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园艺植物病理学重点.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及症状1、植物病害:当植物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后,其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并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造成生长受阻、产量降低、质量变劣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
2、病原生物:除植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这种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
3、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致病因素性质: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根据病原生物种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传播途径: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
根据表现症状类型: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根据植物发病部分:根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叶部病害,果实病害。
根据被害植物类别: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
根据病害流行特点:积年流行病,单年流行病。
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4、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在组织内部和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外部症状:通常是指受病植物上肉眼可见的病变。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发病植物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不正常表现。
病征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上所形成的特征。
5、病状:变色:植株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坏死: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
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凋萎。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凋萎。
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6、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
7、寄生性: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8、寄生物分类:活体营养型:在自然界只能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获取营养的生物,寄生能力强。
专性寄生物不能人工培养。
电大园艺专业期末考试《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小抄

2017电大园艺专业《植物病理学》科目考试重点小抄整理一、名词解释1、非传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植物病害。
2、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3、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体上,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取他的营养物质,前者叫寄生物4、寄主: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体上,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取他的营养物质,后者叫寄主5、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6、生物病原物:其他生物因素中,某些也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这种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7、非生物病原物:是指能致病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
8、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9、四角关系: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再加上人的因素10、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11、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12、菌索:是由菌丝体品行交织构成的长方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13、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14、革兰氏染色反应: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蓝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15、喷菌现象:由细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16、钝化温度:是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17、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18、体外存活期:是指病毒汁液在离体条件下,保持侵染能力的时间19、柯赫氏法则:(1)在病植物上常能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次分离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重点资料)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和分类1.病害与虫害和伤害的主要区别是病害有病理变化过程。
2.植物,病原(致病因素)和环境三个方面,即“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3.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4.症状分为病状和病症;病状指植物本身外部形态的异常。
病症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结构。
5.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
6.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伞状物、脓状物等。
7.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等是真菌病害的病征;病毒病害无病征;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征;8.两类植物病害,根据病原分为非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所起的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9. 非传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1,非生物因素引起,不能互相传染,无病症2.田间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无明显的发病中心;3.病株表现症状的部分有一定的规律性;4.在一定范围内除去不利因子,病株能恢复;10. 植物病原物的病原性确定:柯赫氏法则第二章植物病原物1. 真菌是以产生孢子方式进行繁殖;真菌的营养体是菌丝体2.菌核:是由菌丝体交织成的休眠体,内层疏丝组织,外层拟薄壁组织。
储藏较多的养分,有休眠、渡过不良环境作用。
3. 真菌的繁殖阶段:1,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2.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过程分三步:质配、核配、减数分裂4. 常见有性孢子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
其中卵孢子,接合孢子为原壁孢子5.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6. 五界分类系统:真菌界Ainsworth分类方法类别营养体无性孢子有性孢子鞭毛菌亚门无隔菌丝游动孢子卵孢子接合菌亚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有隔菌丝一般没有无性孢子担子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不发生或未发现或不常见7. 锈菌可产生5种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8. 细菌:有细胞壁;菌原体:无细胞壁有细胞膜9植物病原细菌一般性状1形态:大多杆状,大多有鞭毛(周鞭和极鞭)2.繁殖:裂殖3.生活方式:大多死体营养生物4.革兰氏反应:大多阴性,少数阳性10.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初步诊断坏死:病组织表面常为油渍状或水渍状,潮湿时病部有菌脓。
园艺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病原、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
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就称为"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的关系。
植物病害特点:病理程序、经济损失⏹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的连续性。
⏹病害与机械损伤在本质上的区别:病害的发生有一个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
⏹病状是指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主要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几种类型。
病毒病或缺素症常表现为变色的症状。
⏹根据其内部病理变化,可分为:⏹坏死性病状: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为特征。
主要包括坏死、腐烂、萎焉。
⏹抑制性病状:以植物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抑制为特征。
包括黄化、花叶、矮缩、蕨叶。
⏹促进性病状:以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为特征。
包括畸形、徒长。
⏹发病部位出现病原物形成的特征性结构,称为病征。
常见的有下面几种: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
☐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真菌繁殖方式:主要是产生大量的孢子。
无性繁殖指不经过性的结合而产生繁殖体的方式。
可概括为4种方式: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
断裂:指真菌的菌丝断裂成短段或菌丝细胞相互脱离产生孢子,如节孢子和厚垣孢子。
裂殖:指真菌的营养体细胞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菌体的繁殖方式,如粘菌和一些酵母菌。
芽殖:指单细胞营养体、孢子或丝状真菌的产孢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如酵母菌。
原生质割裂:指成熟的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原生质转变为1个孢子,如鞭毛菌。
真菌的无性孢子(1)节孢子:由营养菌丝断裂而成。
(2)厚垣孢子:环境不良或菌丝老化时形成。
(3)芽孢子:芽殖方式产生的孢子。
以上3种类型的孢子,是由营养体细胞直接转化而来,因此可称为营养生殖孢子。
(4)孢囊孢子和游动孢子:产生在孢子囊内的内生孢子。
孢子囊:产生无性孢子的器官。
孢囊梗:产生孢子囊的器官。
(5)分生孢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的外生孢子。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总结(2009级园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2.传染性病害3.非传染性病害4.病害三角5.症状(symptom)6.病状7.病征8.园艺植物病理学(Horticultural Pathology)9.同宗配合10.异宗配合11.准性生殖12.真菌生活史13.多型现象(polymorphism)14.单主寄生(autoecism)15.转主寄生(heteroecism)16.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17.原核生物(Procaryotes)18.病毒(Virus)19.卫星RNA20.寄生性植物(parasitic plants)21.全寄生性种子植物22.半寄生性种子植物23.寄生关系(parasitism)24.寄生性25.专性寄生物26.致病性27.系统侵染28.死体营养(necrotroph)29.活体营养(biotroph)30.寄主专化性毒素31.寄主非专化性毒素32.植物的抗病性33.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ti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34.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35.交叉保护作用36.病害循环37.植物检疫38.生物防治39.全寄生性种子植物40.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二、简答题和论述题1.植物病害的特点有哪些?2.真菌具有哪些特征?3.菌丝的变态类型4.菌物的无性孢子与有性孢子分别有哪些常见类型5.简述卵菌门的特点6.简述接合菌门真菌的特点7.简述子囊菌门真菌的特点8.简述担子菌门真菌的特点9.简述半知菌类真菌的特点10.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类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11.简述病毒复制的一般过程?12.植物线虫的致病机制13.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体现在哪三个方面?14.寄生性植物的防治措施有哪些?15.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16.植物抗病的机制有哪些?17.简述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18.怎样对一非传染性病害进行识别?19.常见非传染(侵染)性病害及其病因20.怎样对一传染性病害进行识别?21.科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22.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哪些?23.园艺植物病害农业防治的措施主要有哪些?24.简述化学防治的特点25.简述病害综合治理的措施三、填空、判断或选择1.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致病性质划分、根据病原生物种类分、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根据病害流行特点分、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2.常见的植物病害的病状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常见的植物病害的病征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园艺植物病理学讲义

《园艺植物病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园艺植物病理学(Horticultural Pathology)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生原因、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原理以及治理措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园艺植物生产的重要性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中最基本的营养来源,是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动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环境基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生产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园艺作物的品种增加、数量翻番、质量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
园艺植物的生产不仅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经济发展,同时正在并将继续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园艺植物的生产是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任务。
二、园艺植物病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重要性1、与人类一样,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遇到各种病害。
这些病害不仅影响到园艺作物的产量,更重要的是降低园艺作物的质量,有时还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出口创汇;病害防治方法不当,会引起作物药害、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
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根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全世界由于病虫草害造成的蔬菜产量损失为27.7%,其中病害损失为10.1%。
(1)马铃薯:总产量损失是32.3%,病害为21.8%;(2)果树:产量损失为28.0%,其中病害为16.4%。
3、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我国农作物每年因病虫草鼠的危害,损失粮食10%、棉花15%—20%,水果、蔬菜各25%以上。
根据1984—1986全国园林植物病虫害普查的结果,在1256种园林植物上发现植物病害5508种,平均每种植物上4.4种,可见园艺作物保护的任务远远重于粮棉作物。
4、由于病害大发生、控制不及时,在历史上曾经造成巨大灾难。
例如,1845年爱乐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造成几十万人死亡,150万人无家可归。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植物病原: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病害三角: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真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转主寄生:多型现象: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子座:吸器:假根:附属丝: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子实体:孢子囊: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子囊: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小种: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侵染过程:接触期(侵染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剂量: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二、问答第一章绪论1、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概念为何要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个方面。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2、病征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1、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2、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3、根据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几个亚门,各有何特点?4、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5、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中哪类子实体?6、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7、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从病状和病征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哪类化学药剂?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2、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物病理学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研究内容:1、病害病原体的本质及其活动2、受害植物的本质及其活动3、植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4、病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5、根据这些基础研究的结果,阐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设计经济有效地防治措施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论2、园艺植物病原生物有哪几类?它们各属于哪个界别地生物?1、线虫-----动物界2、植生滴虫-----原生动物界3、寄生性植物-----植物界4、菌物-----菌物界5、卵菌-----藻物界6、细菌、植原体-----原核生物界7、病毒、类病毒-----病毒界4、植物病状和病征各有几大类?如何区分它们?症状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变色指植物生病后植株全株或局部失去正常颜色,一种是褪绿或黄化,一种是花叶;坏死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主要是由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细胞组织以及寄主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腐烂是植物组织较大面织的分解和破坏,是由病原微生物产生水解酶类等的分解、破坏植物组织所造成的。
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植物根细胞受害吸水困难或病原微生物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造成的; 畸形是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受到促进或抑制性病变,使植物整株或局部形态异常。
病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和脓状物。
粉状物直接产生于表面、表皮下或组织中,以后破裂后散出,包括銹粉、白粉黑粉和白銹;霉状物菌物是菌丝、各种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特征,包括霜霉、绵霉、霉层;粒状物菌物在菌部产生的大小、形状色泽和排列方式差别很大的物质;菌核是菌组织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形状差别很大;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溢出的脓状黏液。
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因2.菌物有哪些基本性状?营养体有哪些变态?答:菌物的基本性状有(1)无根、茎、叶分化的异样型生物;(2)有明显的细胞壁(除黏菌的营养体外)和细胞核;(3)菌体形态在基物内外呈变形虫状(爬行)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无壁、多核)、单细胞、菌丝状(有隔或无隔);(4)营养方式:复生、几声或共生生活;大多为寄生或腐生生物(从动植物的活体或尸体或残枝烂叶分解、吸收营养物质);(5)典型的不动性生物,部分种类可产生游动孢子。
营养体有如下变态:(1)厚垣孢子;(2)吸器;(3)附着胞和侵染垫;(4)菌坏和菌网;(5)匍匐菌丝和假根3、菌物的无性繁殖产生哪些无性孢子?各有何特点?答:无性繁殖是指菌物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孢子等游动孢子,产生在由菌丝膨大而成的游动孢子囊内。
孢子通常为圆形、洋梨形或肾形,具一根或两根鞭毛,能够游动。
孢囊孢子,产生于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
孢囊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
是生于细胞外的孢子,所以称为外生孢子。
厚垣孢子,是由胞壁变厚而形成的休眠孢子。
厚垣孢子呈圆形、纺锤形或长方形。
4、菌物的有性繁殖产生哪些有性孢子?各有何特点?答:有性生殖是指菌物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结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结合而成,最后发育成厚壁的、二倍体的卵细胞。
结合孢子,由两个同型配子囊顶端融合成一个细胞,在次细胞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二倍体的厚壁孢子。
子囊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和减速分裂而形成单倍体的孢子。
子囊孢子大多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的子囊内。
担孢子,双核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棒状担子,或双核菌丝细胞壁加厚形成冬孢子。
在担子内或冬孢子内的双核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担孢子。
5、菌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产生哪些性细胞或性器官?答:菌物的性细胞称配子,有雄配子和雌配子。
性器官称为配子囊,有雄器、藏卵器、产囊体、雌器6、菌物的生活史分哪5种类型?它们的倍性(单倍体、双倍体)和核型(单核、双核)各有哪些变化?答: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菌物的生活史。
5种类型:①无性型:只有无性阶段即单倍体时期。
②单倍体型:营养体和无性繁殖体为单倍体,有性生殖过程中质配后立即进行核配和减速分裂,二倍体阶段很短。
③单倍体-双核型:有单核单倍体和双核单倍体菌丝。
④单倍体-二倍体型:生活史中单倍体和双倍体时期互相交替。
⑤二倍体型:单倍体仅限于配子囊时期,整个生活史由二倍体阶段构成。
8.以霜霉菌、白粉菌、锈菌为例,重点掌握菌物分属的鉴别特征。
答:孢囊梗有限生长,孢囊梗及其顶端的分枝是霜霉菌分属的依据;闭囊壳内的子囊的数目(一个或多个)及外部附属丝形态是白粉菌分属的依据;锈菌是活体寄生菌,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中扩展,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
第三章第二节1.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为哪几类?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有何不同?4.原核生物四个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各有哪些代表属性?5.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症状有何特点?病原是如何侵入寄主?如何传播的?答:症状往往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变黄、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病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气孔等)侵入寄主植物。
在田间,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浇灌水等)进行传播。
由于暴风雨能大量增加寄主伤口,有利细菌侵入,而且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因而往往成为细菌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植物病原体和寄生维管束的难养细菌往往借助叶蝉等在韧皮部取食的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才能传播。
第三章第三节3.植物病毒依靠哪些传播方式传播?介体昆虫传毒有哪些机制?与病毒病害的防治有何关系?答:传播方式(1)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2)嫁接传播(3)机械传播(4)土壤传播(5)昆虫传播介体昆虫传毒机制:1.专化性某种病毒只能有一种昆虫传播2.时间性○非持久性:昆虫获毒后立即就能传播,但很快就会失去传毒能力。
○半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播,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播,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
其原因是病毒要通过昆虫的体液再传回到唾液。
但病毒不能再昆虫体内繁殖。
因而传播时间是有限的③持久性:昆虫获毒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播。
一些昆虫一旦获毒后,可终生保持传毒能力,说明这种病毒能在昆虫体内增值。
与防治有何关系了解病毒的传播规律是病害防治的基础之一。
病毒如何积累和扩散与传播方式直接相关,所以确定防治对象和防治方法必须先了解传播特点。
另外,在介体传播中,病毒-介体-植物三者之间的复杂生物学关系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病毒病害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类别病害的特点?防治原则有何不同?病害特点:(1)植物病毒病害由于不形成外部病征,只能看到病状。
(2)病毒病害的病状以系统性变色、畸形和局部性坏死斑点为主,少有萎蔫、腐烂类症状。
(3)病毒病害症状往往从幼嫩部分开始,在老叶上往往不产生明显的症状。
(4)变色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畸形,症状在整株或叶片分布往往不均匀,与组织的发育状态有密切联系。
(5)由于病毒粒体太小,传播方式隐蔽,症状不一察觉,往往造成比较严重损失。
防治原则:(1)预防重点是防止人为传播病毒,特别是检疫性病毒。
(2)抗病品种的选育和使用是最经济的防病措施之一。
(3)无病毒种苗技术首先受到欢迎。
(4)化学农药防治,控制毒源。
第三章第四节3、与你了解的昆虫相比,线虫的生活史、传播有何特点?线虫的生活史中具有卵、幼虫和成虫三种虫态。
线虫的传播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5、植物寄生线虫主要以什么方式致病?(1)机械损伤(2)营养掠夺和营养阻碍(3)化学致病,分泌有毒物质破坏寄主细胞组织(4)与其他病原物对寄主进行复合侵染第五节7、寄生性植物有哪些类别?如何区分它们是全寄生或是半寄生?菟丝子属、列当属、桑寄生属和槲寄生属和寄生性藻类。
全寄生植物从寄主植物获取它自身生活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半寄生植物仅从寄主植物获取水分和矿物质。
8.如何识别和防治各类寄生性植物?第四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3.病原物有以下致病方式:(1)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份;(2).分泌各种酶类,消解和破坏植物组织和细胞,侵入寄主并引起病害;(3).分泌毒素,是植物细胞中毒;(4).分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干扰植物的正常激素代谢,引起生长畸形。
4.抗病性包括几种类型?有怎样的抗病机制?答:按照抗病能力的大小,抗病性被划分为免疫抗病、耐病、感病、避病5种类型。
抗病机制可分为结构抗病性和生物化学抗病性,前者是机械的阻碍作用,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组织病原物的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破坏;后者是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来抑制或者抵抗病原物的活动。
5.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各有哪些阶段?他们有何相互关系?答:病原物的浸染过程包括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和发病期4个阶段;病毒循环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浸染和再浸染等环节。
(以下可自由发挥)病原物的浸染和病毒循环息息相关,病毒循环包括病原物的浸染,如果切断病原物浸染这个过程,能达到切断病毒循环防治病害的目的。
7.病原物在何处以何种状态越冬越夏?借何种方式进行传播?答: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一般有寄生、休眠、腐生等不同的方式,而越冬越夏的场所主要有土壤、植株、繁殖器官、病残体和介体昆虫等几方面。
病原物传播的方式主要分为自然动力传播、主动传播、人为因素传播3大类。
9.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答:植物病害流行的三要素:大量具有致病力的病原、感病的寄主和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相互影响:(1)病原物毒性生理小种的出现能克服当地广泛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就可能导致病害的流行。
(2)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单一化的或遗传性一致的抗病品种,能对病原物形成强大的定向选择压力,导致病原物毒性生理小种种群上升,品种抗病性丧失和病害的大流行。
(3)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气象条件主要影响病原物的传播、侵染、潜育、产孢和寄主的抗病性,当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传播、侵染,而不利于寄主生长时,病害才可能流行;耕作制度的改变必然引起农业生态体系中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导致某些病害的流行,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园艺作物复钟指数的提高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一方面增加了保护地内流行病害的种类和病害流行的频度,另一方面使病原物及其传播介体有了更好的越冬场所,增加了初侵染来源,提高了保护地外某些病害的流行程度,另外,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很多技术环节都与病害的传播、侵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