场上,能很好的处理同客户的`关系,同时维护好同终端的客情关系,从而让我感受到了营销给我带来的乐趣!首先,我介绍一下所在市场的基本情况,我所在的太康市场是豫东深度分销的楷模,实行的是大客户与小客户相结合的乡镇代理体制,除了县城的几位大客户外,在每一个乡镇设一个一级经销商,是完全的市场精耕。

其次,我很有幸能够参加20xx年啤酒大战,感受啤酒营销,在我们区域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流通领域的维雪啤酒,餐饮渠道的雪花啤酒,当然了还有其他品牌的啤酒,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等。

在3月和4月份是啤酒竞争最为激烈的时间,因为都在抢占市场;我们金星也组织了大规模的铺货活动,比如把金星旗下的新一代,小麦啤酒等进行大的促销,并迅速的占领了优势市场,赢得了主动!在抢占市场的时刻,在流通领域里铺货时,作为总公司的主打产品金星新一代的促销政策是10带2加1.8升的大豆油,展示两个月,27元/箱;维雪20带3,28元/箱;雪花10带2,28元/箱;竞争是相当的激烈。

α粒子散射实验意义

α粒子散射实验意义

α粒子散射实验意义引言α粒子散射实验是物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它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α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

一、实验背景20世纪初,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成为研究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α粒子散射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核力的性质。

二、实验原理α粒子散射实验是通过将高能的α粒子束照射到靶核上,然后测量散射后α粒子的角度和能量分布来研究原子核的性质。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散射截面、散射角和能量损失等方面。

1. 散射截面散射截面是描述α粒子与靶核相互作用的概率。

通过测量散射截面的大小,可以了解到原子核的大小、形状和电荷分布等信息。

2. 散射角散射角是指散射后α粒子与入射方向的夹角。

通过测量散射角的分布,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形状以及核力的性质。

3. 能量损失α粒子在散射过程中会损失能量,通过测量散射后α粒子的能量,可以研究原子核的能级结构和能量损失机制。

三、实验结果及其意义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原子核结构通过测量散射角的分布,科学家们发现原子核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这一发现对于揭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散射截面的大小也揭示了原子核的电荷分布情况。

2. 核力性质散射实验还可以提供有关核力的性质信息。

通过测量散射截面的大小和散射角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核力的强度和作用范围,进而研究核力的性质和作用机制。

3. 原子核能级结构散射实验中测量的能量损失可以揭示原子核的能级结构。

通过测量散射后α粒子的能量,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激发态和能级分布情况,进而研究原子核的激发机制和能级跃迁规律。

结论α粒子散射实验作为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力性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测量散射截面、散射角和能量损失等参数,可以揭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核力的性质和能级结构等信息。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这名字听着就高大上,对吧?这个实验背后藏着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想象一下,咱们坐在一个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戴着厚厚的眼镜,满脸严肃地围着一台看起来像外星科技的设备,咱们这就开始了。

这实验是由一个名叫拉尔夫·波尔的家伙搞的,他可不简单。

他就是用阿尔法粒子去轰击金属薄膜,结果呢,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阿尔法粒子是啥呢?简单说,就是一种带正电的小粒子,像个迷你坦克,专门冲撞周围的东西。

波尔把这些小家伙往金属薄膜上发射,哇,没想到发生的事情真是惊人。

许多粒子直接穿透过去,像没事人一样,而有些则反弹回来,像个顽皮的小孩。

你可能会想,这些粒子是怎么做到的?波尔观察到,粒子反弹的角度有大有小,甚至有些反弹得特别夸张。

这可让他大吃一惊。

就好比你在一条街上走,遇到一个石头,石头不是被你踩过去,就是被你踢得飞了起来。

有些石头可能小得可怜,你根本就没在意;而有些呢,啧啧,真是让你跌了一跤。

波尔就用这个比喻来形容粒子与原子核的关系。

经过一番琢磨,波尔得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原子并不是一个固体的球体,而是由一个小小的核心和周围的电子组成。

这个核心就是咱们的原子核,周围围绕着一圈电子,像行星绕太阳一样。

哇,这样一来,原子的结构可就明朗了,简直是打破了人们对物质的认知。

那一瞬间,波尔成了科学界的超级明星,所有人都在为他喝彩。

科学界从来不缺乏争论和讨论。

许多人对波尔的理论表示怀疑,毕竟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

不过,波尔并没有气馁,继续深入研究。

他不断实验,收集数据,结果发现他的结论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适用于所有原子。

于是,波尔的模型逐渐得到了认可。

科学家们终于意识到,原子就像是一个小宇宙,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的星星和星系。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原子结构,也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时代。

这可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进步。

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研究,我们现在可能还在用过时的观点看待世界。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为我们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核心的组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重要意义。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并进行的。

这个实验是通过将高能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结构的。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放射性源,用于产生α粒子,以及一个金属箔片,用于散射α粒子。

通过观察散射α粒子的轨迹和偏转角度,可以推断出金属箔内部的原子结构。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α粒子带有正电荷,而金属箔中的原子核也带有正电荷。

当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会发生散射。

根据库仑定律,散射角度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散射角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位置和电荷分布。

在卢瑟福实验中,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散射模式:散射角度较小的散射事件和散射角度较大的散射事件。

卢瑟福发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而没有发生散射,只有极少部分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

这一现象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而需要引入新的理论。

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卢瑟福模型,也称为太阳系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围绕核心运动,类似于行星绕太阳运动。

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而没有发生散射,因为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而α粒子的运动轨迹离开原子核足够远。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对于我们理解原子结构和核物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原子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小而致密的原子核,以及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

其次,实验结果验证了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定律,并为后来的量子力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最后,这个实验也为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核反应和核能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一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观察散射α粒子的轨迹和偏转角度,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核心的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粒子散射实验带来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说的上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物理实验之一,他不仅为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奠定了实验基础,而且还开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用高速粒子“轰击”。

这一实验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它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带来了研究微观世界的“钥匙”,直至今日,依赖于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学依然是最为尖端的学科,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研究都离不开这些长长的加速管道。

起初,卢瑟福设计将原子用高速粒子砸开之一大胆的想法其实是想验证1897年汤姆逊提出的原子“枣糕模型”。

他用高速飞行、能量足够高的α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原子,根据α粒子飞行路径的改变,便可推算出原子的内部构造情况。

实验所用装置如图所示,作为“炮弹”的α粒子由放射源R提供,金箔F则作为被轰击的靶。

为了便于进行定量的讨论,在R的前方开一个狭缝,使得射到F上的α粒子束方向单一。

尽管α粒子与靶原子的碰撞细节无法直接看到,但是它们的碰撞结果却会在荧光屏S上反映出来——打到S上的α粒子会使荧光屏发亮,这样的闪光可以用放大镜M观察。

放大镜M可以绕着碰撞中心转动,这样就能够读出不同方向上(各种不同的θ角)被散射α粒子的个数。

此外,为避免空气分子对α粒子的影响,整个实验都安排在真空中进行(放大镜M除外)。

这项实验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大多数α粒子轻易地穿透了金箔,直到1910年底,卢瑟福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竟然观察到有些α粒子既然被金箔反弹回来了。

用卢瑟福的话说这简直相当于一枚重磅炮弹(15英寸)去轰击一张薄纸,炮弹竟然被纸片弹了回去。

后来通过进一步观察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可较大的偏,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

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分析后认为,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是错误的,因为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000,α粒子碰到它是不会发生运动方向的变化,而“枣糕模型”中认为原子内部正电荷均匀分布,原子穿过时收到的电荷斥力相互抵消,也不会发生偏转。

卢瑟福认为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α粒子在原子中的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自身大很多的粒子的作用;而绝大多数电子穿过金箔时相当于穿过几千个金原子,但它的运动方向却没有改变,表明原子中绝大多数部分是很空的。

由此,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了原子核里,大夫点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今天的我们回头看100年前这个精巧有趣的实验可以发现很多东西,比如卢瑟福设计实验的大胆创新与精巧构思,比如科学研究的执着认真,比如对于反常实验结果的思索等等,而我在这里想要说的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放在一起说,高校里院系一般都是××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与“技术”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是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过程中不可绕开的部分。

瓦托夫斯基如此定义科学:科学是一种用普遍的定律和原理建构的有组织的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来说,人们能够彻底理解自身所看到的自然现象的运作、根源、本质,并进一步运用获得的知识作为指导思想,对未来进行预测。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进步终极目标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

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是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科学与技术无疑关系紧密,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新技术的产生,而新的技术则也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又是矛盾的,科学是未知,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技术是已知,是对现有知识的应用。

科学天然带有一种“破”,许许多多的科学发现往往会颠覆人们的对世界的认知,卢瑟福的发现推翻了汤姆逊的学说,而相对
论的提出也改变了从牛顿以来对于运动和引力的理解。

科学更多的带有的前瞻性,许多的科学发现并不能像蒸汽机改变世界那样迅速的转化成实际效益,但科学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联系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刚刚踏进科学研究的新人,对于科学与技术的认识我觉得有一下方面需要注意。

一、不要被技术“绑架”。

如今的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被大家所熟知,技术对于大家的接受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而科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前瞻性,接收门槛高而范围相对窄,所以在我们的科研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盲目地选择更高端的仪器,更热门的研究技术,而忽略各种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够形式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现在的研究技术能够给我们带来海量的数据,而筛选出有科学价值的信息,形成具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才是科学研究的重点。

影响世界的十大物理实验所用的仪器都很平常,他们的魅力在于实验设计的精巧严谨,在于对于实验结果的反复思考和充分分析。

二、科学精神就是不对实验结果进行主观臆断。

科学与技术不同,技术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科学是为了发现问题,在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时,特别是基础研究,往往会对实验结果抱有自己的期待值,但这种期待值往往是阻碍科学研究的力量。

试想,如果卢瑟福如果对于反常结果持有悲观态度,不去发现其中蕴藏的科学解释,那实验也就毫无意义。

无论是做为科学研究者,还是应用研究者,科学与技术永远都是我们手中的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多学科的技术,钻研自己领域内的研究进展,都是我们自身需要积累的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