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二)阅读[甲] [乙] 两段选文,完成5-8题(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5.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4分)(1)不可名状 ( ) (2)日光下澈( )(3) 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乃记之而去(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甲文:乙文:答案:5略(4)说出6.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7 C【点拨】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8.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16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游黄溪记(节选)柳宗元黄溪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②,与山升降。
其缺者③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④,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⑤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注解:①黄神祠:黄溪居民为黄神立的祠堂。
②丹碧之华叶骈植:丹碧,形容两座山的红花绿叶。
骈植,并行种植。
③其缺者:指缺花叶之处。
④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⑤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
⑥黛蓄膏渟: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
膏,油脂。
渟(t íng),水停止不流。
3. 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祠之上,两山墙立。
墙:像墙壁一样B. 揭水八十步揭:撩起(衣裳)C.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形状。
D.溪水积焉焉:兼词,于此,在这里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石潭记》作者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部编版八年级《小石潭记》《右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5.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4分)
(1)不可名状 ( ) (2)日光下澈 ( )
(3) 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乃记之而去(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5略
6.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7 C【点拨】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8.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小石潭记》《右溪记》对比阅读是哪里的中考题

《小石潭记》《右溪记》对比阅读是哪里的中考题
摘要:
1.概述《小石潭记》和《右溪记》
2.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
3.分析两篇文章在中考中的出现意义
正文: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前者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手笔,后者则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笔下。
两篇文章都是以记叙自然景观为主题,却各有特色,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首先,从内容上看,《小石潭记》描绘的是一个小石潭的景色,通过生动的笔触,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石潭的清幽和寂静。
而《右溪记》则记叙了作者在右溪的游历,文章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其次,从写作手法上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细腻的描绘见长,苏轼的《右溪记》则以豪放磊落的气概为主。
两者在描绘自然时,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然而,两篇文章在中考中出现的意义却并非仅仅在于文学价值。
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考察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小石潭记》和《右溪记》的对比阅读,既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验。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一)《小石潭记》全文(二)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游青溪记》翻译: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
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呆得太久,(我)就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又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
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从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一)《小石潭记》第二、三、四段(二)《小石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名状()(3)凄神寒骨()(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乃记之而去B.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C.可为都邑之胜境D.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①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________”是动。
小题5:【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小题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澈:(2)悄怆幽邃.邃:(3)不可名.状名:(4)乃.疏凿芜秽乃: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断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12.【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9.(1)穿透(2)深(3)说出(4)于是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11.(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12.【甲】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小石潭记》文言文对比阅读整理版(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甲】原文略【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10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阅读思考】10.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不可名状(说出)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柳宗元《小石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比较阅读答案内容提要:(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付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进夕阳,迎素只,亦铺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 [注释]①子城:城门之外的赉城,也叫瓮城、月城。
②雉堞:城墙上矮而短的墙。
圮:毁坏。
③榛:丛生的杂树。
莽:深密的荒草。
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
⑤平挹江濑: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
挹:汲取。
濑:沙滩上的流水。
⑥阒:静。
⑦状:描述。
⑧丁丁:棋子敲击声。
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
⑩公退:办公归来。
被:同“披”。
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
第:只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水尤清冽( )(2)不可具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乃记之而去公退之暇B.其岸势犬牙差互待其酒力醒C.潭西南而望野芳发而幽香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2分)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
(6分)(1)甲文第二段共有三句,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句;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 ”;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
(3分)(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
(3分)见水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答案]1.(1)格外(或:特别、尤其)(2)详细(或:全部、一一)(2分)2.D(2分)3.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
(2分。
错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4.(1)第一空:一(或:1)第二空:远吞山光,平挹江濑第三空:谪(或:谪居)(3分。
每空1分。
)(2)示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3分。
酌情评分。
)[解说]这道阅读题本着课内外兼顾的原则,突出文言文主干知识的考查,实词课内外各一个,即使是课外的实词解释,也能在课内找到依据。
虚词考查采用一般的选择题,适当降低了考查难度。
翻译题稍难,关键要掌握文言实词多单音节词的特征。
如“江山之外”中的“江山”实际上是两个实词。
文段理解采用选择题和对联填补的形式,考查课内外文段的整体理解和相关信息的筛选。
《黄冈竹楼记》译文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
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象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与岳阳楼记比较阅读的答案(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庙堂:③不可具状具: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②烟云竹树而已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①处江湖之远②竹工破之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子声丁丁然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2分)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答案:1探求朝廷具体通披,披着3,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点燃香沉默的坐着,消除一切世俗的念头4.《黄冈新建小竹楼记》含蓄地表现出一种愤懑不平的心情,表达了他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志趣。
《岳阳楼记》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译句: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安用重法邪?译句: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1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1分)(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