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合集下载

2023年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主题文本:(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时间四、预习作业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1、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

(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__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__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

)板书:思念师:同学们,这篇__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

(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023最新-《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最新-《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二、鼓励提问: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1.学习1—3自然段:(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2)学生说(穿插读)(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能够解释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诗人对亲人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 诗歌韵律和结构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1. 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

2. 诗歌全文打印或投影设备。

3.2 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座位排列便于学生互动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亲人有什么思念之情?4.2 朗读与背诵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4.3 词语解析1. 解释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如“但愿人长久”“相思”等。

2.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4.4 内容解析1. 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默写诗歌,加强记忆。

2.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亲人,写一段思念之情的文字。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2. 作业评价:学生的默写和思念之情文字的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诗歌推荐1. 推荐其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如《登高》、《静夜思》等。

2.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模板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词中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体会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但愿人长久》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词的背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和句子节奏。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节奏。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问: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明月寄托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4.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提问: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背诵《但愿人长久》。

2. 分组讨论:这首词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但愿人长久》这首词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但愿人长久》。

2. 课下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教案优秀6篇但愿人长久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措施预设: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

四年级语文教案《但愿人长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内容。

2. 参考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但愿人长久》,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味。

(2)学生通过参考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古诗《但愿人长久》,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

5. 欣赏与提高:(1)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词,体会诗词的美感。

(2)学生尝试创作小诗,锻炼语文素养。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但愿人长久》。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对照教学目标,检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出调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古诗《但愿人长久》。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可以是描述一次与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或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6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6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精选16篇)《但愿人长久》篇1一.导入新课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谁能背一首古诗吗?二.新授课文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52《但愿人长久》。

古代有位大文学家在这中秋之夜写下这样的词句(出示诗词)。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经过预习后掌握的生字新词情况(出示生词表)2.谁能读一下?3.一起读两遍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吗?5.你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吗?你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吗?6.自读课文,想一想苏老先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板书:苏轼写词7.他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8.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心绪不宁——不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许多9.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板书:思念亲人三. 精读课文1. 课文中的那一节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2. 谁能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词的意思。

(注意表达完整)3. 课题中的“但”可以解释为“只”4. 谁能把课文的最后一节有感情地读一遍?5. 对于第六节你还有什么疑问?(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四.学习全词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词)1. 借助拼音自由地轻声地读这首词2. 谁想试读一下?3. 读得好。

向他学习。

4. 苏轼为了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好词,五.诗词拓展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几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词吗?生:李白《静夜思》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吗?还有其他诗吗?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猜测一下王维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师述:吟诗诵词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景。

下面是本人在游黄山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听啊? (出示) 游黄山倪也兵黄山“三峰”我都爬,光明莲花天都下,奇峰怪松没看够云海温泉醉晚霞。

你们说黄山美不美?生:美。

有山峰。

生:有云海温泉。

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

如迎客松。

倪老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生:祖国山河美。

生:黄山真美啊。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五、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指名读赛读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出示生词自由练读指名读苏轼朝廷苏辙婵娟皓月当空宽慰玩耍吟诵躺下埋怨眼睁睁时隐时现观赏品尝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

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

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四、初读4、5 1、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实用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实用文本)【教材简析】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与文本对话]师:中秋八月,月圆情浓。

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课件呈现三句诗歌)师: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月亮的踪迹,我们不妨一起呤诵几句诗仙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张九龄曾笔下生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曾感叹“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跨越古代,穿越时空,月亮依旧高挂于天际。

吟诵着这些诗句,你发现刚才诗人笔下的月亮踪迹分别出现了什么地方?(学生汇报并且出示课件山中月、海中月、江中月)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思考,苏轼笔下月亮的踪迹出现在哪呢?生:可能回答中秋月,诗中月或者心中月(副板书心中月)师:请找到书中描写中秋月圆的句子,读一读。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生1:从“欢欢喜喜”体会到大家都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中秋节的到来。

从“只有”和“心绪不宁”体会到苏轼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难过、悲伤的情绪。

生2:从“皓月当空和万里无云”体会到写的是中秋的月,是一轮美好的圆月,只有作者在孤独中度过中秋。

他已经和弟弟分别七年了,特别思念家人。

[与作者对话]1、分析“手足情深”师:书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问“苏轼啊,你和弟弟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兄弟呢?”让我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又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怎样的感受?师:你能用书中的词语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对兄弟么?生: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师: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生:说明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特别亲密。

(课件出示补充)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师:在课前查找的资料中,谁搜集到了关于他们兄弟之间情谊的故事?生1:苏轼的父亲共生有三男三女,后来因为之前的四个孩子生病去世,只有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活了下来,他们相依为命地长大。

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他们的老师,每天教他们学习诗文。

生2:苏轼和苏辙不但从小玩到大,连学习也是每天都在一起。

两个人的感情特别深厚,直到长大当官后就分开了,但仍然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

据说,保留下来的他们之间的书信就有几百封。

生3:苏轼21岁母亲去世了,29岁时妻子去世了,30岁时父亲也过逝了。

可以说,只有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和感情的寄托。

师: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所以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感情,贯注于词作之中,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生:指名读师:此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低沉的、孤独的、无奈的、思念的等等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的感情?(渐渐、睡不着、眼睁睁、埋怨)师:再次引导用上述的语气去读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多么迷人的月色、多么难以入眠的苏轼,让我们饱含深情背诵下来吧!出示“月亮()()西沉,透过窗子把()()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

他()()()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起来:()()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的时候变得这么()、这么()呢?……”师:引导学生背诵(前两句可以指名背,第三句齐背或者以组为单位分句背诵)师:于是,在这样一个夜色如水的夜晚,苏轼欢饮达旦,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水调歌头》。

配合动画,师范读全词师:出示全词,体会写作意图(是否可用书画作品代表课件展示)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大家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我们配合一下。

题目与小记大家齐读,男生读词的上阙,女生读词的下阙。

师:整整七年了,2600个日夜,62400个小时的分别,苏轼的内心在反复地焦着和期盼。

于是在内心中矛盾与痛楚交织。

2、分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课件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生:指名读句子并且谈感受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也有()、有()也有()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也有()、有()也有()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生:试背诵师:古人凝炼的语句特别的传神,苏轼是用怎样的诗句表达的?(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课件出示)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生:齐读师:(课件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1:只要人在,希望就会在生2:只要心里有美好的愿望,就会实现生3:只要盼望与家人团聚,这个美好的时刻总会到来生4:只希望人能够健康而乐观地生活下去,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无限的美好师:千言万语说不尽,这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再次出示全词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找男女生各一名领背全词师:请大家再次地默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些什么?生1:从一个“兼”字或者“寒”字我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情特别想为国家效力生2:我从课前资料中知道苏轼此时是被贬官到密州,他已经41岁了,心里很压抑,但后来他看到花有花开花谢、月有阴晴圆缺,于是就转念变得豁达和乐观生3:我体会到作者是非常憧憬美好的未来的,他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师:引导男生、女生、老师融入,齐背全词师:苏轼的一生起落浮沉,在政治上曾经是位高权重,也曾多次被贬至他乡漂泊。

几经政治的浮浮沉沉,苏轼仍然怀揣着水调歌头的乐观和和豪放。

所以这首词才成为了“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师:相信大家在平日的积累中也背诵过许多关于苏轼的诗词佳句,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生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4: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生5: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生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生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生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师:苏轼满腔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化作了这千百篇的诗句被代代地传诵。

于是李白笔下的月是孤寂的(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张九龄曾笔下的月是想念的(课件出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若虚看到的月是惆怅的(课件出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而苏轼眼中的月是美好的(课件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睹明月、思亲人,苏轼眼中的这句千古名句,已经不再单纯是兄弟之情。

尊敬的李教授即将踏上返程的列车,我们将奉上最衷心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各位在座的听课教师,即将踏上回家的路途,我们也将奉上最真诚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万水千山,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重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