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解读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解读1、历史沿革与特色:西安外国语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始于2003年,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1年成功获批,下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四个专业。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4年成功获批,下设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英语)两个专业领域。
目前,已经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协调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布局”,在校研究生已达120余人。
2、研究方向:4、培养特色及优势:“外语专业优势突出、教育专业特色鲜明”既是我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体现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的发展思路。
学科教学(英语)下设“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研究方向3、师资力量: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其中包括陕西省“百人计划”长期项目专家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座教授等。
课任教师中教育学背景的教师17人,其中博士15人,大多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英语教育专业背景教师10人,既具有学术性研究的专业基础,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海外学习经历。
学科带头人郝瑜教授,曾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特等奖、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从教三十年有重要贡献学者”光荣称号;学科带头人周光礼教授是陕西省“百人计划”长期项目专家,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5、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综合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注重专业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实践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
课程设置分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国际对接特色课程和教育实践五个模块。
6、教学及科研成果:近五年,学校先后申报和承担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与政策保障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等60余项国家、省市级科研或教改项目;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了《英语教学研究》和《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理念挑战与机遇》等30余部著作;在各种核心与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60余篇学术论文。
《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 54-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国标》指导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杨东英 张云杰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东益【摘要】随着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开始进行了新一轮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其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核心是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本文从《国标》制定的背景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阶段为基础,针对目前英语专业的改革热点,在综合对比、借鉴同各高校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讨符合《国标》和校标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提供实际参考。
【关键词】《国标》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 华北理工大学 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国标》制定的背景及《大纲》所具有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在全国已达到普及,我国英语类专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仲伟合曾指出,我国已有更多院校开设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直线上升,其中有 196所和 252 所分别开设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蒋洪新曾指出,在2010和201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均表明了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在这个英语毕业生越来越多的环境下,也要考虑到教育质量是否达标,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国标》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上升,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来说,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各高校本身特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这已成为摆在高校英语专业面前的重中之重。
因此,各高校要对英语专业进行改革,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当其冲。
虽然国内大多院校按照《大纲》制定了符合本校及地区特色的培养方案,但《大纲》仍具有局限性,国内高校内部开始出现学科分化,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忽视了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培养规格严重趋于同质化;重语言技能轻素质培养;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等,因此非常需要各高校在《国标》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
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背景下天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展背景下天津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研究张洪;王小娟;邵榕榕;李改梅;马宏伟【摘要】在天津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横向对比天津市几所高校英语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发现,在专业课的基本情况方面,各校各专业应修专业课学分总分基本一致,但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例上以及选修课开课自由度上有明显差异;在口语类课程设置方面,各校各英语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比较稳定一致;在商务管理类课程设置方面,各校均开设了比例较高且类别丰富的商务管理类课程,课程开设情况显示出本校的师资力量情况,部分学校课程设置勇于创新,但仍然面临挑战,各校开设的商务管理类课程门类比较一致,但也有个别学校开设了非常特殊的与其他学校重复率很低的课程.据此,天津市高校英语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实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且调整频率要适中.应用类课程设置既需要考虑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精力分配和承受度,同时还需要考虑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优化教师资源.【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148-152)【关键词】天津自贸区;需求分析;课程设置【作者】张洪;王小娟;邵榕榕;李改梅;马宏伟【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 300270;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 300270;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 300270;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 300270;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 3002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F127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
建立天津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天津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天津特别是滨海新区人才市场带来了无限机遇,同时也对天津地区人才输出,特别是高校英语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EMT和MTI实践课程对比分析及启示

2018年第16期英语教师引言欧洲笔译硕士(European Masters in Transla-tion,EMT)、欧洲口译硕士(European Masters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EMCI)和欧洲手语翻译硕士联盟(European Master in 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EUMASLI)习惯上并称为“欧洲翻译硕士”,是目前欧洲最主要的三种翻译硕士培养模式。
其中,欧洲笔译硕士(EMT)类似于我国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中的笔译方向,自2006年始创至今,已涵盖欧洲22个国家的63所高校。
我国MTI自2007年开始试点设置至2018年,已有208所高校成为教学单位。
国内学界对于EMT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模式(贺显斌2008;朱晓敏2015;等)、能力模型(方梦之2015;蔡宇星2016;等)及合作网络构建(孙喜晨2017;等)等方面,但鲜有对于实践课程的量化分析研究。
国外学者托雷斯·西莫恩和皮姆(Torres-Simoó&Pym2017)基于统计数据,对EMT框架内成员高校做了横向比较,涉及入学条件、翻译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实习训练、翻译理论课等比较项目,其研究结果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基于对国内MTI笔译方向的实践课程的调研,结合上述EMT的调研数据,对两者的实践课程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对我国MTI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一、研究方法(一)实践课程的界定作为专业学位,翻译专业硕士的显著特点是“应用型”的定位,突出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仲伟合2006)。
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实际操作的课程、职业训练、实习等都可以归为实践课程属性。
参考托雷斯·西莫恩和皮姆(Torres-Simón&Pym 2017)对于EMT的研究,笔者认同并将以下类别课程及实践活动归入实践课程框架:实操笔译课程(hands-on language-specific translation)、翻译职业课程(course on the translation profession)和实习训练(internship)。
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决的根本 问题 。课程设 置与培养 目标 紧密相关 , 英语专业教学点 中, 有三分之 一为理工类 院校 。 是 实 现 培养 目标 的基 本 途 径 与 保 证 p 。同时 , 对 现 课 题 组 针 对 我 国理 工 类 高 校 的英 语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有 的课 程设 置 进行 深 入 了解 与 分析 , 可 以从 一个 侧 进行 了抽样调研 。为使调研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
对 比分 析 , 本 文 将调 查 学校 的课程 设 置 还原 成 上 述
二、 调查 范 围与 内容
理工类高校 的英语专业 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
中。外语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 的人才、 该如何定
位 成 为 争论 的 焦点 。确 定 明确 的且 与 社 会 需 求 相 教 育 的 “ 大家庭” 中 比较 年 轻 , 大多始于 2 O 世纪8 0 适应 的培养 目标 , 是 各类 院校 的外 语专 业 必 须要 解 年代 , 但是发展迅速 , 目前在 中国高校 1 0 1 8 个本科
随着高校 的扩招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 , 我国英语 行了对 比与分析 ; 李梦遥 、 张逸辰选取两岸三地共 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快速扩大。 目 前, 全国普通高 6 所大学英语本科 阶段 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对 比与分 校 的英语 本科 专 业 点 1 0 1 8 个, 硕士点 3 5 0 个( 国 家 析 。上述有关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均存在调查范 学信 网检索数据 ) , 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在校生 4 0 多 围窄 、 样本数量小等不足 , 不 能 全 面 反 映全 国英 语 万人 ,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在校生也有 5 0 万人。英语 本 科 课 程 设 置 的 基 本 情 况 。 本研 究 重 点 针 对 全 国
摘要 : 对 全国 8 所理 工类高校 英语 专业本科阶段 的课程设 置的调 查结果表明 : 现有课 程体 系过度 关注英语技 能培
师范类英语专业与非师范类英语专业学习对比性研究

师范类英语专业与非师范类英语专业学习对比性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中国,英语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能力,英语专业更是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
但是,英语专业又分为师范类英语专业和非师范类英语专业,学习方式和目的也不尽相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专业的异同,本研究就师范类英语专业和非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学习进行对比性研究。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与非师范类英语专业的概念及特征1. 师范类英语专业师范类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英语教师的专业,其学生主要是未来的英语中、小学教师和高中英语教师。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英语专业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同时还要学习教育学基础课程和教学实践技能课程,以及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等知识。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因此,他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英语知识和教学技巧,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投入感。
2. 非师范类英语专业非师范类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英语翻译、外贸、旅游等方向的专业人才,其学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成为英语文学方面的专家。
非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语言交际和阅读理解等,同时也需要学习各类专业课程,如英语写作、口译、笔译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如如熟练运用电脑、掌握专业术语以及熟悉不同领域的文化背景等。
非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将来在英语翻译、外贸、旅游等行业中应用英语,因此他们需要掌握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师范类英语专业与非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学习对比1. 学习内容对比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基础课程以及各种英语专业课程,如语言学、文学等。
同时,他们还需要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等训练。
因此,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教育学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的对比分析

82JIAOXUEWENCUI英语专此与专此英语的对比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何畏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合 作的增加对英语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近期发展起来的专业英语教学也 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就两者的不同特点 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对比分析英语专业在高等院校的设置已有近 十数年的历史了,除综合性大学已有的英 语专业外,一些以理工为主的院校也纷纷 建立了自己的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的专业 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对其先做一个定 位分析。
英语专业(本文的英语专业仅指四年 制高校本科专业,以下同)与其他专业相 比,最主要的特点是:这是一门“复合专 业”,是语言训练和专业训练既有区别又 有融合的专业。
语言技能在本质上只提供 了一种“工具”,并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 ‘‘专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英语专业的定位:英语专业是人文学科专业之一,其内容是英语语言技能的专门训练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专门研究,它在人文科学中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部分交叉互补。
英语专业的特征是:技能加专业,复合而开放。
其培养目标为:纯熟的语言能力,自如的语言转换,深度的专题研究。
其专业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研究,英语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
其中‘‘跨语言文化的专门研究”是核心的培养目标。
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的人才,不仅能担任一般场合的跨语言文化的专门交流的任务,而且更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经过一定的高一级培养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
另外一方面,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英语这门工具需求的增长,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在不断发展更新着。
为了更好地满足英语学习者各种不同的需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文秘英语等应运而生。
从广义上讲,专业英语应称为专门用途英语。
Hutchi'ngson和W aters曾给ESP作过明确的定义:“ESP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也不只包括某一种特定的教材。
不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以浙师大与上外本科生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摘要: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同,其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所开课程的特殊性、开设时间的错位性等方面。
这些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为参与校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诸如学分转换等现实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加交流项目的积极性。
为使高校间更有效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沟通协作,建立更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从而使更多的交流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交流项目
本科生校际交流项目是高校间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师范大学一直保持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外)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4月12日,浙师大与上外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外语教师培养与学生交流等领域搭建平台,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
作为该合作办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9年9月起浙师大已有超过75名学生被派往上外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
但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不同,两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差异,使浙师大英语专业交换生在学分转换方面有较大困难,影响两校
交流项目实施的效果及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一、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一)两校课程设置的共同点
1.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总体课程设置方向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英语专业教育课程、通用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同时两校都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2.在英语专业教育课程上,两校的课程分类基本类似。
浙师大将英语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三大类,上外则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
两校在后面两个分类上完全相同。
从课程内容看,浙师大学科平台课程与上外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基本相同。
3.两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所需要修读的总学分数相差无几,浙师大英语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6,而上外英语专业学生则需修满160,浙师大仅比上外英语专业学生多修6个学分。
(二)两校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1.浙师大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比上外多教师教育课程这一大类,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需要修读30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发展心理学、班级管理等。
2.两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性实践
(包括教育见习)、提高性实践(包括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践,而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只需修读共4个学分的实践与实习学分。
3.英语专业教育课程方面,两校课程修读要求在英语教育课程专业方向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只需修读7个学分,而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需修读44个学分。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导致的校际交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赴上外的交换生实际遭遇的困难进行调查时
发现:学分难以转换或者能修读的课程过少的问题是受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一个交流困难。
通过对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及课程开设的仔细对比,笔者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该交流项目学分转换困难的原因。
(一)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特殊性
浙师大英语专业本质上是英语师范专业,其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表示,专业培养“英语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优秀教师潜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英语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
相对的,上外英语专业具体来说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教育、经贸、外事、文化、宣传、科研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两校英语专业性质差异在上述课
程设置对比中有所体现: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修读共30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另外还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
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师范特殊性直接导致浙师大前往上外交流的交换生在交换期间必然遗漏一些教师教育课程。
(二)上外英语专业课程开设的细致性
同样,由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需要修读44个学分的专业方向课程,而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只需修7个专业方向课程,37个学分的巨大差距使上外在这一方面课程的开设与分类远比浙师大要细致与广泛。
如英美戏剧方向,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目前仅开设“英美戏剧”一门课程,上外却将其细分为“莎剧欣赏”、“王尔德戏剧赏析”与“西方戏剧精华研究”三门课程。
这些细化的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戏剧文学素养提高的机会,但同时增强了浙师大英语专业学生赴上外交流学习时学分转换的不确定性。
(三)两校英语教育课程开设时间的交错性
此外,在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方面,两校间一些相同或者类似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
如浙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英美国家概况”,上外则安排在第三学期;浙师大第三学期开设的“英美短篇小说欣赏”,上外则安排在第四学期;此外,开设时间交错的课程还有词汇学、英汉翻译技巧、英语语言学、英美戏剧等。
时间的交错性导致浙
师大学生前往上外交换的时课程修读的选择余地变少,能够转换的学分也随之减少。
三、完善高校间本科生交流项目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学分认证体系
高校内相关部门与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明确学分转换的具体要求与制度。
除相同专业课程可互认外,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以确保类似或相关度较高的课程都可进行学分转换。
如交换生在上外修读的“莎剧欣赏”、“王尔德戏剧赏析”、“西方戏剧精华研究”等课程,都可在回校后转换成“英美戏剧”课程。
同时学校可考虑将交换生在外修读的其他课程作为选修课进行认定。
学分认证体系的建立能扩大交换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排除因课程设置不同带来的困扰,使学生从两校交流项目中获益更大。
(二)加强课程设置沟通
开展交流合作的高校各相关部门可就课程设置差异多进行沟通与讨论,并适当调整两校课程开设的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相关课程的开设处于相同时间,从而使交换生在交换期间与原来的同学的学习进度与内容保持一致,同时这为交流的学生创造了更加方便明确的课程选择条件。
(三)加强学院间的交流与协作
有校际交流项目的各个高校应当加强双方院系之间的
沟通与合作,指定相关人员组织协调工作,处理具体的事务,便于交换生管理上的衔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同时相关人员在了解交换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应当对交换生工
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学院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够保证交换生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促进两校间的友好合作。
四、结语
本文以浙师大与上外英语专业本科生校际交流项目为例,对高校校际交流双方课程设置差异导致的交换生课程修读与学分转换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如不同高校之间专业性质的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差异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为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提出了建立与完善学分认证体系、加强交流高校合作交流等建议。
这些建议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改进交流生事务的处理,切实解决交换生遇到的问题并提高交流质量。
注释:
①表格数据来自于对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
业(四)年本科教学计划及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沈雪芹.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0).
[2]秦洁,钟芳,蔡建英.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实践与探
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3]杨琳,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5).
[4]张凯滨.我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DB/OL].http:
///news/common/article_show.aspx?
Article_id=15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