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复目标:教师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落实教学目标,完成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掌握相关科学概念的任务。
通过系统整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回顾第一单元中关于种子发芽和蚯蚓生活环境的实验。
二、复重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难点:生物与环境三、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地图,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科考路线,自愿组成科考小组,参考卡片上交待的任务进行考察。
20分钟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1.种子发芽必须具备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条件。
2.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0.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食物网。
11.生物和非生物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3.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4.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今天我们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二单元的研究,它将涉及到光学方面的知识。
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切实完成两个双重任务: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2024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010*******01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共28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单元主题和课时安排如下02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共7课时03第二单元《光》共8课时04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共8课时05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共5课时06另外还有机动课时2课时,用于复习和巩固各单元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与时间02植物的生长与变化Chapter01020304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根不断伸长,茎逐渐长高,叶逐渐增多,植物体逐渐长大。
幼苗生长植物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果实。
开花结果植物体逐渐衰老,器官功能衰退,最终死亡。
衰老死亡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01020304种子萌发实验植物生长记录植物生长条件实验植物生长图谱植物生长的实验与观察03动物的行为与环境Chapter多样性适应性学习性030201动物的行为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动物通过生理机能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如调节体温、改变代谢速率等。
形态适应动物的形态结构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如喙的形状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等。
动物行为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04天气与气候Chapter天气的类型与特征天气特征天气类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天气变化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等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气候的地区差异天气与气候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变化、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生长情况等观察记录记录天气变化数据、观察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互关系,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0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Chapter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性质与特点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与影子第2节:光的传播3. 第3章:力的作用第1节:力的认识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4. 第4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探究光与影子、力的作用以及电与磁现象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力的作用效果、简单电路。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子形成原理、力的作用效果、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演示光的传播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效果。
展示简单电路,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通过光的传播例题,解释影子形成原理。
以力的作用例题为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结合简单电路例题,解释电流的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影子变化,并完成练习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力的作用实验,观察现象,完成练习题。
指导学生搭建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现象,完成练习题。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影子形成原理。
3. 力的作用:力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环境:描述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
光与影子:画出一个影子形成的示意图,并解释影子变化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4单元健康生活【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器官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
单元教学内容从学生检测与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始,到学生为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终止,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单元共7课,编排逻辑如下。
第1~5课指向“我们的身体”侧重于学习人体运动活习惯。
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认识身体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理解保护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健康的意义;第 6~7 课指向“管理自己”,侧重于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第1课“我们的身体”组织学生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为依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第2课“身体的运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在移动哑铃的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和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知道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第3课“心脏和血液”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通过比较不同学生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需要的时间,感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通过阅读资料、研讨交流,提升关注心脏健康的意识。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引导学生学习脑的结构特点,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并在研讨交流中进一步增强科学用脑、爱护脑、保护脑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 5课“身体的“联络员,”在第 4 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扔、接乒乓球的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体会人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微观世界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遥远的星空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能量的转换能量的守恒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成员及特点。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地球自转、公转的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生物、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非生物图片地球仪物质样品能量转换实验器材2. 学具:彩色笔、画纸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多彩的生命:展示生物、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特征。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展示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性质。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进行简单的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结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内容:分四个板块,分别展示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2.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采用关键词、图表等形式,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2. 答案:针对每个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第一单元:光第一课:光源光源是指那些能自发地发出光的物体,如太阳、激光笔等。
这些光源的光线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而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像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第三课:光的阻碍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会在表面发生反射或反光。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当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时,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改变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第五课:棱镜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实际上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出现彩虹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镜子的反光指的是光的反射。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册书的开端。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简单介绍了光,并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研究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何青青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一单元中种子发芽的几个对比实验;蚯蚓生活环境的两个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生物与环境复习难点:生物与环境三、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踏上“小科学家之旅”吗?(出示地图)看,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科学之旅。
大家可以自由选择科考路线,自愿组成科考小组,然后到老师这里取卡片,参考卡片上交待的任务进行考察。
别忘了20分钟后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考察成果。
(二)展开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光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二单元中、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与物体颜色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岩石受到冷热作用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重点:光复习难点:光三、复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二单元。
(二)展开复习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说明:本单元书中介绍的仅仅是几个最为典型的观察活动,但观察、研究的方法是相通的。
因此,我鼓励学生继续寻找新的研究问题,注重方法的运用,而不是重复记忆简单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三单元中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与土地侵蚀程度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三、复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
(二)展开复习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归纳总结1.各组汇报考察结果。
(回答略)2.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师:我们今天的旅程虽然各不相同,但仔细想一想,它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回答略)对,这就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课时一、复习目标:要切实完成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和切实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这两个双重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复习阶段认真落实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定义和其他科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对于第四单元中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实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作一回顾并整理。
二、复习重难点: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难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三、复习过程(二)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单元。
(二)展开复习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