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合集下载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生产”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生产”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生产”理论及启示生产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开始物化,这种物化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了极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作用如何?马克思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研究,揭示人类解放的最终目的。

标签:生产理论;人类的解放;经济决定论引言马克思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研究,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构成了他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逻辑的现实基础。

可见,生产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是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

生产具有双重性,即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开端和发源地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不是意识或其他。

但是人们在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同时,也生产着自己的社会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创造的社会关系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过程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制约作用[1]149。

马克思坚持认为,人的生产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的以人为目的的社会。

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开始物化,这种物化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了极点。

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就完全被倒置过来了:不是物的生产服从于人的生产,而是人的生产受物的生产的支配。

那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下,这两种生产的作用又是如何呢?笔者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下,两种生产都起着作用,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物的生产被认为是最高的目的,但是就其历史使命来说,最终也是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为其服务的。

所以,物的生产是基础,人的生产起主要作用。

同时,研究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只有建立了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关系才能有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先有生产关系,然后才有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和文化关系等,这既是历史的客观顺序,也是逻辑的必然,更是实践的要求。

但是生产仍旧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生产仍旧是第一原则。

2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2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的基础含义: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首先,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规模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其次,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相对越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将发生变化;再次,人口也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也将越多,在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增加,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也会增强;最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质量以及人口形态的变化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即最大(在一定地域内由社会生产、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决定的最多人口数)和最小人口规模(在一定地域内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维持集体生存所要求的最小人口数)。

与此相关,理论上存在一个适度人口规模(未达到这个规模表现为人口不足及相关社会问题,超过则表现为人口过剩及相关社会问题)问题,但难以计算。

当今世界实际上并存着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但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过度增长似乎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马尔萨斯看到了生活资料对人口增长的制约,但是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也有学者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持乐观态度。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精选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概述

精选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概述

及其发展规
2.政治经济学具有 和
的性质。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劳动的三个要素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


7.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包
括: 、 、 、

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9.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决反 定作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反 定作

上层建筑
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三大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社会 共产 主义 主义 社会 社会
五种社会形态
第五节 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 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
A.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D.人们可废除、改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E.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答案:1. ADE 2. ABCD 3.ACDE
• 4. BCE 5. ACE
填空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律的学科。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
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它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水平低下,生产者之间很少发生经济联系,因而其发展比较缓慢。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概要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概要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为: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

它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内容之一。

社会生产的另一种生产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唯物史观认为,在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决定作用,其次是人类自身生产在被决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概述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们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4页)。

人类要世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生产。

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就是再生产。

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物质生产资料

物质生产资料

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

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被应用於生产过程, 渗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可引起他们素质的变化, 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比较活跃,生产关系是形式,则相对稳定,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必然发生矛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①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7、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8、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注意几个决定:(1)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2)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价值观)10、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1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1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是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生产力的含义:简单地说,生产力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对矛盾。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依据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

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

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个作用是通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实现的。

(3)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优胜劣汰。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这一有机体内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

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所谓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第二,劳动力所有者因各种原因缺乏生产资料;第三,社会上存在着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

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即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做资本,不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

资本集中:已经存在的单个资本的合并。

或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是许多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的特点:1、资本积聚使社会总资本增加;
2、资本积聚速度慢,它以资本积累为前提。

资本集中的特点:1、资本集中不使社会总资本增加;2、资本集中速度快,它主要通过竞争和信用方式来完成。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联系: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增大,生产规模扩大,竞争力加强,有利于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使企业更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积累,加速积聚。

区别:资本积聚回使社会资本总量增加,但是,速度缓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迅速扩大,但是,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只是改变了资本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而已。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值的平均需求而过剩的工人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第一,资本积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资本积累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第三,资本积累推动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四,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家及其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所谓产业资本,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的资本,能够增值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

所谓货币资本是指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其职能就是在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所谓生产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处于生产阶段的资本。

所谓商品资本,指的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售卖,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以实现。

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所谓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

它等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时间加商品的销售时间
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首先,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能够直接影响流动资本的数量。

其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再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整个社会的产品供给和流通中的货币量。

最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剩余价值的流通。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如何实现。

所谓价值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取得剩余价值。

所谓物质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的需求(即劳动人民的购买力)过剩。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差额叫超额剩余价值;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叫超额利润。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作为资本的商品;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第三,借贷资本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有着多方面的作用:第一,信用能够促进商品的实现;第二,信用能够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第三,信用能够节约货币流通费用;第四,信用能够促进资本在各部门中的转移,在一定的条件下,促成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第五,信用能够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第六:信用加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不论土地好坏都绝对必须交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是地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的形成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缺性。

垄断地租的形成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土地所有权不起作用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和生长而形成的更高形态的私人垄断资本。

所谓资本输出,就是资本输往国外,或者说,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对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贷款。

所谓国际垄断同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为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以保障各自能赚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协议而结成的跨国性垄断组织。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取的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所谓垄断价格就是在垄断组织的操纵下保证垄断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垄断出价)
和垄断低价(垄断进价)两种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