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作用:力的概念,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力的测量和计算: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的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应用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教案第三章:能量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和类型: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换原理,如摩擦生热、能量的传递等。
能量的守恒: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或传递。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
讲解:讲解能量的类型和转化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是根据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内容编制而成。
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教材,共包括以下内容:1. 单元一:实验与观察2. 单元二:物质的性质3. 单元三:物质的变化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置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2.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教学步骤1. 预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研究科学的欲望。
2.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点知识和实验步骤。
3.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讨论。
4.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归纳知识点。
5. 拓展延伸: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进一步探究。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讨论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
2. 组织小测验或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仪等。
以上为《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的简要内容介绍。
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024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010*******01本册教材安排了四个单元共28课时的教学内容,各单元主题和课时安排如下02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共7课时03第二单元《光》共8课时04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共8课时05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共5课时06另外还有机动课时2课时,用于复习和巩固各单元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与时间02植物的生长与变化Chapter01020304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种子萌发根不断伸长,茎逐渐长高,叶逐渐增多,植物体逐渐长大。
幼苗生长植物长到一定阶段会开花,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果实。
开花结果植物体逐渐衰老,器官功能衰退,最终死亡。
衰老死亡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01020304种子萌发实验植物生长记录植物生长条件实验植物生长图谱植物生长的实验与观察03动物的行为与环境Chapter多样性适应性学习性030201动物的行为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理适应动物通过生理机能的调整来适应环境,如调节体温、改变代谢速率等。
形态适应动物的形态结构能够适应其生活的环境,如喙的形状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
行为适应动物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如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等。
动物行为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04天气与气候Chapter天气的类型与特征天气特征天气类型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天气变化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特点、气候影响因素等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气候的地区差异天气与气候的实验与观察实验设计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变化、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生长情况等观察记录记录天气变化数据、观察气候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等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互关系,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0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Chapter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性质与特点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方法基本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表达交流。
2. 生命的世界多细胞生物的特征;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
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四季变化。
4.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简单机械;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科学实验。
2. 了解多细胞生物的特征,认识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4. 理解力的概念,认识简单机械,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地球与宇宙知识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多细胞生物特征的认识;力的概念及运动与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地球仪、简单机械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等。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突出重点、难点。
2. 实验步骤:以流程图形式展示,清晰易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其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
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并解释其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2. 答案:生物特征及分类:根据观察结果,描述生物的特征,按照多细胞生物的分类进行分类。
实验结果:实验现象的描述,运动与力的关系分析。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磁铁的力量磁铁的性质和分类磁力作用及其应用地磁场与指南针3. 电闪雷鸣雷电的产生与现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电路的基本概念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折射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了解地磁场与指南针的关系。
3. 了解雷电的产生和现象,掌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了解镜子与透镜的作用,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磁力作用原理、雷电现象及安全知识、光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磁铁的性质、防雷措施、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磁铁、指南针、电路元件、镜子、透镜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磁铁实验、雷电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磁铁性质、雷电现象、光的传播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提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电路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磁铁性质判断题雷电现象选择题光的传播连线题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物、磁铁、雷电、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595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使用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册书共分为6个单元,分别为《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探究》、《技术与设计》。
每个单元都包含多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1. 《生物与环境》单元: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 《物质与能量》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转化与变化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 《人体的奥秘》单元: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健康与保护4. 《地球与宇宙》单元: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宇宙的组成与探索5. 《科学与探究》单元: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探究的技能与要求科学探究的实践与反思6. 《技术与设计》单元: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与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技术与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各个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人体的奥秘、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探究、技术与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精编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基本特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
2. 解光传播原理,知道影子形成原因。
3. 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认识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4. 掌握简单电路组成和原理,能制作基本电路装置。
5. 掌握磁铁性质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解磁性材料用途。
6. 认识地球上自然资源,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传播原理,地球运动,简单电路制作。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磁铁性质,自然资源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手电筒,地球仪,简单电路套件,磁铁,磁性材料。
2. 学具:放大镜,画纸,彩笔,指南针,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特征,提问生物与环境关系。
2. 例题讲解:(1)讲解光传播原理,以手电筒为例,解释影子形成。
(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3)以简单电路套件为例,讲解电路组成和原理。
(4)展示磁铁和磁性材料,讲解磁铁性质和磁极间相互作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生物,列举它们特征。
(2)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光传播,画出手电筒照射下影子。
(3)分组讨论,解释地球运动对生活影响。
(4)分组制作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5)让学生用磁铁和磁性材料进行实验,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特征:生命活动,生长发育,遗传变异,适应环境。
2. 光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3.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昼夜更替,四季变化。
4. 简单电路: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5. 磁铁性质:磁性,磁极,磁力线,磁化。
6.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生物,并描述它们主要特征。
(2)解释光传播原理,画出手电筒照射下影子。
(3)简述地球运动对生活影响,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
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
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
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
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小了。
师:通过刚刚小小的实验,我们发现影子是可以变化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下发学习单(即课本上25页)
1、实验器材的准备:手电筒、A4纸、木块
2、说明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探究手电筒从不同远近照射同一木块实验时,要保证手电筒和屏的距离不变,移动木块,观察影子的变化。
4、没完成一个实验,尝试着在A4纸(屏)上画出影子,并且尝试着分析、推理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实验探究和讨论结束后,进行班级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4、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在进行交流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在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后,还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单(课本25页)上尝试画出影子形成的光线图,大致能通过画图找出影子的位置,能了解影子的长短。
四、课堂延伸
讲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应用。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遮挡物,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板书: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变化的特点
投影
篇二教学目标:
1、认读8个字。
2、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写了我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按要求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写了“我”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教学难点:
知道课文写了“我”和狼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一、预习内容。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
(1)生字带拼音写两个。
(2)给每个生字至少找1个形近字,1个同音字并组词。
(3)从本课书中找出2-3个多音字,并按不同的读音分别组词。
3、解释词语。
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解释本课中至少3个生词,同时可写出所查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4、思考并完成部分课后习题。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②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互学狼之间发生了哪几件质疑事?
三、精读课文。
体会人与狼是怎么建立感情的?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四、积累好词好句。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词读句子,把它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板书设计:
24 与北极狼为友的科学家
救受伤的福子
赶走黑熊救狼崽
救科学家
篇三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观察月相,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并记录画出月相,注明日期(农历、公历都写出)地点,天气,以及与前一天的月相相比有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学生猜出:月亮师: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形状
1、画月亮。
同学们在前一个月的观察中了解到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把它画下来。
给每个小组发正方形白纸八张,上面画有虚线圆。
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画出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并讨论排先后顺序。
2组内交流。
介绍自己的画的月亮的特点,出现的时间日期,有更多相关知识的可以分享给同学。
3研究月相
师:各小组都画出了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并排了顺序,我们能够
发现月亮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吗?不同形状的月相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看一看。
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顺序不对,上弦月下弦月的顺序不对,让学生各自保留意见,通过日后实际观察,做月相日记,或拍照辅助取证解决。
帮助学生养成学习知识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素养。
)
3、制作月相盒
师教制作方法:录制微课辅助教学,师讲解。
圆形扁盒子(或正八边形),在面上中心为圆心,用铅笔画出八等分线,在圆形的侧面上挖八个观察孔,盒盖内部中央固定一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小手电筒,打开手电筒,就可以在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师:通过使用月相盒观察月相,你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使学生全员参与研究月亮变化,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只是探究的主体。
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制作月相盒,让学生对月亮辩护的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分析过渡,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作业:连续地观察月相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来认识月相变化,在排月亮时我们有些不能达成一致的见解,怎样能知道正确的现象呢?
生:生活中实际观察。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记录。
这就需要同学们有毅力有恒心,我们能努力做到吗?怎样能更好的完成月相观察呢?老师给几个提示。
提示:
1.月亮在不同日子出现的时间不同,要查资料了解当晚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注意天气情况,阴天雨天可能看不到月亮。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更好的完成作业,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用一个月晚场观察表。
时间(农历)
预测月相
实际月相
问题与感想
思考:1.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左娥眉月与右娥眉月的区别是什么?
3.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4.写观察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