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特色村庄建设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特色村庄建设

乡村振兴规划中的特色村庄建设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色村庄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在当今社会,特色村庄不仅是村民的家园,更是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所以,如何科学规划、有效实施特色村庄建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将探讨乡村振兴规划中特色村庄建设的相关话题。

1. 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土记忆特色村庄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资源。

通过保护乡村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传承乡土记忆,更能为特色村庄增添独特魅力。

在规划中,特别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得特色村庄既具有历史深厚的底蕴,又能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 优化村庄布局,提升景观品质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特色村庄的建设要注重优化村庄布局,提升景观品质。

通过合理规划村庄道路、建筑风格、绿化环境等要素,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村庄,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参观和发展。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发展乡村产业,拓展乡村经济特色村庄建设不仅是为了美化村庄,更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拓展乡村经济。

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手工艺等产业,为特色村庄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乡村资源禀赋,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的有机结合。

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品质在特色村庄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确保村庄的基础设施完善,才能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发展。

在规划中,要注重加强村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5. 加强乡村治理,优化社会管理乡村振兴规划中,加强乡村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完善村庄管理机制等措施,提升乡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村庄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乡村干部队伍,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西洼村美丽乡村简介

西洼村美丽乡村简介

西洼村美丽乡村简介引言概述:西洼村是一个位于中国某省的美丽乡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农业发展、旅游资源和社区建设五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西洼村的美丽乡村特色。

一、自然环境1.1 优美的山水景观:西洼村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山势起伏,水流潺潺,形成了一幅幅如画的山水画卷。

1.2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洼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各种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

1.3 清新的空气质量:由于西洼村地处偏远,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非常好,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二、文化遗产2.1 古老的建筑风格:西洼村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2.2 传统的手工艺品:西洼村的居民擅长制作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标志。

2.3 丰富的民俗活动:每年的传统节日,西洼村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狮、放鞭炮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三、农业发展3.1 有机农业:西洼村积极推广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护土壤和水源的环境,提供了健康的农产品。

3.2 特色农产品:西洼村以种植特色农产品而闻名,如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等,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销量。

3.3 农业观光体验:西洼村为游客提供了农业观光体验的机会,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活,了解农村的生产过程,增加了对农业的了解和认识。

四、旅游资源4.1 风景名胜区:西洼村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区,如山水画廊、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4.2 温泉度假村:西洼村还拥有温泉资源,建有温泉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浴,放松身心。

4.3 农家乐体验:西洼村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农村体验,游客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菜肴,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

五、社区建设5.1 环境保护意识:西洼村的居民非常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活动,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的乡村环境。

村庄整治中的特色塑造

村庄整治中的特色塑造

村庄整治中的特色塑造摘要:农村村庄环境整治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避免在村庄整治过程中产生“万村一貌”的趋向,真正做好村庄整治工作,加强对村庄特色塑造非常必要。

本文拟从村庄特色的体现要素以及村庄特色塑造的途径和方法两个层面,并结合广德县杨滩乡九房村,研究在村庄整治中的特色塑造。

关键词:村庄整治;特色塑造;九房村abstract: the village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is the city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good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million village maung “trend in village renovation process, really good villages rectification work, strengthen the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shape is very necessary. this article two aspects reflect the elements from the village and village characteristics shap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combined with guangde county yang tan xiang nine fang cun, research in the villages of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village renovation; modeling; nine housing village中图分类号:tu9841引言村庄特色是指村庄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不同于其它村庄的内在和外部特征,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特征。

特色亮点村庄工作总结

特色亮点村庄工作总结

特色亮点村落工作总结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我所在的特色亮点村落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充分发挥了村落的奇特优势,探究出了一条适合内地区进步的特色亮点村落建设之路。

起首,我们重视宣扬和宣扬我们村落的特色。

通过制作宣扬册、发放传单、举办展览等形式,我们向外界展示了我们村落的奇特魅力。

我们强调内地区的传统文化、自然风光以及特色产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

这些宣扬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我们村落的著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我们乐观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我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我们重视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建立合作社和农夫专业合作社,加强了农夫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同时,我们也乐观开展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工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我们重视村落旅游的开发和推广。

我们利用内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村落旅游活动。

我们通过建设田舍乐、民宿和农业观光园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我们还组织了各种村落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通过村落旅游的开发,我们不仅为村民创设了就业机缘,也为村落的经济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我们重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修建了道路、桥梁和排水系统,改善了村落的交通和环境条件。

我们修建了新的学校和卫生院,提高了村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我们还加强了村落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我们的特色亮点村落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我们通过宣扬、农业产业升级、村落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使我们的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熟识到,特色亮点村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为特色亮点村落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休闲农业村庄特色案例

休闲农业村庄特色案例

休闲农业村庄特色案例
1. 福建九龙村:这个位于福建泉州的村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

村庄拥有大片的茶园和果园,提供茶叶采摘和水果采摘等体验活动,同时还提供民宿服务,让游客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2. 浙江奇园:这个位于浙江宁波的村庄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拥有多个主题园区的休闲农业村庄。

村庄里拥有花果山、水果乐园、农耕体验和农家乐等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种植、采摘等农事活动的乐趣。

3. 江苏周庄:这个位于江苏苏州的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休闲农业为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村庄里有许多农田和荷花池塘,游客可以进行田园体验,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养殖等活动中。

4. 广西阳朔:这个位于广西桂林的村庄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农田景观闻名。

村庄附近有大片的田园和竹林,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稻田耕种、鱼塘钓鱼等活动,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

5. 四川都江堰:这个位于四川成都的村庄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农田景观而闻名。

村庄里有着古老的灌溉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游客可以参观这些景点,并在村庄里体验农田耕种、品尝当地美食等活动。

文化振兴样板村工作成效及特色

文化振兴样板村工作成效及特色

文化振兴样板村工作成效及特色以文化振兴样板村工作成效及特色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文化振兴样板村的工作成效和特色。

一、工作成效文化振兴样板村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文化振兴样板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文艺演出、手工艺品展览等形式,让村民和游客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提升村庄形象:文化振兴样板村注重村庄环境的整治和美化,通过修缮古建筑、打造文化广场、建设文化墙等方式,改善了村庄的面貌。

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提升,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为村庄带来了经济效益。

3. 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文化振兴样板村通过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打造了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

游客在游览村庄的同时,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体验到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二、特色文化振兴样板村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地域特色:每个文化振兴样板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可以是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

通过挖掘和展示这些地域特色,使得每个样板村都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2. 引入创意元素:文化振兴样板村注重创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有趣的文化体验。

比如,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加入创意的表演、游戏等环节;在古建筑修缮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等。

这种创意元素的引入,使得文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

3. 发挥文化产业作用:文化振兴样板村注重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比如,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工艺品、纪念品等,成为游客购买的热门产品。

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4. 强调参与与互动:文化振兴样板村注重村民和游客的参与与互动。

特色村庄打造实施方案

特色村庄打造实施方案

特色村庄打造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特色村庄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特色村庄的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特色村庄打造实施方案,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确定。

1. 提高村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村庄。

2. 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吸引力。

3.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实施方案。

1. 环境整治。

对村庄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垃圾,修缮道路,绿化村庄,改善水系,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质量。

2. 文化挖掘。

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建立文化档案,修复古建筑,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打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特色村庄。

3. 乡村旅游开发。

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建设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4. 农产品推广。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广当地农产品,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5. 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村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

6. 村民培训。

开展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为特色村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

2.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村庄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落实。

3.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推介、展会交流等形式,扩大特色村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

五、效果评估。

定期对特色村庄建设工作进行评估,从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经济收益等方面对实施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措施,确保特色村庄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六、总结展望。

特色村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推进。

优秀村特色简介

优秀村特色简介

优秀村特色简介优秀村特色简介写作指南一、写作目的优秀村特色简介旨在展示村庄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吸引更多人了解、关注和投资于村庄的发展。

通过突出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产业特色、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亮点,提升村庄的品牌形象,促进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写作内容1.村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村庄名称、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行政区划、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信息。

2.历史文化特色:描述村庄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古迹遗存,展示村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3.自然风光特色:描述村庄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如山水风光、花草树木、野生动物等,展示村庄的自然之美和生态保护成果。

4.产业特色:介绍村庄的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特色产品,以及村庄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人文景观特色:描述村庄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等人文景观,展示村庄的人文风情和地方特色。

6.旅游发展:介绍村庄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活动等内容,展示村庄的旅游魅力和发展潜力。

7.未来发展计划:简要介绍村庄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计划和举措。

三、范文简介以下是一份范文简介,以供参考:XX村位于XX省XX市XX区,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

全村总面积XX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XX人。

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美景的村庄。

XX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村庄内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如古桥、古井、古树等,这些见证了村庄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淀。

此外,村里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木雕等,这些文化和技艺已成为XX村的特色名片。

XX村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

村庄四周环山,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空气清新宜人。

春天,村里一片桃花红;夏天,绿树成荫,是避暑胜地;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五彩斑斓的果实挂满枝头;冬天,白雪皑皑的山峦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4)柱础
泰宁民居覆盆式柱础、建瓯民居阁楼式石雕柱础及木质柱础,都独具地域特色。
闽北
1.3 形成原因
1.3.1 山重水复,北方移民入闽首站
闽北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内陆山区, 境内山峦耸峙,溪流密布,其区域内的仙霞岭枫岭关、光泽杉关、铁牛关 是古代入闽通道的重要关卡。闽北是中原汉人入闽的最初驻足之地。北方
01
1.3.3 崇宗敬祖,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闽北重峦叠嶂、溪河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原移民往往在此寻得一处生 息地后聚族而居,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形成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群”,加 之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这些“亚文化群”往往不易受外来文化的
汉民入闽,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使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2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1)上榅洋村保留了绝大多数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风貌较为完整, 是属于江南水乡和山区丘陵相结合的一种闽北村居,民居多数是背山临水, 布局清晰有序。
02
从建筑单体的保存现状来看,大多数传统建筑还保留的比较完好,主要
以土木结构为主。除此之外,还保留有一部分清朝以及明朝的建筑,建筑 总体上保持在两层的高度。以及其他的历史环境要素古官道、桂花树王、 柳杉王、杉木王等。走进上榅洋古村,古街巷、古寺庙等古味气息十足。 上榅洋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多为土木结构,屋顶采用山墙式,风格朴 素、典雅、自然。 上榅洋典型住宅建筑外墙夯土、木构相结合,内部为木结构,建筑分为 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面部分为两层,第二层较矮,为仓储之用;中 间是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的仓储厢房屋顶采用燕尾脊形式;后部是大厅, 平常家里的婚礼,餐聚等都在此举行;两侧为厢房,是人们平常作息的场 所。石门楼雕刻精细,内部斗拱多样,门窗雕花工艺精美。 其中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85 (%)。仍在使用 的传统建筑物的比例:90(%)。
01
分割、形成的主要作俑者;村落内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发育自成体系, 具有较强的自我消化功能与排他性等。闽北因为山脉的阻隔,交通比较困 难, 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小经济区域,培植出不同流域间村落聚居的不同风 格。古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古 村落。闽北的南平市上榅洋村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自然隽秀的山水格局与宛如天成的传统民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 古村落标本。
渐以形成“化石文化”特征的闽北文化[C37。同时,在聚族而居的环中, 又推崇和巩固中原带来的尊祖敬宗、讲究门第的社会风尚。所以,闽北各 村落大多有宗族祠堂,宗族成员通过祠堂祭祀祖先,把族人凝集在一起, 形成严密的家族组织,并以宗祠为中心进行村落整体布局。如顺昌县元坑 镇为多姓杂居的古村落,村中祠堂数量多,现存较好的祠堂有秀水村的吴
闽北
1.2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1.2.1 闽北建筑特色
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构,灰砖空斗外 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砖、黑瓦。 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或吊脚楼。木构 件清水表面不施油漆,突显质朴的个性。闽北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 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窄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 落。建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的曲线形, 造型优美。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砖雕精致、华 丽。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样,有明代的覆 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见的全木质柱础。 武夷山 邵武 武夷山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2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2) 治地更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抗击贼匪数次入侵并擒其首而获神 宗敕旨赐建“更楼”和置设更锣更鼓。元、明两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
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封闭的地形 使闽北古代社会与外界的交往与交流受到极大的限制,生产力的阶段性大 发展主要由历史上历次的移民因素引发,而平时的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 其次,平原面积的狭小及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小聚 落、大分布的格局,村落选址大多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山地东南坡或河谷两 岸,主要集镇仅见于由大河冲积形成的河谷盆地中;村落之间交通不便,交 通路线往往循溪延伸,与河流走向一致,并在河流的下游交汇处形成文化、 经济的交流中心;村落依山而建,为山所阻,大山成为古村落间不同体系
上榅洋村前是一块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而上榅洋村在由群山盆地中营 造中突出了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自然环境的主体因素,使整个村 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 了闽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闽北古村落基址在注重局部村落景观建构的同时,尤为重视村落出入地
的水口地带的景观建构。风水术数要求一个基址好的村落必须有个好的水
上榅洋
2.1 上榅洋村庄简介
2.1 上榅洋村落简介
上榅洋东邻石壁村,南界镇前镇郢地村,西连镇前镇镇前村,北接叶甘 地和富垅村,海拔980米,全境面积1240公顷,现有村民240户,1380人, 均为汉族,9和南宋时
02
2.2 上榅洋村落特色
2.2 上榅洋村落特色
1.3.4 扎根土壤,各自发展
因为闽北独特的地理环境,移民寻得一处生息之地而聚族而居后,与 外界的交流变得相对稀少,因此而各自发展形成的“亚文化群”。因此闽 北传统村落在物质和文化上有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多独特的地 方。具体在语言、习俗、信仰、建筑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大同小异”
闽北
1.4 规划综合评价
2.2.1 “藏风聚气”的村落选址
迁入的周益四支系两部分,以周益四支系人口居多。
特别是,上榅洋古村完好保存着一座北宋神宗皇帝敕旨赐建的“更楼”, 元、明、清三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匪侵扰。明时朝廷曾赐“礼义之乡” 匾额悬于更楼,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更楼为土筑碉堡式三层四方形建 筑,原为村之入口,西、南、北向均开门,二三层四向设有瞭望窗兼做射 击孔。地下建排水暗道通村外,上铺厚石条9块,相传此为周氏寻宗认祖
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成为福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福建文化走
廊”。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过 去的 1500 年中经历了嬗变,形成了现今鲜明的地域特征。
1.2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1.2 闽北传统村落概况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撒落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地带,尤其适合中、
小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盆地等基
太痛快顺畅,而要“水口则爱其紧如葫芦喉”。水口本是流水突出诸山围
合之处,两岸必有山或高地,曰“狮象把门”。但这还不够,“水口关栏 不重叠而易成易败”。重叠关栏最方便的办法便是利用建筑,而村子建筑 中最便于利用的是公共建筑,所以“坛庙必居水口”。和这一套说法相呼 应,在村子的东南方立一文笔尖峰,“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 皆为文笔峰”。而上榅洋村在东南村口修有一座龙传庵。
闽北多地得到开发,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如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是古 代入闽仙霞古道的水运码头,为历代商贾仕宦北上中原、南下福州的必经 之路, 每日往来舟船如梭,沿溪的酒肆歌楼、客舍货栈鳞次栉比。现存古街市、 古码头、独特的吊脚楼引人. “移民文化带来的冲击”
影响,许多中原古代戏曲、音乐、建筑及风俗习惯等如化石般积淀下来,
上榅洋
2.2 上榅洋落特色
2.2.1 “藏风聚气”的村落选址 上榅洋古村璀璨和祥和的坐落在闽东北高山之上,背靠主山——梅花 仙顶“五峰朝天”,柳杉矗立,红岩参天;东西两侧山体为护山;另外村 落前西南面有宽阔的农田做为名堂,并有环抱村落的玉带水环绕而过,村
02
落面向东南朝案山,将上榅洋拦在中间,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聚宝盆。
氏宗祠,东郊村的张氏宗祠、陈氏宗祠,九村的蔡氏宗祠、朱氏宗祠,福
峰村的廖氏宗祠、饶氏宗祠、搓溪村的邓氏宗祠等。 “文化的扎根”
1.3.2 理学渊羲,书院兴盛学风浓厚
移居闽北的士家大族带来了重视学术文化的社会风气。根据刘锡涛的统讳 “宋代闽北的建州就有书院56所,为全省之首。闽北是理学的渊羲,理学 宗师朱熹在武夷山五夫从学、著述、办学、生活达50余年,朱熹办学授教 的屏山书院、兴贤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五夫受业于朱 熹的学者达200多人,其中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并相继在五夫办学授徒。 朱熹与门人以书院为基地,长期潜心著书立说,积极开展文化学术活动, 推动了闽北文化的发展。此外,宋代闽北文人学者辈出,名流显宦屡见, 如慢词大师柳永、诗论家严羽、法医学家宋慈、史学家袁枢等。 “仕学文化的浸润”
的标识,欲入村者若不能说出更楼地面条石数,即非宗亲,则会被拒于门
外。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地处偏僻高山区的上榅洋古村通了公路、通了 电、通了广播电视,道路硬化率100%。2005年建成自来水工程,安全饮 用水入户率100%,天然液化气用户占97%,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上榅洋村立村于唐末,初多为刘姓,故取名刘村,继有范、阮、杨、陈入 住定居,人口渐增。宋神宗皇帝为何特赐村名,和一则英勇的故事有关。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47年)6月18日、28日,宁德贼首李德滔先后两次 突窜至村里抢劫,被勇敢的村民击败,杀敌无数。福建省府闻讯指派郭英 将军亲临查视,将实情上报京都,神宗皇帝看后认为村民勇敢可嘉,敕旨 建“更楼”,准建土城,置大炮裨守关隘,特赐旨将刘村改为治地。元朝 元统元年(1333年),改治地为上榅洋,沿用至今。
01
闽北
1.2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1.2.1 闽北建筑特色
(1)风火墙 有曲线形风火山墙,也有类似徽州民居的阶梯形风火山墙,形式多样。
01
(2)墙身
闽北地区民居墙体大多是灰砖空斗墙,或下部灰砖墙,上部夯土墙泥灰粉面。
闽北
1.2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1.2.1 闽北建筑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