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引言《齐桓晋文之事》是文学经典《左传》中的一篇,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这篇文章凝结了周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精华,揭示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和成功经验,对于今天我们认识历史、了解文化,思考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试着构思一篇优秀学案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齐桓晋文之事》。

一、学科背景《齐桓晋文之事》虽然是经史类文学作品,但它包括了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对于现代高中学生而言,这篇文章关注的政治智慧和社会发展理念,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从而更好地领会政治与文化对现实问题的影响。

二、阅读目标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1.阅读《齐桓晋文之事》,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和成功经验;2.分析这些策略的本质特征、实现途径和效果;3.提出自己对这些策略的看法,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三、学习重点1.阅读理解: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2.思维分析:运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综合思维方法,探究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和成功经验的本质特征、实现途径和效果。

3.写作表达:结合现实问题,提出自己对齐桓公和晋文公治国策略的评价和分析。

四、学习活动1.预习阅读:让学生先通读《齐桓晋文之事》,了解文本的大致情况。

然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第一印象?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2.交流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课本中的提问(如下所示),并针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和分析,互相交流和补充意见。

问题:a.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哪两位君主?b. 齐桓公和晋文公治理国家的策略是什么?c. 这两位君主所采取的策略有哪些显著的成效?d. 为什么这些策略被称为“法家”策略,又被称为“礼法合一”的策略?e. 这些策略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和借鉴价值?3.深入研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老师选定的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时数二时学习过程:一、关于孟子:、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胡龁觳觫衅不识有诸褊小忖度舆薪挟太山挟菜便嬖莅商贾赴愬惛放辟赡衣帛彘豚庠序畜养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3.独何与4.为长者折枝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6.盖亦反其本矣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0.是罔民也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无伤也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不能进于是矣4.然后从而刑之5.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6.凶年免于死亡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2.是心足以王矣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5.欲辟土地,朝秦楚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谨庠序之教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五.解释下列实词含义.1.保民而王2.若无罪而就死地3.以羊易之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挟太山以超北海6.莅中国而抚四夷7.犹缘木求鱼也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1俯足以畜妻子12.然后驱而之善13.故民之从之也轻14.奚暇治礼义哉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6.申之以孝悌之义六.解释下列虚词含义.1.然则废衅钟与2.诚有百姓者3.即不忍其觳觫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6.物皆然,心为甚(若是其甚与)7.夫我乃行之8.抑王兴甲兵七、一词多义。

1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2. 其:齐集有其一其若是,孰能御之其皆出于此乎3. 若: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以若所为若毒之乎4. 殆:殆有甚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5. 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明:.举头望明月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治民之产明足以察秋毫之末7.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失道者寡助.任重道远八..翻译下列句子.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5、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8、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畜妻子。

㈡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权,然后知轻重危士臣朝秦楚小固不可以敌大从而刑之㈢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是乃仁术也(2)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3)是诚不能也(4)构怨于诸侯(5)是罔民也(6)将以衅钟(7)将以求吾所大欲也㈣一词多义1、诸①不识有诸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2、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②若无罪而就死地③王若因其无罪而就死地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⑤若是其甚与三、梳理本课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宾语前置:1、类型:例句:2、类型:例句:3、类型:例句:一、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评论2、糊涂3、怜悯4、常,长久5、连词,表修饰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由于切合本意而感到心动8、往,走向9、规定,侍奉㈡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远:形作动远离权:名作动用秤称轻重危:使动,使……受到危害朝:使动,使……朝见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刑:名作动,处罚,惩治㈢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判断(2)介宾短语后置(3)判断(4)介宾短语后置(5)判断(6)省略(7)省略㈣一词多义1、诸①兼词,之乎②兼词,之于2、若:①像②这样③如果④这样⑤像三、总结本课中出现的宾语前置句,结合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一、背景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两位伟大君主,他们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齐桓公和晋文公开创了天子之道,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仁君”。

他们的治国思想和领导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学习目标通过学习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和领导方法,了解古代君主的儒家思想和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学习内容1. 齐桓公的治国策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

他认为,君主要取得民心,就必须实行仁政,关注人民的生活。

因此,他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取消苛捐杂税,推行土地制度等,使齐国的经济和民生得到了发展。

在外交上,齐桓公主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认为君主要听从各方面意见,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他也注重孔子的教育思想,提拔贤能,面护天下英才,并将之招揽归来,这些人成为了齐国的重要手下,促进了齐国的繁荣与发展。

2. 晋文公的领导方式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

他认为,君主要有德行,才能取信于民。

因此,晋文公崇尚儒家之道,重视仁爱、诚信等人情德性,平衡各地利益,维护公正和团结,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晋文公也注重军事实力,加强国防,发展经济,积累人才,不断扩张国土。

他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使晋国成为了五霸之一,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习重点•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背景和治国理念;•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核心政策,如土地制度、税收改革等;•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和军事实践;•学习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思维。

五、学习方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讨论和辩论,探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和领导方式的优点和缺陷;•参观相关的历史遗迹,如齐国故都临淄城、晋阳故城等。

六、学习评价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策略和领导方式,从中获得启示和启发,掌握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
第7课齐桓晋文之事
问题导学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
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
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文法导析
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丰沛。

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

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面对当
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孟子名言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刚烈的东西,他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

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

“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浩然正气。

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文本图解
《齐桓晋文之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制民之产(物质)施行教育(精神)保民而王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

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

2.提示: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3.提示: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怀有“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内容,旁敲侧击地点出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齐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自主探究】
提示: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之;再次,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可分为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等几种方法。

运用时应注意:
1.以小见大,就近设喻。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

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
目的。

如《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就是以大家所熟悉的“鱼和熊掌”来喻指“生与义”。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

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

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如将“谅解”喻为“春风”,是从“谅解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证的。

3.可一连用多个比喻来说理。

如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中,第一节就分别把理想喻为“石”“火”“灯”“路”,通过一连串的博喻,准确有力地论证了理想的重要性。

4.运用比喻论证时,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如将“读书的过程”喻为“吃饭”,那么就要分析,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细嚼慢咽,是将书中的营养一点点吸收进自己的体内,让它变成自己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范例展示
双赢才能共辉煌。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叶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

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提示:“忧与乐”“胸怀”“理想”“面对挫折”“思想的魅力”
(2)提示:“尊老爱幼”“孝”“亲情”“人间真爱”“感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