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常见的基因变异
突变 第3个外显子第37位核苷酸由G变为A,形 成终止密码TAG 血清HDL含量低下 缺失 家族性Apo AI和Apo CⅢ缺乏症病人 6.5Kb的DNA片段,正常人13Kb 多态性

Apo B100 基因 LDL结合其受体的重要决定因子。Apo B100 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p23区,全长 43Kb,有29个外显子和28个内含子。 第10708位的碱基G A 精氨酸变 为谷氨酰胺 Apo B100与LDL受体结 合力降低70% 高脂血症
血脂代 谢异常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冠心病
不同基因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一)载脂蛋白基因 (二)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 (三)其他相关性基因

(一)载脂蛋白基因

Apo AI 基因 Apo AI是高密度脂蛋 白HDL的主要载脂蛋 白。人的Apo AI 基因 位于第11号染色体 长臂(11q~13q), 由3个外显子和4个内 含子组成。




一、隐匿型 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 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二、心绞痛型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 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三、心肌梗死型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 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四、心力衰竭型 (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 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五、猝死型 分类标准 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 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2024版年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24版年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神经体液调节失衡
心肌缺血和损伤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导致神经体液调节失衡, 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长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可导致心肌 收缩力下降和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最 终引发心力衰竭。
2024/2/2
12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
2024/2/2
13
2024/2/2
24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2024/2/2
25
心律失常监测和处理方法
持续心电监测
对疑似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心 律。
药物治疗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电复律、射 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2024/2/2
介入性治疗技术适应证与操作要点
2024/2/2
适应证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稳定 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 梗死患者。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风 险。
手术过程
经皮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送入导管至 冠状动脉开口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 介入性治疗。
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 症。
2024/2/2
6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 现、心电图改变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 检查结果。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诊 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冠心病需要与其他引起胸痛的疾病进行 鉴别,如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急 性心包炎等。此外,还需与心脏神经官 能症等功能性胸痛进行鉴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 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因冠状 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 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临床类型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检查有心肌缺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
常用的检查方法。 (一)常规心电图 半数病人在心绞痛未发 作时心电图正常,但也可有st段和t波的非特 异性异常及陈旧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时,导联上常见以R波为 主的导联上st段压低(≥0.1mv)的心内膜下 缺血性改变,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波 低平或倒置。
鉴别诊断
心绞痛须与急性心肌梗塞、心脏神经官 能症相鉴别。 不典型心绞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须 注意与溃疡病、胆道疾患及膈疝相鉴别。 心绞痛放射至胸部或肩背部者须与胸膜 炎、肋间神经痛、脊柱或肩关节炎鉴别。

治疗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治疗外,治疗重点 在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及减轻心肌耗氧,制止心绞痛 的发作及防止其复发。 长期服用Aspirin和给予有效的降血脂治疗梗死的发生 一、终止心绞痛发作 休息、停止活动,舌下含化 硝酸甘油、硝酸酯类。副作用有头昏、面红、心悸、 偶有血压下降,因此首次用药,应平卧片刻,必要 时吸氧,青光眼忌用。
(二)心电图连续监测
让病人佩带慢速转动的磁 带盒。以1-2个双极胸导联连续录下24小时心电图, 然后在荧光屏上快速播放并选段记录,可以从中发 现心电图st-t波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可 与病人的活动与症状相对照。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 以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 发心肌缺血使其出现缺血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常用 的有踏板和蹬车试验。受检者在活动的踏板就地踏 步运动或在特制的车上作蹬车运动。运动强度逐步 分期升级,观察及记录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即 刻2、4、6、8分钟的心电图,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 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0.08秒者为阳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是什么?
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名词解释如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HD),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冠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这种心脏病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本病出现症状或致残、致死后果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发病早于女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常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约50余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

在我国,本病不如欧美多见,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20世纪7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本病的人口死亡率分别为21.7/10万、15.7/10万和4.1/10万;80年代分别增至62.O/10万、37.4/10万和19.8/10万;90年代我国城市男性本病死亡率为49.2/10万,女性为32.2/10万。

此外,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本病所占比例,也随年代不断增加,以我国上海两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50年代为6.78%,60年代为15.71%,70年代为26.03%,80年代为26.80%,90年代为39.18%。

【分型】由于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之分为5型。

近年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慢性冠脉病(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或称慢性缺血综合征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CIS)两大类。

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也有将冠心病猝死也包括在内;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综合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内科学: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内科学:第四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治疗: 二、缓解期治疗: 2、药物治疗 ②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bid,消心痛5~10mgtid,也可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20mg bid。 ③钙通道阻滞剂: 异搏定20mgbid、恬尔心30mgtid、 拜心同30mgqd、洛活喜5mgqd、 ④曲美他嗪20~60mg tid,尼可地尔2mg tid
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治疗: 二、缓解期治疗: (2)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①阿司匹林100mg qd。 ②氯吡格雷75 mg qd。 ③β-受体拮抗剂: ④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10~80mg qN、瑞舒伐他汀5~20mg qN、舒降之20~40mgqN. ⑤ACEI或ARB:洛丁新10~20mgqd,开搏通12.5~50mgbid,培哚普利4~8mgqd.
LDL
LDL
内皮细胞
管腔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
内膜
氧化修饰 LDL
PDGF FGF M-CSF EF-1
细胞增殖、退化
MCP-1
穿越
VCAM-1 ICAM-1
粘附
SR-A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性系统性疾病
冠心病分型
1979年WHO 1、无症状型冠心病 2、心绞痛型冠心病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5、猝死型冠心病
发病机制 在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脉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 供氧减少性心肌缺血(ACS) NSTEMI常导致心肌坏死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1、部位:多出现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范围约手掌大小, 边界欠清,可波及心前区、左肩或左臂内侧达小指, 也可放射至颈、咽或下腭部。 2、性质:常表现为压榨痛、紧缩感、窒息感、烧灼痛、 重物压胸感。程度更重 3、持续时间:胸痛逐渐加重,数分钟达高潮,大多历时 3~5分钟,不超过30分钟。持续时间更长 4、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只能暂时甚至不能完全缓解 5、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诱发的阈值降低,出现静息或夜间心绞痛 6、有新的伴随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会从定义、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斑块逐渐增厚形成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病变。

二、发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心理因素、遗传病变以及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三、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动脉壁钙化等方面。

在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下,脂质在血管内膜下积聚形成斑块,称为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妨碍了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无任何症状,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促、乏力、晕厥等。

心绞痛的发作多与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相关,常表现为胸前或胸骨后憋闷、压榨样疼痛,放射至左肩臂或颈部。

五、诊断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等多种方法。

心电图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诊断工具,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情况。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心血管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可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六、预防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其机制可能是与冠状动脉大分支痉挛有关 又可分为:
卧位型心绞痛:休息或熟睡时发生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 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又称中间综合症 梗死后心绞痛
辅助检查
ECG: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 低.T波低平或倒置;运动负荷试验心电 图:若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0.1mv,持续0.08秒为阳性;动态心 电图:可提高检出率
动脉粥样硬化(AS)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以发生非炎症性、退行 性和增生性病变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
A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而最重要的一种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本病为多因 素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 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
高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49岁以后进展较 快。目前认为本病根植于青年、发展于中年、 发病于老年
病因病机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 狭窄(超过75%)
病机:在此基础上,若出现下列情况使心肌严重而持
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塞 粥样斑块增大、破溃、出血、血栓形成等使管腔完
全闭塞 心律失常、休克、脱水等使冠状动脉血流量锐减 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是心肌耗氧量剧增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隐匿型冠心病: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但 病人无自觉症状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因长期心肌缺血导 致心肌纤维化所致,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临床上以心衰和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
猝死型冠心病:多因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 理紊乱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的猝然死亡
冠状动脉造影:本检查具有确诊价值 ,管 腔面积缩小70~75%以上会严重影典型发作史;心电图常可明确 诊断;必要时可作冠状动脉造影
对已确诊的心绞痛患者需进一步做出临床分 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这一简称,目前虽被普遍应用,但它未表达出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因,而有更广泛的含义。

因为是以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冠状动脉病,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词事实上包括所有这些情况所引起的心脏病变。

但由于绝大多数(95%~99%)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心病一词来代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然不甚确切,在临床上还是可行的。

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流行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

我国目前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较低发国家的行列,然而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近年有升高趋势。

二、诊断依据
诊断冠心病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各项实验室检查资料,其中最肯定的客观诊断依据是发现心肌有缺血的表现,同时证明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阻塞性病变。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最常用的无创伤性方法。

如在静息状态中未见心肌缺血的表现时,还可进行动态心电图记录和(或)心脏负荷试验。

后者常用活动平板运动、踏车运动等动力性负荷试验,或心房调博、过度换气试验等非动力性负荷试验。

对不能急性运动试验的病人还可用药物负荷试验包括双嘧达莫(潘生丁)试验、腺苷试验、多巴酚丁胺试验和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麦角新碱诱发试验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痉挛。

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是无创性检查,主要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核素心室显像等。

心肌灌注显像常用201TI或99mTc-MIBI静脉注射使正常心肌显影而缺血或坏死区不显影的“冷点”显像法和用99mTc焦磷酸盐静脉注射使新近坏死的心肌显影而正常心肌不显影的“热点”显像法。

也可用201TI或99mTc-MIBI作为指示剂结合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查出静息时心肌无明显缺血的病人。

用113mIn、99mTc标记红细胞或白蛋白行血池显影有助于了解室壁运动、心室的射血分数等,可起与左心室造影相类似的诊断作用。

目前常用的显像法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后者的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是目前估价心肌存活性最可靠的方法。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通过观察室壁运动有无异常、心腔形态的改变、心室的射血分数等来判断心肌缺血,也可与运动、双嘧达莫、腺苷、多巴酚丁胺等负荷试验结合应用。

近年发展的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和冠脉血流储备。

血管内超声成像时将微型超声探头通过心导管送入冠状动脉,从血管腔内显示血管的横断面,不但显示管腔的狭窄情况,还能了解冠状动脉壁的病变情况。

血管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定则是采用多普勒原理,通过导管或导丝将换能器直接置入冠脉内测定血流速度的技术,能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评价微循环灌注情况等冠脉生理功能情况。

磁共振显像可同时获得心脏解剖、心肌灌注与代谢、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成像的信息。

而电子束X线断层显像亦称超高速CT,最近几年已被用于检测冠状动脉的钙化、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与否;近年发展迅速的多排螺旋X线断层显像能建立冠状动脉三维成像以显示其主要分支,在冠状动脉的无创性显像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

近来还有用冠状动脉血管镜检查直接观察冠脉腔的方法,在显示血栓性病变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有价值的有创性检测手段。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分别显影出左、右冠状动脉至直径小到100μm的分支,从而观察到冠状动脉的阻塞病变。

如与电子计算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结合进行还能显影更小的分支。

冠状动脉造影前一般先行选择性左心室造影,观察左心室形态和功能。

111 123489
147 127
189
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