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曲线(offer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里专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商品表示)低于另一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说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的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利缺陷:不具有普遍性2.比较优势模型下,均衡的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3.如何分析比较优势下自由贸易的贸易利得?9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1)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到达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2) 贫民劳动论(the pauper labor argument)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3) 剥削(exploitation)若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5.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对工资是如何确定的?(不考)6.专业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不会原因:①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导致一些非贸易品)7.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原因*意义:更全面的解释了国贸基础,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贸提供了理论依据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惟一表现形式;什么是财富?(2)货币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财富来源?(3)国内的商业活动只能改变私人的财富占有量,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国际贸易并保持出超地位才会增加一国的财富。
如何增加一国财富?(4)政府应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通过鼓励出口(补贴)和限制进口(关税)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保证手段?总体来看,重商主义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财富问题,国际贸易只是增加财富的一种途径。
2、提供曲线与一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提供曲线(offer curves)是指一条需求与供给相结合从而对国际贸易发生作用的曲线,它表明一国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出口商品的数量。
提供曲线与贸易均衡分析A、B两国的提供曲线分别为OA和OB曲线。
当国际交换比率为OT0时,A国出口X商品量为X0进口Y商品量为Y0,贸易均衡。
国际交换比率变为T1时:X商品供小于求;Y商品供过于求。
供求变化: X商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Y商品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相对价格变化:X商品上升;Y商品下降。
交换比率变化:单位X商品交换Y商品量增加。
结果: T1向T0回归,直至与T0重合,贸易再次均衡。
3、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概念都是要素禀赋论的两个关键的概念。
4、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以及推论斯托尔普和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 Samuelson 1941,以下简称S-S定理)就是从长期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提高,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S-S定理的进一步分析设A国L劳动要素丰裕度较高,根据H-O理论,有:A国出口X产品→X产品相对价格提高根据S-S定理可知:A国L要素(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K要素的(名义或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即:S-S定理推论:国际贸易将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而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水平。
2012《国际经济学》习题1

第1章绪论重点问题: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对象及其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一、单选题1.国际经济学分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A.经济增长B.经济自然增长C.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D.经济发展2.经济发展是()A.经济结构的变革B.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变革C.经济自然增长D.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3.国际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是()A.社会分工B.国际分工C.产业内分工D.产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4.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A.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B.国际分工C.商品跨国界流通D.开放经济5.下列哪个不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内容()A.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B.外汇理论研究C.跨国公司研究D.国内消费水平研究6.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构成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或行为主体是()A.企业B.居民户C.家庭D.国家7.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二、判断题1.经济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关。
()2.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国际资源配置、国际经济福利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3.一般而言,国际经济运行中,经济调节手段能够贯彻得比较彻底。
()4.经济产出与经济要素在国际间可以流动但却不能自由流动。
()5.个体、企业和国家的跨国经济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经济。
()6.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7.国际经济中不存在公平和效率问题。
()8.无论国际经济的经济主体还是国内经济的经济主体,其运行的主要基础是市场。
()9.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相同的起因和特征,彼此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10.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的延伸。
()三、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点问题: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及其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一、单选题1.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3.如果一个阿根廷工人能生产3蒲式耳小麦或1辆汽车,而一个巴西工人能生产4蒲式耳小麦或2辆汽车,则()A.巴西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阿根廷没有比较优势B.阿根廷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巴西没有比较优势C.巴西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阿根廷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D.巴西在小麦和汽车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阿根廷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4.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的政策经验,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条件是()A.制造大量出口顺差B.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进口商品而不是在国内生产C.本国比贸易伙伴强大D.本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具备绝对效率优势5.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6.在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7.已知A国生产1单位的X和Y商品分别耗费3和5个单位的劳动,要使两国都具有绝对优势,则B国生产1单位的X和Y商品分别耗费多少单位的劳动:()A.1,6B.2,4C.3,4D.4,7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的是()A.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B.要素是完全流动的C.要素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D.收入分配不受贸易影响二、判断题1.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弯曲的而不是直线。
国际经济学第10版第4章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

开展贸易后,X的相对价格将介于P1和P3之间,前提是两国都是大国(可以决定价格)。当价格高于P1时,国家1将提供(生产)超过其需求(消费)数量的X,并将多出的部分出口。在低于P3的价格下,国家2对于X的需求将超过自身能够提供的数量,因此需要进口。A图显示了在价格水平为P1时,国家1对商品X的供给数量正好等于需求,因此国家1不出口X,这样就得出B图中的A*点。
我们也可以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来说明两个国家的均衡,如图4.6。这样可以说明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的关系。图4.6中的S表示国家1对于商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D表示国家2对于X的进口需求曲线。
图4.6 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和局部均衡分析Px/Py S 过度供给1·1/2 R’ R1 E½ H H’ D 过度需求1/4 0 20 40 60 80 100 120 X
图4.5中的提供曲线是图4.3和图4.4中得到的国家1和国家2的提供曲线。它们相交于E点,均衡点相对价格为Px/Py=PB=1。在这里,国家1用60X交换60Y,而国家2正好用60Y交换60X。这样,贸易就达到了均衡。其他任何Px/Py比率都不能使贸易达到均衡。如PF=1/2时,国家1愿意出口40X(H点),低于国家2在这个价格下愿意进口的数量
对于商品Y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国家2出口,国家1进口。案例研究4.1 石油的需求、供给和国际价格案例研究4.2 美国出口对进口的相对价格指数(贸易条件)
表4.1 石油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
1972-2008年(美元/桶)
年度
1972
1973
1974
1பைடு நூலகம்78
1979
1980
1985
名义价格实际价格
2.892.89
也可以认为,它反映了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以及相对商品价格中推导出(更严格的推导在附录中给出)。B 国家1的提供曲线的推导和形状在图4.3的左图中,国家1最初处于非贸易状态(自给自足)。
国际经济答案

国际经济一、名词解释题1、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 —O模型。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
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2、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因此,国家之间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
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4、要素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满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设前提下,由于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最终会造成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
5、斯多尔铂-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在两国均不可能实现完全专业化的前提下,贸易使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这会使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
6、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
7、什么叫WTO,构成和作用:即世界贸易组织定义: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提供曲线与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
贸易利益全部为甲国所得。
O
下图表示乙国贸易条件改善的趋势。
乙国相对价格
甲国相对价格
上图
C
当一国贸易条件改善时,另一国
V
相对恶化。只有在贸易均衡条件下,
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正常进行。
O
乙国相对价格
甲国相对价格
下图
C
国际经济学 甲国相对价格
主讲教师:张文科
2-4 提供曲线与相互需求原理
1.提供曲线 2.相互需求原理 3.互利贸易区 4.贸易条件改善
线、供应条件曲线,或马歇尔曲线。下图为两个贸 易伙伴国的提供曲线。在两国模型中,双方的供给 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因而是相互需求曲线,或称 供应条件曲线。由马歇尔1879年提出。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2-4 提供曲线与相互需求原理
图中弧线表示提供曲线,直线表示贸易条件及其 变化。左图为甲国贸易条件改善示意,右图为乙国贸 易条件改善示意。其原理推导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成本理论和约翰 .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2-4 提供曲线与相互需求原理
2.相互需求原理
相互需求原理是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的发展。 李嘉图主要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了国际贸
易产生的原因和获利源泉,但并没有具体分析 国际交换的比例如何确定和获利的分配。
1848年,约翰 . 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 理》一书中,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 的交换比例与利得分配问题,从而完善了李嘉 图的成本优势理论。
本讲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
本讲基本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2.一般均衡分析 3. 综合比较动态分析
主讲教师:张文科
2-4 提供曲线与相互需求原理
第4章01 供给、需求、提供曲线

三、均衡相对商品价格与贸易的一 般均衡分析
•
贸易在 均衡。
PB =
PB´=1出处
• 任何其他的 Px/Py, 都不 是均衡价格。
• 如何理解相互需求?E点 均衡的含义?均衡的形 成机制?PB=1 对贸易 平衡有何意义?
图: 4.5 贸易均衡相对价格
• 如果PF=1/2, 对X的供给 和需求有何影响?(A国 和B国),贸易该如何实 现均衡?
2. 贸易条件的说明
• 假定2X2模型下,A国只出口X,进口Y,则,A国的 贸易条件=Px/Py;如果A国出口和进口多种商品,则 Px为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y为其进口价格指数; 相对应的,B国的贸易条件是 Py/Px。
• 贸易条件的改善与恶化: 如果A国的贸易条件由100上升到120,意味着A国的A
• 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无差异曲线图以及可以发生贸易的假 设的相对商品价格中轻易地推导出。
2. 提供曲线的推导-A国
问题: 从A国的提供曲线的形状是否可以看出A国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A国的提供曲线凸向X轴?
2.提供曲线的推导-B国
问题: 从B国的提供曲线的形状是否可以看出B国的比较优势? 为什么B国的提供曲线凸向Y轴?
• 国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 形成的?
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的几何说明
二、提供曲线(offer curve )
1. 提供曲线的起源与定义
• 一国的提供曲线,也称为相互需求曲线, 表示的是在不同的相对商品价格水平上, 一国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的轨迹。
• 提供曲线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 艾其沃斯提出来的。
Asia Middle East Western Hemisphe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供曲线推导
同理,另一国家乙国的提供曲线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推导出来.我们把 它画在上图中,用 OB 表示。
提供曲线表明了在一系列相对价格下,一国家为了换得一定量的Y(或X) 商品所愿意 提供的 X(或Y) 商品的量。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和供给条件 ( 即 生产可能性 ) 所决定的。因而提供曲线既可以看作供给曲线,又可以看作需求曲线。作 为供给曲线,它表明在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如果出口品相 对价格上升,该国就会增加出口品的供给;作为需求曲线,它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 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该国就会增加对这种产品 的进口。于是,国际贸易中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就结合在提供曲线中,因而可以用提供 曲线来分析国际的均衡。
即提供曲线反映的是在不同的国际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国用一定数 量的本国商品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连线。提供曲线反应了两种商 品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动,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 线合成的。 贸易条件(Condition of sales)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 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 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意义在于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若 一国的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即出口价格相对上升, 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恶化。 计算公式: 商品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提供曲线推导
若此时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率 ( 贸易条件 ) 比国内更有利,用Tl表示,则生产移到 P1点,消费移到较高的无差异曲线 I 上的 E 点,其中S,E的 Y 商品进口是以输出数量 为S,P1的 X 商品交换得来的。若此时该国面临更有利的价格比率( 贸易条件 ),用T2 线表示,则 X 商品的输出量将增加到 S2P2 ,而 Y 商品的进口量上升为 S2P2 。有了这 些数据,我们就可以推出提供曲线,如图左边部分,先画出各贸易条件线 T0 、 T1 、 T上,得出点Xl 和 X2 , 它们与原点的距离分别为S1P1 和 S2P2 ;纵轴上的点Y1 和 Y2 则表示进口,其与原点的 距离分别为 S1E1 和 S2E2 。连接进出口的组合点,得到在各个国际价格比率下贸易均衡 点的轨迹 OA ,便是该国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译作供应条件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是 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 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 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 格(交换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