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审题训练法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5篇在这高考即将来临的学习阶段,语文的写作需要注重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语文作文成绩。

那么,写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精选篇1)疫情好转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往日死气沉沉的街道逐渐变得活力四射,到处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疫情期间,有很多的商场、公司、饭店等一些职业已经停业。

这导致很多的经济直接面临危机。

但更严重的不是这些大企业,因为这些大企业他们有足够的资源与时间恢复经济。

更严重的,而是那些本来就家境贫寒的贫苦人家。

这让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走在街道上,我们可以随处见一些小地摊,各色各样。

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小地摊是他们现在唯一的经济来源。

而摆地摊的一般都是中年男人或者中年妇女,因为他们要撑起自己的家,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

直到那天,我看到了她。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只是坐在一个小角落里,很少有人注意她,客观一点地说,几乎没的有人注意她。

我不经意地瞥见了她,但她只是默默的坐在那个角落里,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

那时候,她并没有摆摊。

过了几天之后,她出现在了街道两旁,她摆起了小摊铺,还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当然我再一次又看到了她。

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独自摆摊,更没有知道她的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的摊子上只摆着一些不知名的菜。

很明显,她家里的状况非常不乐观。

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当然,生活中有很多的职业,他们都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奋斗,撑起他们的家。

甚至他们有的还会看他人的冷眼与嘲笑;上司与老板的欺压;以及社会上扑朔迷离的“黑手”。

一个又一个看似普通又不普通,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职业,有可能是他们生活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现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当小丑。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精选篇2)我们的友谊如城墙般坚固可靠;我们的友谊如泉水般清澈纯洁;我们的友谊如旭日般灿烂耀眼。

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审题立意精析】
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面对 “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 ①盲目模仿 ②缺乏自知之明 ③一味好高骛远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
牧羊人
“忘了自己叫什么”
乌鸦(对象)
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②“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关键句
孩子
③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规律自我总结: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切入点
1、从抓关键句入手 2、从理清对象入手 3、从析清含义入手
一“抓”
四“清”
4、从分清主次入手
5、从辨清关系入手
审题立意地基牢 半壁江山千秋业
——与同学们共勉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 度立意。
学生审题立意展示:

掩盖别人的错误,就是害了自己 敢于向错误挑战 选择好处事的原则 宽容待人 犯错是成功的前提 知错就改 做人要直率
准确的审题立意:
宽容待人 尊重别人
怎样对待犯错 给人改过机会
贵在自尊
诚实立身
知错就改
我的反思: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 面、一个角度立意。
• 【审题立意温馨导析】 • 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 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 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 “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 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 ①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 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 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 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导语】语文作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很多同学多会发生作文离题的情况,所以作文审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审题过程中也可以引入热点素材增加分数。

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提问: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回答:一、审题1.记叙性材料作文记叙性材料一般是指故事、生活中的事件或寓言。

命题形式一般是:故事材料+故事提示语(或评论语)+作文要求。

2.引语式材料作文引语式材料主要指名言警句、新闻调查、诗歌等,这些材料主题或显或隐,要仔细分辨。

3.漫画式材料作文二、立意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颖,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方法技巧1.领悟主旨法理解新材料文段的主旨,并由此处深挖立意。

2.把握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现象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的立意。

4.逐句切入法有些材料,结构层次明显,每一句都有具体的含意。

逐句分析各句的含意,然后综合,可找到合适的立意。

5.求同存异法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写作方法参考一、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深刻,简而言之就是辩证分析和以小见大。

我们在看到作文材料时,要仔细阅读,从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实际生活经验来思考和辨明材料,提炼出的中心论点或者说主旨立意,要有高度概括性,也要有思想深度。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方法技巧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方法技巧

高考作文审题方法技巧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1】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1】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2】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专题05 三元思辨型作文审题迷津-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专题05 三元思辨型作文审题迷津-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专题05三元思辨型作文审题迷津—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多元材料:多元关系一般指三种或三种以上关系。

【思辨的着力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化虚为实1.了解思辩话题各方概念的内涵,这是思辩的准入点;2.在弄清概念内涵后,还要阐述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作文的思辨色彩;3.在阐述过程中要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将道理说透彻,体现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启示)。

【三元思辨的特点】三元关系的命题,增加了思维含量,需要考生综合考虑三个概念之间的复杂层次关系,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元关系中,三个层次互相对立,如“移用、借用、独创”中,创造是需要肯定的,移用、借用相对创造而言是需要批判的,而借用和移用之间,借用是最不可取的做法。

三元关系包含三个概念层次,这也是谋篇布局的结构解析。

假设三种关系用A、B、C代替,考生具体写作时需要论证A与B的关系、B与C的关系以及A、B、C三者的相互关系,然后结合现实,澄清错误认识,指明正确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

一、【一般性审题指导】——四步法第一步,找到关键词,即所谓的多元中的元。

第二步,分析材料的层次。

第三步,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思考多元关系的呈现。

(1)呈现什么——具体的理论阐述,如因果关系,说清哪些是因,哪个是果,这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高,实际写作中不太好操作。

也可以放到具体的事例中进行阐述,如在某件事中,哪些是因,哪个是果,正是有这些因,才有这样的果。

(2)哪在里呈现——很多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思路驾驭不熟,喜欢在文章最后呈现,当然把握得好,自然没问题,但把握不好很容易在阐述多元关系时草草了事,从而影响文章整体质量。

另一种方式是在全文都体现,这需要学生在文章结构思路的构建上有较高水平。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全国1卷)“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高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审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审题训练

2009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审题训练教学步骤:一、审题立论的要求首先,根据题目确立论点要准确。

其次,要根据读者思想实际立论,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第三,确立的论点要新颖。

即立论要有时代感,要敢于求异思维。

二、根据命题立论写命题议论文要注意区别题目与论点,凡题目是疑问句的,需要作者作出正确的回答,回答的内容就是论点。

凡题目是修饰句的,需要作者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修饰句内容具有相似点的生活道理,都可作为论点。

凡单概念型命题或多概念型命题,都要把题目补充为完整的判断。

比如《漫话入迷》可以补充为“在事业上入迷,才活得更有意义”;《谈友谊》可以补充为“友谊要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上”。

其中多概念型命题首先要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其关系补充为完整的判断作为论点。

例如《汗水和灵感》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可以补充为“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灵感”。

三、根据材料立论根据材料作文立论,除了要尽量做到“议论的角度”一节中所说的“准、实、新”之外,还要注意审准材料、弄清题意。

下面举例说明:。

1、要“全”不要“漏”作文题:情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进行立意,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此题除题目与字数的要求外,从内容角度看有以下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来发表看法。

只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属于“漏”掉了要求,作文评分是要降等的。

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概括才全面。

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

这是文章的观点。

文章思路应为,我在生活中是怎样用语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样学语文的。

2、要“准”不要“偏”作文题:后汉时期,有人曾怀着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

”杨保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所知?”使行贿者碰了一鼻子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指导+课件

2024深圳一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 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这句意 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我经历挫折, 为了自己, 也为了别人 长河终入海, 曲径泽四方
审题过程:
*第一句话关键词是曲折向前,意象是河流;第二句 话关键词是为了抵达,意象是大海;第三句话关键 词是为了流经,意象是土地。 *句子关系:总分结构(…,不只是…也是…) *两句分句的联系:都是目的 第一个目的:为了自己 河流入海 广阔舞台 第二个目的:为了别人 滋润土地
换位思考收礼物:钱难有情,礼却无价
2023甲卷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
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人们 技术 时间 掌控 仆人
直接把关键词替换成主人
求同: 1.技术都是发展的、进步的(这是人类积极的追求) 2.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逆(这是自然客观的现实) 存异: 1.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时间的有限又限制了我们随意选择 3. 有的人理性地把技术当工具(提高效率掌控时间) 4. 有的人盲目的把技术当玩具(沉迷技术浪费时间) 5. 还有人过度理性追求节约时间(错过生活风景)
2025届高考语文 作文审题立意专题
作文?精准切题! 快速?得出立意!
高考作文:
底线保障>>> 不能不会写 底线中的底线 >>>不能跑题
审题
从命题人给的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
一句话 一段话 结合阅读题 结合课文
分析每个 字(审题)
出题人 角度 (立意)
决定了 写什么 怎么写
审题技巧: 1、拆分句子,分析关键词 2、找出关键信息之间的关系 3、联系现实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 题目换一种说法表达出来,进行延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审题训练法在高考作文备考的过程中,考生最常用的文体是议论文,但写好议论文并不容易,究其根本,难在思维。

对于考生来说,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语言基本功已经大体定型,要想在高考作文时有超常发挥,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了。

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训练来说,最要紧的是培养两项思维品质:广阔性、深刻性。

一、求“多”——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广阔性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突破口。

大千世界的事物是复杂的,思维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考生的思维常呈现单一直线型。

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考生议论文写作的一道难关:思路闭塞,不得其门。

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训练多角度、多方位辩证地观察、联想、分析,打开思路。

这种多角度分析在我们平时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时经常用到。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

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

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

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

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

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

”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

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的过程中,你也许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或感受。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考生的观点及立论依据有如下情况:1. 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的重要性);2. 要实现人生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来源于对材料中“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

分析这段话,“美丽的风景”可以理解为“目标”,有目标才有向上爬的动力,要实现目标,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3. 有自己的目标,不受外界的干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4. 付出必有收获。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来源于对材料中“墙角的竹笋嘲笑它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它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它坚毅有力、能爬高墙。

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

分析这段话,小爬山虎在向上爬的过程中,既遭遇到嘲笑和讽刺,也得到了羡慕和鼓励,但无论如何它爬上了屋顶,将小爬山虎的经历对应到我们的人生,得出3和4的观点。

5. 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6. 奉献美于收获。

以上两个观点的得出来源于对材料中“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

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

'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分析这段话,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却发现屋顶的风景并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不免失望和怅惘,这让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人们经常会提及的人生哲理: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 或者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孩子的称赞,让失望的小爬山虎“心里甜甜的”,不禁又让我们思考:在人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益及他人,而这种惠及他人,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与价值感,奉献往往美于收获。

按照材料的叙述顺序对材料进行分层,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材料,得出的结论比盲目对材料进行单向的整体思考显然更妙,思路更易深入。

这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形式之一——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

这样的审题立意训练,有利于考生发现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对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同时,多角度地思考,也避免了作文在立意方面的雷同,体现思维的新颖性。

二、求“深”——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如果说广阔性是思维训练的突破口,那么,深刻性就是思维训练的终极目标。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初写议论文的一个通病是肤浅。

由肤浅到深刻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施教之功在于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求深”之法。

(一)通过写作提纲搭建起说理的框架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拿到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展开说理,而是有没有事实性的材料;构思过程中,不是主要运用充分而又深刻的说理来论证,而是用例子来搪塞敷衍;举例不是遵守典型而有针对性的原则,而是在议论文中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很容易写成“观点+两个事例+结论”的简陋型议论文,用事例代替说理,文章显示不出说理文逻辑的魅力和说理的深度。

议论文写作提纲的训练是有效地提升说理深度之道。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行文之前先切合论点,搭建起完整的说理框架,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深入论证。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与交通工具,让人们的出行与彼此联系更加频繁,改变了传统“足不出户”的格局。

在当代的中国,各种“民工潮”成为特有景观。

在当代青年中,流行着“北漂一族”和“南漂一族”。

出门在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会到“漂”的喜怒哀乐,在“漂”中,正在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漂文化”。

请以“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不得抄袭。

请看《说“漂”》的提纲:“漂”:漂泊漂泊是一种磨练,收获的是坚强;(独自面对,生活能力)漂泊是一种体验,收获的是阅历;(艰苦创业,积累经验)漂泊是一种别离,收获的是珍惜;(离开亲人,珍惜亲情)漂泊是一种洒脱,收获的是视野。

(独自闯荡,见多识广)这个提纲从四个层面阐释漂泊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有了这个提纲后,写作者就有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清晰的整体构思,写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从而减少盲目性,克服随意性,能有效避免简陋型议论文的产生。

(二)通过有效地开掘事例达到说理的深度考生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围城里,往往是事例与结论的简单相加,缺乏基本的分析,事例与道理论证油水分离,这是万万不行的。

议论文要显示出说理的深度,议论的过程中对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进行道理层面的深度开掘非常重要。

归结起来,还是有法可循的:假设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标志性词语有假如、如果、试想、倘若等。

如:自信,但不能盲目。

(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论据)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利的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分析)——选自《自信,但不能盲目》探因分析法。

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标志性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如:自信,但不能盲目。

(论点)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论据)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 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分析)——选自《自信,但不能盲目》意义分析法。

就是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从而有力地证明观点、突出主题。

如是正面事例,就分析其闪光点; 如是反面事例,则指出其危害。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论点)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论据一)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 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论据二)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分析)——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对引论文论据进行道理开掘的方法有多种,还有对比分析、类喻分析、条件分析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