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基础练习

《小石潭记》基础练习
《小石潭记》基础练习

《小石潭记》基础练习

《》写得有景有情,富有诗意,十分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名篇。下面是《小石潭记》基础练习,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基础知识

(一) 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 文言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 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

3.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而)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三).常规词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往来翕忽 ( ) (3)悄怆幽邃 ( )

(4)乃记之而去( ) (5)斗折蛇行( ) (6)潭中鱼可百许头( )

(7)不可名状( )(8)伐竹取道( ) (9)佁然不动( )

(10)以其境过清( )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 )

(12)蒙络摇缀( ) (13)参差披拂( )(14)影布石上( )(15)往来翠翕忽。( )(16)悄怆幽邃( )

(1)尤:特别(2)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或轻快敏捷) (3)忧伤(的样子) (4) 离开 (5) 像蛇一样 (6)大约,大概 (7)说出 (8)砍 (9)呆呆的样子(10)凄清(冷清)(11)【势】姿态。参差不齐(12)【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13)【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14)【布】散布,铺开。(15)【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悄怆】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伐竹取道②齐师伐我 B、①乃记之而去②停数日,乃去

C、①不可知其源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①以其境过清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B.动词,离开。(A.砍伐/攻打;C.代词,它的/副词,难道;D.连词,因为、由于/连词,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6.C

4、用“/”划出下列的朗读节奏。(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环境过分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题字离开。

⑤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翠翕忽。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写小石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特点。

3.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答: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 作者怎样的心情:孤凄悲凉。

9.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答: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0.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答:侧面衬托水的清。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和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答:柳宗元因被贬失意,忧伤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的景物让作者感到快乐。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

1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水清的主要原因是: 3.用“∥”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4.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1.C 2.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③清冽④全石以为底 3.……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第一层: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第二层:写小石潭的概貌4.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②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B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游历永州,寄情山水,写下《永州八记》。这组山水游记,艺术成就很高。《小石潭记》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寄托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有如下特点:(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3)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4)语言简洁、生动。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 教学取向 作为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有诸多的教学价值。本教案紧紧

扣住文言文的“文、言并重”的教学特点,落实好字词的积累学习和熟读熟背。除此之外,主要还有如下两个教学取向。 一是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本教案采撷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细致品析,通过“欣赏一处”“质疑一点”“省略一词”“讨论一回”“置换一句”“朗读一次”等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角度、精妙的描写手法,充分感受到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悲凉和凄怆。同时通过分析与拓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侧面描写手法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二是对作者柳宗元的解读。柳宗元是个凡人,面对美景,他忘情于山水,得一时快乐;面对“过清”之景色,触发了他对自己凄苦境遇的感慨,不免忧从境来,怨从心来,于是不顾他人感受,“乃记之而去”,如此大起大落的情绪,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相比,略逊一筹。在贬谪期间,柳宗元饱受磨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停止过抗争,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对作者的这些解读力避概念化,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源于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生动细致

(完整版)《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 案)(4)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 《小石潭记》阅读题 (一)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朗读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天我们就去接近一下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性命文章”《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2、再读文章,做到有板有眼,疏通字义。 3、三读文章,初步感悟:读出轻重、缓急、抑扬、连段,配音诵读。 三、深入文本,体验情感 1、梳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美景; ⑴为了更好地欣赏小石潭,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柳宗元创作小石潭记时的感受,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 ⑵找出文中描写幽树好石清泉的语句,重点品味: 幽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好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清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验作者的情感:“乐”。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感受柳宗元的心境,朗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暂得一笑”,? ⑶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把两处明显的“乐”去掉,你从哪些景物描写中看到了他的“乐”?(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 3、体验作者的情感:“忧”。 ⑴出示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清泉,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⑵提问:从哪些语句看到了他的“已复不乐。”?品味: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⑴思考:那天同去的明明有柳宗元、吴武陵、龚古、柳宗玄、崔恕己、崔奉壹等六个人,他怎么会感到“寂寥无人”呢,为什么他会由“乐”到“忧”呢?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彩屏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文集》。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件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读 一遍停) 3、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翠蔓 ....悄怆幽邃 .... ....犬牙差互 ....参差披拂 ..蒙络摇缀 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4、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汇编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一.(08年山东)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08年内蒙古) (一)阅读下文,回答5 - 8 题。(8 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 分) ( 1)水尤清冽尤:(2)悄怆幽邃悄怆: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1)伐竹取道(2)齐师伐我

小石潭记教案 一等奖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泼墨画,如果说,让你为这幅画配一首古诗,为这幅画题款诗歌的话,你觉得最为恰当的一首诗是什么?点人来回答(《江雪》),作者是谁呢(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这首诗里面,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孤、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孤寂、十分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位诗人,他独自垂钓于凄寒寂寞的江雪之中,他就是柳宗元,一位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还有今天的一篇失意的文章———《小石潭记》,请把书翻到195面。(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同学们,“远在江湖砺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就出自他被贬时期。好,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篇美文。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这篇文章,A第一自然段、B第二自然段、C第三自然段、D第四自然段、E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期间画简图、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等,展示PPT上的字音)好,读得很不错,接下来,我想听全班同学一起将全文读一读,好,小石潭记,柳宗元,预备齐!(简单做评价) 【梳理景物】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并且写下山水名篇。其中,写山水游记散文集大成者,首推柳宗元,而柳宗元的游记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小石潭记》,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柳宗元写此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鱼、树、源、岸、山、竹等四周环境)同学们,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石潭的这一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我?如果你们能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告诉我的话那就太好了!(微笑)下面呢,就请大家看书,在文章中找出,凡是能够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来!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思考一下: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开始!(生看书,讨论思考,师巡视指导) ①水声:如鸣佩环,把它概括一下就是清脆悦耳!这个词语非常好!清脆悦耳,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隔着竹子,我就听到了水声,像玉环相撞的声音一样,我心里很开心! ②小溪:斗折蛇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什么意思?像北斗星那样!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呢?像蛇爬行那样!潭西南而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蜿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应该理解为——向潭的西南望去!再说一遍!(生重复) ③小石潭旁边的青树翠蔓,文中用的话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如果用我的话来说是青翠欲滴,藤萝摇曳!再说一下最后两个词语!青翠欲滴,藤萝摇曳yè!这个词语美不美?非常美,把这句话的意思给大家说一下!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扬!(藤wàn(蔓),在文中读青树翠(màn)蔓,当它跟“藤”连在一起的时候,我翻过词典,读“wàn”,变化一下,好吗?多音字! ④就是池底的石头呢是多姿多态的!多姿多态!挺好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从排比句“为池、为屿、为堪、为岩”。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像池一样、像屿一样、像堪一样、像岩一样!前面那几句话你懂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这个同学概括出了池的特点是多姿多态,还有没有其它可以形容池的词语啊!千姿百态,怪石嶙峋! ⑤小溪的岸是参差不齐的!从“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出来!“犬牙”什么意思?像狗的牙齿一样! ⑥那么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鱼!谁来说一说?特别调皮,因为他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像跟游者在玩那样!顽皮可爱,活泼可爱,都可以! ⑦环境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来描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的意思就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凄神寒骨”的意思就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创幽邃”就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神寒骨”的“凄”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意思是“使……感到凄凉”,记住了吗?“寒”呢?“使……感到寒气透骨”,太了不起了。 ⑧“竹”呢,文中写竹的地方好像不多哦!如果你能概括出它的特点来的话,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竹”的特点就是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我从“伐竹取道”看出来,说明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如果不把竹子砍伐的话,就没法通过了!青翠茂密,挺好! ⑨刚才很多同学概括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指着板书),我觉得咱们还没有把“水”的特点概括尽,刚才我们只是概括了水的清脆悦耳的水声!那么水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清澈见底。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属于侧面描写。 【语法简述】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姓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古实词.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课时分配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 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及文章写作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课堂学习】 1. 复习提问 根据读文请简要讲述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2. 导入 我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3. 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 (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4. 练习 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5. 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小石潭记》《浪游记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浪游记快① 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②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③,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

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注释)①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的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②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③罅(xià):缝隙,裂缝。 12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12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循.山脚() A.通“巡”,巡视 B.顺着 C.抚摩 D.遵循、沿袭 ⑵怀之归寓.() A.居住 B.寄托 C.通“遇” D.居住的地方1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 12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小石潭的特征,非常真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吴均《与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江西省宁都县小布中学陈远祥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评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我所任的两个班,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学法指导:

1、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势,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记”。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学习重点实、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由成语“黔驴技穷”导入。也可由“唐宋八大家”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三、常识介绍(利用多媒体)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

小石潭记教学案例---杨翠平

《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 摘要:本文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旨在探索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新思路。从文中学习借鉴游记的写作技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交流的应变能力。 〖教学总目标〗: 一、熟读课文,全文背诵,感知文意。 二、从文中学习借鉴游记的写作技法。 三、提高口语表达交流的应变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总结该文的结构布局、观察方式、写作技法等特点,并引导学生借鉴。 2、训练随机应变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拓展探究 方法先请几位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知识点,并尝试背诵,巩固内容,唤起回忆。 师:上节课我让大家思考《小石潭记》有哪些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这节课我们边分析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我现在请位同学概括出各段落大意,并指出各段重点描写的景物。 生: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重点描写石底和岸边的景色。第二段写游鱼在清澈的潭水中嬉戏,重点是清澈的潭水和欢快的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源流曲折,重点描写蜿蜒的小溪和参差的石岸。第四段写作者在潭边的感受,重点描写凄清的景物。第五段交代同游小石潭的人。 方法学生边总结教师边写板书,将各段重点描写的内容很整齐地罗列下

来。 师:他概括得准确不准确?有无异议?那好,大家看黑板,能从中得到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吗?换句话说,该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很清晰,很有层次感。 师:不错,那我们写作文时该怎样谋篇布局呢?说具体些。 生:要有清晰的结构层次。在写每一段之前,我们要想好侧重表现什么。 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脉络清晰的作文,不然就会散漫无章。别看这是一篇散文,它也得有层次、秩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第一方面。下面,大家从观察视角方面考虑这篇文章前四段各自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作者是站在什么地点去观察景物的,这是观察点;还有作者以怎样的视角去观察的?各段又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前后四人或六人一组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7分钟左右) 师:请第一组的代表分析第一段的观察方式和描述手法。 生甲:作者的立足点似乎不固定,边走边看,伐竹取道,俯视小潭,发水底是由一块整石构成还有潭边千奇百怪的模样;然后又将视线高移到枝蔓上。“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则将树蔓互相遮掩缠绕,参差繁茂,随风飘荡的情形表现得真切传神。 师:很好,只是用语不够凝练。边走边看的写法叫做“移步换景”;观察视角有俯视和仰视,富有变化;石头和树蔓本是静止的,但微风拂过,枝叶便有了动感,这叫“动静结合”的写法。请下一组的代表分析第二段。 生乙:作者就站在潭边俯视水中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潭水清澈的;“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也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4.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意蕴。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章写景的妙处。 2.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对,他们八人的文章曾在唐宋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柳宗元的文章在山水游记上又略胜一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作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柳宗元。 2.老师简单总结:(多媒体出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为《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朗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记下在读音及停顿上的难点 2.小组讨论解决各自的难点,并记下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3.各小组代表提出自己的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二)熟读 1.听录音,注意刚才的难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同位互听读。 3.指名读,师生共同纠错。 4.学生自由读,至读熟。 5.齐读。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根据课文下注释学生自己疏通文意,记下难点。 2.分组讨论难点,记下解决不了的地方。 3.师生共同解决难点,老师适当强调一些重点字、词、句。 4.各组派代表作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译文,一组一自然段,全班逐段评议。 五、品味文章语言,探究景物特征 刚才同学们对字、词、句都理解得很好。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透过文章的语言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并找出在文章中的文字根据。 2.在这些景物描写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结合课文陈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潭水清澈: (1)第一段:“水尤清冽”:清澈,寒冷。 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之清。 (2)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空游”——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依凭似的,可见潭水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当“日光下澈”时鱼儿能够“影布石上”,且能够清晰可见,也突出了水之清、之透明。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的动静与游乐清晰可见,同样突出了水之清透。最后一句用拟人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小结:这一段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的生动活泼,侧面写水的清澈透明,写的是鱼,见的是水。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本文在写水上不愧为千古之绝唱。 2.水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以佩环相撞之声来喻指水声的清脆悦耳,使人心受到感染,“心乐之”,为下文作了铺垫。 3.潭石奇特:“全石以为底……为岩”,——写出了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 (一)《小石潭记》全文 (二)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游青溪记》 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呆得太久,(我)就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又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从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小石潭记》第二、三、四段 (二)《小石潭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记》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聚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以.其景过清(因为)(2)不可名.状(说出)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看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下面是教学课堂实录,希望你能喜欢。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体会侧面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程序: 读一篇文章我们通常要回答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一、写了什么:描写对象是小石潭,小石潭有哪些特征呢?听老师给大家朗诵文章,请大家边听边在文中画出表现小石潭特征的词句。 讨论板书: 水尤清冽 全石为底 不知其源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二、为什么写? 1边听边读,请找出“窗口”段落。 2读第四段,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观感的一个字。 3为什么“过清”会导致“去的结果? (1)“清”在注释里的意思 (2)“清”在文章里有哪些内涵?(到文中找“字”)

4这么幽深静美的小石潭为什么会给作者凄冷忧伤之感而不能久留? 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是荒凉僻远之地,司马是有职无权之官,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用理想的中国读书人,这是极为悲惨的境地。所以旷野中无人问津的小石潭触动了柳宗元那颗孤独忧伤的心。 三、怎么写的? 出示: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清)袁枚 1默读第一小节。看看作者心情怎样。 2 第一段共有五乐。“闻水声”为一乐,你能找到其他四乐吗? 3第二段明写了哪些景物?知道作者在暗写什么? 4水光鱼石来侧面描写水清,还隐藏着一个衬托。想一想在哪里。 5找出第三段的修辞手法,品一品。 6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柳宗元遥望那不可知的源头的方向,他内心会有怎样的思绪呢?有人说,柳宗元此时的心绪恰如这溪水曲折缠绵,无法言说,也不能言说。请再读这一段,体会这一点。 7凄凉忧伤之感读来如此强烈,这和1、2段的“乐”,有关吗? 8说说第4段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9整散结合的句子不仅具有节奏感强、音韵美的优点,还适合来描摹千姿百态的景物,抒写曲折缠绵的情怀。 10找一找最后一段与前文的矛盾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四、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虽然短小却意蕴悠长的精品短制,读出曲折对比,体会孤独寂寞。(小结) 五、作业练一练 1找出文中一处整散结合的句子赏析。 2文章前两段为什么写“乐”?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