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6、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A.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B.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7、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1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二、多项选择题16、下列各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18、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D.国家调节经济2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三、辨析题21、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生产资料包括什么?和生产要素有什么区别?【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生产资料包括什么?和生产要素有什么区别?【会计实务经验之谈】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
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包括:1. 生产资料联合所有制2. 生产资料股份制3. 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4.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
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
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
但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所谓劳动者是指具备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的人,包括直接劳动者和间接劳动者。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劳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被置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着把劳动者的劳动传导到劳动者对象上去的作用,生产工具的先进和落后,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务自然能力的加强,随着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的加强,生产工具将更加先进,生产效率将更快地提高,劳动对象则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物质生产方式指的是什么

物质生产方式指的是什么您好,今天小花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4、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5、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6.首先,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7.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最终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也应该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8、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9、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10.第四,生产方式可以制约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扩展资料: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12、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13、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14、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15、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16、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17、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18、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9、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第⼀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产。
3、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是:社会⽣产⼒。
4、⽣产⼒⾃⾝内在发展的根本动⼒是:构成⽣产⼒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盾和⽭盾的不断解决。
5、⽣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产关系的基础是:⽣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式。
7、⽣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构成:社会⽣产⽅式。
8、经济规律产⽣和发⽣作⽤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定的社会⽣产⼒与社会⽣产关系的状况。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A.即⽆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的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D.是研究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3.⽣产⼯具:(BCD)A.是社会⽣产中最活跃的因素B.在⽣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C.是社会⽣产⼒发展⽔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E.在⽣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4.⽣产⼒:(ABCDE)A.是⼈们⽣产物质资料的能⼒B.表⽰⼈们改造和征服⾃然的⽔平C.反映⼈和⾃然界的关系D.包括⼈的因素和物的因素E.是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5.社会⽣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产关系体系是(ABCD)A.⽣产(直接⽣产过程)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借贷关系6.⽣产资料所有制是:(BCDE)A.⼈们进⾏物质资料⽣产的结果B.⼈们进⾏物质资料⽣产的前提C.社会⽣产关系的基础D.社会⽣产关系性质的⾸要标志E.通过⽣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7.在⽣产⼒和⽣产关系的对⽴统⼀关系中:(ADE)A.最根本的⽅⾯是⽣产⼒决定⽣产关系B.最根本的⽅⾯是⽣产关系决定⽣产⼒C.⽣产⼒对⽣产关系有重⼤反作⽤D.⽣产关系对⽣产⼒有重⼤反作⽤E.⽣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BCD)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B.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变化C.⼈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D.⼈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E.⼈们不能认识和利⽤经济规律 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概念和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概念和关系1、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3、生产资料,也称作生产手段。
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是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的范围很广,品种规格十分复杂,涉及许多部门,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按购买者的不同,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类。
4、经济基础即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思想、观点体系或意识形态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6、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会计实操经验】生产资料包括什么?和生产要素有什么区别?

【会计实操经验】生产资料包括什么?和生产要素有什么区别?生产资料(means of production),也称作生产手段。
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包括:1. 生产资料联合所有制2. 生产资料股份制3. 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4.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
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
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
但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所谓劳动者是指具备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的人,包括直接劳动者和间接劳动者。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劳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被置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着把劳动者的劳动传导到劳动者对象上去的作用,生产工具的先进和落后,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务自然能力的加强,随着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的加强,生产工具将更加先进,生产效率将更快地提高,劳动对象则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
它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内容之一。
社会生产的另一种生产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唯物史观认为,在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决定作用,其次是人类自身生产在被决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基本要素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要素关系
这些要素在彼此孤立存在的情况下不能构成生产。
要进行生产,就要使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
实现这种结合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
的实际能力,即生产力;②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只有在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下,才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
因此,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一定的生产力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