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2.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4.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5.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6.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7.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8.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9.变色病株的色泽发生改变。

10.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

11.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

12.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13.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四种。

14.综合征一种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5.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6.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7.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8.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或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19.再侵染在田间已经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20.越冬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病原物度过寄主休眠期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

21.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绪论内容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植物病害的一门生物学科一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的概念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耐范围,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并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四要素症状: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不正常),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病理过程: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持续的、系列的病变经济学:农业生产损失病原:即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 根据病因(cause)划分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 disease)非染性病害(non-infection disease)其他依据划分植物或作物类型:蔬菜病害、果树病害、玉米病害寄主受害部位:叶部病害、根部病害症状表现:腐烂病、根肿病传播方式与介体;气传病害、土传病害、水传病害侵染性病害:生物因素引起;能传染;病害由少到多、由点到片;大多数受染性病害的症状具有病征;生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引起;不传染;病害常成块、成片的出现,给人以突然的感觉。

病害的产生常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农事操作有关;无病征;不良环境因素有:极端温度、极端水分、极端光照、极端pH值、缺氧、缺素或过剩、无机盐毒害、大气污染、药害、栽培不当、遗传基因突变四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三要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产生涉及三个方面,即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即植物产生病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1. 感病的植物植物是病害发生的本体,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

2. 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植物病理学知识总结

植物病理学知识总结

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总结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其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和破坏,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变,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局部或整株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马铃薯晚疫病(Irish famine),1845-1846 真菌法国葡萄霜霉病,1880水稻胡麻斑病(Bengal famine),1942-1943中国小麦条锈病,1950美国玉米小斑病,19702、植物病理学的概念:是关于植物病害的学问,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病害防治等领域的科学。

3、引起病害的原因: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白化苗,先天不孕)不良的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肥料,农药)---------非传染(侵染)病害或生理性病害或非寄生性病害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人为)--------------传染(侵染)病害或非生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4、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1)真菌2)原核生物(细菌,螺原体和植原体)3)病毒(类病毒)4)线虫5)寄生性种子植物等6)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4、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寄生性(parasitism):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获取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专性寄生(obligate parasitism)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营养方式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真菌中的白粉、锈菌、霜霉菌等,病毒、种子植物)非专性寄生:寄生物不仅可以从活的植物上获得营养,而且可以利用死的植物组织进行生活的寄生方式,又称作兼性寄生。

非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大多数的病原真菌和细菌)腐生:只能利用死的植物组织或有机化合物的营养方式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植物并诱发病害的能力是病原生物的另一特性某一种生物引起的症状相对较为固定同一种病原物不同小种、菌系、株系或群体两者关系:病原物必须有寄生性才会导致致病性致病性不能完全从寄生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来理解致病性的破坏作用多方面(病原菌的产物)并非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生物(许多植物的菌根真菌)寄生性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5、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植物病理学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

1.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颗粒和原核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生或寄生虫等方式感染植物,破坏其正常生长和发育过程,导致植物出现病状。

2. 病斑(Lesion)病斑是病害在植物体上所形成的病征。

它通常表现为叶片、茎部或果实上的颜色变化、组织坏死等病变。

通过观察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为后续的防治提供依据。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方式。

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嫁接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至关重要。

4. 抗性(Resistance)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能力或抵抗能力。

植物可以通过遗传途径,表达一系列特定基因,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

研究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为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或消除植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如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或拮抗微生物)和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病害防除措施)。

6. 统计学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统计学分析在植物病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病害发生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可以对病害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的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

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生物学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生物学防治是利用天然的生物途径来控制植物病害。

这包括使用益生菌、寄生性蜱虫、真菌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
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2.病因:使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3.病征:是指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4.病状:植物染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5.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6.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为菌丝。

7.真菌: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并有分枝的
丝状营养体.
8.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
整个过程。

9.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真菌通过特殊的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的配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10.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
方式。

11.无性孢子:有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孢子,如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
子。

12.有性孢子:
13.植物病原细菌: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

14.原核生物: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种,无核膜包
围,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但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15.植物病毒: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

16.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其体内繁殖扩展,
发生致病作用,进而显现病害症状的过程。

17.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间的第一次侵染,叫初次侵染。

18.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
叫再次侵染。

19.介体传播:是指病原生物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20.非介体传播:
2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

22.潜育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症状的开始出现称为潜育期。

23.单循环病害:指侵染循环中只有初次侵染没有再次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24.积年流行病害:
25.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多次繁殖后代,从而发生再侵染的病害。

26.单年流行病害:
27.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引起在田间具有传染性的病害
28.非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在田间不具传染性的病害。

29.病害循环: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30.土传病害: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病害。

31.气传病害:
32.系统侵染: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侵染可在寄主体内扩展至全株称系统性侵染.
33.局部侵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局限在侵染点附近,称局部性侵染。

34.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损害寄生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35.寄生性:
36.致死温度:10分钟内使病毒粒体和细菌菌体死亡的最低温度。

37.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38.物理防治:主要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
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称为。

39.化学防治:
40.农业防治:
41.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的适应性强,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属于这一类病原物的大多数是真菌,如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丝核菌(Rhizocton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的一些种(引起萎蔫)等,也有少部分是细菌,如青枯菌。

土壤习居菌一般都是低级的寄生物,它们主要为害植物的幼嫩组织,引起幼苗的死亡,如猝倒病、立枯病。

42.土壤寄居菌(soil invaders)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当土壤中的病残体分解腐烂后,就不能单独生存而死亡。

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具体的例子如海南橡胶树的红、褐、黑根病菌属于此类菌。

所以在开茺时,要彻底消除病根使病原菌找到不栖身的场所和食物而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