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
初中语文课如何培养语感

初中语文课如何培养语感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
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言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
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五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初中语文1、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知,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家可通过诵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像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故宫宏伟的规模、气势不凡的建筑、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布局等,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抓住关键词语,从而真切感受故宫博物院的宏伟的规模\气势不凡的建筑、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景观。
2、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
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2.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谈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

谈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
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
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
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至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从日常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也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让他们真正与所教的课文有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名篇的诵读中培养语感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我在教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时,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
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由面对前途的满腹愤懑转变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巩固阅读的成果。
如此,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积累,在写中发展。
二、展开想象、培养语感培养语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训练他们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
从广义上说,所有成功的阅读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审美想象性活动。
作者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和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意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从本质上说,是由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
但这种局限性,也给阅读者带来了想象的广阔空间。
“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或一个简单场景的理解,也需要展开想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在脑中“复活”这些场景,如人物是什么样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是怎样的语调和神情、什么样的动作等。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是人们自然而然获得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培养语感,这有利于他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
一、多听多读听与读是开发语感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该多阅读有代表性的好的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音律等特点,培养自己的语感。
多听名家读书的录音,多听合适的音乐,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感。
二、背诵经典背诵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把蕴藏在课本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背诵好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学生可以背诵一些名家的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例如陆游的《钗头凤》、李白的《将进酒》、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三、模仿创作模仿创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尝试按照短文、诗歌等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模仿名家高超的语言风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模仿创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模仿能力。
四、活学活用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背景。
活学活用是指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社交背景,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钻研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思维的闪光点引起他人注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注重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
中学 语文 课 本 中很 多 名 篇 ,词 句 优 美 、 生动 形 象 , 加强 对 这 些 文 章 的 诵 读 , 是 帮助 学 生 积 累知 识 ,丰 富语 感 的重要 途径 。 现 代 研 究表 明 ,诵 读 中 语调 、节 奏 、 语 流 的 反 复刺 激 , 可 以在 学 习者
一
略 字 里行 间流 露 出 的 “ 满 现 实 又 幻 不 想超 脱现 实 的 淡淡 的哀 愁 ”也 没 什 么 不 妥 ; 陆游 的 《 梅 》 是 题 咏 人 生 的 咏 高格 调 之 作 ,就 没 有 必 要 用 同一 套 路 勉 强 学生 同毛 泽 东 《 梅 》 诗 分 I 苗 咏 f |
教 学研 究
教 科学 育
2 1# 第 3 0 - 期 o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李立培 ( 河北省隆尧县北楼校区 055 ) 53 0
语 感 是人 们 基 于 他 的 语 言知 识 、 即 成观 念 和 情 感 取 向 ,对 于 言 语对 象 的 整体 直 觉 ;是在 视 听 下 不 假 思索 从 感 知语 音 、 字 形而 立 刻 理解 语 音 、字 形所 表 达 的 意 思 、情 感 的 能 力 。语 感 的培 养 能 够 直 观地 反 映 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直 接 影 响 学生 学 习 语 文 的效 果 。 在 教 学 中 加 强对 学 生 语 感 的培 养 ,不 仅 能够 提 高 学 生 的听 、 说 、读 、 写 的 能力 ,而 且有 利 于 促 进 学生 的审 美 能 力 和 鉴 赏 能 力 的提 高 。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针 对 课标 提 出的语 感 培 养 总 体 目 标 ,在 语 文教 学 中 , 笔者 着 重 从 以 下 几个 方 面着手 训 练学 生的语 感 。 通 过 诵读 课 文 培 养 学生 的语 感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末。
一
面。 让学生们在 朗读 的过程 中看到 画面 , 加 深对的氛围, 为培 养学生们 的语 感作好铺 到美 的享受 。在朗读《 雷雨》 《 茶馆》 这样 的话剧 时 , 老师可 以采 用分角色 朗读课文 的形式 , 在激发学生 朗读 的积极性 的同时 , 使
如何在初 中语 文阅读教学 中培 养学 生的语感
河 南省通许 县 实验 中学 于英 岚
在语文教学 中. 要注 意潜移默化和熏 陶感染 , 让学生在积极
“ 光荣啊中国共青 团” 等歌词时 , 可 以在学生 朗读 的过程 中, 播放
的情感 和思 维活动 中 , 增强 体验和 理解 , 受 到感情 的陶 冶和熏 相关 的背景音乐 , 通过 音乐 的带 动和感染 , 让学生们置 身于情境
事 大赛 , 鼓励学 生参加各 种文艺活 动等 , 让 学生在 实 际的生活 中触发语感 。
文章 , 朗读 方法是不 一样 的。 比如说 , 在朗读 “ 希 望 的田野上 ”
2 0 1 3 # - 第 3期 ・ 1 1 ・
扩大其阅读面 。
在 阅读教学 的过程 中, 老师要采取多种交流学习方式 . 指导
学生们不 断向书本学习 、 向老师学 习、 向同学学 习 。 而且 还要 向 生活学 习、 向社会学 习。所 以说 , 老师要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 形式 的语 文学习活动 , 比如 , 带领 学生进行社会 调查 , 听街头巷
认识 。这样就可 以因地制宜地给 每个学生展示 和交 流的机会 ,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 增 强平 时的 诵 读 训 练
初中语文学习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感?

初中语文学习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感?啊,说到培养语感,这可是老生常谈了。
不过,每次跟家长聊起来,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小细节。
就说前几天吧,有个家长来问我,说孩子语文成绩一直上不去,怎么提升呢?我问他:“平时你家孩子爱看什么书?”“爱看什么书?哈哈,这孩子啊,就爱看那网络小说,各种修仙、穿越,看得废寝忘食。
”家长笑着说。
这我懂,孩子嘛,总有自己喜欢的,谁小时候没沉迷过几本漫画、小说呢。
可关键问题是,这些小说多数文笔粗糙,情节套路,孩子长期浸淫其中,反而容易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真要写起作文来就更别提了,毫无文采!这可怎么办呢?跟这位家长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还记得刚上初中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古诗词展览。
展览厅里布置得非常生动,一幅幅古画,配上对应的诗歌,看得我眼花缭乱。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互动体验区,可以自己写一首诗,然后扫描识别,就能生成一首跟自己写的诗对应的情境动画。
当时,我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是描写家乡的风景,结果生成的动画画风清奇,跟我的诗意境完全不符。
这可把我气坏了,心想:“这都什么跟什么,我要重新写一首!”于是,我仔细观察着展厅里的诗歌,琢磨着里面的语言技巧和意境,最终,我写出一首新诗,这次生成的动画就非常符合我的想象,让我激动不已。
这次体验让我深深明白,学习语文,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通过实际的阅读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语言的魅力。
对于孩子来说,要培养语感,就要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书籍,并引导他们去体会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这位家长听完我的故事,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建议他,可以先从孩子喜欢的网络小说入手,引导孩子去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然后慢慢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文笔优美、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并尝试着模仿写作。
当然,光靠阅读还不够,还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故事创作等等。
而且,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而是要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慢慢地接触和体会语言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初探
摘要:语感是人脑对语言材料的一种最直接的反映。
对于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的初中生来说,语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积淀,提高感受办;阅读,增强感知力;实践,强化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2-0066-02
什么叫语感?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有人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
是一种心理现象。
”郭沫若先生曾把语感定义为“对于言语的敏感”。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第64页上谈到“语感,即语言直觉。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感”解释如下:“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
”这些对语感的概念,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它们都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1)语感对象是语言材料;(2)感知目的是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使用;(3)这种感知偏重于材料在头脑中的直观、直接的反映。
所以,我们可以把“语感”定义为:是语言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人的大脑中最直接的反映。
这种反映,不但包括对字词句意思的理解,还应包括对语言材料所蕴含的情感、作者的审美价值观的感知,也包含对语法知识的积累。
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因此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基础语文教育反对“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提倡“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一观点淡化了以前以“理性”为主的语文教学,即分析段落层次,学习语法规则,研究单句复甸,背诵中心思想等等,而强调“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是强调对语文的“感性”认知,重视语感的培养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语法家,也不是文学家,而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正确表情达意的语言实际运用者。
实际上,“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获得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没有这个过程,脱离了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知,对文章做架空分析,教学生机械枯燥的语法知识,学生缺乏学习动因,缺乏学习激情,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会有质的改变。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是不成功的。
因此,可以说“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 积淀。
提高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
因此。
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即便如此,由于生理机制的发育限制与语言积淀的阈限,他们对语言的捕捉和领悟还很缺乏敏锐的、快捷的、直接的感受,所以。
在阅读某些语言表达稍显理论化或略为深涩的文著时。
他们会觉得艰深隐晦。
这是由中学生字词积累不足、语言敏感度不高而造成的一种现实困境。
如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一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词典上的解释就不能与词作中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而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感受力,能抓住这些意象词汇在诗中表达的特殊情愫。
如果按照语言上的词汇义项去机械地把它们的含义拼凑在一起,那么原诗中存在的文化韵味与情感内涵便会荡然无存。
而按照学生以往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把这些意象的词汇义项跟当前所面临的特殊情境相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便会在学生的思维中相互撞击,进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火花,为深刻领会作者情思打下基础。
由此可知,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即培养他们对字词敏锐的感受力。
因为任何诗词或文著作品,无论多么深刻美妙,始终是借助字词作为它表达的载体。
而学生作为欣赏者,欣赏的出发点也是诗行或行文中的字词。
要透彻地体悟作品。
就需要欣赏者较强的体悟语言的能力,而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的基础则是对字词的把握,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所以说,积累字词提高感受力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感的第一步。
2 阅读。
增强感知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语言的规则在学生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
积淀在学生身上的言语规则将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
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感素质。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
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也不选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要使学生明白原题目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就得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并带着特殊的父子情仔细比较才行。
比如说。
对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揣摩、领悟,同时通过抓重点词“蹒跚”“探”“攀”和“缩”等作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又悟到情味。
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就伴随着屡次的阅读,或精读,或略读,或跳读。
这个对语言文字的熟悉过程,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感知过程,也是培养语感能力的过程。
这样的“有意而为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会文中父亲深沉情怀的同时,也把这种课堂的课文语言作为一种阅读资源,使学生在课堂的知识把握和情感体悟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和语感
素质。
阅读,应该说是保证学生获得语感的一个重要保障。
当然,阅读不只是在一些优美的散文中,更在各种脍炙人口的诗篇词作中,不管是韵律和谐、讲究格律的古诗词,还是意境唯美、语言简洁的现代诗词,阅读都是提高语言感知能力的一个最常见、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语感的培养像一股流水,是一个动态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适当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 实践。
强化语感能力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
“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
所以,学生语感素质的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语言实践感受。
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语言实践和训练,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变成无意识的语感感知。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们理解文章,或者写文章,语言的运用往往是潜意识的一种行为,自己说不清是怎样理解和表达的,更说不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技巧、知识。
比如说像学生在写出议论较深刻的文章后,他们并不能分解出自己运用了哪些论说方式,或归纳、或演绎、或证明。
一般说来,初中生还没有学习这些系统的规则和规律,往往是他们自己感觉到应该“这样”,至于“为什么这样”的理性思考,对他们来说就超出能力范围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培养的并不是要精通语言每一个规律、每一个知识点的语言学家,而是一个对语言拥有敏锐的、迅速的、直接的感知能力的运用者。
所以说,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感素质的时候,他们能快速反映语言、敏锐感知语言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实践是唯一的途径,也是首要的途径。
长期的语言实战训练,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而提高语感素质。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在新时代召唤的新人才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训练学生敏捷的语言捕捉能力,强化学生直观的语言感知能力,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方法与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