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青岛德式建筑及室内风格艺术研究

青岛德式建筑及室内风格艺术研究

青岛德式建筑及室内风格艺术研究作者:王一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0期摘要:青岛作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城市,在我国近现代史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

同时,青岛在德占时期遗留的建筑也对我国建筑史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别具一格的室内建设风格,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青岛德式建筑的风格和种类进行分析,并对迎宾馆室内装饰风格加以阐述。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室内风格艺术引言青岛近现代建筑史的开端是从德式建筑物开始的,并且其也是青岛城市建筑风格的基础。

在我国目前存留的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物,从风格上来看没有德国本土室内设计风格典型,但也具备较强的美学价值,能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青岛德式建筑以及室内风格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青岛德式建筑的风格和种类(一)古典主义风格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使得古希腊罗马文化盛行,在建筑风格方面更加讲究对称性,能够将轴线进行充分的凸显,并且在立面中要体现出严谨的态度,主从关系明确,但是能够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

同时,对于建筑材料的应用要求也十分严格,通常使用花岗石、水刷石面层等耐久牢固的材料,以显示出建筑物的典雅华贵。

此外,在结构方面,强调要充分体现出秩序性,并且对整体上的主从关系要求十分严格。

(二)折衷主义风格此种风格能够将多种建筑风格相结合,没有固定的样式,只是追求形式方面的比例美。

这种折衷的现象在青岛很多德式建筑中都具有充分的体现,其中包括加入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或者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要素相融合等,十分典型的建筑史总督府官邸。

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为木、石、砖的混合体,其平面不对称,窗户窄小、墙身厚重结实,都充分的体现出德国在建筑风格上的现代化风格。

(三)青年风格派在建筑方面,青年风格派主要是将弧线、花朵等图案作为建筑物的正面装饰,排斥在大工业时代中以古板、机械为主的建筑风格,并且强调建筑设计的不确定性,对于建筑装饰强调以节俭为主,并且向自然主义的方向发展,部分建筑物对动植物的纹路和线条进行模拟后,加入到建筑物当中,使建筑物的设计和造型更加多样化。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拥有许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青岛八大关,这一区域保留了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地标。

本文将对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进行探讨。

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毗邻大海,是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

这个区域最早是因德国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殖民统治而建造起来的。

当时,德国人将青岛作为租借地,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入了这片土地。

在青岛八大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德国殖民地建筑,如洋房、别墅等。

首先,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注重细节和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对称性和整齐的排列,建筑外观常常是两层或三层楼高的,采用欧洲建筑的典型风格,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装饰风格等。

墙壁常常使用砖石和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给人一种稳重而又典雅的感觉。

其次,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体现了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建筑价值观。

他们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讲究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德国人也注重绿化和景观的布置,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宜居且美丽的居住区域。

这种注重细节和环境的设计理念至今仍然能够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找到。

此外,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还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

八大关中的一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痕迹,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一些建筑的门前常常有狮子雕像,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在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方面,青岛八大关的保护工作值得称赞。

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青岛市政府加大了对八大关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确保这些建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了八大关的保护工作,例如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进行建筑修缮和开展文化活动。

然而,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青岛是一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青岛的城市建筑特色,以下是对青岛城市建筑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背景青岛的城市建筑景观主要受到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青岛曾作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政府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型的德式建筑,例如八大关、栈桥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德国建筑师所钟爱的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

而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也在青岛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修复德式建筑也成为了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工作。

二、德式建筑的特色1. 保留完好的德国老洋房: 在市区的八大关和栈桥附近,有一批德国老洋房保存较好,是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景点。

这些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色彩鲜艳,立面上有半圆形和拱形窗户,表达出德式建筑的典型特色和浪漫情调。

2. 独特的花园建筑: 德国人非常注重花园和绿化的布局,因此许多德式建筑都有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花园常常有小径、喷泉和雕塑等元素,让人们可以在建筑内外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3.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德式建筑给青岛带来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些建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现代建筑的特色1. 创意设计和高端材料的应用: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青岛的现代建筑设计日趋创意和多样化。

许多建筑采用了玻璃幕墙结构,使得建筑外观光滑通透,内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现代建筑常常选用高端建筑材料,突出建筑的质感和现代感。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青岛的现代建筑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塑造城市形象和特色: 青岛的现代建筑以多功能性和大型建筑为主,例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奥帆中心等。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参观德国建造的青岛德国监狱。

应该说因为监狱建筑的特殊性,德国在青岛的监狱是我见到的最结实的房子。

这所房子从一战以前到现在,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今仍然坚固如初,那些台阶石头直接就是整块的花岗岩,厚重的墙壁和铁门让人们知道这的确不是一间民用设施。

现在看来,那些铁门似乎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开的小窗滑动如初,走廊的铁门还是的滑轨的,至今保持完好,屋子里面还是木地板,可能木地板不是德国时期的木头,不过大概也离解放的时代不远,木质很好。

每层房间数并不多,只是一个三-四层的小楼,窗外就能看到现在的栈桥和海军军事博物馆的军舰。

还有德国式的壁炉,左右各一,这种壁炉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也许欧洲有这样的建筑吧。

能有这样好的取暖设备的监狱实在比当时的很多中国的家居更温暖。

这的确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德国建筑,大概如果不是建筑用途的特殊性,以及后来总是有些政权真正使用这个监狱建筑,也不会保持的这样好。

如此坚固体现出的是两个字:“监狱”,体现的是严重的防范意识,但是似乎有些成本太高。

说到成本,德国人做事的确是不计成本,或者说对成本的付出超出一般想象。

例如青岛,不知道它是否意味能够永久占领青岛?其实德国刚刚把青岛基础建设按照德国方案建立起来,就丧失了,甚至还修建了作用巨大的胶济铁路,以及浮动船坞。

可见对时机把握的并不理想,它不知道它不能守住的,很快就被日本抢走了,那个亚洲第一大浮动船坞虽被沉海底,还是被拖到佐世保港,这个家伙也卯足了日本在二战初期海军傲视苏美海军的底气。

青岛建立起来以后,(过去中国此地的重心在胶州和胶南的灵山卫琅琊台一带)很长时间里青岛的基础设施就不用建设了,而且也不敢更改,因为德国建筑(机械)的坚固程度总是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否则更改的成本承受不了或者总觉得没有必要。

直到后来汽车交通改变太多才开始了较大变化,往东部开辟很多,而胶济铁路进入高铁时代才部分更改了胶济铁路的部分地段和牵引方式。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1898年开始,成为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至1949年,归属于中国,这段时间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为青岛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以欧式建筑风格最为著名,这是因为青岛曾经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因此,青岛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欧洲特色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

德国式建筑以红砖瓦屋顶、尖顶、花窗玻璃、铁艺栏杆、木制窗户等为特点,英国式建筑则以白色石灰石墙、石柱、石雕、拱形门廊、玻璃穹顶等为特点。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城市中随处可见,如八大关、小鱼山、栈桥等地都有德国式建筑,而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等则是英国式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精美,造型独特,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除了欧式建筑外,青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如德国街、中山路等地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物以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传统元素为特点,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青岛本土特色。

在青岛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啤酒文化建筑。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啤酒文化建筑则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代表。

啤酒文化建筑以青岛啤酒为主题,建筑造型和装饰均与啤酒有关,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节主会场、青岛啤酒厂等。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青岛欣赏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岛德国建筑群

青岛德国建筑群
青岛德国建筑群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景点
01 历史背景
03 建筑特点 05 建筑一览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02 分布区域 04 建筑类型
青岛德国建筑群主要分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1897年德国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后, 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周边、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如1905年建的德占 领军提督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四层,正面四角用花岗石砌筑,屋顶系红筒瓦,坡度大,楼 上嵌大时钟。当年德国青岛总督官邸,建于1908年,系德国古堡式建筑。
1913年《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的报道体现了青岛德国建筑的特点:“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 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色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这景色简直像是德国的 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
建筑类型
青岛德国建筑按其类型、使用性质可分为行政性建筑、军事类建筑、公共设施类建筑、经济和文化类建筑、 商业娱乐性建筑等。
分布区域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 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 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 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 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 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 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 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 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
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
1、青岛地理位置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
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这是当时殖民者对青岛新城建筑形式的规定。

所谓“新风格”是指当时德国国内流行的建筑复古主义思潮—“新文艺复兴”和“新罗马风”式样。

这明确反应了德国人在青岛城市建设中的建筑理念,也不可避免的使许多德国建筑的元素移植到了青岛。

由于建筑材料来源不足,使用前期的建筑材料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建筑装饰上也较为简陋,石雕刻装饰也较少,外形较规整。

“新文艺复兴”的建筑在青岛盛行,如:青岛火车站、警察署都具有陡坡屋顶、尖塔等特点。

同时并行的流行样式还有德国“新罗马风”建筑,许多建筑喜用粗花岗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浮雕装饰,建筑又呈现出罗马风的流风遗韵。

青岛的德国总督官邸就具有皇宫雄伟的气势。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派”,当时的青岛优秀或美观的建筑都参杂着新罗马风式样与青年风格派的装饰语法,总督官邸、医药商店、基督教堂等都具有青年风格派的特点。

2.2 青岛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
在青岛,中国人居住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大鲍岛、台东、台西和小港码头北部一带,以住宅和小商店为主。

除鲍岛区外,殖民当局对建筑图样不加限制,所以建造质量以鲍岛区稍好,其他较差。

楼高2-3层,砖木结构,迎门有影壁,内部
有天井和回廊,立柱上有透雕雀替,临街立山多模仿德式建筑的式样,主入口两侧做壁柱,上部高起山花,形成了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里院。

在青岛的德式建筑完全不同于中国建筑,风格和式样是异域的,是全新的,但在建筑局部上,中式青瓦和琉璃瓦常被用作建筑主体的主要材料,如安治泰主教公寓的清水墙和火车站的琉璃瓦屋面,中国的传统龙纹纹样和狮形图案被用在建筑内部梁柱的装饰上,如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门厅里的龙雕石柱、伯恩尼克住宅中近6米的龙纹木梁和要塞工程局内部楼梯上的狮龙栏柱。

中国式的传统四合院与欧洲的公寓式建筑在这里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得以相互借鉴与自然交融。

2.3 青岛德式建筑结构设计
1898—1914年间,德国在青岛的建筑主要为砖石木钢混合结构。

以砖石墙承重,采用木、钢梁楼板结构、木衍架屋顶结构,虽然没有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出现,但在建筑的局部出现了新技术、新材料的结构类型。

德占时期的建筑大量使用了钢材,房屋地下室楼板采用了工字钢梁和混凝土结构。

1910年建成的基督教堂采用了钢衍架屋面结构,1907年建成的总督官邸其室内暖房采用钢架玻璃建造。

3、青岛代表性德式建筑
3.1 总督官邸旧址
原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于1905年10月在信号山南麓正式动工,1907年10月建成。

建筑高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

主体高2层,局部4层,外立面由花岗石砌筑,在用米黄色波浪纹装饰的外墙上开劵式和矩形窗洞,外廊的双体石柱柱头上雕刻橡树叶纹样装饰,顶部采用半木构式装饰。

折坡式屋顶,西南角建有塔楼,特别烧制的砖瓦来自大鲍岛捷成洋行窑厂。

西侧山墙和檐口上有诺曼龙龙头装饰的山墙犹如一艘船。

主入口位于西侧,楼内是一间双层大厅,大厅二楼北墙上方设有一处外挑式内廊,二楼是总督及家眷的住房,三楼为客房可仆人的住房,厨房设在底层。

各房间内的原装灯具样式各不相同。

建筑钢材是克虏伯钢铁公司生产的,暖房的设计一改往日石头建筑的粗大笨重风格,钢和玻璃的构筑使人联想到英国的“水晶宫”。

某些室内设施,至今仍可使用。

该建筑是德国威廉时期“新罗马风”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的结合作品,其装饰奢华精致,为历任德国驻胶澳总督的住宅。

3.2 福音教堂
位于江苏路15号,青岛基督教堂为砖石混合结构,钢木屋顶,建筑面积为1167.18平方米,平面为不规则矩形。

36.47米的中世纪塞堡式绿色盔状塔楼,高耸在建筑的西侧,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塔楼上方为钟楼,悬挂三口铜钟,下部安装一座时钟,只在四棱曲线钟楼的南、北、西三面上安装有钟表盘,塔楼下部转角上高大的花岗石圆锥形扶壁,起到了平衡建筑整体和稳定塔楼的作用,为纪念教堂的落成在塔楼入口内南侧墙面上设与偶一块石碑。

该建筑主体高度17.28米,屋面为红色牛舌瓦,其最具特色的使花岗石在这里的应用,墙面底部的大小不等的花岗石蘑菇石极其夸张的凸出墙面,却又有着严谨规整的深凹嵌缝,檐口和局部转角也使用了粗糙的花岗岩条石和石块。

花岗石以外为米黄色波纹状墙面。

礼拜堂入口位于南侧,有巨大的圆拱吊顶的礼拜堂高11米,面积为429平方米。

这座外观雄壮,内堂宽敞的教堂建筑为德国青年风格派风格,是德占青岛时期建筑精品。

3.3 总督官署旧址
早在1898年9月公布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方案中,总督山南麓这片山势平缓的坡地,就已经被预留用于建造政府的办公大楼。

官署大楼与1904年7月开工,1906年1月落成投入使用,这幢宏伟的建筑建成伊始便于相隔的两个小街区、滨海区以及今青岛路组成了直通大海的连续景观。

大楼的建筑平面中轴对称,成“凹”字形,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主体高四层,约20米,底层为半地下形式。

主立面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段式,以砖石木结构为主,局部为钢梁混凝土。

外墙为花岗石砌筑。

底层和顶层为每开间三扇的小窗,二、三层为连通式拱形大窗和劵柱式外廊及爱奥尼方壁柱、屋顶为梯形折坡状并覆以半圆式红陶瓦和弧形屋面窗。

主入口位于南侧,顶部安装时钟,35级台阶之上是二层门庭和敞开式大厅及圆拱顶。

内部的木制门窗用了不易变形的柚木制作并安装铜把手。

该建筑借助了地势与位置,显示着高大与庄重。

4、小结
“碧海、蓝天、绿树、红瓦、黄墙”这是青岛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五种色彩,德式建筑的审美价值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青岛城市形象美的认识。

当代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建筑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千遍一律,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如此相似,而100年前的青岛就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袁宾久.青岛德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于广明,庞峰,吴艳霞,李霖飞,周易.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 39-44
[3]王福云,梁冰.回眸百年的华丽与经典[J].装饰,2010: 96-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