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完整word版)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综合实验研究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指导教师:于祺学生姓名:王娜目录第1章概述1.1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本次试验的目的及方法第2章手糊法制备玻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2.1实验原料2.1.1环氧树脂2.1.2玻璃纤维2.1.3咪唑固化剂2.1.4活性稀释剂2.2手糊成型简介2.4实验部分2.4.1实验仪器2.4.2实验步骤第3章力学性能测试3.1剪切强度3.2弯曲强度3.3实验数据的分析3.3.1 浸胶的用量及均匀度3.3.2 固化时间与温度的影响3.3.3 活性稀释剂的用量第4章结论与展望4.1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第1章概述1.1 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材的研究现状EP/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成熟、应用最广的一种复合材料。

EP/GF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模量大、耐腐蚀性好、电性能优异、原料来源广泛、工艺性好、加工成型简便、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并具有材料可设计性及特殊的功能性如屏蔽电磁波、消音等特点,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中无法代替的重要材料。

且复合材料的研究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水平的标准之一。

目前美,日,西欧的水平较高,北美,欧洲,日本的产量分别占33%,32%,30%。

毋庸置疑,EP/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的质量轻,高强度等优于金属的特性,会在某些领域更广泛的使用,目前复材的粘接性能与力学性能成为主要的研究方面。

目前主要的成型方法有手糊成型,缠绕成型,热压管成型,RTM成型,拉挤成型。

1.2 本次试验的目的及方法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采用一种固化体系,用手糊成型方法制备EP/玻璃纤维(GF)复合材料,再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弯曲,剪切。

目的在于1,了解材料科学实验所涉及到的设备的基本使用。

2,掌握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配置及设计。

3,对手糊成型操作了解,及查找文献完成论文的能力。

9911809翼肋的装配设计

9911809翼肋的装配设计

飞机装配工艺课程设计9911809翼肋的装配型架设计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班号学号01042姓名郭芷岑指导教师王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1月10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装配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班级姓名郭芷岑课程设计题目: 9911809翼肋的装配型架设计课程设计时间: 2011 年 12 月 26 日起至 2012 年 1 月 13 日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一)基本要求:1、阅读消化飞机图纸,进行装配工艺分析。

2、查阅有关飞机型架设计资料、手册等;3、确定装配工艺方案并编制装配工艺规程;4、设计并绘制组合件装配型架总装配图(0#或1#图纸);5、设计并绘制装配型架主要非标准件的零件图;6、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不少于4000字);7、按有关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

(二)课设要求:1、按时完成课程设计;2、型架设计图纸应符合相关标准;3、所设计的图纸应不少于张0号图纸;4、编写设计说明书应规范并打印。

(三)主要参考书:1、王云渤, 飞机装配工艺学[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2、西北工业大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编制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航空制造工程手册》总编委会主编,航空制造工程手册—飞机工艺设备,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4、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标准,飞机装配夹具零组件,北京:中国航空航天部,1989.(四)评语:(五)成绩指导教师王巍负责教师学生签名郭芷岑摘要配型架主要由:骨架、定位件、夹紧件和辅助设备组成。

其主要功用为保证产品准确度和互换性,改善劳动条件、提高装配工作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型架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型架设计基准选择;装配对象在型架中的放状态;选择工件的定位基准,确定主要定位件的形式及其布置,尺寸公差的选择;工件的出架形式;型架的安装方法;型架结构形式的确定;骨架刚度验算;骨架支撑鱼地基估算;考虑温度对型架准确度的影响型架是飞机装配过程中采用的适合飞机结构和生产特点的工艺装备,其中大量的是装配型架。

液化天然气与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对比试验

液化天然气与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对比试验

液化天然气与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对比试验刘爱虢;朱悦;曾文;刘凯;陈保东【摘要】采用定容燃烧器和激波管分别对RP-3航空煤油、液化天然气(LNG)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对相同条件下RP-3航空煤油和LNG的着火延迟时间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进行了比较,并深入研究了当量比、温度、压力等参数对LNG着火延迟时间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LNG的着火延迟时间近似为CH4的一半,但为RP-3航空煤油的20倍,最大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比CH4高约5%,但仅为RP-3航空煤油的63%.低压条件下LNG/空气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时间对当量比不敏感,但随初始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着火延迟时间逐渐缩短;当量比影响LNG火焰前锋面稳定性,在当量比为1.1时,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最大;初始压力的增加会降低LNG/空气混合气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初始温度的增加会促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期刊名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9页(P18-26)【关键词】液化天然气;RP-3航空煤油;着火延迟时间;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作者】刘爱虢;朱悦;曾文;刘凯;陈保东【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1.2煤油型喷气燃料从投入使用以来,一直作为航空涡轮发动机的最佳选择。

我国对喷气燃料的消费正以每年13%左右的速率快速增长,2010年国内喷气燃料消费量达到4×109 kg以上[1]。

喷气燃料消费量的增加一方面对原油的供应是一个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污染物的增加。

采用新的航空燃料,并制订相关的法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2-3]。

场协同原理

场协同原理

场协同原理(Field Synergy Principle)班级:04040203班学号:*************姓名:***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部目录一.内容 (1)二.来源 (1)三.发展 (3)四.数值验证 (3)五.适用范围 (5)六.实际应用 (5)七.前景未来 (6)八.参考文献 (7)场协同原理(Field Synergy Principle )一.内容理论研究表明,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换热率与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热流场)的协同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当换热系统中的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达到充分协同时,换热就达到最优,流体流动所需功耗与其换热率的投入产出比就会达到最佳。

根据速度场和温度梯度场的协同程度,表征对流换热强度的准则数Nusselt 数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分别是Nu=Re •Pr 和Nu=0,一般换热结构的换热率均处在此上、下限之间.该理论被称为场协同理论,该原理认为,在速度场、温度梯度分布一定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夹角(场协同角)对对流传热强度有重要影响,夹角越小,传热强度愈高,它的建立无疑对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来源1998年清华大学过增元院士及其合作者对边界层型的流动进行了能量方程的分析,通过将该方程在热边界层内的积分,证明了减小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夹角是强化对流换热的有效措施 ,这一思想在文献中现称为场协同原理(field synergy principle ,或者field coordination principle) 。

对流换热的物理机制1.对流换热从本质上来说是具有内热源的导热,流体的运动起着当量热源的作用。

2.对流换热的强度取决于当量热源的强度,它不仅取决于流体与固壁的温差、流动速度和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和输运性质,而且还取决于流体速度矢量与热流矢量的夹角。

3.流体引起的当量热源可以为正,也可为负。

所以流体流动可强化换热也可减弱换热(流体对固壁加热时,热源使换热强化,热汇使换热减弱,当流体冷却固壁时,热汇能使换热强化,而热源则使换热减弱)。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各学院专业设置及联系方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各学院专业设置及联系方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各学院专业设置及联系方式
序号 学院 包含专业 联系电话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程力学 024-89723730 024-89724478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航空航天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024-89724258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交通运输 024-89724400 招飞办89723737 表演 飞行技术 安全工程 飞行器适航技术 024-89723493 消防工程 保险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024-89724200 机械电子工程 工业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024-89723751 通信工程 自动化 024-89724428 测控技术与仪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024-89723679 金属材料工程 功能材料 环境工程 024-89724558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 旅游管理 024-89724398 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业设计 广告学 024-89724691 产品设计
024-89724691
12 13 14
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024-89724418 024-89723814 024-89724878
1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院)
2
计算机学院
3
民用航空学院
4
安全工程学院
5
机电工程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9
能源与环境学院
10
经济与管理学院
11
设计艺术学院
11
设计艺术学院 动画 绘画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物理学 英语 日语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 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航空发动机润滑供油系统仿真研究

航空发动机润滑供油系统仿真研究

航空发动机润滑供油系统仿真研究李昂;张帅;石宏;张维亮【摘要】以某型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润滑供油系统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出系统在不同转速、不同温度下各润滑点滑油流量、滑油压力等性能参数数据.重点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系统增压级流量、压力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设计和故障诊断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9)003【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润滑;流量;压力;温度【作者】李昂;张帅;石宏;张维亮【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3.4+4发动机润滑系统作为发动机重要组成系统之一,其性能会对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滑油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流量、压力与温度,这些参数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在发动机实际试验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参数能够直接测量得到的极少,这就制约了对其性能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润滑供油系统研究,建立了发动机润滑供油系统各部件的计算模型,经过编程迭代计算,重点对某型发动机滑油供油系统地面最大状态进行仿真研究。

1 发动机滑油供油系统的组成图1 滑油供油系统示意图某型航空发动机滑油供油系统主要由滑油箱、滑油泵、调压活门、滑油滤、管道、滑油喷嘴等部件组成。

图1所示为滑油供油系统示意图。

滑油从滑油箱出来分为两路,一路通向传动装置和前轴承腔,另一路通向中轴承腔与后轴承腔。

油箱油面位于滑油增压泵进口之上,造成泵进口有一个正压头,从而保持泵的良好充填性。

滑油泵常采用齿轮泵,用于对滑油的输送和回收。

调压活门使供至发动机润滑系统各喷嘴的滑油在规定范围内。

沈航简介及详细资料

沈航简介及详细资料

沈航简介及详细资料历史沿革1952年8月,创办沈阳航空工业学校;1953年9月,更名东北第一工业学校;1955年1月,沈阳第一工业学校;1956年1月,恢复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校名;1958年12月,更名沈阳航空学院;1960年2月,更名沈阳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69年3月,更名国营第251厂;1972年9月,更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3月,更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截止2014年7月,资料来源于校官网办学规模院系设定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20个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57个、专科专业4个。

教学单位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计算机学院民用航空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科部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研究生学院(研究生部) 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处) 空军后备军官学院创新学院本科类专业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文学英语、日语、广告学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套用物理学工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体工程、网路工程、物联网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交通运输、飞行技术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艺术学表演、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科类专业交通运输空中乘务电子信息计算机网路技术文化教育套用英语艺术设计传媒表演艺术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教职工近1700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

考研院校航天领域高校排名

考研院校航天领域高校排名

考研院校航天领域高校排名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神十升天,燃起了很多考研学子的航天梦,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在“航天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实力排名的高校情况如下:Top.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92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航空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航空系,是1952年北航成立时最早的两个系之一,当时称飞机系(设飞机设计和飞机工艺专业),1958年更名为航空工程力学系,1970年更名为五大队,1972年更名为五系,1989年定名为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2003年成立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早期的航空学院荟萃了一批当时国内著名的航空领域的专家,如屠守锷、王德荣、陆士嘉、沈元、王俊奎、吴礼义、张桂联、徐鑫福、徐华舫、何庆芝、伍荣林、史超礼、叶逢培等教授,屠守锷院士是第一任系主任,他们为本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北航发展史上,航空学院不断输出专业和人才,先后参与组建七系、三系、十四系、宇航学院、飞行学院、无人机所、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等院系。

Top.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88分国防科技大学是国防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下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

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下设的导弹工程系,创建于1959年。

学院以航天和新材料技术为特色,主要从事卫星、导弹等各种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推进技术、控制和测试发射技术、新材料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试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航空、航天部门,从事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在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其他热动力机械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等技术工作。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从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领域内的研究、制造、开发与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飞行器制造工程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和其它工业部门从事工程设计、制造、应用性研究及管理工作。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技术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民航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与强度设计、空气动力设计、试验研究,也能适应其它机械设计、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开发和设计工作。

工程力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知识、力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
力的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

具有比一般工程专业更系统、更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该专业毕业生更能适应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毕业生可从事航空、航天、机械、土木建筑、交通、水利和船舶等领域中与力学相关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计算、结构可靠性分析和优化设计,也可进行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还可以在科研院所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更有能力在与力学相交叉的新的领域发挥其特长。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电子电气、化工等工业领域从事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加工、高分子合成、化学纤维、精细加工、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现代喷涂与包装材料等生产与科研工作,也可以到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还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的技术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以电子学和自动控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导,以智能炸弹、便携式导弹和无人航空航天器的探测制导与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智能炸弹、航空航天器等系统的探测制导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为目标,研究导弹控制理论、制导与控制系统理论与仿真、测试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等。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导弹控制原理、航天器控制原理、导引系统原理、制导与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
算、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检测与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学科知识,能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研究和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实际问题,能从事导弹、航天器、飞行器等航空航天器总体、结构和系统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实验及计算机基础,可直接进入航空航天部门的科研院所和工程单位,从事与航空航天工程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测试、制造、使用、维修和教学工作,也可在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力学等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能源转换与利用、低污染排放的理论和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电力和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从事内燃机、能源系统和动力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运行、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工作,也可从事其它动力机械(如流体机械、水力机械)和动力工程(如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等)领域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