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汇编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及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及答案《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及答案篇1【甲】自渴。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民桥其上桥:⑵逾石而往有石泓逾:⑶北堕小谭堕:⑷卷石底以出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 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 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长可十许步。
⑵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⑴搭桥,架桥⑵越过,经过)⑶落入⑷弯曲,翻卷2.C3.⑴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⑵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石潭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及答案篇2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4组(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第一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
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⑤掬(jū):捧。
⑥馀甘:即橄榄。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B、山八九折斗折蛇行C、书以付过以其境过清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喜可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答:3、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人都“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完整版)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 分)
9.C 10.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11. ①那湍急 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②小溪曲曲折折,忽明 忽暗,忽隐忽现。 12. C 五.(07 年海南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 19-22 题。(15 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5 分) 19、(2 分)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2 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 而下快。 ②(2 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1 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 分)清澈 (2 分)潭西南而望,斗 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 2 分)。 七.(06 年太原) 阅读文文,完成 11—14 题,(12 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潭记》对⽐阅读(含答案)《⼩⽯潭记》课内外对⽐阅读⼀、阅读⽂⾔⽂,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彻,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节选⾃柳宗元《⼩⽯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洄悬激注。
佳⽊异⽵,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置州以来,⽆⼈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遁世隐居的⼈。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第⼀段描写的内容是;[⼄]⽂中描写溪⽔的语句是2、解释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现代汉语说说下⾯句⼦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异⽵,垂阴相映。
⽃折蛇⾏,明灭可见。
4、⾯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怅然”的情绪?(2分)5、甲⼄两⽂各从什么⾓度写出了⽔怎样的特点?(4分)甲⽂:⼄⽂:6、甲⼄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2分)⼆、阅读甲、⼄两选⽂,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坏,⼼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整理(内容全面,答案准确)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平坦如荠 尽: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 的两句诗。(2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凄神寒骨(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能媒能治背驼 ( ) ④延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矢( )⑥其子欲鸣诸 官( ) ⑦我业治驼( ) ⑧但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2)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 译文: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答: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答:
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 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
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
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
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
• 三、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 介绍 ④请 ⑤ 箭 ⑥ 之于 ⑦ 职 业 ⑧只 • 2、每小句占0 . 5 分,共4分。 • ①(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一片板压 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 3.忧伤凄苦孤寂之情 • 4. 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那就只能把事情办 糟。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小石潭记》对比精讲精练附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一)…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疏数(cù):疏密。
⑤中州:中原。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C、乃不知有汉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小石潭记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XXX上。
佁然不动,XXX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XXX,XXX,XXX。
隶而从者,XXX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心情愉悦。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岸边形势错综复杂。
4)乃记之而去:记录下来并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答案:D。
都是表示对景色美丽的赞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有上百条鱼,它们游来游去,仿佛没有归宿。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从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弯弯曲曲像蛇一样,时隐时现。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XXX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D。
虽然XXX在文中提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但并不代表他认为小石潭不值得游玩。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一.(08年山东)【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二.(08年内蒙古)(一)阅读下文,回答5 - 8 题。
(8 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 分)( 1)水尤清冽尤:(2)悄怆幽邃悄怆: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伐(1)伐竹取道(2)齐师伐我B.去(1)乃记之而去(2)停数日,乃去C.其(1)不可知其源(2)其真无马邪D.以(1)以其境过清(2)属作文以记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2 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 分)答:5 、( 1) 尤:特别(2 )悄怆:优伤的样子6 、B7.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翻译完全正确的得2 分,“斗”和“蛇”两个词意义没落实的扣1 分)8、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四.(07年荆州市)(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9.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A.之:如镜之新开暮寝而思之B.其: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者:似与游者相乐得道者多助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子墨子解带为城10.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
①负势竞上()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于时冰皮始解()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急洏甚箭,猛浪若奔。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
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
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9.C 10.①竞:争②可:大约③若:像④于:在11. ①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
②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12. C五.(07年海南省)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
(15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怡然不动(yí)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③亻叔而远逝④斗折蛇行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的特点。
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5分)19、(2分)C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21、(意思正确即可)①(2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2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分)清澈(2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
七.(06年太原)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答案:、1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1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七.(06年河北课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答:答案:5.(1分)柳宗元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