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建筑青岛迎宾馆
青岛迎宾馆导游词

青岛迎宾馆导游词各位团友:大家这几天在青岛可以感受到我们青岛是一座以美丽的海滨和别致的欧式建筑而著称的现代化都市,在这些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中,有一个可以堪称是青岛建筑的一朵奇葩,这就是青岛的迎宾馆,也就是当年的德国总督府,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德国威廉时代的德式建筑,被中外友人赞誉为世界珍贵的建筑“标本”,由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德国乃至欧洲大陆,这种风格的建筑也已无处可寻,所以就更能显出迎宾馆的珍贵价值,国内外众多建筑艺术家都慕名而来,对这完美的艺术赞不绝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有着神秘色彩的建筑。
迎宾馆位于青岛龙山路26号,背依风景如画的信号山公园,与中国海洋大学、基督教堂遥遥相对,地理位置突出,环境优雅。
迎宾馆原是德国驻胶澳总督官邸,故名“总督官邸”,俗称:“提督楼”,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与1905年始建,1908年入住,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总花费50万马克,相当于人民币1.6亿。
好了,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就开始游览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德国古堡式建筑就是青岛的迎宾馆。
我们抬头看看房顶上,可以看到有一个伸出的龙头,这叫诺曼龙头,这种龙头是德国古代战舰上的装饰,在房顶上还有围了一圈铁链,再看一下瓦的颜色是蓝色的,代表了海洋,这样建筑的意思就是说德国人驾驶着战舰通过海洋来占领了青岛。
迎宾馆建筑的材料几乎全是从德国进口的唯一使用的我们青岛的材料就是崂山的特产花岗岩。
我们再看一下门口这个遮雨棚,这是日本人后来修建的。
一进大门在门口有两个瓶,这是出入平安之意。
(左走第一间屋子)现在大家就进入了迎宾馆当中,青岛迎宾馆建成之后是德国第一任总督在此居住,但他只住了很短一段时间就被吊回了德国,回去之后就被当时德国国会给弹劾了,之后在此居住的就是德国的第二任总督。
迎宾馆内所有的房间都有不同之处,这不同之处就是所有的灯具、壁炉和雕花全都不一样,并且这些暖气片全部都是德国原装进口的,已经100多年了现在还可以正常使用,大家再看一下这些墙很厚,厚度是60厘米,为什么这么厚呢?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并且隔音防潮。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迎宾楼看点

青岛迎宾楼(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始建于1905年,位于青岛信号山南麓,依山面海,是当时德国在华的提督官邸,最初被称为'提督楼'。
它是一座典型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的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现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建筑在欧洲本土也极为罕见。
楼的外墙由大块凹凸不平的花岗岩石砌成,威严凝重。
楼高30余米,楼顶四面呈不对称结构,有大理石圆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极富变化,并饰以明丽的红蓝顶色,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精巧纷呈的宫殿。
室内装饰典雅华贵,壁炉镶有鎏光异彩的玉石,一吨重的铜制水晶吊灯华丽气派;1876年德国生产的钢琴世界无几;德制家具、清朝家具精工细雕,其中不乏古玩字画等艺术真品。
庭院内树木蓊郁,绿草如茵,营造出一派欧洲田园风情。
青岛迎宾馆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AAA级旅游景点'。
风雨沧桑近百年,迎宾馆几易其主:曾为德国提督官邸、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青岛市市长官邸、国际俱乐部,1949年解放后成为最早的国宾馆,接待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夏令营;1957年7月至8月间,毛泽东主席及夫人来青下榻。
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省委书记会议等。
此后曾来青下榻的国家元首及国内外贵宾有:越南主席胡志明、阿尔巴尼亚谢胡·巴卢库、澳大利亚希尔、柬浦寨元首西哈努克及夫人及国家领导人陈云、***等。
多部反映伟人生活、欧陆风情的影视作品也曾在此取景。
现迎宾馆正放射出璀璨的光辉,神秘的面纱正等着您来揭开。
每当夜幕低垂,迎宾馆华彩四放,更象是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令人神往。
1.细看楼梯扶手的形状,是按照第一任总督的手握扶手时虎口的形状做的,足以见得总督的要求之高。
2.酒柜柜门的合页处的木纹,由于总督要求高,木纹都尽量能吻合才拼接,合页转轴很近,据说当年里面放枪不希望小孩子轻易打开3.站在一楼大厅口看二楼有个彩色玻璃小窗,看起来像装饰,其实里面有块透明小玻璃,据说后面有个秘密通道,每当外客来访,总督都会透过透明小玻璃头头头看看来客是谁,再决定是否接待,宾客却并不知道这些。
青岛著名老建筑资料

青岛著名老建筑(三)八大关别墅区
•
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 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 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 俄、英、法、德、美、丹麦、 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 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 格。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 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 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 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 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 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 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 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 “八大关”
•
公主楼
• 这座丹麦式的绿色小楼由一座尖塔与不规则斜顶 屋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位于居庸关路16号。
元帅楼
• 山海关17号是一座日本式建筑。解放后, 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 等共和国的元帅曾在此休养,因而被称为 “元帅楼”
花石楼
• 花石楼 ,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 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 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 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 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 石楼”。
•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 号建于上世纪初的 这座住宅楼最初的 住户有人考证是德 国总督的副官,所 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 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 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一直为检 察院办公地点。现 为青岛市交通稽查 支队所在地。
• 常州路25号初名“欧人监狱”。其始建于 1900年,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各种建 筑20余栋,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 建筑群,也是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的历 史见证。此监狱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 到1996年。现为海滩古堡酒店。
这座建筑历经沧桑百年,曾几次易 主。1914年11月日德交战,驻青岛 德军战败离开,此处成为日本历任 驻青岛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 12月我国收回主权,此处为胶澳商 埠督总办官邸,后为国民党历任青 岛市长的官邸。1932年沈鸿烈任市 长后,不再入住此处,这儿仅作为 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此处正式命 名为“迎宾馆”;1938年--1945年 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此处为“国 际俱乐部”,日军投降后,又改回 “迎宾馆”。
青岛百年德式建筑

自动播放;背景音乐《腾格尔-我热恋的故乡》青岛八大关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待街道(山海关、嘉峪关、武胜关、宁武关、居庸关、韶关、紫荆关、正阳关),故称“八大关‘,实另有函谷关、临淮关两街。
八大关内的建筑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是中外闻名的度假疗养胜地和风景游览区。
百年来,国内许多政治家、名人到过这里,为八大关增添了许多迷人色彩,留下许多名人轶闻。
青岛的老照片青岛历史上遗留下20多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欧陆风韵的城市风貌。
中山路、湖北路路口的旧照片中山路、湖北路路口右边是水师饭店,主体尚存,细节变动很大,左边露出的半个塔楼是中山路邮电局,我上高中的时候还在,经常去临中山路一面那个大窗户买杂志,印象很深刻。
后来拆除盖了百盛.中山路、湖南路路口的旧照片中山路、湖南路路口和很多德式建筑一样,这座建筑上精致的塔楼也没了,据记载是被日本人拆掉的象海信金座这样“欧陆风情”的粗制滥造在青岛越来越多了为青岛历史上较优秀的办公类建筑,位于中山路216号,建于1914至1922年间,原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
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
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
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青岛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
是八大关别墅区最美的建筑之一。
龙口路上的老房子八大关别墅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帄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
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青岛的标志性建筑

青岛的标志性建筑青岛,这座位于山东半岛的城市,以其迷人的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除了青岛啤酒和美丽的海滩,这座城市还有许多标志性建筑,象征着其繁荣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向您介绍一些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带您一起探索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迎宾馆”。
这座建筑位于石老人公园附近,是青岛最早的欧式建筑之一。
迎宾馆建于1893年,是当时德国殖民者的行宫。
这座建筑拥有独特的德国建筑风格,其外墙由青岛当地的花岗石砌成。
迎宾馆的立面上还镶嵌着德国的历史人物雕像,如浮雕凯撒大帝和歌德等。
迎宾馆的精美外观和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青岛重要的旅游景点。
除了迎宾馆,青岛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八大关”。
八大关是指青岛的八条历史名街,因其位于青岛何厚桑旧居周围而得名。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德国风格建筑的特点。
这些建筑精美而独特,保存完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沿着八大关散步,人们可以欣赏到青岛独特的历史风貌,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融合。
青岛另一座著名的建筑是“崂山”。
崂山是青岛的象征,被誉为“东方瑞士”。
这座山位于青岛市区以东,海拔约为1133米,是青岛市最高的山。
崂山以其险峻的山峰和独特的自然美景而闻名,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
此外,崂山还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碧霞湖、太清宫等。
登上崂山,人们可以俯瞰整个青岛市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青岛的著名建筑之一还包括“青岛大剧院”。
这座建筑位于山东路上,是一座现代化的艺术殿堂。
青岛大剧院建于2008年,占地面积达5.2万平方米。
建筑外观灵感来自石老人,呈现出船帆状的设计。
这座建筑不仅是青岛重要的文化场馆,还是举办国内外大型演出和活动的首选地点。
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音乐会、舞台剧和芭蕾舞等精彩演出。
除了上述建筑,青岛还有许多其他标志性建筑,如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岛奥帆中心等。
这些建筑都是青岛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与先进性。
青岛迎宾馆:有故事的经典建筑

青岛迎宾馆:有故事的经典建筑作者:王欣来源:《走向世界》2009年第08期在青岛,精美的欧陆建筑很多,但像青岛迎宾馆这样,完美融合艺术美感、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却不多见。
作为青岛欧陆建筑的翘楚,青岛迎宾馆从来不缺少它的膜拜者和欣赏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建筑师、艺术家无不被它的奢华、精致和宏伟气势所震慑。
这座曾经作为德总督官邸的古堡式建筑,因具有欧洲皇家的风范显得古老而华丽,这种结合了德国威廉时代的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建筑处理手法的建筑,就是在欧洲大陆也极其少见。
穿过一段法国梧桐树荫下缓坡,终于来到迎宾馆位于信号山南麓的门前,透过铁门望去,迎宾馆在行道树的尽头若隐若现。
枝叶扶疏的行道树彷佛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意遮掩着院内的“秘密”,不由地让人加快了探求“真相”的脚步。
豁然间,圆形的喷水池出现在眼前,如一朵清晨睡醒的莲花,让人感到心怡爽朗,而其身后,矗立着百年的宏伟建筑——青岛迎宾馆。
精湛工艺造就建筑经典虽然走进大门只需迈上8级台阶,但这里却有一个用铁皮制成的巨大雨棚,就连支撑雨棚的“腿”也做到了功能性、观赏性的兼顾——石柱和铁柱巧妙结合,单是一个雨棚就能让人领略建筑的“讲究”。
青岛迎宾馆最初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为总督建造的官邸,它的第一个主人就是德国总督奥斯卡·冯·托尔帕尔——这位德国胶澳总督一心想要一座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威望的官邸。
这座建筑的建筑师是拉查鲁维茨。
传说,为了选址,奥斯卡·冯·托尔帕尔还专门请来中国的风水先生堪舆,最终在信号山下选定这块龙兴之地。
这座据说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建造的官邸,其平面设计图收藏在德国国家档案馆中。
这座风格独特、气势雄伟的建筑,共分3层(局部4层),混合了石、钢、砖、木等材料,总高度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其工艺要求极为苛刻,前后有4家青岛公司承接施工,都因技术要求太高而被淘汰。
据说,当时的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等,只要德国监工在接缝上能插上刮胡刀片就算不合格,要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至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整个建筑内没有一处木结构因质量问题出现裂缝和变形;而运自德国克虏伯公司的钢材在饱经百年风雨之后仍没有生锈,让许多建筑学家感到惊奇;那些特别烧制的砖瓦来自捷成洋行的窑厂,立面则由优质崂山花岗石砌筑。
青岛最值得看的六大老建筑

青岛最值得看的六大老建筑青岛最值得看的六大老建筑元旦去青岛哪些地方游玩呢?众所周知,青岛是一个空气很好,生活节奏比较慢的滨海城市,其长长的海岸线也别有一番它的魅力。
青岛八大关、花石楼,蒋介石旧居、迎宾馆、德国监狱等这些地方也是值得去看看的。
接下来,店铺就向大家介绍青岛元旦旅游攻略以及青岛最值得看的六大老建筑吧!青岛元旦旅游攻略青岛八大关青岛八大关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
八大关的妙处,不仅是那些别有异国风情的建筑分布于其中,静谧如歌的小路会让你在蜿蜒曲回中忘记尘世与喧嚣。
这里在秋冬两季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花石楼—蒋介石旧居如果说八大关是青岛的经典,那么花石楼则是八大关的精华。
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融合的佳品,将希腊与罗马式风格以及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兼收并蓄,蒋介石、陈毅等曾经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曾经暂居于此,三面临海,登上露台俯瞰青岛的红瓦绿树,怎一个惬意了得!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黄海路18号门票:5.00元开放时间:08:00-18:00迎宾馆—少有的德国建筑如果在青岛时间够多那么建议来这里看一看,迎宾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德式建筑不仅漂亮,保存至今也很难得,据说在德国这样的建筑都已经不多了。
迎宾馆外面像个古堡,内部其实是木质结构的,很有年代感,这也符合它几次易主的沧桑变化。
Ps:迎宾馆旁边可以小爬一下信号山,此山能看青岛城区">老城区的全景,真的非常美!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老城区—洒满怀旧的时光青岛的老街大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德国殖民者的进驻逐渐形成的,装满了欧式建筑,走在恒山路、鱼山路、福山路一带,看似有些破旧的街道,却散发着青岛独有的风韵,而猛然一回头,或许你就与某位名人的旧居插肩而过了。
德国监狱—世界不多见青岛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是一座集古堡式监狱建筑群、司法大队建筑为一体的特色博物馆,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殖民监狱旧址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有一座德式建筑非常有名,那就是现在的“迎宾馆”。
迎宾馆在德国人统治青岛时是德国最高长官“总督”的住所和办公地点,所以那时称“总督府”。
可是青岛人民不服气,认为他不够“总督”资格,只是一个“提督”,故而青岛老百姓叫它为“提督楼”。
我也是人云亦云,一直称它只是“提督楼”,最近去参观后看介绍说原名是“总督府”,1934年后改称“迎宾馆”。
可是查资料,那时也不是叫“总督府”,应该叫“总督官邸”。
因为真正的总督府是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市府东迁前市政府办公所在大楼,也是一座有名有特点的德式建筑。
风雨沧桑百年多,迎宾馆几易其主:曾为德国提督官邸、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青岛市市长官邸、国际俱乐部,1949年解放后成为最早的国宾馆。
迎宾馆在信号山的半山腰,依山面海,地势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那次我们游览小鱼山时也看到了迎宾馆,在游览小鱼山的文章里也提到迎宾馆,也有它的照片。
我第一次进去是在上世纪81年11月14号左右,能确定这日期不是我的记忆力强,是由于那一年11月16日我国女排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那时我是在迎宾馆参加一个新产品鉴定会,会议期间晚饭后在迎宾馆看电视看完中国女排最后与日本女排争夺冠军惊心动魄的那一战,才坐车回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家里,所以印象特别深。
我是81年4月被提拔到局机关,9月底才正式到局机关报到,但家还在遥远的沧口。
10月国家恢复评定工程师,我是文革那一年毕业的,已经工作15年了,所以第一批就批准得到工程师头衔。
我所在的科技科有一项工作是新产品的管理,青岛市市级新产品的鉴定工作由我们负责组织鉴定。
我有了工程师的头衔也就有了参加鉴定会的资格。
当时是油漆厂召开的新产品鉴定会,参加鉴定的来自全国各地。
那次鉴定了好几个产品,会议地点就在现在的迎宾馆。
会期好几天,我也是鉴定会成员之一,是我第一次参加新产品的鉴定。
那时迎宾馆属于青岛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所管理,也就是青岛市市级机关的“招待所”,招待来往客人。
管理所辖管好多地方,包括八大关所有小洋楼(居民住的除外)。
这些地方一般人是不能进去住宿的,要有相当的级别的人才可以。
五十年代,毛主席到青岛就住在迎宾馆,七十年代西哈努克到青岛也住在迎宾馆,还有其他国家领导人到青岛也住在那里。
可见那是青岛市最为高档最为安全的“招待所”了。
历史上的迎宾馆是神秘而高贵的,能进入这里的人莫不有着深厚的背景和崇高的地位。
到七十年代末期,迎宾馆开始对外接待各种会议,所以油漆厂把鉴定会会址定在迎宾馆。
我到青岛后,知道有这地方,但没有机会进去,也没有见过。
所以那次鉴定会是我第一次看到迎宾馆,第一次进入迎宾馆,第一次知道有关迎宾馆的情况。
油漆厂的技术科科长是和我同一年毕业,同一年到青岛的,她给我介绍了迎宾馆的有关情况,在这之前,她到迎宾馆已经好几次了。
就是她告诉我,毛主席在这里住过,在二楼(从外部看是三楼)。
那时开会在一楼,二楼不让上去,但也没有挡住楼梯。
我俩偷偷上去过一次,也没有看到什么,所有房间都锁着。
上去就是为了看看毛主席住在哪一间,实际上她也不知道,只说可能是上楼梯后的第一间。
也就是她告诉我德国总督是如何接待客人的。
她说,有客人求见总督时,客人在楼下会客室呆着,总督在二楼一个突出的由花玻璃镶嵌的窗前看这客人,他认为可以见的才被允许上楼,而客人在会客室是看不见总督的,这是为总督的安全做了充分的考虑。
还讲了其他情况,但就这两条,我记得特别清楚,至今没忘。
今年,又是11月中旬,去了迎宾馆,掐指一算,正好三十年整,时间太快,那时开会的情景好像还在眼前。
现在的迎宾馆已经不是招待所,而成了国家保护单位,三a级旅游景点。
许多外地的旅游团都有参观迎宾馆的项目。
成了旅游景点,青岛的老百姓也能进去了,当然也得花钱进去,门票不菲,我们不到七
十岁,只能享受半价的优待。
现在的迎宾馆景区比三十年前大多了,我记得三十年前,大门离大楼不远,可现在我们进去了大门,买了票走了很远才到大楼跟前。
买票进去后,看到在路边花坛里居然还有开着的月季花,都是栽了没有多久的幼小月季,每一棵细小的枝条上面只有一朵花在微风中摇曳。
看到熟悉的迎宾馆外形,为它一百多岁了依旧风韵不变而赞叹。
迎宾馆外墙由许多大块凹突不平的花岗岩砌成,这些优质石头估计来自崂山。
棕色带点红色大块花岗岩石头,使得迎宾馆不用其他装饰就显出其特有的风味。
青岛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
主楼高4层,附楼高4层,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
一楼的用途相当于半地下室,估计是放杂物和作厨房等的地方,现在也有管理人员的办公室在里面。
从朝西的大门进去后进入的就是二楼,可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楼,所以我前面说,开鉴定会在一楼,实际上就是二楼。
迎宾馆建在信号山半山腰,其前后的地势高低也是不同的,南北地势相差就有一层楼高,也就会有一楼还是二楼的错觉。
参观的地方就是二楼大厅和三楼的房间、走廊。
四楼上不去,一楼没有参观价值。
按习惯,下面文中提到的一楼,就是实际上的二楼。
我们进去时,里面没有游客,进去没有多久就陆续进了好几批旅游团。
有旅游团进入,我们就跟着旅游团听那些导游的解释,几个导游小姐的解释词和引领观看的地方几乎一样,千篇一律。
不过也有好处,第一次没有听清的,可以听后面的导游介绍。
有一些地方,自己看,不会知道,导游讲的好多是没有介绍的。
迎宾馆没有在文革中受到破坏,好多文物得到保护,我们开鉴定会时也是看不到的。
大厅中的铜制水晶吊灯,重达一吨多,也是当时就有的,华丽气派,现在价值连城。
二楼房间里的吊灯,现在也很稀有,也是重要文物。
吊灯是百岁多了,可灯泡却是现代的。
还有两架钢琴,据说是1876年生产的,现在世界上少见。
一架三角琴,琴键是象牙的,在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