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发明专利撰写实例2

合集下载

发明专利申请中的实施例子与说明范本

发明专利申请中的实施例子与说明范本

发明专利申请中的实施例子与说明范本(提醒:为了满足字数限制,请注意在表述清晰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实施例子和说明范本的描述。

以下是根据您给出的题目“发明专利申请中的实施例子与说明范本”所写的文章)在发明专利申请中,实施例子和说明范本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您的发明,还可以为您的专利申请提供充分的支持和论证。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详细介绍发明专利申请中的实施例子与说明范本。

一、实施例子的重要性在发明专利申请中,实施例子被用来展示您的发明设计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例如,如果您的发明是一种新型机械设备,那么在实施例子中可以详细说明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实施例子,申请人可以向审查员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发明理念和创新点,提供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展示。

同时,实施例子还可以帮助审查员更好地理解您的发明,确保其符合专利法的要求。

通过清晰地说明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实施例子有助于消除审查员对申请中存在的模糊点或歧义的疑虑,进一步提高申请成功的可能性。

二、说明范本的编写要点除了实施例子,说明范本也是发明专利申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范本是对实施例子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提供了对发明技术更加详细的描述和论证。

在编写说明范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清晰地描述发明的技术背景和现有技术问题:在说明范本的开头,可以简要介绍相关领域的技术背景,并指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以凸显您的发明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点。

2. 针对申请的发明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在说明范本的主体部分,逐步展开对申请发明技术的详细说明。

可以从结构、组成、原理等方面进行论述,尽量使用明确、准确的技术术语,避免模糊和歧义的表述。

3. 提供实施例子支持和论证:在说明范本中,可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来支持和论证自己的发明。

在实施例子中,可以从具体的应用场景、实施步骤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证明发明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4. 对比现有技术进行论证:说明范本还可以通过对比现有技术来进一步论证您的发明的技术优势和突出特点。

发明专利撰写范例(果醋食品)

发明专利撰写范例(果醋食品)

说明书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鲜梅果制作食用醋,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是一种采用云南大理鲜梅果为原料,生产果醋产品及其制备工艺。

经洗净、脱核、打浆榨汁,在果汁原料中加入等重量的砂糖及三倍水(重量比为1:1:3),经一次酒精发酵及一次醋酸发酵,即制成果醋;果汁、砂糖的配制比例各为±10%范围。

说明书一种鲜梅果醋及其制备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鲜梅果制作食用醋,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是一种采用云南大理鲜梅果为原料,生产果醋产品及其制备工艺。

属食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我国最早的醋酸是在周朝用梅子做出来的,但后来传统的醋大都由粮食酿造,历史上曾有过的所谓“梅醋”,采用的是浸提法,即用白醋浸泡而成,这种制法得到的口味欠佳,梅果中所含的丰富营养破坏较多;另外经检索国内还有用盐渍青梅制作“梅醋”的,这种梅醋酸味太强,含盐份高,口感不太好,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以鲜梅果为原料,特别是云南大理鲜梅果为原料,经科学生物发酵,制成能保留较多营养成份,口感好,以醋酸(乙酸)为主的鲜梅果醋。

经四年的开发,终于研制出一套以云南大理特色资源——青梅为原料,制备鲜梅保健果醋的工艺方法,其工艺原理是用洗净的青梅鲜果,经脱核、打浆、榨汁后加入特定比例的砂糖,经过2次发酵等工艺,最终制成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有益人体健康的鲜梅果醋。

本发明是一种鲜梅果醋,是以青梅为原料,特别是以云南大理青梅为原料,经洗净、脱核、打浆榨汁,其特征是在榨汁原料中加入等重量的砂糖及三倍水(重量比为1:1:3),经一次酒精发酵和一次醋酸发酵,即制成果醋;榨汁、砂糖的配制比例各为±10%范围。

其工艺流程及工艺控制条件如下:一、备料工艺:(1)酒母制备:优选酵母菌种逐级扩大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醋母备用;(2)醋母制备:优选醋酸菌种逐级扩大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酒母备用;(3)发酵液制备:用鲜梅榨取的果汁、砂糖、水按1:1:3比例混兑均匀,再用微量碳酸钠调到PH5.5—6.5范围,经4—6秒瞬间,140—145℃高温,灭菌处理,进入酒精发酵罐酶解,在汁液温度在50—55℃范围,加入≤3‰果胶酶、纤维素酶,即制成发酵液;二、酒精发酵(第一次发酵)在上述发酵液中加入重量(约)1/2的酒母,控制温度为38—28℃范围。

方法发明专利撰写实例2

方法发明专利撰写实例2

方法发明专利撰写实例2方法发明专利撰写实例2实例:发明专利申请,无线充电设备背景技术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移动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充电困扰也日益突出。

虽然现有的充电方式满足了一定的需求,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充电速度慢、充电效率低、线缆繁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发明。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该设备能够实现高效、便捷的无线充电。

该无线充电设备包括一个充电底座和一个充电接收器。

充电底座具有一个电能传输模块,用于向充电接收器无线传输电能。

充电接收器具有一个接收模块和一个充电电池。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充电底座的电能,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

充电电池用于存储所接收到的电能。

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用户只需将移动设备放在充电底座上即可实现充电。

无需使用线缆进行连接,并且无需担心连接不良的问题。

通过电能传输模块将电能传输给充电接收器,接收模块将电能转换为直流电,并存储在充电电池中。

因此,用户无需担心电能传输不稳定或者速度慢的问题。

该无线充电设备具有充电速度快、充电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用户只需将移动设备放在充电底座上,即可实现快速无线充电。

相比于传统充电方式,该无线充电设备更加便捷,能够大大提高用户的充电体验。

发明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无线充电设备具有以下优点:1.充电速度快:采用无线充电方式,无需插拔线缆,充电速度更快。

2.充电效率高:采用电能传输模块进行传输,能够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

3.操作简单:用户只需将移动设备放在充电底座上,即可开始充电,操作简单方便。

4.降低充电困扰:无线充电方式解决了线缆繁琐的问题,方便用户的使用体验。

5.适应性强:该无线充电设备适用于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实施方式以下为本发明无线充电设备的实施方式,但不仅限于此:1.充电底座通过电能传输模块向充电接收器无线传输电能。

2.充电接收器通过接收模块接收充电底座传输的电能,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

全国发明专利撰写典型案例

全国发明专利撰写典型案例

全国发明专利撰写典型案例一、背景介绍发明专利是指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应用方案,同时具备实用性和创造性,并可以被公开的专利权利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的发明专利数量逐渐增加,对于撰写一份成功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说,案例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份典型的全国发明专利撰写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二、典型案例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该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提供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包括手机APP、智能家居网关、传感器、执行终端等组成。

在实用性方面,该系统具有远程控制家电、监控环境、智能化调控等功能,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创造性方面,该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个性化场景控制,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

撰写人员在申请发明专利时,充分挖掘系统的技术亮点,结合具体实施细节,使得专利权利要求更具优势。

三、典型案例二:新型医用敷料该发明涉及医疗卫生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医用敷料,其材料结构设计独特,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吸水性和杀菌性能,适用于各种伤口和疮疡敷料。

该敷料在实用性方面解决了传统敷料透气性和吸水性差、易引发感染等问题,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创造性方面,该敷料的吸水结构和杀菌技术为同行业创新,撰写人员在专利申请中重点阐述其技术方案和医疗效果,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典型案例三:新型环保材料该发明涉及环保材料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使用天然植物纤维和特定树脂结合制备,具有耐磨、耐酸碱、可降解等特性,适用于包装、家具、建筑材料等领域。

在实用性方面,该环保材料的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廉、产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在创造性方面,该环保材料的原料选择和制备工艺具有创新性,促进了环保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

在专利申请过程中,撰写人员需重点突出其绿色环保和可降解的特性,以及具体应用领域的优势。

五、总结与展望以上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全国发明专利撰写的一些典型情形,通过深入理解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和技术特点,结合专利法律法规的要求,撰写人员能够撰写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发明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申请书模板(Word版实例范文2)

发明专利申请书模板(Word版实例范文2)

一种锂电池的电芯自动入壳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电池的电芯自动入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封装通常采用以下步骤:人工或采用机械方式将卷绕好的电芯塞入铝壳中,然后再将盖板与铝壳进行激光焊接,从而将电芯封闭在铝壳内部。

实际生产中,由于铝壳为一端开口的长方形壳体,端口的两条长边易发生向内的塌陷变形,电芯在入壳过程中会发生剐蹭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电池品质, 同时也增加了由电芯隔膜破损导致电池短路报废的风险。

本发明装置采用薄壁喇叭 口过渡部件,在有效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可有效避免上述风险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的电芯自动入壳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电芯、铝壳的定位精度,避免了电芯由于剐蹭造成报废的风险。

本发明装置布局紧 凑、结构简单合理,即使在长期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可有效降低电池制 造成本,提高电池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电池的电芯自动入壳装置,主要由铝壳定位组件、薄壁喇叭口、立板、 夹辊、限位滚轮、电芯定位组件等组成。

进一步的,铝壳定位组件包括:铝壳气缸、铝壳推板、铝壳垫板、铝壳垫板支 架、铝壳固定限位板、铝壳限位气缸、铝壳限位推板等; 进一步的,电芯定位组件包括:电芯气缸、电芯推板、电芯垫板、电芯垫板支 架、电芯固定限位板、电芯限位气缸、电芯限位推板等;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为: 铝壳取料机械手将铝壳放置在铝壳垫板上,铝壳开口正对薄壁喇叭口的小口端,1铝壳限位气缸驱动铝壳限位推板动作,铝壳通过铝壳固定限位板、铝壳限位推板实 现定位,铝壳气缸再驱动铝壳推板动作,由于薄壁喇叭口小口端的尺寸略大于铝壳 的内部开口尺寸,当铝壳气缸驱动铝壳紧贴在薄壁喇叭口小口端时,铝壳的开口部 位会被略微撑开;电芯取料机械手将电芯放置在电芯垫板上,电芯尾部正对薄壁喇叭口的大口端, 电芯限位气缸驱动电芯限位推板动作,电芯通过电芯固定限位板、电芯限位推板实 现定位,电芯气缸再驱动电芯推板动作,电芯依次通过限位滚轮、夹辊、薄壁喇叭 口后进入铝壳内部;电芯进入铝壳后,铝壳气缸、铝壳限位气缸、电芯气缸、电芯限位气缸均恢复 到初始状态,再由下料机械手将电池从铝壳垫板上取出,使其流入后段工序。

专利申请书范文范本

专利申请书范文范本

专利申请书范文范本——看专利文件的撰写技巧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范例发明专利申请书实例示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实例范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示例样本点评:专利申请文件是一个较难写好的技术性法律文件。

该发明内容若按照常规思维应写成“包裹式防爆啤酒瓶”,但这样就存在创造性欠高之类的不足。

本申请文件写于2000年(专利号00268458.6),符合当时的申请格式。

尤其是创造性地将发明客体改成为“瓶贴”,其创造性高度突现!专利申请原文展现于此,与各位网友分享:权利要求书1.一种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设置在啤酒瓶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含有瓶身区(23)和瓶颈区(21)及其间的过渡区(22),由塑料薄膜整体制成,并紧裹在啤酒瓶体的周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是在所述瓶身区(23)的下端一体设有底环(24),塑料薄膜的厚度0.04-0.25mm,整体呈无裂缝的环体,且所述瓶颈区(21)的厚度大于瓶身区(23)的厚度,其梯度差在其间的过渡区(22)内逐渐过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氯乙烯薄膜制成,其外侧设有印刷层(2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薄膜制成,其外侧设有印刷层(2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氯乙烯薄膜制成,其内侧设有印刷层(20)。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薄膜制成,其内侧设有印刷层(20)。

说明书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啤酒瓶的瓶贴。

长期以来,啤酒瓶及其瓶贴的结构乃至形状一直采用传统的方式,一成不变,即在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纸上印刷有商标、商品名、净含量、厂名、厂址、容量、配料表、酒精度等内容,分别粘贴在瓶体的反面或正面。

专利申请报告范文

专利申请报告范文

专利申请书范文范本——看专利文件的撰写技巧发明专利申请书范文范例发明专利申请书实例示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实例范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示例样本点评:专利申请文件是一个较难写好的技术性法律文件。

该发明内容若按照常规思维应写成“包裹式防爆啤酒瓶”,但这样就存在创造性欠高之类的不足。

本申请文件写于2000年(专利号00268458.6),符合当时的申请格式。

尤其是创造性地将发明客体改成为“瓶贴”,其创造性高度突现!专利申请原文展现于此,与各位网友分享:权利要求书1.一种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设置在啤酒瓶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含有瓶身区(23)和瓶颈区(21)及其间的过渡区(22),由塑料薄膜整体制成,并紧裹在啤酒瓶体的周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是在所述瓶身区(23)的下端一体设有底环(24),塑料薄膜的厚度0.04-0.25mm,整体呈无裂缝的环体,且所述瓶颈区(21)的厚度大于瓶身区(23)的厚度,其梯度差在其间的过渡区(22)内逐渐过渡。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氯乙烯薄膜制成,其外侧设有印刷层(2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薄膜制成,其外侧设有印刷层(2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氯乙烯薄膜制成,其内侧设有印刷层(20)。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贴(2)系采用环形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薄膜制成,其内侧设有印刷层(20)。

说明书包裹式防爆啤酒瓶瓶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啤酒瓶的瓶贴。

长期以来,啤酒瓶及其瓶贴的结构乃至形状一直采用传统的方式,一成不变,即在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纸上印刷有商标、商品名、净含量、厂名、厂址、容量、配料表、酒精度等内容,分别粘贴在瓶体的反面或正面。

发明专利-案例

发明专利-案例

发明专利-案例一、案由:请求人于1997年10月29日就“多层平台式展示架的锥度套筒制造方法”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国家专利局于2000年8月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号为ZL97106680.9。

2001年四月向广东省某市产权局提起行政调处,认为被请求人采用其专利方法锥度套筒,侵犯其发明专利权。

代理人接受被请求人的委托,经查阅专利文献并对比被请求人的产品及该产品的制造方法,发现两者的产品结构不相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不相同,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中缺少“焊接”和“去披锋”这两个必要技术特征。

涉案专利是一项产品的制造方法,“焊接”这一技术特征是必须要有的,如果省略该步骤就不能制造出产品,也就不能达到发明目的,因此,被请求人所采用的方法没有落入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

但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必须省略“焊接”步骤,由于省略了该步骤,因此被请求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审理结果:合议组审理后认为,本专利的技术特征概括为:切割-焊接-冲压-导角,皆为必要技术特征;而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可概括为:切割-导角-冲压,比请求人的制造方法缺少“焊接”这一必要技术特征。

因此被请求人的制造方法并未全部落入请求人专利的保护范围。

请求人与被请求人由于采用的制造方法不同,其效率以本专业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眼光来看有显著的差异,即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使用这两种不同方法制造锥度套筒,其产量和质量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两种方法是不等效的。

综上所述,合议组认为被请求人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知识产权局做出以下处理决定:1、被请求人行为不构成侵权,依法驳回请求人调处请求。

2、本案发生的费用由请求人负担。

三、点评:在专利侵权判定中,要将专利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本案中,在被控产品与专利权人的产品表面上看相同,但被请求人采用的制造方法缺少了权利要求的一个必要技术特征,而且由于缺少了该必要技术特征能带来明显的区别效果,因此,不会构成侵犯专利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它为甘蔗组培苗提供了一种透光、保湿、保温的大田移栽环境——小拱棚,使得幼小的甘蔗组培苗在不经培养室壮苗培养和营养杯假植壮苗阶段而直接进行大田移栽也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90%以上)。

应用本发明可缩短育苗周期(缩短50~130天),减少中间生产环节,降低运输成本、育苗成本和蔗农的种植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育苗企业和蔗农双赢。

权利要求书1.一种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组培苗瓶苗在培养室中经过3~4代的增殖培养后直接进行生根培养,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分成4~7株/丛在育苗圃中假植18~22天即进行分单株移栽至备耕好的种苗繁育大田;移栽前先把植蔗沟用水淋湿淋透,移栽完毕在植蔗沟上方搭建小拱棚,根据行距及小拱棚高度选择尺寸适合的薄膜覆盖在小拱棚上,四周用土压实防风,移栽当天在小拱棚顶部每隔50~70㎝开一个直径1㎝透气孔,移栽3~4天后,扩大透气孔至直径10㎝,移栽7天后将薄膜完全掀开,开始进行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培养每一代的培养时间为15~20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是将瓶苗取出后在流动的水中冲洗1~3分钟至干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假植是将分好的甘蔗组培苗按照丛距5~6㎝、行距6~8㎝种植在准备好的苗床,种植深度为丛苗基部插入苗床基质0.8~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床基质为黄泥或河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拱棚由多个与植蔗沟垂直的支撑结构组成,所述支撑结构由条状或片状树枝、竹片弯成弧形,弧顶朝上,两头插在植蔗沟两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顶距离植蔗沟50~70㎝,每个支撑结构间隔60~8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是厚度为0.005㎜的透光地膜。

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甘蔗种苗快繁生产技术,尤其是一种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甘蔗组织培养是一种高效的繁殖技术,可以加速甘蔗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周年规模化生产性状整齐一致的甘蔗优良品种组培苗供生产应用,从而解决各蔗区良种种苗短缺、优良品种推广缓慢及运输成本高昂等问题。

通常甘蔗脱毒组培苗从培养室的瓶苗生根培养至大田移栽这个时间段,还需经过苗圃沙床丛栽→分单株营养杯假植两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历时30~40天,期间苗圃的日常管理等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种苗的生产成本,不仅如此,由于育苗周期长,大田的生长期就相应缩短,从而延缓了优良种苗的繁育与推广速度。

李松等通过在培养室及苗圃沙床丛栽阶段采用培育壮苗的方式并在移栽时用含有ABT3生根粉的黄泥浆浆根后成功的将甘蔗丛栽苗分单株后直接移栽至大田,建立了“一种甘蔗组培苗裸苗大田移栽的方法”(专利申请号 200910114601.4 公开日 2010年05月19日)。

他们在瓶苗进行生根培养之前,先在壮苗培养基中培育1~2代,每代培养时间为15~20天,瓶苗生根后分成3~5株/丛栽植于苗圃沙床上,经过30~40天的培育,当甘蔗组培苗假茎高达15㎝左右时,将丛栽苗分成单株并用含有ABT3生根粉的黄泥浆浆根后按一定的种植密度移栽至大田,移栽到大田后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淋水和遮阳等管理。

该方法虽省去了分单株营养杯假植环节,在假植苗圃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降低了甘蔗组培苗运输成本。

然而,由于培育壮苗在培养室及苗圃丛栽阶段的培养时间非但未减少反而有所延长,而且移栽大田后要进行淋水和遮阳等管理也提高了蔗农的种植管理成本。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约育苗时间、降低种植成本的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甘蔗组培苗小拱棚大田移栽方法,甘蔗组培苗瓶苗在培养室中经过3~4代的增殖培养后直接进行生根培养,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分成4~7株/丛在育苗圃中假植18~22天即进行分单株移栽至备耕好的种苗繁育大田;移栽前先把植蔗沟用水淋湿淋透,移栽完毕在植蔗沟上方搭建小拱棚,根据行距及小拱棚高度选择尺寸适合的薄膜覆盖在小拱棚上,四周用土压实防风,移栽当天在小拱棚顶部每隔50~70㎝开一个直径1㎝透气孔,移栽3~4天后,扩大透气孔至直径10㎝,移栽7天后将薄膜完全掀开,开始进行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

增殖培养每一代的培养时间为15~20天。

瓶苗生根后从瓶中取出洗干净是将瓶苗取出后在流动的水中冲洗1~3分钟至干净。

假植是将分好的甘蔗组培苗按照丛距5~6㎝、行距6~8㎝种植在准备好的苗床,种植深度为丛苗基部插入苗床基质0.8~1㎝。

苗床基质为黄泥或河沙。

小拱棚由多个与植蔗沟垂直的支撑结构组成,支撑结构由条状或片状树枝、竹片弯成弧形,弧顶朝上,两头插在植蔗沟两边。

弧顶距离植蔗沟50~70㎝,每个支撑结构间隔60~80㎝。

薄膜是厚度为0.005㎜的透光地膜。

本发明为甘蔗组培苗提供了一种透光、保湿、保温的大田移栽环境——小拱棚,使得幼小的甘蔗组培苗在不经培养室壮苗培养和营养杯假植壮苗阶段而直接进行大田移栽也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

应用本发明可缩短育苗周期,减少中间生产环节,降低运输成本、育苗成本和蔗农的种植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育苗企业和蔗农双赢。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本发明甘蔗组培苗假植方法的内容。

一、培养甘蔗组培生根瓶苗以新台糖22号为供试材料,10月份开始进行温汤脱毒处理结合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甘蔗组培苗,当甘蔗组培苗增殖到第3~4代时,即第二年的1月下旬转入含有改良MS+NAA 5㎎/L+白糖70g/L的生根培养基进行生根,约10天左右即可长出较发达的根系。

第二年的2月上旬可获得生根瓶苗。

改良MS是将MS大量元素中的KH2PO4加倍,MS为植物组织培养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培养基名称,其配方公开使用;NAA中文名称为萘乙酸,萘乙酸和白糖均由市场提供。

二、育苗圃假植育苗圃采用是具有遮阴、保湿及防风功能的育苗棚。

将已生根的瓶苗从瓶中取出在自来水下冲洗1~3分钟,分成4~7株/丛插植在准备好的育苗圃中,每丛甘蔗组培苗插入苗床基质0.8~1㎝,丛距5~6㎝,行距6~8㎝,每插植完一个苗床,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将苗床淋湿淋透。

假植10天左右可掀开遮阳网,并用尿素1‰+ KH2PO43‰+甲基托布津1‰喷淋苗床,之后每隔2~3天喷淋一次,连续喷淋3~4次停止喷淋准备出圃。

第二年的2月下旬可出圃。

三、移栽苗田及物资准备移栽苗田应该选择土壤疏松,具备灌溉条件且交通便利的地块。

蔗田应该进行精细的备耕,然后开好种植沟,沟深要求达到40㎝以上,行距1.2m。

根据种植种苗的数量、蔗田面积以及植蔗沟每隔60~80㎝设置一条弧形支撑结构材料的要求准备好搭建小拱棚的材料,即包括弧形支撑结构材料和薄膜,此实施例中的小拱棚弧形支撑结构材料为长1.2 m,两头削成剑头状的竹片。

四、组培苗大田移栽2月下旬将准备移栽的丛栽苗的苗床用水淋湿淋透后,将丛苗从苗床拔起分成单株,种植前先将植蔗沟淋湿淋透,种植时按照密度要求每隔一定距离在植蔗沟中间线上用手指或小木棒捅出一个小洞,洞深3㎝左右,随即将小苗基部放入洞内并马上回土,回土以掩埋小苗基部1㎝左右为宜,每种完一行,淋足定根水后在植蔗沟上方用准备好的竹片弯成弧形,使弧形支撑结构与植蔗沟垂直,弧顶朝上,两头插在植蔗沟两边,按照此法每隔60~80㎝插一条竹片,插完一行即为一个小拱棚,搭好小拱棚后用厚度为0.005㎜且透光的薄膜覆盖,四周用土压实后在拱棚顶部每隔50~70㎝开一个直径1㎝左右的透气孔,每种一行配套搭建小拱棚一个直至移栽完毕。

五、栽后管理移栽3~4天后,将小拱棚顶部的透气孔的直径扩大到10㎝左右,根据土壤湿度情况,可适度淋水;移栽7天后,组培苗已基本成活,成活率90%以上,此时可完全掀开小拱棚上的薄膜,用尿素5‰+ KH2PO45‰溶液喷洒甘蔗苗完成移栽后的第一次施肥,隔10~15天后喷施第二次,大约移栽20天后,组培苗已较为粗壮,进入正常的田间管理工作,如中耕、除草等。

六、实施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不仅减少了甘蔗组培苗营养杯假植这一环节,还大大缩短了培养室及育苗圃的育苗时间。

相比现有技术,培养室阶段可缩短40~110天,育苗圃阶段可缩短10~20天,整体上可缩短50~130天,因而相对减少了甘蔗组培苗的用工及各种物资的投入,从而在培养室阶段就降低了育苗成本;由于丛苗数量及移栽密度均较现有技术高,培育相同数量的甘蔗组培苗时,所使用的育苗圃面积更小;使用该方法一年四季都能进行甘蔗组培苗的移栽,移栽后田间管理措施相对简单且成活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同时蔗农的种植成本也相对较低、经济效益显著。

以年产500万株甘蔗组培生根瓶苗规模测算:1.培养室阶段节省用工成本每瓶苗以10株计算,培育500万株甘蔗组培瓶苗需培育50万瓶合格的生根瓶苗。

以平均每转接一次污染损耗7%计,则不同工艺流程所需转接的瓶苗数推算如下:现有技术需转接的最后一代的增殖苗瓶数及各个生产程序所需转接的瓶苗数:第5、6代增殖瓶苗66.84万瓶→第1代壮苗培养62.16万瓶→第1代壮苗培养57.81万瓶→生根培养53.76万瓶→合格生根瓶苗50万瓶;本发明需转接的最后一代的增殖苗瓶数及各个生产程序所需转接的瓶苗数:第3、4代增殖瓶苗57.81万瓶→生根培养53.76万瓶→合格生根瓶苗50万瓶。

由上可知,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培育出50万瓶合格的生根瓶苗,可少转接62.16万瓶至129万瓶,每转接一瓶需耗费0.07元人工接种费、0.02元人工洗瓶费、0.02元人工配制培养基费,合计人工耗费0.11元/瓶。

仅此一项可少支出6.84万元至14.19万元。

而且,每多转接一次,污染率加大的风险越大,由此可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

2.培养室阶段节省培养基投入的物料据测算配制一瓶甘蔗组培苗的培养基所需的物料投入的费用约为0.08元,根据上述流程测算,本发明可减少支出4.97万元至10.32万元。

3.培养室阶段节省电费支出平均每天培养室的电费支出为480元,高压灭菌锅的电费支出为216元,两项合计696元。

由于培养室育苗可缩短40~110天,则电费可减少支出2.78万元至7.66万元。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后,仅培养室阶段就可减少支出14.59~32.12万元,即平均每株生根瓶苗的成本可降低0.029~0.064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