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发烧的原理

发烧的原理

发烧的原理
发烧是人体在遭受病菌或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生理反应。

发烧的原理主要与身体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在感染时会释放一种叫做细胞因子的蛋白质,其中包括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1β的物质。

白细胞介素-1β在感染初
期被释放,然后会进入血液循环并到达大脑的下丘脑区域。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当感染信号到达下丘脑时,它会通过调节体温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

下丘脑通过控制体温调节中的“温度设定点”来触发发热反应。

正常情况下,温度设定点被设定在37℃左右,而当感染发生时,下丘脑会调整温度设定点的位置,使其升高。

这意味着身体认为正常体温已经变为低体温,于是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来升高体温,包括收缩血管、增加新陈代谢速率和产热等。

随着体温升高,高温会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增殖,同时也能刺激免疫系统更加积极地对抗感染。

当感染被控制后,免疫系统会停止释放白细胞介素-1β,下丘脑也会恢复温度设定点到正
常水平,这样体温就会逐渐降下来。

总体来说,发烧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通过调节体温,身体能够为免疫细胞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加速病原体的清除,促进康复。

然而,过高的体温也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在发烧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退烧和治疗非常重要。

人为什么会发烧

人为什么会发烧

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体温异常症状之一,许多人在感染疾病或身体不适时会出现发热现象。

那么,为什么人会发烧呢?本文将从身体反应、疾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人体的发烧机制人体具有自我调节温度的能力,正常体温应该在36.5℃至37.2℃之间。

当身体发生异常情况时,比如感染、炎症等,免疫系统会通过激活一系列的生物分子来调节体温。

其中,脑垂体与下丘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身体受到外界刺激,免疫系统将血液中的白细胞激活,释放炎性介质,这些介质通过血液传递到脑垂体与下丘脑,最终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被激活,使体温升高并引发发热。

二、导致发烧的疾病原因1. 感染性疾病:感冒、流感、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常见疾病都可能导致发热。

这些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人体免疫系统为了应对病原体的入侵而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升高。

2. 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异常的疾病也可能引发发热。

这些疾病中,自身免疫系统对身体组织产生过度反应,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引发发热。

3.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发热作为副作用,例如抗生素和疫苗等。

三、合理处理发热的方法当我们出现发热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处理:1. 平衡休息与活动:适当的休息对于身体的恢复很重要,但是长时间卧床不能过度,适当的活动有助于身体排除热量。

2. 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会大量出汗,容易造成水分流失。

多饮水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并恢复水分平衡。

3. 降低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环境的清凉与通风可以帮助体温下降,适当使用风扇或开启空调可以有效降低体温。

4. 适当药物治疗:如果发热症状较严重,可以使用退烧药,但是需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使用。

5. 忌烟酒与辛辣食物:吸烟和饮酒会引起血管收缩,加重发热症状;辛辣食物容易产生体内热能,加重身体不适。

结语:发烧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是在发热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2)黑素细胞刺激素 (a-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a-MSH)
3)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l)
(四)发热的发生机制:
如下图所示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 免疫复合物
体温↑(发热)
产热↑
散热↓
产EP细胞 EPs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体 PGE
⑵ET、病毒、IL-l、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 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
⑶给兔、鼠静脉或脑室内注射IL-6,可致体温明显 升高。
5 .其它
⑴白细胞介素一2(interleukin-2,IL-2); ⑵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n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l,MIP-l); 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 血压的改变:
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外周血管的收缩→血压↑; 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血压↓; 少数病人可因大汗而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
(三)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
有利面:抗感染能力增强 不利面:降低免疫细胞功能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se) 是机体在细 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 反应。 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 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 < 散热→体温↓ 表现: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

发热

发热
• 患者,男,17 岁,学生。近两天发热,头痛,全身肌 肉酸痛,食欲减退来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 院。体检:体温 39.4℃,脉搏 100 次/min ,呼吸 20次 /min,血压100/70mmHg,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稍粗 糙,但未闻罗音,心律齐,腹软,肝脾未触及。 • 实验室检查: WBC 19.3×10 9 / L ,中性粒细胞 83 %。 大便黄色糊状,未发现蛔虫卵。尿量减少,其他正常。 胸透无异常发现。 • 治疗: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畏寒、 发抖、烦躁不安,测体温 41.9℃,心率120次/min ,呼 吸 20次/min,浅快。立即停止输液,肌注异丙嗪 1 支, 并用乙醇擦浴,头部置冰袋。次日,体温渐降,患者精 神萎靡,出汗较多,继续输液及抗感染治疗。 3 天后体 温降至 37℃,除感乏力外,无自觉不适。住院 6 天后 痊愈出院。
复习题
1、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 2、发热激活物包括哪些物质? 3、内毒素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体温升高? 4、何谓EP?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有何作用? 5、简述发热的发病机制。 6、发热的分期和热代谢特点是什么? 7、发热时机体有哪些主要功能改变?
发热的概念及特点(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温 度调定点上移,通过产热大于散热,将体温调节到正常值 0.5度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
三个基本特点:致热源作用
体温调节无障碍
调节性产热过多,而散热减少
• 【案例6-1】

三、EP升高体温中枢调节机制
EP
体温中枢 调定点↑
皮肤血管 收缩 骨骼肌 紧张
细胞
其它 细胞
发热激活物

发热的临床常见原因

发热的临床常见原因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发热的临床常见原因
发热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可以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感染性为多见。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脏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慢性心力衰竭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日照病;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见的功能性低热包括:①原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低热;②感染后低热;③夏季低热;④生理性低热。

发热

发热

调定点(Set point)学说
此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 器的调节,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中有个调定点,即规定数值。如果体温 偏离这个规定数值,则由反馈系统(皮 肤及深部温度感受器)将偏离信息输送 到控制系统,然后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 整来维持体温的恒定。通常认为,POAH 中的温度神经元可能在体温调节中起着 调定点的作用。
但少数的病理性体温升高是非调节性的体温 升高,是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 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 (皮肤鱼鳞病和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 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 的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 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先被病人察觉, 因此我们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信号和重要的临 床表现。
调定点时,由反馈系统(温度感受器)将偏差 信息输送到控制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系统通过效应器(产热和散热)的调控把中心 温度上升至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一方面可 以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 神经使骨骼肌收缩(寒战),使产热增多;另 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 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 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则产热大于散热, 出现发热。(图一)
9、 皮疹 见于发疹性传染 病、变态反应、血液病、 结缔组织疾病等。如 风 疹、药物热、斑疹伤寒 等。药物热出现的皮疹 常发生于药物治疗的第 5-20天之间,但一般以 第6-10天为多。皮肤出 现黄疸,往往提示肝胆 道疾病、溶血性疾病或 中毒性肝损害。
10、神经系统症状 伴 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 征,提示中枢神经系 统损害,可由于中枢 神经系统疾病和某些 全身系统疾病或中毒 等所致。有感染性和 非感染性之分。

发热(人卫7版)--病理生理_图文_图文

发热(人卫7版)--病理生理_图文_图文


不耐热( 70 C 30 min灭活)

无耐受性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单核吞噬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内皮细胞、 肥大细胞等均可分泌。除致热外还可诱生IL-10发 挥解热作用。
内生致热原种
发病机制
干扰素类(Interferon, IFN)
白细胞产生。主要是 IFNα、IFNγ,与病毒 感染引起的发热密切相关。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发病机制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发病机制
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 、高血压、辐射、感 染等→血脑屏障通透 性↑
发病机制
中暑 甲亢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概述
二、发热的概念
体温 >0.5℃
生理性 病理性
发热的概念
概述
体温 >0.5℃
生理性
剧烈运动、妊娠、进食等
病理性体温可>正常值的0.5℃
体温 >0.5℃
发热的概念
生理性
病理性
概述
体温调节障碍 被动性体温↑ 体温>调定点
过热
发热
体温调定点↑ 调节性体温↑ 体温=调定点
发病机制
发热的3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产生、释放EP 2.中枢调节: EP →体温调定点上移 3.调温反应: 产热>散热→体温↑
体温↑至与体温调定点一致
发热激活物
发热发病学环节示意图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VSA、MAN 单核细胞

第十三章临床危象救护

第十三章临床危象救护

第五节 甲亢危象

定义 病因 病情评估 救护原则 救护措施
指甲亢病人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病情
急剧恶化,出现高热、大汗、心动过速、呕
吐、腹泻、烦躁、谵妄、甚至昏迷的危及生 命状态。
(一)内科性诱因: 严重感染:最常见,尤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 各种应激:极度紧张、过渡疲劳、饥饿、高温、分娩 、情绪激动等。 突然停药:尤其是典剂。 其 它:过渡挤压、放射性甲状腺炎等。 (二)外科性诱因: 手术过程中挤压甲状腺。 术前准备不完善。
不正确的输血:血型不合 药物性溶血:喹尼丁、氯霉素等。 免疫性溶血: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 于红细胞膜,破坏红细胞。 红细胞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脊髓损伤,使造血干细 胞的基因突变。 各种诱因:感染:疟疾、支原体肺炎、毒蛇咬伤。 手术: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 创伤:释放组织因子,形成纤维蛋白网 状结构,破坏红细胞。 妊娠:处在高凝状态,消耗性出血。 大量饮酒:破坏细胞膜。
常规处理:吸氧 留取尿标本和血标本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严密观察病情 补 液:首选生理盐水,先快后慢, 前2小时给1000~2000ml。 根据危象类型选择下一步补液方法。
胰岛素治疗:用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当血糖降 至14.0~16.7mmol/L(250~300mg/dl)时
改用5%GS,以2g~4g1u的比例维持静滴。
寒战、高热:T39℃左右。 四肢、腰背疼痛:双肩和肾区痛最明显。 肾功能障碍:少尿、无尿、肾衰。 出血、黄疸:皮肤紫癜、黄染。 肝脾肿大:以脾大为突出。 其他:血压下降、血钾、心律失常等。
☻ ☻ ☻ ☻
迅速终止溶血
消除血红蛋白血症
防止肾功能衰竭 对症护理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少见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 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 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 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 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 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 谢疾病所引起。
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 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病因治疗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 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 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谢谢聆听!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份西医业务学习培训计划
一病区:花欢
.
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 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 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 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 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 ~ 38 ℃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0℃以上。
病因
急性高热
长期高热
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 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 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 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 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发病机制
致热源机制
非致热源机制
致热源机制
引起发热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是由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后产生的,即当外源 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炎性渗出物和无菌性坏死组 织等)作用于粒细胞(中性和嗜酸性)和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则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 介素-1(IL-1)、和干扰素等,当它们作用于体温调节中 枢后,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经运动神 经使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结果使 体温上升。
非致热源机制
非致热原性发热是由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损伤,直接引起发热。
②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疾病所致发热。
降温措施
处理
其他对症处理
病因治疗
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 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 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 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 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 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药物降温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 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 (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也可用小儿退热栓 (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其他对症处理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 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口服有困 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 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 当予以钾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