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设计要点.doc

合集下载

队列研究设计实施方案

队列研究设计实施方案

队列研究设计实施方案一、研究目的。

队列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

本研究旨在针对队列的特性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

1. 队列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具有入队和出队两种基本操作。

本研究将对队列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队列的定义、基本操作及其实现方式等内容。

2. 队列的应用领域分析。

队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将对队列在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算法设计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3. 队列设计实施方案。

基于对队列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应用领域的分析,本研究将提出一套队列设计实施方案,包括队列的数据结构设计、操作实现方式、性能优化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

4. 队列相关技术研究。

除了对队列本身的研究外,本研究还将对队列相关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队列的并发控制、队列的持久化存储、队列的分布式部署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学术论文等,对队列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应用领域、设计实施方案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2. 实证调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和在线调查的方式,对队列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能够深入了解队列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队列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队列的性能指标、应用效果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为队列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形成一套完整的队列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包括对队列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应用领域分析、设计实施方案、相关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形成一份具有一定学术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报告。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三)——队列研究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三)——队列研究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设立非暴露是为了比较,没有比较就看不出暴露的作 用,故其重要性不亚于暴露组。 非暴露组的基本要求是有较高的可比性,即人群除未暴 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或人群的特征 (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都应尽可能地与暴露组相 同。
• ⑴外对照:
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常需在该人群之外 去寻找非暴露组,故名外对照。 如以放射科医生为研究射线致病作用的暴露 对象时,可选择不接触射线或接触射线极少的五 官科医生为外对照。
(二)设计与实施
• • • • •
1.确定队列研究工作是否开展(研究目的) 2.暴露人群的选择 3.非暴露人群的选择 4.样本含量 5.资料的收集
1.确定队列研究工作是否开展(研 究目的)
• ⑴是否有明确的假设供检验,检验的因素是否已
• • • • •
找准。 ⑵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低,低于5% 不适宜。 ⑶是否规定了明确的暴露因素,暴露资料能否完 整获得。 ⑷是规定了明确的结局变量,有无简便可的手段 获得结局材料。 ⑸有无足够的研究人群。 ⑹随访人、财、物有无保证,随访依从性如何?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类型 (三)——队列研究
提纲
• (一)定义、分类与用途 • (二)设计与实施 • (三)资料分析 • (四)优点与局限性
(一)定义、特性、分类与用途
• 1.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定群研究, 是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 成两个队列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若干个队列, 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发病率 或死亡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联系。队 列研究是一种以因推果的病因研究方法。设计模 式见图2。

(三)资料分析

第五章队列研究

第五章队列研究

②所研究疾病的发生率不应低于 5‰;
③暴露因素和结局变量是否能明确规定,相关资料有无 把握获取;
④能否获取足够数量的观察人群,且能被长期随访观察 而取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⑤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
历史性队列研究除以上几点外,还应考虑是否有足够数 量的完整可靠的记录或档案材料。
(二)确定研究因素 常称为暴露因素, 导致疾病事件增加的危险因素 导致疾病事件减少的保护因素。
不同:
➢ RR说明暴露对于个体发生危险增加的倍数,具有病因学 的意义。
➢ AR则主要针对人群来讲,由于暴露使疾病发生率增加的 绝对数值大小,即去除该因素能使疾病发生率下降的数
值, 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举例:如表P91页表6-12。
表6–12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不同疾病时的RR与AR
疾病 肺癌
3双向式队列研究又称混合型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之后继续进行一段收集既往e资料病例对照追溯收集历史资料历史性向性追踪收集资料前瞻性过去现在研究开始将来五实施步骤一队列研究方法选择指征病例对照研究e与d之间存在关联还应考虑
第 五章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一、基本原理(概念)
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是选定暴露及 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时间, 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差异(发病率或死 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 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原理示意图:见图6–1
研究人群
调查方向:追踪收集资料
暴露
疾病


- 暴露组
人数 比较
a a/(a+b)
b
+ -
非暴露组

(对照组)
C

第五章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

第五章 队列研究( Cohort Study )

第一节研究实例
表1 暴露组和对照组的心机梗死发生率及相对危险度
发病数 暴露组 (343 人) 致死性 非致死性 合计 对照组 (343 人) 致死性 非致死性 合计 14 11 25 3 4 7 5 年累积发病率(%) 4.08 3.21 7.29 0.87 1.17 2.04 RR 4.69 2.74 3.57 RR95%CI 1.34 ~ 16.47 0.86 ~ 8.69 1.52 ~ 8.37
第一节概述
六 分

实例 设计
因素 结局 现场 大小 随访 质控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
分析
表格 人时 率 检验 效应
偏倚 优缺
16
目录 概述
步骤 概念 原理 特点 目的 分类
第一节概述
时间顺序
过去 现在
历史性队列 双向性队列
回顾性收集已有的历史资料 继续前瞻性收集资料
将来
实例 设计
实例 设计
因素 结局 现场 大小 随访 质控
分析
表格 人时 率 检验 效应
应,而这正是队列法不可取代的用途。
偏倚 优缺
5
目录 概述
步骤 概念 原理 特点 目的 分类
第一节 概

实例 设计
因素 结局 现场 大小 随访 质控
第二节 研究实例
第三节 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分析
表格 人时 率 检验 效应
六 资料分析
CS2暴露组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度为3.57, 两组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总的心肌梗死发 生率差异有显著性(表1) CS2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发生中作用程 度不同(表2)
实例 设计

队列研究(34) 2012.3.16

队列研究(34) 2012.3.16

21
(三)联系强度(效应)的估计 联系强度(效应)
1.相对危险度(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相对危险度 , )
(率比)
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1)与非暴露组 发病率或死亡率( 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 发病率或死亡率(I0)之比,说明暴露组发病(死亡) 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 = I1 / I0 RR值的意义 值的意义: RR值的意义: ①RR>1 危险因素; ②RR<1 保护因素;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无联系。 ③RR=1 无联系。 RR的95%可信区间 可信区间: RR的95%可信区间:
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 EF),是 ), 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 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 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AR%主要与RR的高低有关。 AR%主要与RR的高低有关。 主要与RR的高低有关
26
4.人群归因危险度 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 )
30
(二)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
即测量偏倚或错分偏倚(暴露错分、疾病错分) 即测量偏倚或错分偏倚(暴露错分、疾病错分)
(三)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
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 ):
特征:与暴露和疾病均有关,且不是暴露与疾病因果链的中间环节。 特征:与暴露和疾病均有关,且不是暴露与疾病因果链的中间环节。 导致混杂偏倚的条件:混杂因素在各比较组间分布不同。 导致混杂偏倚的条件:混杂因素在各比较组间分布不同。

队列研究课题设计

队列研究课题设计

队02列研究课题的设计步骤
与方法
明确研究目的与假设
明确研究目的
• 分析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关系 • 评估暴露因素的风险和保护因素 • 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明确研究假设
• 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暴露因素对结局的发生具有剂量-反应关系
选择合适的队列与研究对象
选择合适的队列
•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或职业作为队列 • 考虑队列的可比性和可及性,便于数据的收集和随访

队列数据的生存分析
生存分析概念
• 生存分析是一种研究事件发生时间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方法 • 适用于研究结局发生、复发等事件的时间分布
生存分析方法
•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 •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暴露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队列数据的因果推断方法
因果推断方法
队列研究的方法
• 抽样方法:如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 • 暴露因素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暴露因素的信息 • 结局测量:通过随访、记录等方式,观察研究对象的结局发生情况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队列研究的适用范围
• 适用于研究慢性病、传染病等疾病的病因和预防 • 适用于研究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暴露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确定测量方法
• 暴露因素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暴露因素的信息 • 结局测量:通过随访、记录等方式观察研究对象的结局发生情况
03
队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设计并实施队列数据的收集方案
设计数据收集方案
• 确定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记录表等 • 制定数据收集流程,如随访计划、数据清理方法等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wn
7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
1. 属于观察法 2. 设立对照 3. 观察方向由“因”及“果” 4. 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关系 5. 可以计算疾病的发病率、累积发病率
wn
8
(三)队列研究的用途
1.检验病因假设 2.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3.评价自发的预防效果
wn
9
(四)队列研究的种类
历史性 暴露 研究开始
遗传 年龄
糖尿病
性别 血压
控制:按混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wn 33
年龄分层:
肥胖与糖尿病关系年龄分层设计 体重指数 < 40 岁 ≥ 40岁 病例组 对照组 病例组 对照组 ≤ 24.8 25 26 15 18 > 24.8 50 48 32 34 合计 75 74 47 52
wn
34
五、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 Ie - I0
= I0 (
RR-1 )
wn
26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死于不同疾病的RR与AR
吸烟者 非吸烟者 AR
疾病
(1/10万人年) (1/10万人年)
RR
(1/10万人年)
肺癌 心血管 疾病
50.12 296.75
4.69 170.32
10.7 1.7
45.43 126.43
wn
27
(3)人群归因危险度 ( population attributive risk , PAR ) PAR = 全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 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 = It 追踪收集资料 双向性
暴露
追踪收集资料
非暴露
* 前瞻性队列研究 * 历史性队列研究 * 双向性队列研究
现在
前瞻性
wn

4队列研究(群组研究)

4队列研究(群组研究)

(2)方式 1)内对照 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 平最低的人员作为对照即为内对照。 队列研究应尽量选用内对照,因为除暴露因 素外,它与暴露人群的可比性好。但研究环境 或职业暴露时难以实施。(非暴露组被“污 染”)
2)外对照(特设对照) 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常需在该人群之外 特设对照组,叫外对照。
二、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是研究队列中预期结果事件
发病或死亡 血清指标 分子标志的变化 定性或定量
一次研究可有多个结局
慢性 支气 管炎
吸烟 吸烟
肺癌
冠心 病
结局的测量 采用国际或国内通用的标准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有足够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
研 究 现 场
领导重视、群众支持 医疗条件较好,交通较便利 发病率较高 有代表性
结果
1. 2. 3. 4. 全死因:SMR 1.41~1.64 合计 1.47 所有肿瘤:SMR 2.59~3.86 合计 3.26 肺癌:SMR 3.21~7.62 合计 5.31 胃肠道肿瘤:SMR 1.61~3.17 合计 2.06
说明了石棉与肺癌联系的强度与普遍性
三.队列研究的实施 (一)确定设计方法的原则
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 重要任务,病因研究的逻辑顺序应该是 先有病因存在,然后有疾病发生。 因 果
结局 暴露
Y N
E
目标人群
代表性 样本
Ē
时间顺序
Y
N
暴露队列
D
a 发病率=a/(a+b)
E=a b
样本人群
D
b
c
D
E =c d
比较队列

D
发病率=c/(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队列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选择时要考虑除了暴露因素以外,其他因素要尽量均衡。

研究因素:除了暴露因素以外,还会有混杂因素,注意必须设计进去加以分析。

所研究的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结局的发生,结局可以是一因多果的。

有一类特殊的效应指标,包括结局和到达结局所经历的时间两维信息,要采用生存分析和COX回归的方法。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病例组一般采用确诊的新发病例。

对照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研究因素:怀疑与所研究疾病有可能发生联系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是多因素,可以是分类资料,也可以是计量资料。

效应指标:分组依据,病例的概念是广义的,病例要有明确可靠诊断。

明确纳入、排除标准。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诊断性研究设计要点
确定金标准:确定有可靠的金标准
选择研究对象:包括病例、需要鉴别的人群
盲法、独立和同步比较诊断试验和“金标准”结果
ROC分析:评价诊断价值,寻找诊断临界点。

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要点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干预方法,应详细介绍干预方法和对照方法的具体细节。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

近期、远期;计量资料、计数资料。

科学性原则:如何实现这些原则(随机、对照、盲法、均衡评价),具体如何操作,应要重点进行设计。

预后研究设计关键点
研究对象:分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保证研究对象同质性的重要手段。

研究因素:不同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自然形成的干预方法)。

效应指标:效应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需根据专业目的灵活恰当采用。

重点关注失访、与时间相结合的结局指标。

科学性原则:对照、均衡(依靠三大标准)。

定性研究设计要点
常用德尔菲专家法:有数据、有过程。

在医学研究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出现。

关注研究过程,重点理解好定性研究的报告规范
卫生经济评价的设计要点
在临床研究中,不要套用管理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需要与临床作用结合起来评价。

临床研究领域常用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的计算有很多停留于理论阶段,实际处理有难度时,可以采用组间均衡的原则进行处理。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研究中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好坏的关键。

数据挖掘研究设计要点
数据采集: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代表性
数据预处理:规范整齐的数据是最大的问题,事先确定标准,或者事后按标准进行数据清理。

数据挖掘:不只是描述,需要借助数据挖掘工具。

也不仅是统计,统计是验证假设,数据挖掘是发现规律。

分析工具:用好工具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关键。

6、简述队列研究的特点。

答:定群调查又称队列研究或前瞻性研究,常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推测某病与某个危险因素有关联。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联关系,选择两组人群进行追踪调查,其中一组人群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另一组人群除了不处在这个危险因素影响中,其他方面尽可能与前一组人群相同。

通过研究两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异来判定危险因素与发病有无关联关系以及关联程度的大小。

9、简述设立对照应注意的问题?
答:1.组间应具有可比性 2.以人为试验对象的研究,组间对比时应考虑受试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3.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例数应尽量相当。

4.自身前后对照应注意评价指标是否随时间的先后而变化。

.受试对象的病理强度应适当
14、简述混杂因素的控制方法
答:(1)配对: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病情等。

配对时应注意:①配对项目不应过多,因素越多越难找到合适的对照组。

②不能将研究因素进行配对。

(2)分层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避免混杂因素的重要方法。

分层是指分层抽样选择研究对象,或将研究结果分层分析研究资料。

(3)随机化:严格的随机化方法能够消除各种影响因素在组间的分布差异,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在临床试验中最为常用
(4)限制:即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人员的条件加以某种控制。

在科学研究进行组间比较时,除了研究因素在组间不同外,其它因素均应完全一样。

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限定,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

15、简述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答:(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作为受试对象:患病率高,阳性预测值高,诊断出的病人数多,试验效率提高(二)联合试验:
1、平行(并联)试验
同时进行几种诊断目的相同的诊断试验,只要其中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判断为阳性。

平行试验提高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减少漏诊率,但却增加了误诊率,降低特异度。

当漏掉一个病人后果严重或再进行筛检费人力物力时,要尽量减少漏诊率,可采用此方法。

2、系列(串联)试验
进行一系列诊断目的相同诊断试验,只有所有试验结果都为阳性时判断为阳性。

系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减少误诊率,但增加漏诊率,降低灵敏度。

当误
诊造成严重后果时,采用此方法。

3、混合法
根据指标的性质与质量的高低,将指标有并联有串联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最好效果。

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