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从语言内容情感写法用词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从语言内容情感写法用词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叙事简练,惜墨如金。
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盛行的氛围中,陶渊明却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全篇文章既没有典故的"堆砌,也没有字句的雕琢,语言朴索,明白如话,风格明快,委婉得体。
尤其是作者仅用三百多个文字就把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等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真可谓惜墨如金。
可以说《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小石潭记》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
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
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优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核舟记》观案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
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宇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尤其突出的是对雕像的描写,船头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现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
观察细致,描写详尽而又简洁,是本文又一特点。
如船的中间是轩敞的船舱,启闭自由的船窗,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窗上的联语,窗子的数目,船背细如蚊足的题款,题字篆章的颜色,无不记得十分详尽,而文字简洁,使读者不但不嫌烦琐,只觉得这只核舟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课内外对比阅读LS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小石潭记》复习题(默写、对比阅读含答案)

10、小石潭记复习题一、默写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4、青树翠蔓, , 。
5、 ,皆若空游无所依。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7、《小石潭记》中,从动态角度描写潭边植物的语句是: ,。
8、《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
9、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 ,。
10、文中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11、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
12、文中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
13、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是“”和“”。
14、文中写作者凄凉感受的语句是: ,。
15、文中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①。
②,。
,。
③。
16、写作者在小石潭边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17、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
18、文中写小石潭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句子是: , , 。
19、文中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 。
答案:1、皆若空游无所依2、斗折蛇行3、水尤清冽4、萦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悄怆幽邃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青树翠蔓,萦络摇缀,参差披拂。
11、佁然不动。
1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3、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对比阅读阅读(甲)(《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一、《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像白蛇一样,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耳。
3.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合集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合集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对比阅读8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甲】潭中鱼可以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开怀,m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津岛。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挤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老衲。
以其境过明,不容寓居,乃记之而回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乙】由其中冀望,则山之低,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浩瀚,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明这般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没能至焉。
---《钴a潭西小丘记》(节选)1.表述以下提横线的字。
(4分后)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斗折蛇行蛇⑶以效兹丘之下之⑷虽古好事之士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以其境过明,不容寓居,乃记之而回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
3.两段选文均系则柳宗元贬谪永州时所并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恳请分别用简约的语言归纳。
(4分后)答案:【1】①大约②像蛇③的④即使【2】⑴因为环境过分冷清,无法长时间等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色就离开了,⑵幽深的样子与眼睛相连,悦耳的流水声与耳朵相连。
【3】美妙、冷清(2分)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意思对即可)(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
(17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外木篁竹,言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南征竹途经,四围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来,为坻,为屿,为,为岩。
青树翠赵静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盼,斗折蛇行,黄稠可知。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所述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A.不足..者 D.无论..魏晋..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选自《桃花源记》)10.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11.(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12.(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13.(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分)(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分)1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5.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拔。
B.故人不独亲.其亲亲:亲近。
C.屋舍俨.然俨:整齐。
D.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1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采用了实景虚写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神秘感。
B.“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C.《大道之行也》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D.《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里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9.[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请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
(13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20.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
(4分)(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水甘.而芳()2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2分)A、不足....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C、其两膝相比..魏晋..者 D、无论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1分)24.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游青溪记袁中道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2)皆若空.游无所依()(3)乃悟.世间真有碧色()(4)可拊可餐.()26.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盖世间之.色A.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B.心乐之.(《小石潭记》)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吾欲辱之.(《晏子使楚》)27.翻译下列句子(1)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2)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28.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但描写角度不同,扣住的特点也不一样。
请你分别..进行赏析。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袁宏远《观第五泄记》)(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
②掉:摇动。
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④掣折:转折。
⑤欹(qī):斜靠。
2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疾趋.:(4)山行之极观.也:30.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2.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 (2)《观第五泄记》:________________33.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甲)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节选)35.解释加点的词。
(1)斗.折蛇行(2)犬牙差互..(3)神情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6)微.君之故(《诗经·式微》)36.翻译文中划线句。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7.结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小石潭边,子厚信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赤壁矶下,东坡泛舟,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8.(甲)文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一)小石潭记(节选)(二)西山①十记(节选)(明朝)袁中道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②。
小鱼尾游,翕忽跳达。
亘流背林③,禅刹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