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是什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怎样?1)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什么是联系和发展?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怎样?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哲学练习题

哲学基础练习题(部分)第1、2章1.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B)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2.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B)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3.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B)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5.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C)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6.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 (C)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是 (D)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C)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B、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又一个方面C、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仅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现之后才有的现象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 (B)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B、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C、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D、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是因为它 (D)A、并不以科学为基础B、可以囊括一切科学C、给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D、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1、原子说创始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
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
2、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元气构成,由于元气的厚薄粗细不同而形成复杂多样的万象世界。
3、评析:①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反对了神创论;②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缺乏科学根据,带有自发性、猜测性、直观性;③将世界万物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1、物质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元素的分子又可分解为原子;2、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世界的本原;3、评析:①建立在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之上,具有进步性,②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①它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②局限性:一是形而上学性,即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和静止不变的;二是机械性,即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三是不彻底性,即在对自然领域的认识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对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区别和联系?区别:第一,两者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第二,哲学物质范畴所概括的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变化的、相对的。
联系:第一,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为哲学物质范畴提供了科学基础;第二,哲学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并为自然科学物资结构的研究提供指导。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疑难解答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疑难解答一、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第一,恩格斯曾经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
比如,马和白马。
“白马”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
第二,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如何科学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第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浙师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A.18世纪末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 19世纪40年代中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A.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C. 世界地理大发现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的有()A. 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万有引力定律B. 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D.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现代系统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法国的启蒙哲学C. 美国的经验论哲学D. 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5、世界观是()A.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C.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D. 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6、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 哲学就是世界观B.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世界观就是哲学D. 哲学与世界观没有联系7、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8、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B. 是否承认事物是运动的C. 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 唯意志论和存在主义10、评判一种哲学是否为“真正的”哲学,即是否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看()A. 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时代精神B. 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C.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D. 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11、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12、正确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表现为()A.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代替学习科学B. 只求学习科学,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C.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习科学是相辅相成的D.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当作平行的知识学科去学习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就是()A. 发展B. 就是位置的移动C. 物体形状发生变化D.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16、下列命题中未能正确反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有()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 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1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20、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A. 劳动改变了自然界B. 劳动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C. 劳动制造了生产工具D. 劳动形成人脑,产生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21、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 脱离人身的纯粹的逻辑思维运动B. 物质C. 高度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D. 高等动物的脑活动22、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共出现了三个,第一个,“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二个,“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个,“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之间的关系: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部分。
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也就是说,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
抽象地说,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呢,因为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所以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综合上述,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就是生产力,这是与“历史是伟大人物的历史”这种唯心史观完全不同的。
由于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所以生产方式也是决定力量。
最后,由于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所以也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力量。
但最终的决定力量还是生产力。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类的社会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不是决定性的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和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中,除了生产方式外,还有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可以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
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