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精彩对话。

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一、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争不断,都想通过富国强兵来称霸天下。

齐宣王也有称霸之心,于是孟子便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主要人物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仁政”,强调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2、齐宣王齐国国君,有称霸的野心,但在孟子的引导下,对齐国的治理理念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转变。

三、重点字词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秋毫之末”指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舆薪”指整车的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中“老”“幼”都是动词,分别指尊敬、爱护。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中“权”指用秤称;“度”指用尺子量。

四、文章主旨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巧妙地引导齐宣王认识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他指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称霸天下。

五、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用举重物和见细微来比喻齐宣王有能力行仁政却不行。

2、对比论证通过“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对比,说明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3、举例论证孟子以“缘木求鱼”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用武力称霸天下是行不通的。

六、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1、保民而王孟子认为,只有让百姓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王道。

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2、制民之产给百姓分配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糊口,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3、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百姓的道德和礼仪,提高他们的素质。

七、对话技巧1、因势利导孟子根据齐宣王的兴趣和关注点,逐步引导他思考仁政的问题,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语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三:一词多义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④任重道远(路,道路)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四: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梳理文章 知识点整理 作业布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梳理文章 知识点整理 作业布置-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梳理+知识点整理+作业布置文言梳理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使动,使……听闻)乎?”2.孟子对.(回答)曰:“仲尼之徒.(一类人)无道.(说,讲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不..(没有流传)焉,臣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也。

无以得已,“以”通“已”),则王.wàng(名→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3.曰:“德何如..(如何,怎么样),则可以王.(名→动,称王)矣?”4.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代词,没有谁)之能御.(抵抗)也。

”5.曰:“若.(如,好像)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者,可以保民乎哉?”6.曰:“可。

”7.曰:“何由..(从何处,怎能)知吾可也?”译文: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8.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到……去)?’对曰:‘将以.(介词,用,拿)衅.xìn钟.(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这样)无罪而.(连词,表转折,却)就.(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介词,用,拿)羊易.(交换,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9.曰:“有之。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齐恒文之事章原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齐恒文之事章原文重点字词及翻译

齐恒文之事章原文重点字词及翻译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
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