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含答案)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随堂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专项练习: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古代诗歌阅读(第4期)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即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往往通过描写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等。

常见的设问形式(1)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形象。

(2)诗歌中描写或体现了物象怎样的品格特点?(3)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方法指导1.借助关键词句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突破口,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如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最后两句诗人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进行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诗人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思想品质。

2.掌握常见意象的内涵古诗词中有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定意象。

作者常用一些特定意象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比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离愁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

如李商隐的《代赠》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心上人的诗。

其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借芭蕉新叶未展、丁香花如结,表达思念之愁情。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其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借雨打梧桐,将愁苦写到极致。

平时多积累一些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生平作答鉴赏物象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自身经历、思想主张来把握物象中寄寓的情感。

如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刻画了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联系当时北宋的现实、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我们知道杏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诗歌鉴赏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概括形象特点,2 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 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 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 分析,3 分)
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 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3.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 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 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 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须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二、分析鉴赏事物形象题答题步骤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义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对点通关] 一、(2016· 聊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愚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 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 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 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 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 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 ,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 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 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几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 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 ,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 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三)——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三)——事物形象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步骤:1诗)人本是诗展如现何了借耐梅寒展而示立自、迎我风形而象发的的?早梅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 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 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
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
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
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上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
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解题方略】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的××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中的××是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借这
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这首诗为什么写到某一物象?
2、思路点拨:
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事物形象是什么?
(2)所描绘事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借以抒发的情
的四句:“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 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心怀幽恨,却 无人理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是说他孤高、 寂寞。当然“孤鸿”的形. 象首先是“孤”。 11
参考答案
(步骤一)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 恐不安、心怀幽恨、孤高寂寞的孤鸿形象。

高考诗歌专项复习之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高考诗歌专项复习之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复习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复习重难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一、【考点分析】(3min)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

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分类】(3min)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2min)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3、某物象象征什么?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二、高考真题(15min)1、(2021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作者简介】张弼(生卒不详),字舜元,莆田仙游人。

曾授福州司户参军,充泉州教授,未赴任而卒。

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参考答案要点】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意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意象的作用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意象及作用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素材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素材pdf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①老斫轮:斫轮老手。

《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

①矰: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刘过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①油幢:油布帐幕。

①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

戎韬指的是兵法。

①“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

①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

①龙蛇:喻书法。

①吹毛剑:锋利的剑。

①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事物形象-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事物形象-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古诗鉴赏之事物形象
何为“事物形象”?
•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 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 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学过哪些咏物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tāo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石灰吟
(明)于谦
【答案】14. C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 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 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 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 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A.王诗中海棠“绿娇红嫩”类似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都用巧妙的 手法来描绘海棠的形象,可谓匠心独运。
B.王诗开头两句描绘出了海棠叶娇柔、花妖娆的美;苏诗开头则描绘出一 幅春风吹拂、香雾弥漫的画面,空蒙而略显幽寂。
C.王诗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摹海棠,苏诗在此基础上还调动了嗅觉这一 感官来描摹,两诗均将海棠描绘得形神兼备。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 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 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 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 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2019·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

(9分)满江红·咏竹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①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答案】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概括竹的特点,先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等,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这首词是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作者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竹一样的品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释: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解析】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枝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天空随风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

远望着这碁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내声,杜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吗。

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

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细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②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②啭:鸟鸣叫声。

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答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解析】这首词运用了借物(笼莺)抒怀(或:托物言志)、反衬(以“梁间臙”等乌的自由反衬“笼中莺”的苦闷)、对比(以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进行对比,想告诉人们春天的好消息却不能自由飞翔,想直冲云霄一展胸怀却囚禁鸟笼不得自由)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烦厌官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

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

这四句是写月的,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

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

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

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答案】①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

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

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

②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

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本诗名有咏菊,但菊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陆游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

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①肠。

鱼飱②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

(注)①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

②飱:同“飧”。

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

【答案】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

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

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由“琉璃叶下琼葩吐”可以看出“高雅”的形象特征;由“素香”可以看出“香气素淡”的特征;由“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可以得出“与世无争”的形象特征;由“结愁千绪”可以得出“满怀愁绪”的形象特征。

考生依此组织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西江月·红梅【宋】王安石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

真妃①初出华清池。

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

北人浑作杏花③疑。

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

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

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答案】质朴、自然、清纯、妩媚【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

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

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

本题要求“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梅好惟嫌淡伫”,意思是梅花虽好只是嫌它素淡挺立,写出了梅的质朴;“天教薄与胭脂”意思是梅花红中微淡的色彩,是上天给它施予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写出了梅的自然(雅致);“真妃初出华清池”意思是梅花像贵妃出浴,写出了梅的清纯;“酒入琼姬半醉”意思是梅又像喝了仙子醉酒,写出了梅的妩媚(娇媚)。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愚溪【注】刘禹锡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

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

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不相同。

《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

《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