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陶渊明)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是诗人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写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欢迎来参考!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导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

他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然后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然后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饮酒》其五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饮酒》其五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饮酒》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饮酒其五译文

饮酒其五译文

饮酒其五译文《饮酒·其五》译文:将房屋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却没有世俗的交往烦扰。

问您是怎么做到的,内心远离了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在傍晚时分尤其美好,飞鸟也在这时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真正的意义,但想要辨识却难以言表。

《饮酒·其五》原文: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这四句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造出了像童话般的优美意境。

结庐在人境二句,把诗人与尘俗的距离一笔推远,这种距离即空间距离,老庄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齐物论》),才能使精神获得自由。

而诗人却带有相当多的儒家成分,儒家的人世精神积极入世,显然与老庄消极出世不同。

在下一句里儒家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又进一步被强化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两个设问句都以拟人化的手法见奇,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高远的心灵世界与行为方式,从而形象生动地塑造出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

爱喝酒的人一般为逃避现实、自我麻醉、消极处世、孤芳自赏、玩世不恭和自由自在的表现,本篇的主旨为忘世,接下来的几句便处处围绕“忘世”展开。

“采菊东篱下”是动作行为,“悠然见南山”是视觉感受,“山气日夕佳”和“飞鸟相与还”更加强调日夕时分南山景色的优美及飞鸟的自然归家,这些都是诗人“忘世”之后的所见所感,其“忘世”的品格无疑得到了形象而具体的表现。

在南山美景之中行走、观看、感受和领略自然与人和谐的最高境界,才最能体现出主人的悠然自得和超凡脱俗。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因为在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中凝聚着陶渊明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

《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

(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7.[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9.[相与]相伴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表达。

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饮酒其五_结庐在人境_诗词鉴赏_魏晋_陶渊明

饮酒其五_结庐在人境_诗词鉴赏_魏晋_陶渊明

文学鉴赏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 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 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文学鉴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 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 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 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 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 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 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 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 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学鉴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 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 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 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 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 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 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 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1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 君:指作者自己。 4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 悠然:自得的样子。 6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 相与还: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赏析《饮酒》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

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4)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5)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6)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其五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通:辩)《饮酒·其五》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注释①结庐:构筑屋子。

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

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烟云弥漫,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出来。

《饮酒·其五》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陶渊明)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助记]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助记]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情境默写】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运用象征手法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仿佛找到自我归宿,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在的心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其五)中,阐明作者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用了《庄子·物外篇》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