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二、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1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3 小石潭记(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
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
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
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
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
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
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风景宛然。
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
②颜:门上的匾额。
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清澈B.不可久居.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4组(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第一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
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⑤掬(jū):捧。
⑥馀甘:即橄榄。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B、山八九折斗折蛇行C、书以付过以其境过清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喜可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答:3、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人都“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2)潭中鱼可百许头(3)斗折蛇行(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D.然胡不已乎(《公输》)【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题4】为什么柳宗元“闻水声”时“心乐之”,“坐潭上”时却“凄神寒骨”?答案:【小题1】(1)格外(2)大约(3)像北斗星那样(4)凄清【小题2】B【小题3】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小题4】柳宗元听到小石潭悦耳的水声,看到小石潭的美景,于是“心乐之”;但坐在小石潭上,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他又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感到“凄神寒骨”。
解析:【小题1】文言文中的词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可”,应解释为“大约”;“斗”,名次作状语,应解释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清”,是“凄清”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佁然不动” 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中的“然”就是“这样”的意思,相当于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情况。
“屋舍俨然”中的“然”意思是“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23年北京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对比阅读

2023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对比阅读(2023 北京东城统考一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正确的一项是()⑴四时俱备.⑵晓雾将歇.⑶日光下澈.⑷以.其境过清A.⑴完备,齐备⑵消散⑶穿透⑷介词,因为B.⑴完备,齐备⑵消散⑶水清⑷连词,表并列,“并且”的意思C.⑴满足,丰足⑵消散⑶水尽,尽⑷介词,因为D.⑴满足,丰足⑵发散⑶穿透⑷认为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理解:该句和结尾句首尾呼应,句中的“古”应指的是尾句提及的“康乐”公。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夕阳落山,水中潜游的鱼儿一个个浮出水面。
理解: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共同描绘了朝暮的变化,呈现出山川的勃勃生机。
C.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翻译:(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
理解:通过对鱼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既写出鱼儿轻快自由,又暗示了作者的心情。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潭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看不到它的源头。
理解:句子将潭岸比喻成不齐的狗牙,与全文营造的清美之境不太吻合。
3..根据上面两则文字以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整理(内容全面,答案准确)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 的两句诗。(2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凄神寒骨(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能媒能治背驼 ( ) ④延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矢( )⑥其子欲鸣诸 官( ) ⑦我业治驼( ) ⑧但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2)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译文: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答: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答:
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 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
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
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
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
• 三、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 介绍 ④请 ⑤ 箭 ⑥ 之于 ⑦ 职 业 ⑧只 • 2、每小句占0 . 5 分,共4分。 • ①(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一片板压 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 3.忧伤凄苦孤寂之情 • 4. 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 糟。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极乐寺记游(节选)袁宗道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②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③许。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
注:①张盖:打着伞。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
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
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
⑤情障:情欲的魔障。
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
(1)佁然
..差互()..不动()(2)犬牙
(3)去桥可.三里()(4)隶.而从者()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
10.翻译以下句子(6分)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
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
(1)佁然
..差互..不动(愣住的样子)(2)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3)去桥可.三里(可能、大约)(4)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3分)
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
10.翻译以下句子(6分)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松树的躯干翠绿嫩黄,色彩错杂像大鱼的鱼鳞,大约有七八围粗。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借由景色的清幽,引发了作者被贬的郁闷悲凉的心境。
《极乐寺记游》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了却世俗羁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