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为科学探究类型课。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数量关系,即欧姆定律。采用“变量控制法”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变量控制法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4.尝试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难点:

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学情与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

对于“变量控制法”探究问题,学生在八年级已知道用,应该不陌生。

通过前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可在同一个实验电路中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学生还是第一次,由于先前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只涉及部分要素,而本节需完成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如实验电路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评估等都是本节的难点。这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电流是怎么形成的?电压对电流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什么是电阻?

(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导体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升高电压,电流会不会随着升高呢?

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如果增大电阻,导体中电流会不会随着减小呢?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出的器材动手做一做,说说你的发现(器材:二个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一:同一个小灯泡分别接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上,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实验二:将小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两节干电池上,移动滑片,观察电阻增大或减小时,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从这两个小实验中发现: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二、进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直接提出:电流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很容易猜想到与电压、电阻有关

请同学们再大胆地猜想一下,电流与电压、电阻可能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提示学生:这种数量关系可用数学的函数关糸来表达)将同学们的猜想写出来

猜想与假设的对不对,必须用实验来验证

这节课将请同学们利用给出的器材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1.讨论研究实验的方法

如果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可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成一个单因素的问题来研究,从而为我们研究问题带来许多的方便?

(变量控制法)

请学生讨论出实验研究方案,与同学交流、比较

(将导体接入电路,采用变量控制法分别研究:①当导体电阻不变时,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研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②当导体电压一定时,改变导体电阻,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的关系)2.讨论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可包办,可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引导。此过程中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电路设计]

(1)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发动学生讨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逐步完善设计的电路①本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用什么器材测量?(电流表、电压表)

②电流表和电压表如何接入电路?

(学生回答后,画出电路如图1)

③复习回顾电路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请学生回顾电流表和电压表使用方法后,教师对连接电路再进行点拨指导:

在连接同时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时,一般先连接电压表以外的串联电路,最后再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连接时注意两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合适,在不能估计被测数值的情况下,可用试触法确定电表的量程。

④要完成本实验,必须怎么操作?

(保持导体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有什么变化?)

⑤小组讨论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有几种:a.通过改变串联电池组的电池个数来直接改变导体两端电压,b.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c.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发动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具体分析,兼顾考虑实验是否精确,操作是否方便及现有条件等因素,经讨论比较后选用如图2电路。

教师重点强调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回顾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⑥选择器材要注意什么问题?

本实验给出了三个电源、若干个定值电阻、双量程电表等供选用。

[电学器材的选择对学生来说是个薄弱点,教师须给出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形成从各个因素选择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选用器材的能力,培养安全操作的意识]

教师点拨:从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减少实验误差、方便操作等方面来考虑器材的规格。注意选择合适的电源,电压过大,会烧坏器材;电压过小会使电表指针偏转角度小,读数不准,造成较大误差。

电表的量程要选择恰当,一方面要使被测值不超出量程,另一方面要考虑测量值的准确,能用小量程时要用小量程测量。

(2)讨论如何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该实验要解决哪几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根据现有条件和操作方便性,选择哪种方法好?

①该实验必须保持什么不变,改变什么?

(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电阻的大小)

②请各小组讨论a.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b.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

讨论后各小组拿出方案与大家交流

(可更换定值电阻来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通过调节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

③教师建议:导体电阻最好选用成整数倍的定值电阻,以方便对数据的分析。

(四)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选择桌面上给出的器材进行实验。

要求: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明确,严格执行仪器的使用规则,探究过程中首先设计好实验电路,计划好实验步骤(可参考教材);正确读取、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论证,并要求画出①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②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像;归纳出实验结论。(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结论是在测量多组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考虑到时间问题,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每个实验只测三次,分析论证时可以与其他组交流共享数据;分析数据时,其中一部分小组只作I—U图象,另一部分小组只作I—R图象。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探讨实验记录中有关物理量间是否存在严格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分析与论证

选择3—4组同学利用投影机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及I—U图象和I—R图象,并逐一表述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和结论。

[分析与论证是实验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本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借助图像来描述数据间的的相互关系特征,能更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归纳出科学规律。同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描述探究结果,能培养学生大胆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和正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强的探究兴趣。]

综合各小组的论证结果,得出结论:1.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六)评估与交流

请各实验小组进行自我评估,客观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并与其他小组的实验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误,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研究实验改进的措施。将自己的评估和大家进行交流,教师再加以点评。

教师对评估活动的引导与提示:

1.在探究过程中,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

2.实验小组的测量数据是否严格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3.比较本小组得出的实验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论有什么差别?

4.反思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什么差异?

5.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探讨减小误差的方法

6.该实验中还有没有什么影响因素没考虑到?

7.你的实验过程有没有不够完美之处?可以改进吗?研究改进实验方案的措施

[评估与交流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评估中感受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评估与交流也是一种后续的学习,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克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有助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型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变量控制法”将探究的问题通过两个实验来进行。通过实验一、二创设问题情景,启动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思考、讨论下,解决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实验器材的选择等问题,逐步突破实验设计这一难点。探究活动采用分小组活动方式进行,给学生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便于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共享智慧,解决用图像法分析数据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的难点,使学生体验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评估与交流,让学生交流做法、共享数据、相互交流,更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本次探究全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内容仅供参考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 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和论证:I、U、R的关系 结论:→ (1课时)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U=IR 或 R=U/I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短路:R=0,I很大 断路:R很大,I=0 3、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 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 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 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学生练习:完成21页的4个计算题(认真检查) (1课时) 4、综合练习 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 电压和电阻。 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 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5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研究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机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在本章一些探究实验可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本章教学内容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其来解决简单计算、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测量和相关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利用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利用本章公式进行计算。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专题:认识杠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报告单、一份“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单;学习收集数据,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杠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 轮组 5(能运用滑轮组用力规律公式进行计算。 6(了解其他简单机械。 7(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8(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初二物理欧姆定律的知识点

初二物理欧姆定律的知识点 初二物理欧姆定律的知识点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根两端电压的关系试验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 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1安=1 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 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 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 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 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串联 电路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原因是几个电阻 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都要小)

④、分压作用:R1/R2=U1/U2, ⑤、电流之比为I1∶I2=1∶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感受欧姆得出欧姆定律的不易,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2.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思路 欧姆定律是把电学中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欧姆定律,在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验的探究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电学知识,并通过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降低了难度,达到启发学生正确设计实验的目的,从而突破本节的一个难点。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关注探究过程的细节,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之处,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另外要充分利用好交流和评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修改完善自己实验方案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干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 1A)、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教师演示器材:家用调光台灯、实物投影仪、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五、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版)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

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2.3 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 (1) U一定时,I1/I2=R2/R1 (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填空)

欧姆定律 一、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①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到原来的几倍,比例表示式:; ②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①导体的电阻增大到原来的几倍,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比例表示式:; ②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比。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欧姆定律公式:,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依次是A、V和Ω。▲(此公式仅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公式)▲ 3.欧姆定律公式变形:R=U/I物理意义: 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伏安法) 1.实验原理: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式就可以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2.实验器材:、、导线、、、 和。 3.实验电路图: 4.在本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 变导体两端的电压。 5.本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采用的方法。(如 换测小灯泡的电阻,则 (填“能或不能)求平均值,原因是。 四、电阻的串联 1.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公式表示。2.串联电路电阻关系的推导过程: 解: 3.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 4.等值电阻串联的总电阻求法:R=nR0。 5.串联电路的分压公式:。 电阻的并联 1.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公式表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推导过程: 解:

3.把几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所以并联电路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 联电阻都。 4.等值电阻并联的总电阻求法:。 5.两个电阻并联总电阻的求法公式:。 6.并联电路的分流公式:。 ★在串联电路中,串得越多总电阻。在并联电路中,并得越多总电阻。 ★在串、并联电路中,其中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其中一个电阻减小,总电阻 附: 一、第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结构图: ☆

欧姆定律高二物理教案

欧姆定律高二物理教案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

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 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总结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 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I=U/R。 4.说明:①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 ②I、U、R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三者单位依次是A、V、Ω; ③同一导体(即R不变),则I与U成正比同一电源(即U不变),则I与R成反比。 ④是电阻的定义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温度等因素决定。 R=U/I是电阻的量度式,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可由U/I给出,即R与U、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电压U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 5.解电学题的基本思路。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②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必要时加角码); ③选择合适的公式或规律进行求解。 二、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如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开关应断开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规范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教 具:干电池2节或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变阻箱1个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演示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知识和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那么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根据“让小灯泡变亮”猜想它们的关系怎样?引入:欧姆定律(板书) 二、新课探究 1、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板书) (1)讨论交流:研究方法?电路图? 电路设计:(如右图) (2)实验研究(演示实验) (3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板书) 2、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1 结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我们把以上两个实验的结论综合起来即是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板书) (2)公式: I = U/R 。 公式中I 、U 、R 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板书) (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 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 一。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公式I=U/R 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说明: 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课后阅读信息窗关于欧姆研究欧姆定律的介绍) 4、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要求:画好电路图。说明某导体两端所加电压的图示法。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章欧姆定律知识点全面总结

17 欧姆定律 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因为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发声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压越高,电流越大,所以电流与电压可能存在正比关系。 设计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需要将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并用 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通过串联 在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进行试验: (1)将一个10Ω的定值电阻按图所示的实验电路图接入电路。 (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分别为2.4V、1.8V、1.2V,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并填入下表中。 R=10Ω 电压U/V 2.4 1.8 1.2 电流I/A 0.24 0.18 0.12 (3)在坐标系中画出I-U图像,如图所示 分析论证: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与电压有关,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 增大,电流与电压的比值为一定值,说明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将实验数据通 过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分析图像可知电流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存在怎样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因为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电阻越大,电流会越小,所以电流与电阻可能存在反比关系。 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必须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值的大小(如5Ω、10Ω、20Ω。。。),只需要更换不同电阻接入电路即可。试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所以需要在电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来调节,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进行试验: (1)按图所示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 (2)将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连入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优质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材地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本章知识的高度总结,又是本章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部分电路的认知上升到全电路规律的掌握,又能从静态电路的计算提高到对含电源电路的动态分析及推演。同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功能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能转化的知识,认识了如何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描述电动势,并处理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电路问题,已经具备了通过功能关系分析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并能用来分析有关问题。 3、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4、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认识E和r对U-I图像的影响。 5、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相关的电路分析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2、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3、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1、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 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

欧姆定律知识框架 R一定时,I与U成正比 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U一定时,I与U成反比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公式:(变形式,)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成立条件:I、U、R是对应同一个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上的物理量 原理: 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图: 应用实验步骤: 串联电路:R=R1+R2+R3+……+R n 串、并联电路的电阻 并联电路: = = …… = 欧姆定律的规律: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 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人体的安全电压≤36V 安全用电不能用湿手触摸用电器 注意防雷 (二)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目的研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实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

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定值电阻两端 的电压成整倍数变化 ③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读出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值与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验电路图 分析论证 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有关,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成正比关系。 图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目的 研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 验电路图 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n 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 实验步骤 ①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②闭合开关后,换不同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整倍变化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保持定值电阻的两端电压不变 ④把对应着不同阻值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论证 电流和电阻有关,当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流随 电阻的增大而减小,即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图 3、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中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作用: 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改变R 两端的电压大小;保护电路,使电路中的电流不至于过高。 注意事项: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压

初中物理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范文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范文 导语:随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欧姆定律教案怎么写?下面为分享的一些教学方案,欢迎借鉴 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1825年5月欧姆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是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1826年4月欧姆改正了这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 《探究欧姆定律》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 【学情分析】 1.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欧姆定律的内容 2.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 ①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 ②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 (2)实验数据处理 ①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 1A为一个标度;

②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 3.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与光 要点提纲 一、声音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2.声音的特征 a.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 b.音调: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与 声音的频率f有关; c.音色:随着发声体的不同而不同。 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声波 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4.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5.噪音的控制:(1)控制噪声源;(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3)保护受噪声影响者。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 2.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电灯,蜡烛等。 3.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 三、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N:法线 入射线 反射线 θθ 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和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 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 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 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为正立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注意: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 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线、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r)。 音色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徐孝兵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单元的重 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两 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 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 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 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的规律,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根据实验探究得到欧姆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由旧知识向新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我们在上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各组的探究结论,可以再讲讲吗?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电流和电阻的乘积等于电压,电压除以电阻等于电流。 二、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综合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就是电流跟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示I= 式中: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有什么要求呢?电阻的单位必须用“欧姆”,电压的单位必须用“伏特”,由公式得出的电流单位一定是“安培”。如果给出的单位不是欧姆、伏特和安培,一定要先换算成要求的单位才可以应用公式。 有同学可能会想,原来欧姆定律这么简单啊,我一节课的实验,就发现了欧姆定律。真的像你想得那样简单吗?介绍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可以利用教参中参考资料的内容。 知道了欧姆和欧姆定律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不畏困难地探求科学真理是一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与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分不开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用同学们的努力去推动人类的进步。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欧姆定律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欧姆定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doc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 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