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历史的重要性。

2. 探索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培养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物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3. 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 展示一些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探究:3. 介绍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物或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

展示与分享:5.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城市文物或文化,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6. 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扩展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保护与传承:7. 引导学生讨论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8.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讨论并提出保护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向全班汇报。

总结与评价:9.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10.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报告和展示的质量,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参观本地的文物与文化景点,加深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实际体验和理解。

12. 分享学生参观的经历和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兴趣。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城市文物与文化的资料。

2. 图书馆或互联网上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3. 小组研究报告和展示的材料。

4. 本地文物与文化景点的参观安排。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研究报告和展示的质量。

2. 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保护与传承城市文物与文化的措施和建议的提出。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文物的概念和意义,认识文物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掌握我国城市文物的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对城市文物的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与分类2. 城市文物的价值与意义3. 我国城市文物的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4. 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5. 案例分析:我国著名城市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文物的概念、价值、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城市文物的价值判断、保护方法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文物的概念、价值、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著名城市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途径。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城市文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城市文物,了解城市文物的价值与意义。

2. 讲解:讲解城市文物的概念、价值、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著名城市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城市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途径。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城市文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城市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城市文物的概念、价值、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著名城市文物案例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文物保护的专业认识。

2. 组织学生参加文物保护志愿者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 开展城市文物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和传播城市文物之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城市文物与文化》教材。

2. 辅助材料:城市文物的宣传册、案例分析资料。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 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 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城市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城市文化与文物的理解。

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城市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城市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讨论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文物的认知和保护介绍文物的定义和分类。

讨论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3. 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分析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介绍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及其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城市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的看法。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了解城市文化与文物之间的关系。

3. 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收集和处理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信息。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他们对城市文化与文物的理解程度。

2. 研究报告和演示文稿:关注学生在报告中对城市文化与文物的分析和论述,评估他们的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提供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基础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不同城市文化特色和文物古迹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互联网资源:提供一些可靠的互联网资源,帮助学生收集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信息。

4. 图书馆资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关于城市文化与文物的相关资料。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第一篇: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教学要求:1速读全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体会本文叙议结合,描写细腻,议论精到,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1议论文阅读技巧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规律。

2本文叙议结合,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逻辑严密的特点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来谈谈对于文物和文化的理解。

2速读全文,由学生来概述文章内容。

本文是作者访问法国时的一篇文化考察随笔。

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细致描写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及深埋在其班驳外表下的浓重的历史感,引出对保护城市文化这一命题的思考。

3.理清本文叙议结合,结构严密的特点。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以议论起笔,推出考察的对象:欧洲名城的历史感。

作者在开头引述了一种说法:“到美国去看新的,到欧洲去看老的”,“新”指的是现代文明,“老”指的是厚重的历史感,强调美国的现代文明与欧洲厚重的历史感的截然不同,然后表明自己对这种说法的认同,直接赞美欧洲名城的古老厚重,最后以“尤其”一词引出本文议论的对象——巴黎。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细致描写巴黎的历史感,并由此提出城市文物与文化的命题。

提到巴黎的文化,人们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等顶级历史文化建筑。

第2自然段紧接上文,指出真正体现巴黎历史感的却是城中随处可见的“老街老屋”,进一步突出了写作对象。

第3、4自然段详细描写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及深埋在其斑驳外表下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着笔于老化的墙壁、锈红的铁栏、磨圆的石块、凹陷的台阶、又窄又弯的街巷和形形色色的老店,借助丰富的联想,再现了巴黎古老迷人的风貌,折射出沉淀于其中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指出这里的一切对于历史而言更有血有肉,更生动真实,是“活生生的历史”,由此再次提出城市文化与文物的命题。

第5、6、7自然段,是作者对文物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一、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中的文物和文化,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文化遗产。

四、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和分类2. 城市文化的特点和内涵3.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4. 我国城市文化的典型案例分析5. 学生所在地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特点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城市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城市文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提出具体建议。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城市文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文物与文化特点。

2. 学生结合自身所在地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进行案例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城市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所在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保护贡献力量,提出具体建议。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四、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物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城市文物与文化。

五、课后作业:2. 结合所学内容,为所在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保护提出建议。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与分类2. 城市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3. 城市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4. 城市文物与文化的保护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城市文物的价值评估和保护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城市文物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文物的价值。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城市文物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文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文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城市文物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文物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城市文物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城市文物与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创造性。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城市文物图片和案例资料:用于展示和分析城市文物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2. 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相关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多的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信息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市文物,增强他们对城市文物的直观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开展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工作。

3. 邀请城市文物与文化保护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与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认识文物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城市文物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文物的分布情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文物的定义与分类2. 城市文物的特点与价值3. 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4. 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及保护传承。

2. 难点:城市文物的分类和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介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及保护传承。

2. 案例分析法:介绍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物景点,增强实践体验。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城市文物与文化相关课件,展示图片和案例。

2. 实地考察:联系当地文物景点,安排参观时间。

3. 资料:收集有关城市文物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文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及保护传承。

3.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城市文物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物景点,增强实践体验。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收集的资料,了解我国城市文物的分布情况。

3. 思考城市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提出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城市文物的基本概念、特点、价值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城市文物典型案例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参观文物景点后的心得体会质量。

4. 学生对城市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可行性。

九、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城市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2. 组织学生参加城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活动。

3. 开展城市文物摄影比赛,展示学生对文物的感悟。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中的文物,知道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文物,尊重历史,珍视文化的态度。

3.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物的定义与特点2. 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3. 城市中的文物4. 文物的保护与传承5. 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物的定义、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城市中的文物和城市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城市文物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城市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相关内容。

2. 课件:制作课件,配合讲解。

3. 案例素材:收集城市文物案例,用于分析。

4. 讨论话题:准备与城市文化相关的话题,用于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物的定义与特点,引发学生对文物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学生了解文物的重要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城市中的文物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4.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城市中的文化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城市文物的资料,加深对城市文物的了解。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物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文物的实际感受。

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我为保护文物献一策”征文活动,提高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3. 邀请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文物与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城市的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城市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四、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
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观点、论点)——用巴黎为例证(论据)来进行论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围绕巴黎做文章):
第一部分(1)推出巴黎。
最后作者强调“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
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城市文化保护的意义。
分析三部分(9~11段):欣赏巴黎——回顾巴黎
精读课文
思考回答问题
阅读技巧点拨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规律。
枣庄职业学院教案
一词引出本文议论的对象——巴黎。
分析二部分(第2~8段):走进巴黎——细致描写巴黎的历史感。
问题: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提到那些顶级历史文化建筑?
【明确】提到巴黎的文化,人们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等顶级历史文化建筑。但它们并不代表巴黎真正的历史感。
问:真正体现巴黎历史感的是什么?
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神灯》;
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斗寒图》;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正义的感召》等。
散文集《雾里看伦敦》和《冯骥才选集》。
他的《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获全国文学奖。其小说多以清末民间传说为题材,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
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
感受
了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累文学常识。
枣庄职业学院教案
教学环节
教学方
法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
活动
教学意图
(含教书育人目标)
走在巴黎的老街老巷中,仿佛在温习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故事。这里有毕加索、莫泊桑、灯的传说,这里每条街道都足以把你从这个世纪带回到从前,表现出浓浓的历史感。
问题:第5、6、7、8段中,是作者对文物与文化关系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文物是文化的一小部分,它表现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居中,就好比北京的城市文化特征不在故宫,而在胡同和四合院。但对这种文化的保护起来更困难。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用具
计算机投影仪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资源
教学内容
共页附后(45*2分钟)
编写日期:年月日
任课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主任签名:枣庄职ຫໍສະໝຸດ 学院教案教学环节教学方
法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
活动
教学意图
(含教书育人目标)
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设置情境
资料品读
一、导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程度的标志。在城市建筑中也积淀着城市以往的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在不断扩大、创新、前进,如何保护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就成为城市建设中人们始终面临的一个难题。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目前经济又处在高速发展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寻找解决问题的愿望也更加迫切。作者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观察法国城市建设的成功之处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冯骥才,走进他的《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走在巴黎城市文化的风景线上,欣赏异国城市文化,也从中去感受去思考如何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
二、走近作家
冯骥才(1942~)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浙江宁波人,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地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百味。代表作有:
第二部分(第2-8段)走进巴黎。
第三部分(9-11段)欣赏巴黎。
第四部分(第12-17段)思考巴黎。
五、精读课文,分析文章
分析第一部分(1):推出巴黎——以议论起笔,推出考察的对象。
问题: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法?
【明确】比较的方法。
作者在开头引述了一种说法:“到美国去看新的,
到欧洲去看老的”,“新”指的是现代文明,“老”指
的是厚重的历史感,强调美国的现代文明与欧洲厚重的历史感的截然不同,然后表明自己对这种说法的认同,直接赞美欧洲名城的古老厚重,最后以“尤其”
略读课文
细读课文
弄清文物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
理清作者思路
枣庄职业学院教案
教学环节
教学方
法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
活动
教学意图
(含教书育人目标)
具体分析
读书指导
讨论探究
4、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
能力目标
议论文阅读技巧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规律。
素质目标
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
教学的重
点与难点
1、议论文阅读技巧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规律。
2、本文叙议结合,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探究法、点拨法。
解题
整体感知
点拨
点拨
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三、略读课文,把握重点
1、略读的方法与要求(教师介绍,屏幕投放)。
2、略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区分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文物——文物多指名胜古迹。它们多是历史与宗教遗产中的精华,显示着一个城市文化创造的极致。
文化——文化的内容却广泛得多,更多地表现在大片大片的民居中。它是城市整个生活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真正的独特性之所在。
枣庄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语文2012至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学期授课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基本课程
情境六审视文明的进程任务二 27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冯骥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全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弄清文物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
3、体会本文叙议结合,描写细腻,议论精到,逻辑严密的特点。
【明确】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老街老屋”,进一步突出了写作对象。
问题:在第3、4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出老街老屋的历史感(独特风貌及深埋在其斑驳外表下的历史文化价值)呢?
【明确】第3段中:墙壁老化、铁栏锈红、石块磨圆、台阶凹陷、又窄又弯的街巷和形形色色的老店。第4段中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再现了巴黎古老迷人的风貌,再现了有血有肉,生动真实,“活生生的历史”,折射出沉淀于其中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