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CTS 0026-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饮料生产企业要求
饮料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饮料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销售饮料食品的企业和个人。
第三条饮料食品安全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
第四条饮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经营,诚信自律,承担社会责任,确保饮料食品安全。
第二章从业人员管理第五条饮料食品从业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掌握有关饮料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饮料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二)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三)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饮料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饮料食品的工作;(四)出现咳嗽、腹泻、发热等有碍于饮料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五)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前、处理饮料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饮料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六)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饮料食品;不得在饮料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第六条饮料食品从业人员应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将考核结果计入从业人员个人档案,作为晋升工资、表彰先进的依据之一。
第七条饮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制定本单位饮料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第八条饮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制定本单位饮料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第九条饮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饮料食品流通经营。
第十条饮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饮料食品生产经营者应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饮料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饮料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饮料厂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饮料厂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
第三条饮料厂必须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第四条饮料厂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职责,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章食品安全组织管理第五条饮料厂应当设立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当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
第六条饮料厂应当设立食品安全卫生检查监督小组,定期对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和环境卫生检查。
第七条饮料厂应当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章原料采购与验收第八条饮料厂应当建立原料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制度,对原料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选择合格的原料供应商。
第九条饮料厂应当要求原料供应商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相关证件,对原料进行验收,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不得使用。
第十条饮料厂应当建立原料进货记录制度,记录原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供应商等信息。
第四章生产过程管理第十一条饮料厂应当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第十二条饮料厂应当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清洗、消毒,确保设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第十三条饮料厂应当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影响食品安全。
第十四条饮料厂应当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出厂。
第五章产品包装与标识第十五条饮料厂应当采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确保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第十六条饮料厂应当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许可证编号、厂名、厂址等信息。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19-2008CNCA/CTS 0019-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要求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frozen drinks and edible ice productionestablishments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日实施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目 次前 言 (I)引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人力资源 (3)4.1食品安全小组 (3)4.2 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 (3)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3)5 前提方案 (4)5.1基础设施及维护 (4)5.2其他前提方案 (5)6 关键过程控制 (6)6.1 原辅材料的控制 (6)6.2加工过程控制 (7)6.3 贮存 (8)6.4 运输 (8)6.5 零售 (8)7 检验 (9)8 产品追溯与撤回 (9)附录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0)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冷冻饮品及食用冰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浙江公信认证有限公司、原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为提高冷冻饮品及食用冰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我国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要求从我国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冷冻饮品及食用冰企业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等,提出了建立我国冷冻饮品及食用冰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基本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基本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等相关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认证的过程。
通过认证,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要求如下:1.法律法规要求:认证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2.组织体系:认证单位应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食品安全管理职责、权责关系,明确责任人,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3.风险评估和控制:认证单位应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确定重要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可控。
4.供应链管理:认证单位应建立供应商评估和管理制度,对食品原料和供应商进行合规性审核和评价,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5.建立食品安全标准:认证单位应建立详细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明确食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操作规程,并监控执行情况。
6.设备和环境控制:认证单位应确保生产加工设备的安全可靠,并建立相应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
另外,要确保生产环境的清洁卫生,控制食品污染的风险。
7.培训和教育:认证单位应开展员工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8.监控和纠正措施:认证单位应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检验和纠正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和安全。
9.内审和改进:认证单位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评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程度,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还要接受外部的认证机构进行系统审核和认证。
10.文件控制:认证单位应对食品安全管理相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
以上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要求,认证过程需要进行文件审查、现场检查和认证决策。
认证单位通过实施和遵守这些要求,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CNCA CTS 0014-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14-2008 CNCA/CTS 0014-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生产企业要求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candy, chocolate andpreserved fruit production establishments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日实施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目 次前 言 (IV)引 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人力资源 (2)4.1食品安全小组 (2)4.2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 (3)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3)5 前提方案 (4)5.2 其他前提方案 (6)6 关键过程控制要求 (7)6.1原辅材料 (7)6.2 过滤 (8)6.3 真空熬糖 (8)6.4色素、防腐剂及其他添加剂溶液的配制 (9)6.5 包装、储存与运输 (9)7 检验 (9)8 产品追溯与撤回 (10)附录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1)前 言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糖果、巧克力及蜜饯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糖果、巧克力及蜜饯食品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引 言为提高糖果、巧克力及蜜饯食品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我国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要求从我国糖果、巧克力及蜜饯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糖果、巧克力及蜜饯食品企业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检验等,提出了建立我国糖果、巧克力及蜜饯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饮料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饮料生产公司要求》专项技术要求(申请存案稿)订正编制说明一、任务根源依据国家认监委《对于商请订正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认证所需技术规范的函》(认注函 [2010]3 号)的要求,及中国认证认同协会《对于组织一致订正食品安全专项技术要求的方案》的建议,中国认证认同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牵头肩负了 CNCA/CTS0026-2008《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饮料生产公司要求》专项技术要求订正工作。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同协会提出,中国认证认同协会归口。
该专项技术要求订正工作由中国认证认同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北京大陆航星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方圆标记认证公司有限公司、长城 ( 天津 ) 质量保证中心、上海质量系统审查中心、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新世纪认证有限公司、北京恩格威认证中心、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共同达成。
二、目的和意义本专项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食品链中各种组织的要求》在饮料公司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依据饮料行业的特色对GB/T22000 相应要求的详细化。
该项技术要求自2008 年9 月11 日公布实行以来,在国内饮料公司和认证机构获得了宽泛应用,提高了国内饮料公司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转水平,提高了国内饮料公司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认证水平易认证有效性,促使国内饮料公司的产品安全控制工作。
跟着《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例和新的国家标准的公布实行,以及国内食品安全局势及饮料行业专业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专项技术要求已不可以完整知足目前需求,为保证专项技术要求的先进性、适用性,进一步促使饮料公司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联合饮料公司生产特色,针对公司生产人力资源、前提方案、要点过程控制、检测、产品追忆与撤回的技术路线,对有关章节内容进行了技术性订正和编写性改正。
序号章节订正内容订正原由备注本专项技术持续合用于原用途:可用于在GB/T22000要求基础上,饮料生产公司成立、实行与自我评论其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可用于采买方对此类食品供给者的评论,也可用于第三方认证依照,是介绍性专项技术要求。
CQC FSMSHACCP 认证业务范围分级表

肉、奶、 A1 农业生 A 产(动 物类) 蛋或蜂 蜜的动 物养殖 *
鱼和海 A2 产品的 养殖*
(谷物 和豆类 除外)*
B1-0201
香辛料的种植
<B
B3
无
无
无
无
B1-03 B1-04
B1-0301 B1-0401
食用菌栽培 茶叶种植
<B <B
B2 B4 /修订日期: 2015-01-2 8 发布 发布/ 修订日期:2015-01-2 2015-01-28
C4-0501 C4-0502
C4-05
C4-06
文件名称: CQC FSMS/HACCP 认证 文件名称:CQC 业务范围分级表 MSF16-04 文件编号: 文件编号:MSF16-04
CNCA/CTS 0023-2008 食品安 C4-0603 啤酒的生产 E503 全管理体系 啤酒生产企业要 求(暂未列入认证实施规则, 不可开展 F 认证) CNCA/CTS 0025-2008 食品安 C4-0604 葡萄酒的生产 E504 全管理体系 葡萄酒生产企业 要 求 (暂 未 列 入 认 证 实 施 规 则,不可开展 F 认证) CNCA/CTS 0024-2008 食品安 C4-0605 黄酒的生产 E505 全管理体系 黄酒生产企业要 求(暂未列入认证实施规则, 不可开展 F 认证) C4-0606 C4-0701 C4-0702 C4-0703 C4-0801 其他酒的生产 面包的生产 糕点的生产 饼干的生产 方便面的的生产 其它方便食品的 C4-08 方便食品 的生产 C4-0802 生产(方便米饭、 方便粥、方便米 粉等) C4-0803 C4-09 2011 版 版本: 版本:2011 糖果类食 C4-0901 膨化食品的生产 糖果的生产 E9 E7 CNCA/CTS 0014-2008A 食 品 F/H/FSSC F/H FSSC UC4-07 E6/E9 E9 CNCA/CTS 0011 — 2014 食 品 安全管理体系 方便食品生产 企业要求 F/H/FSSC H FSSC UC4-08 E6 E5 无/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酒 类专项 CNCA/CTS 0013-2008A 食 品 安全管理体系 糕点生产企业 要求 F/H/FSSC F/H FSSC
CNCA∕CTS 0012-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蛋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12-2008CNCA/CTS 0012-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蛋制品生产企业要求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egg product establishments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实施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目 次前 言 (III)引 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人力资源 (2)4.1食品安全小组 (2)4.2人员能力和技术要求 (2)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2)5 前提方案 (2)5.1 基础设施及维护 (3)5.2 其他前提方案 (7)6 关键过程控制 (7)6.1 原辅材料 (7)6.2 内包装材料的控制 (8)6.3 食品添加剂的控制 (8)6.4 加工过程控制 (8)6.5 贮存 (9)6.6 运输 (9)7 产品检测 (9)8 产品追溯与撤回 (10)附录: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1)(资料性附录) (11)前 言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蛋制品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蛋制品生产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食恒信(北京)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引 言为提高蛋制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我国蛋制品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要求从我国蛋制品安全生产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蛋制品企业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产品检测等,提出了建立我国蛋制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26-2008 CNCA/CTS 0026-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饮料生产企业要求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beverage production establishments2008年9月11日发布 2008年9月11日实施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目 次前 言 (II)引 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人力资源 (2)4.1食品安全小组 (2)4.2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 (2)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2)5前提方案 (3)5.1 基础设施及维护 (3)5.2 其它前提方案 (3)6 关键过程控制 (5)6.1采购控制 (5)6.2配料水的处理 (6)6.3配料控制 (6)6.4 杀菌 (7)6.5 灌装(包装)过程控制 (7)6.6 储存和运输 (7)6.7产品的标识 (8)7检验 (8)7.1 检验能力 (8)7.2 检验要求 (8)8 产品追溯与撤回 (8)附录A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0)附录B 饮料生产企业良好操作规范(GMP)要点 (12)附录C 饮料分类一览表 (13)前 言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饮料(非酒精饮料)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饮料行业的特点对GB/T22000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广东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世纪认证有限公司、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饮料协会成员)、北京顺鑫牵手果蔬饮品股份有限公司。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引 言为提高我国饮料行业食品安全水平和饮料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本技术要求从我国饮料企业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饮料企业的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检验等,提出了建立我国饮料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
鉴于饮料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方面的差异,为确保产品安全,除在高风险产品控制中所应关注的一些通用要求外,本技术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针对本类产品特点的“关键过程控制”要求。
主要包括采购控制、配料水的处理、配料控制、杀菌、灌装(包装)过程控制、储存和运输、产品的标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确保认证评价依据的一致性。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饮料生产企业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饮料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检验、产品追溯与撤回。
本文件不包括酒精饮料生产企业和果蔬汁生产企业。
本标准配合GB/T 22000以适用于饮料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适用于对此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和认证。
本标准用于认证目的时,应与GB/T22000一起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专项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专项技术要求,然而,鼓励根据本专项技术要求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
卫生监发[1996]第38号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卫法监发(2002)51号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国家认监委国认注(2003)81号 出口饮料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9号(2005)《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国质检食监(2006)646号附件10《饮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国家认监委2007年第3号公告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GB 1917 液体二氧化碳标准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0789 饮料通则GB 12695 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3432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GB 14880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5091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 17405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同GB/T22000-2006,专业术语和定义同GB15091,产品名称及分类术语和定义同GB10789。
4 人力资源4.1食品安全小组4.1.1食品安全小组成员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建立与实施饮料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经验,包括从事食品卫生质量控制、工艺制定、原辅料采购、生产控制、检验、设备维护、仓储运输、产品销售等工作人员。
4.1.2 食品安全小组人员应理解HACCP七个原理、前提方案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4.1.3应保持食品安全小组知识和经验证实性记录和接受培训的记录。
4.2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4.2.1 食品安全小组应理解HACCP原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
4.2.2企业应具备满足需要的饮料生产基本知识及加工工艺的人员。
4.2.3 从事质量控制、检验等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
4.2.4采购人员应具备识别原材料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4.2.5计量人员应经相关专业资格培训;4.2.6特殊用途饮料应符合GB17405对人员的要求4.2.7 企业应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提供培训或其他措施以持续满足要求。
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掌握饮料安全卫生知识和技能。
从事配料、灌装、杀菌操作的人员应持续符合岗位能力要求。
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4.3.1人员健康a)直接接触食品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b)集体就餐方式且就餐餐具集体循环使用的饮料生产企业,所有人员均应进行年度体检且合格,否则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c) 企业应建立日常员工健康报告制度,对直接接触食品相关人员上岗时提出报告身体健康要求,卫生管理人员应关注和检查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状况。
凡患有传染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肠道传染病及肠道传染病带菌者、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疥疮、有外伤者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应调离直接接触食品的相关岗位;d)瓶检人员的视力,应能满足该项工作要求;e)应建立并保持与食品直接接触相关岗位人员个人健康档案。
4.3.2人员卫生a)与食品直接接触人员,不应留长指甲,应勤理发、勤洗澡、勤更衣;b) 不同区域或岗位的人员宜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装,人员进入车间应更衣,穿工作服和鞋、戴工作帽,工作服应遮住外衣,头发不外露,不应将与生产无关物品带入车间;应洗手、消毒,调配室的工作人员在配料时应配戴口罩、发套。
c)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 上岗后,若处理被污染的产品或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应重新洗手消毒;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卫生间,离开车间时应换下工作服;d)更衣室及与更衣室相连的卫生间内不得吸烟及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e)工作帽、服、鞋应集中管理、消毒,统一发放,企业宜建立洗衣房。
f)进入加工车间的其他人员均应遵守上述规定。
5前提方案5.1 基础设施及维护5.1.1饮料生产企业应符合GB12695关于基础设施和维护保养的要求;出口企业还应该符合《出口饮料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相关要求。
5.1.2特殊用途饮料生产应符合GB 17405 相关要求。
5.1.3各类饮料产品必备的生产设备、设施资源,应符合《饮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相关要求,并建立和落实维护保养制度。
5.1.4管路清洗宜配置原位清洗系统(CIP)。
5.1.5风险较高产品的管路宜依据不同清洁度要求分别独立配置清洗系统。
5.2 其它前提方案5.2.1卫生制度、环境卫生、厂房设施卫生、机器设备卫生、清洗消毒、除虫灭害、污水污物管理应应符合GB12695卫生管理要求;出口企业还应该符合《出口饮料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生产卫生控制要求。
特殊用途饮料生产企业应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卫生管理要求。
5.2.2水处理系统运行应达到预定的水质要求、贮水设施应有防污染措施,并应定期清洗消毒,各区域洁净级别和换气净化系统的清洁度应达到相关卫生要求。
5.2.3生产设备、工具、容器、泵、管道及其附件等进行清洗、消毒应控制:a)包装(灌装)设备运行前及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其贮料罐、管道、设备上接触产品流体的关键部位进行物理和化学清洗,清除微生物和矿物质结垢等杂质。
b)对管路清洗、消毒采用原位清洗系统(CIP),应控制系统密闭性、清洗液温度和浓度及洗液与管道充分接触时间、溶液流速。
采用常规拆卸清洗系统(COP)时,应控制拆卸过程,防止毁坏联接件。
应定期对其清洁程度和杀菌效果实施验证。
c)其他清洗,当采用热水冲洗时,水温应达到60℃;高压低流冲洗,应避免污垢凝结到待清洗表面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d)清洗所使用的清洗剂、消毒剂应符合有关食品卫生要求。
e)在短暂的停工期,保持辅助设备良好运转。
生产结束后,设备清理、清洗应达到食品卫生要求。
5.2.4溶解、调配、过滤、灌装、封罐、杀菌、灌装包装等工序,直接接触物料、内包装环节,应配备有效的洗手消毒措施; 地面应随时冲洗清洁,设备使用后应马上冲洗和清洗,尽量避免污垢干燥;配料工序,在加工食品和配料时要小心以减少溢出;灌装包装工序,应及时清理掉废气包装材料,垃圾弃入垃圾箱宜有非手动式装置。
宜采用机械清扫机或擦洗机进行清扫和/或擦洗。
宜采用轻便式或集成式泡沫清洗系统以及50℃水,有效清洗重污垢区域、未包装产品及其它碎片。
适宜时拿开、清洗和更换排水沟盖。
5.2.5应制定并实施瓶、盖卫生操作规程,灌装时瓶、盖或其他内包装物均应清洁卫生,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指标符合相关产品卫生规范要求。
5.2.6采用超洁净灌装(Ultra-Clean Filling)技术时,应对包装材料(瓶和盖)的消毒、灌装空间的净化、灌装设备外部的清洁和消毒、物料灌装通道的清洗和消毒、以及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污染控制等诸多技术环节实施有效管理,定期验证消毒效果。
a)热灌装生产线中,空盖的消毒方式宜采用连续喷冲法和浸泡法,空瓶的消毒:在低速生产线中,应采用灌注消毒法并控制消毒液作用时间;在中、高速生产线中,应采用消毒液的喷冲法,选用杀菌能力强的消毒剂。
b)生产线灌装区域的净化应采用生物洁净室,微生物的静态控制等级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百级净化标准:——在生产准备期,应采用药物熏蒸方式对灌装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在生产前,利用COP和SOP操作对设备表面进行清洗和消毒,利用臭氧对空气消毒;——生产过程中,通过空气洁净系统将臭氧扩散至所控制的整个洁净区域,应使臭氧浓度均匀,以杀灭杂菌和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