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合集下载

【精品】中考化学复习:专项七 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习题(含答案)

【精品】中考化学复习:专项七 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习题(含答案)

专项(七) 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图像1.如图G7-2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G7-2A.15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B.35 ℃时,30 g甲加入50 g水中,得到80 g甲溶液C.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D.降低温度,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2.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

如图G7-3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图G7-3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当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C.10 ℃时,取相同质量的a、b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a大于bD.将t℃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 ℃,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大于b3.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G7-4(一)所示。

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G7-4A.烧杯乙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烧杯甲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C.烧杯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烧杯乙中固体不一定全部溶解4.t2℃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固体甲,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固体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7-5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G7-5A.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98 gB.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C.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5.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G7-6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G7-6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B.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40 ℃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 g6.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图G7-7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B.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0 g至35.0 g之间C.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D.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7.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氯化铜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下列固体,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图G7-88.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7-9所示。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知识点总结】本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学习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在一定压强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但是,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人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的含义: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②温度。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5、溶解度曲线: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丙>甲=乙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B. 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得到的溶液仍饱和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 T2℃时,甲、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形成饱和溶液2.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 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C. 4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D. 将40℃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会有晶体析出3. 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大B. t1温度下的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C. A点所表示的KCl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9%D. 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4. 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B. 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 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 40℃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g5.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将t2°C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D. P点表示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6.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B. t3℃时,甲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C. 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D. t1℃时,乙的不饱和溶液只有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才能转变成饱和溶液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习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1.对“10 %的食盐溶液”的含义解释错误的是()A.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0g食盐B.100g水中溶解了10g食盐C.将10g氯化钠溶解在90g水中所得的溶液D.将食盐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2.下列洗涤或去污过程利用乳化原理的是()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B.用刷子刷去杯子上的油污C.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冰块C.花生油D.蔗糖4.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c点时的溶剂质量等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5.如图,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温度cti tzKN@的溶解度Cg/lDOg水)躺90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6.曼曼用盛有150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工 片七 £3也加入3()g^ 继续加入升温J J ,卢:\固体$ _______ ^。

吕固体%'^ ___ 并蒸发50 g 本 ------------ - -------------------------------- > —■ ------------------ > 二二二二二 €<«-J 匕三三J150再水 ① ② ③甲f 溶解度/gA.固体W 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D.若将②升温至t 2℃,固体不能全部溶解7 .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中考溶解度曲线习题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中考溶解度曲线习题

A B C0 t 1 20 t 2 温度/℃ g 40溶解度全国中考化学汇编之溶解度曲线1.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B.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 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液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 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右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 度(填“>”、“=”或“<”)。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物质。

(3)t 2℃时,把100g 乙物质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 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 2℃时,有一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可采用 的方法(任写一种)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3.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 .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C .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gD .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4.请根据图7中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l)在____℃时,A 、B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2) t 2℃时,100g 水中溶解_ gA 物质恰好达到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 ___,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应加水 g 。

(3)将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其它条件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 _。

5.(5分) 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⑴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______。

⑵ 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___ ,无溶质析出的是 __ 。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复习课件(26张PPT)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复习课件(26张PPT)
温度
温度
溶解度
越大
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硝酸钠
氢氧化钙
氯化钠
一、基础知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一定温度
100 g溶剂
饱和状态
溶质质量
温度
氯化铵
氯化钠
氢氧化钙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溶液的结晶 (1)定义:溶质从 中以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常见的结晶方法: ①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固体物质;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降温结晶)——适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的固体物质。
一定温度
一定压强
饱和
温度
压强
越大
越小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降低,溶解的气体冒出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降低,水中氧气不足
例题分析
例1 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 (填“>”、“<”或“=”,下同)B。 (2)将t3℃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 B (3)t2℃时,100g水中溶解50gA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 gB也刚好达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
溶液
晶体
较小
增大
3.应用: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可采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法除杂。
若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法除杂。
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冷却热饱
1.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 2.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就变成不饱和溶液。( )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中考化学专题《溶解度曲线综合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

中考化学专题《溶解度曲线综合分析》知识要点+典型例题

【精品】中考化学解题宝典专题12 溶解度曲线综合分析知识要点一、溶解度的含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要有一个确定的温度,这是因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①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②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氯化钠.易错点: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溶质;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例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如食盐;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等.气体的溶解度不仅决定于气体的性质,还决定于压强和温度,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也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易错点:物质的溶解度只有大小之分,没有在水中绝对不溶解的物质.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图2-8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P点表示20℃时,A的溶解度为10g;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如图,M点表示40℃时,A、B的溶解度相等,都为15g.3.图像中的点可以表示所代表的溶液是否饱和.如图,N点代表A的不饱和溶液,代表B的饱和溶液.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如图,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曲线的倾斜程度可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如图,相比之下,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四、溶质的提纯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溶质,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进行提纯;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溶质,可用蒸发溶剂进行提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和变化较小的混合物的提纯步骤:加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典型试题【例1】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图2-9(1)P点表示的意义是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的方法提纯A物质.(4)t2℃时,将90gA物质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A物质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g.解析:(1)由图可知,P点表示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30g;(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溶质容易析出,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所以A晶体析出较多.(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B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进行提纯;(4)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所以90gA物质投入100g水中得到的是饱和溶液;但溶质只有50g,所以溶液质量为150g;答案:(1)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其它合理答案均可)(2)A物质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饱和 150点拨: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必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降温时析出晶体质量多,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要析出晶体最好是蒸发溶剂;【例2】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下图回答:图2-10(1)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 _______.(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 ___(填写物质序号).(3)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_.解析:(1)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所以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75=33.3%;(2)由图可知,t2℃时a物质溶解度最大,c最小;(3)析出晶体最多的物质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所以a物质析出晶体最多;答案:(1)33.3% (2) c < b < a (3) a点拨: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未溶解的物质质量必须排除在外,避开解题误区;【例3】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图2-11(1)在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可能是气态物质的是_________.(2)P点表示t2℃时,完全溶解a g A物质最少需_________g水.(3)若B是KCl,则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是(填符号)___________.解析:(1)由图可知,t1℃时,C的溶解度最大,A的溶解度最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与气体溶质的溶解性相似,故C可能是气态物;(2)P点表示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g(最大溶解质量),因此完全溶解a g A物质最少需100g水;(3)KCl的溶质粒子是K+和Cl-;答案:(1)C﹥B﹥A C (2)100 (3) K+、Cl-点拨: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必须记住这个性质.【例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2-12(1)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2)t2℃时,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填一种);(3)小明同学欲在t1℃时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A溶液,你认为他能否成功? .解析:(1)由图可知,t1℃时A和C溶解度相同,都小于B的溶解度,所以溶解度最大的是B;(2)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故可采用降温、增加溶剂变饱和溶液为不饱和溶液;(3)t1℃时A的溶解度是25g,它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25%,因此不能成功;答案:(1)B (2)降温(或加水)(3)不能成功点拨:溶质质量分数的数值一定小于溶解度,这是因为分母增加了溶质的质量.【例5】右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13请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含义是 .(2)t2℃时,把2.4 g甲固体放入10 mL水中(水的密度约为1g/cm3),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3)t2℃时,在90 g10%的乙溶液中加入15 g乙固体,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解析:(1)由图可知,P点表示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5g,2.4 g固体完全溶解于10g水,所以溶液质量为12.4g;(3)t2℃时乙的溶解度为25g,90 g乙溶液中溶剂为81g,溶质为9g,再加入15g溶质,共24g,达到饱和需溶剂96g,所以为饱和溶液,有剩余固体未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100%125=20%;答案:(1)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或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12.4 (3)20%(或0.2)点拨:分析质量变化后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必须考虑溶液是否饱和,固体有无剩余;【例6】NaNO3、NaCl、X (不含结晶水)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图2-14(1) t1℃时,NaNO3、NaCl、X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2) 如图二,往试管中滴加适量36%的醋酸,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反应(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完全后,发现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NaNO3、NaCl、X三种物质中的 ;(3) 分别将NaNO3、NaCl、X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是 .解析: (1)由图可知,t1℃时,NaCl和X的溶解度相等,NaNO3的溶解度最大;(2)铵盐溶解时都是吸热,因此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由于吸热溶液降温,而X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X一定不会析出;(3)降温后NaNO3和NaCl溶液还是饱和溶液,但有NaNO3和NaCl晶体析出;X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变; 又由于t1℃时NaCl和X溶解度相同,因此NaCl质量分数大于X, NaNO3溶解度大于NaCl,所以NaNO3质量分数大于NaCl的质量分数;答案:(1)NaNO3>NaCl=X (2) 吸热;X (3) NaNO3%>NaCl%>X%(或NaNO3>NaCl>X)点拨:溶解度受温度正影响的溶质降温后质量分数减小,溶解度受温度负影响的溶质降温后质量分数不变. 【例7】右图为a、b、c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2-15①t1℃时,5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 g.②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物质序号)③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 (填写物质序号).解析:①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g,故5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2.5g;②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最大,c的溶解度最小;③t1℃时a、b物质溶解度相同,质量分数相等;升温后,a、b溶液变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但100g水中溶质质量仍高于a和b,所以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答案:①12.5 ② a﹥b﹥c ③a=b﹤c点拨:溶解度受温度正影响的物质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受温度负影响的物质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例8】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图2-16①甲图中R物质在室温(20℃)时的饱和状态为D点,40℃时的饱和状态为A点,现将甲图中的R溶液从A状态变到B状态,请设计并简述两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途径:a . 、b . ;c .A 状态由两种不同途径变到B 状态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 (填“是” 或“否”).②乙图是表示M 、N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向50g M 、80g N 固体中各加入150g 水,并加热至完全溶解,同时各蒸发掉50g 水,冷却至t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a .只有N 析出晶体;b .M 、N 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只有M 析出晶体:d .M 、N 均有晶体析出:e .M 、N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解析:①B 状态表示温度为60°C 时每100g 溶剂中溶质质量为S 1g 的不饱和溶液.从A 到B,可以先稀释到C 状态,再升温到B 状态,也可以先降温到20°C 的D 状态,再过滤升温到60°C;两种不同途径形成的B 状态都表示100g 溶剂有S 1g 溶质,因此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②t ℃时M 、N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均为40%,根据公式:=100%+ 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质的溶解度,可求得二者的溶解度均为66.7g,因此80g N 物质有析出形成饱和溶液,50g M 形成不饱和溶液,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注意:纵坐标是溶质质量分数,并非溶解度;)答案:①a .可先将R 溶液从A 状态稀释到C 状态,再将温度升高到60℃;b .可先将A 状态的R 溶液温度降低到20℃,过滤后再将滤液温度升高到60℃:c.是②a e点拨:不同溶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那么它们的溶解度也相等.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小于溶质的溶解度.本节强化练习1、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4所示.图2-17①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②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③t2℃时A的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人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④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1、解析:①由图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②增加溶剂可使任何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可增加溶剂;③未溶解的物质不算溶质,不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t2℃时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2.5g,20g的A物质有7.5g没有溶解,因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5100%=20%5012.5⨯+;④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因此分离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法;答案:①A﹤B ②增加溶剂(或加水) ③20% ④降温结晶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18(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填“>”、“<”或“=”).(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下同)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4)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________________.A.酒精灯 B .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F.量筒 G 胶头滴管2、解析:(1)由图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甲物质需要的溶剂少于乙物质,故乙的溶液质量较大;(3)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降温、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故溶剂的质量不一定变小,排除A;降温时溶解度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排除C;蒸发溶剂时溶液的质量会变小,排除D;不同物质的溶解不受影响;所以B、C选项正确;(4)配制溶液需要用到药匙(取放固体药品)、玻璃棒(搅拌)、量筒、胶头滴管(量取溶剂),所以应选BCFG; 答案:(1)t1 (2)< (3)B E (4)BCFG3、如图为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水的密度约为1g/cm3).图2-19(1)2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以下实验中:10mL水x y z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2)若使NaCl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3)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然后过滤、洗涤、干燥.3、解析:(1)由图可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从20℃到50℃,KNO3的溶解度和温度呈正比例关系,温度每差10℃,溶解度就相差(85.5-31.6)÷3<18,所以30℃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50g,可知10g水30°C可溶解KNO3略小于5g,又知50°C时可溶解KNO38.55g,所以只有y溶液为饱和溶液;(2)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可用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至饱和溶液;(3)提纯步骤包括加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答案:(1) 31.6 y(2) 蒸发溶剂至饱和或加氯化钠固体至不再溶解(3) 蒸发浓缩降温结晶4、下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图2-20(1)对A物质来说,a点的意义是 .(2)将t1℃140g A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可用图上的点表示,此时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然后再加入A物质40g,可用曲线上的点表示.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若将d点温度下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物质.4、解析:(1)a点表示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即每100克水溶解40g A物质达到饱和;(2)升温至t2℃时,溶质质量不变,但变成不饱和溶液,对应图上的b点;再加入40g A物质,溶质质量为80g,对应图上的c点,变为饱和溶液;t2℃时A的溶解度最大,C的溶解度最小,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所以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3)降温至t1℃,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变不饱和溶液,故没有晶体析出,选C;答案:⑴ t1℃时每100克水溶解40g A物质达到饱和⑵ b 不饱和 c A>B>C ⑶ C5、下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21(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3)t2℃时,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 g物质;(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5、解析:(1)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温度在0°C- t1℃范围内,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c物质的溶解度,温度在t1℃时,二者相同,温度大于t1℃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的溶解度;(3)t2℃时a的溶解度为50g,所以50g水至少需要25g溶质才能形成饱和溶液;(4)升温后,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a和b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和b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答案:(1)减小 (2)大于t1℃ (3)25 (4)a、b6、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22(1)从图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答出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0℃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6、解析:(1)从溶解度曲线可知,a、b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0℃时,二者溶解度相同,均为40g;a 的溶解度先低于b,再高于b;(2) 40℃时a物质溶解度为60g,100g溶剂对应60溶质,所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60:100=3:5;答案:(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0℃以上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30℃以下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小;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只要合理即可);(2) 3:57、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①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2-23Ⅰ.2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乙的溶解度.Ⅱ.40℃时,乙和丙__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Ⅲ.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请填写下表.烧杯中的溶质烧杯中固体的变化甲__________________乙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丙__________________②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Ⅰ.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见,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_________.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Ⅱ.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________(填编号).图2-24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7、解析:①Ⅰ.由图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Ⅱ.40℃时乙和丙溶解度相同,所以二者能形成质量分数相等的饱和溶液;Ⅲ.升温后,甲溶解度增大,且增加量大于乙,所以烧杯内固体物质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溶解;丙溶解度降低,析出晶体,烧杯内固体物质增加;②Ⅰ.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打开瓶子,瓶内气压降低,逸出气泡,故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小,可加压或降温增加气体的溶解度;Ⅱ.由图可知,同一压强条件下,t1时的气体溶解度大于t2的气体溶解度,所以t1<t2,答案:①<能烧杯中的溶质烧杯中固体的变化甲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乙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丙固体逐渐增加②小降温(或加压)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gt/℃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 A物质在t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4g 。

2、线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 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 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gt/℃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升高温度,可使a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将相同质量的a 、b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t 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ﻩB.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ﻭC.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a、b 都属于易溶物质6.t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N ),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50- 40- 30- 20- 10-甲乙温度/℃t 1t 2 0溶解度/g确的是A.t 2℃时,得到M的饱和溶液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C.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N的不饱和溶液 D .温度降低到t1℃时,M 、N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7.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a 、b 、c 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B.t 2℃时30g 物质a 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 溶液C.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b>a=cD. 若a 中混有少量c,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8.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B .分别将t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C .要从含有少量a 的b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 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 晶的方法D .在t 2℃时,用a 、b 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9.右图所示曲线a 、b 、c 分别代表A 、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 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 >C >AB.t2℃时,A 和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C.t 3℃时,在100g 水里分别加入三种物质各mg ,只有b 能形成饱和溶液D.从混有少量C 的A 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 ,最适宜用蒸发溶剂的方法1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的溶解度一定小于a 的溶解度B.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通过降低温度可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a 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11.有关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 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 1℃,a 有晶体析出,b无晶体析出 温度/℃t 1t 2ba溶解度 \ g甲乙溶解度 g0 t 1 t 2 温度/℃30 50 20 4010D.t 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12.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现有t 1℃时的a、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溶液为饱和溶液 B .a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C.c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 .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13.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50℃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50g ,分别加人100g 水中,使之充分溶解。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混合物在20℃时,甲和乙形成溶液的质量相等 B.在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C.温度高于50℃时,甲和乙形成的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分别降温至20℃,溶液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相等14、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任何温度下,a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a 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 的大C .t 1 ℃至t 2 ℃之间b曲线以下区域为a 、b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对于a 与b 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B.t 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 2℃时,在100 g 水中放入60 g 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D.t 2℃时, 分别在100 g 水中各溶解20 g 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16.根据右图A、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温度从t2℃降到t 1℃时三种物质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A>B>C B.t 2℃时A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C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C .A 物质中混有C 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D.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17、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B .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溶 解 度 g0 t 1 t 2 温度/℃ab c氯化铵溶解度/g 405060硫酸钠C .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D.把40℃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18.右图表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升高温度可使A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C .t3℃时,在100g 水中溶解60gA 能形成饱和溶液 D.t 2℃时,A 和B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19、右图中M、N 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 点表示M 、N 二种物质在t 1℃时均达到饱和B.M 、N 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 C.同处A点的相同质量的M、N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后,剩余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D.0℃时,M 、N 具有相同的溶解度2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 B .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C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 .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饱和溶液2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B.t ℃时,等质量的A、B 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C .当温度大于t ℃时,A 溶液一定比B 溶液浓D .B 中含有少量A 时,用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中的A22.右图是A、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