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

合集下载

病因与发病机制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概述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概念和重要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知识。

一、病因的定义和分类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因素。

病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大类。

1. 内因: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倾向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等。

许多遗传性疾病由于个体遗传背景或突变的基因导致。

2. 外因:外因是指人体外部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这包括感染、环境污染、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等。

许多疾病如流感、结核病等均由外界病原体的感染引起。

二、发病机制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是指病因导致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物学和生理学变化。

了解发病机制可以揭示疾病的病程和病理过程。

1. 疾病的发展阶段:疾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潜伏期、显性期和康复期三个阶段。

潜伏期是指病因引起的病变在患者身体内潜伏、积累和发展的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显性期是指疾病发生后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的阶段。

康复期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已经结束,患者康复的阶段。

2. 病理过程:疾病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异常的生理学和生物学变化。

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等。

这些病理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导致了病症和组织器官的损害。

三、常见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不同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各不相同。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系统发生的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其病因主要涉及遗传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2. 肿瘤:肿瘤是恶性细胞无限增殖的结果。

肿瘤的病因包括遗传突变、环境致癌物质暴露、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肿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突变和异常信号传导等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炎、哮喘等。

感染、空气污染、过敏等因素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

病因与发病

病因与发病
3
中医病因 西医病因
1.六淫 3.疠气 5.劳逸 7.瘀血 9.外伤 11.药邪
2.七情 4.饮食 6.痰饮 8.结石 10.寄生虫 12.先天因素
13.医过等
1.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2.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 3.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 4.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 5.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 6.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
2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六淫邪气—外因; 七情所伤—内因; 饮食、劳倦、虫兽、金刃等—不内外因
朱丹溪(相火论)、王清任(瘀血论)等。
二、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询问病因 2.辨证求因 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 析,来推求病因,从而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
病特点。 4.熟悉发病原理。 5.了解病因的其他内容。
1
第一节 病因 概 述
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 一、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阴阳两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风胜则动,热胜则 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肿则濡泻。” 《金匮要略》:三大类
10
(二)寒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凝滞Leabharlann 寒证,伤阳气 伤寒:恶寒、无汗
“阴胜则阳病”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
“诸病水液,澄澈清
腹泻伴有形寒肢冷。
大量清稀的分泌物和排泄
冷,皆属于寒” —阳 物,如痰、涎、涕、泪、

医学中的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医学中的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医学中的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核心之一是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了解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医学角度探讨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疾病病因的分类疾病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可以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三个主要方面。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指疾病发生与家族史、遗传基因相关的因素。

许多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血液病等,都有明确的遗传基因突变与之相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自然环境如气候、水质、空气质量等,而社会环境如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

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引发疾病的发生。

3.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主要指个体的行为决策,如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吸烟饮酒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疾病的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有助于预防多种疾病。

二、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疾病发病机制是指疾病在人体内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了解疾病发病机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异常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免疫系统对于抵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具有重要作用,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比如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疾病等,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 基因突变与蛋白质异常:基因突变是许多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基因突变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发生异常,进而影响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引发疾病。

3.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许多疾病发病机制的共同特点。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以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造成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的发生。

4. 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导致一些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代谢紊乱通常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有关,进而影响体内多种代谢途径,引起疾病。

三、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医学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中医病因与发病

中医病因与发病

脏腑功能失调
总结词
脏腑功能失调是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引发疾病。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如果某个脏腑 器官的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引发疾病。脏腑功能失调的原因包括情绪波动、饮食不节、劳累 过度等。
常见的安神药方剂有酸枣仁汤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医病因与发病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病因 • 发病机理 • 发病类型 • 中医治法 • 中药治疗
01 中医病因
六淫致病
六淫
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病邪的统称。
风邪善行数变,寒邪易伤阳气,暑邪 易耗气伤津,湿邪易阻气机,燥邪易 伤津液,火邪易扰心神。
外感六淫
04
解表药的适用范围较广,但需注意其发散作用较强, 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
清热药
01
02
03
04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等作用的药物,主 要用于治疗温病高热、疮痈 肿毒等症状。常见的清热药 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
花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 过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 用,消除体内的热邪,从而
虚证治疗原则
以扶正为主,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 疗方法,以提高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
虚实夹杂证
虚实夹杂证
指同时存在实证和虚证的表现,虚实相互夹杂的病理状态。
虚实夹杂证发病特点
发病急缓不定,病程长短不一,病情轻重不一,体质强弱不定。
虚实夹杂证治疗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异常变化:太过、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湿邪的概念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中医学概论课件-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中医学概论课件-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内而经络脏腑 有形之痰: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 无形之痰: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中的痰液
39
痰的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痰阻经络、筋骨
瘰疬痰核,肢体麻木 屈伸不利或半身不遂
阻滞气机
痰阻于肺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
胸闷、咳嗽、喘促 胸闷,心悸
阻碍气血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
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浊上犯于头,阻滞清阳
眩晕,昏冒,头重头胀
痰气凝结咽喉(梅核气) 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痰迷心窍 神昏,痴呆神志失常 精神不振,甚则发狂
易扰乱神明
痰火扰心
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癫狂
痰蒙清窍
头昏头重,精神不振
多见滑腻舌苔
40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 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4、熟悉发病原理 5、了解病因的其他内容
3
第一节 病 因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 整体观念-→动态平衡-→失调-→疾病 △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
4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询问病因 2、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火易 生风 动血
热极生风 热迫血妄行
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 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出血症。血色鲜红,粘稠,量多
火易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 致肿疡 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痈肿,疮疡 痈疽原是火毒生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
26
高热神昏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掌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一些例子。

首先,我们来介绍疾病的病因。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或者诱因。

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

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

外因则包括环境因素、感染、外伤等。

例如,高血压的病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习惯(如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和环境因素等。

了解疾病的病因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风险。

其次,发病机制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生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过程,它描述了疾病从病因产生到临床表现形成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疾病,发病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发病机制可以从细胞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机体整体水平进行研究。

在研究发病机制时,科学家通常会从分子水平、细胞功能、组织结构、器官功能以及整体机体健康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例如,心脏病发病机制可以包括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除了了解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需要了解疾病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疾病分类包括传染病、遗传病、慢性病、肿瘤等。

针对疾病的分类,医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治疗疾病的方法通常是根据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来确定的。

总之,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石。

通过深入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

因此,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关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知识,并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致病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六淫侵袭
风——风为百病之长 寒——外感、内寒 暑——暑湿、暑热 湿——外湿、内湿 燥——肺燥、火燥 火(热)——内火、外火
我国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医和提出的 “六气致病说”。据《左传》记载: 公元541年,秦国名医医和(公元前六 世纪)为晋平公诊病,他认为晦淫过 度可以使人发生内热盅惑之疾,而不 是鬼神降灾。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 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 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 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
饮食失宜
饮食: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而且对维持 美貌起着重要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味过于咸,大 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 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 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 神乃央。”
饮食失常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经脉功能异常
经络的生理功能: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外邪,保护 机体 经络与美容之关系:
经络与美容的关系,除如上所述经 络具有运行气血,润养周身,防御
保健等作用外,还在于这些经脉的
主干或分支均直接或间接循行于面部。
劳役所伤
劳动和享逸是人体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 基本条件; 劳役:过劳、过逸、不劳、不逸; 劳 伤: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逸 伤:
脏腑盛衰
脾脏与头面皮肤的关系 脾脏与面部皮肤的关系在于脾脏为生血化生的主 源,而且脾脏有输布营养物质的功能。人体全身 各组织系统、四肢百节,皮肤肌肉皆赖脾养。所 以古人说,脾“主四肢”,“脾主肌肉”。中医 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的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功能旺盛,生命才 能得以维持,肌肉皮肤才能有充分的营养而健壮, 面部才能荣光焕发;若脾虚,不能将食物转化为 精微物质,人会出现精神萎糜,面争萎黄,或面 如土色,晦暗无华。
脏腑盛衰
心脏与头面皮肤的关系: 心脏主宰血液的运行,濡养头在及皮肤,使面部 皮肤红润光泽靓丽。现代医学同样认为,血液能 在体内循环不已,主要靠心脏泵的作用。人面部 皮肤的特点是脉络极其丰富,所以心脏功能的盛 衰,容易在面部表现出来。若心脏功能正常,面 部血液循环旺盛则色泽红活隐隐;反之则面产皮 肤暗淡、枯槁无泽,则为心气不足,心血亏损。 若面部及口唇紫,则为心血瘀阻。面产皮肤赤红, 则为心火旺盛。
气血失和是发病的关键
“气病”:气虚、气逆、气乱; “血病”:血寒、血热、血虚、血瘀; 《素问· 调经论》说:“气血不和,百 病乃变化而生”。
皮肤形体是发病的外在表现
皮肤是人体的最外层; 皮肤是最大的器官; 皮肤变化反映气血变化;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 皮肤 的变化常反映内脏的变化,而皮肤疾病 也只是内脏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
脏腑盛衰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滋养面部皮肤,使面部红润光泽 肺:主气;——温煦肌肉,调节汗孔开闭 主宣发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生成气血;(滋养皮肤) ——运化水湿:水湿过多:水肿 缺水:皮肤干裂
脏腑盛衰
肝:主藏血——面部血液供养,面色 红润 主疏泄——气机条畅,心情舒畅 肾:主藏精——温煦五脏,五脏功能 正常 肾脏损害:面色黧黑、未老先衰;
气血功能异常
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 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 质。 推动不力:血液运行、毛发、颜面; 温煦失常:口气、舌、颜面; 防御不当: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气化减弱:精、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

气血功能异常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 血的主要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活动均有赖于血 液的营养和滋润。 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环境因素致病
人与人之间:个人体质因素、情 志因素;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传染性;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环境的 改变导致;
发病
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前提: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因; 功能衰退是面容衰老的基础; 脏腑气机不顺是发病诱因;
气血失和是发病的关键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病因与发病
美容分类
健康人群:预防衰老、防止皮肤老化;
损美性疾病患者:治疗;
病因
自然衰老 七情变化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态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六淫侵袭 风、寒、暑、湿、燥、火(热)
七情变化
喜——心——喜伤心,喜则气缓 悲(忧——肺——悲忧伤肺,悲忧气消 惊(恐)——肾——怒伤肝,怒则气上 思——脾——思伤脾,思则气结 怒——肝——惊恐伤肾,惊恐气乱
脏腑盛衰
肺脏与人面部皮肤的关系: 肺脏与人面部皮肤的关系主要生理功能,在主气、 司呼吸、外合皮毛。人体活动正常的运行等方面 腑占据关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美容与抗衰老 方面,功能是否正常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毛发 的坚固、皮肤的润泽,全靠气的宣发和滋养,的 生理功能正常,原气充足,则声音宏亮,皮毛荣 绚。气虚弱,则出现声低懒言,皮毛脱落,皮肤 粗糙,生长粉刺。
脏腑盛衰
肝脏与头面皮肤的关系: 肝脏有藏血和疏驰情感的功能,中医认为,肝脏有贮藏血 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所以肝脏有人身之“血库”之称。 血液在全身的流通量是随着人体的活动情况而有所增减的。 在人活动激烈时,全身各部位的血液量增加,当人休息和 睡觉时,由于全身各部分运动减少,需要能量亦相应减少, 大量血液归于肝。若肝血充足,则面部皮肤红润细腻。肝 病失其藏血,血阴两亏,而出现的面部皮肤呈黄色工表灰 色。 肝脏的另一个功能是疏弛情感。肝脏具有喜条高、而恶抑 郁的特点。肝脏疏弛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心情愉快, 面部皮肤红润。反则出现精神情感失常,如急躁易怒,或 恐惧胆怯,面部皮肤则呈现黛玉有着能让“落花满地 鸟惊飞”的美貌,不夸张地说,“沉鱼落 雁、闭月羞花”都比她而不及。 这样一位绝代佳人,最后却因体弱多病败 给薛宝钗,含恨魂归离恨天,不少读者为 此扼腕,叹其“命薄”。 还记得黛玉罹患的疾病吗?小说中诊病的 大夫说“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
脏腑盛衰
肾脏与面部皮肤的关系: 肾脏与面部皮肤的关系在于藏精,精是人 生殖、发育的根源,肾主人身之水液,以 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肾为人生命之 根,有先天之本之说。 肾脏的功能正常,则面部皮肤的红活而 有弹性,精力充足,骨骼坚韧。肾气虚损, 则水灾泛滥,面部皮肤松弛,眼脸肿大, 皮色黑暗无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