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

青岛城市建筑调研报告青岛是一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青岛的城市建筑特色,以下是对青岛城市建筑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建筑的历史背景青岛的城市建筑景观主要受到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青岛曾作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政府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型的德式建筑,例如八大关、栈桥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德国建筑师所钟爱的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
而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也在青岛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保护和修复德式建筑也成为了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工作。
二、德式建筑的特色1. 保留完好的德国老洋房: 在市区的八大关和栈桥附近,有一批德国老洋房保存较好,是青岛城市建筑的重要景点。
这些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色彩鲜艳,立面上有半圆形和拱形窗户,表达出德式建筑的典型特色和浪漫情调。
2. 独特的花园建筑: 德国人非常注重花园和绿化的布局,因此许多德式建筑都有精心设计的花园。
这些花园常常有小径、喷泉和雕塑等元素,让人们可以在建筑内外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3.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德式建筑给青岛带来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些建筑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宜居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现代建筑的特色1. 创意设计和高端材料的应用: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青岛的现代建筑设计日趋创意和多样化。
许多建筑采用了玻璃幕墙结构,使得建筑外观光滑通透,内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现代建筑常常选用高端建筑材料,突出建筑的质感和现代感。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青岛的现代建筑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许多建筑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3. 塑造城市形象和特色: 青岛的现代建筑以多功能性和大型建筑为主,例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和青岛奥帆中心等。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

参观青岛的德国监狱建筑参观德国建造的青岛德国监狱。
应该说因为监狱建筑的特殊性,德国在青岛的监狱是我见到的最结实的房子。
这所房子从一战以前到现在,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今仍然坚固如初,那些台阶石头直接就是整块的花岗岩,厚重的墙壁和铁门让人们知道这的确不是一间民用设施。
现在看来,那些铁门似乎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开的小窗滑动如初,走廊的铁门还是的滑轨的,至今保持完好,屋子里面还是木地板,可能木地板不是德国时期的木头,不过大概也离解放的时代不远,木质很好。
每层房间数并不多,只是一个三-四层的小楼,窗外就能看到现在的栈桥和海军军事博物馆的军舰。
还有德国式的壁炉,左右各一,这种壁炉我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过,也许欧洲有这样的建筑吧。
能有这样好的取暖设备的监狱实在比当时的很多中国的家居更温暖。
这的确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德国建筑,大概如果不是建筑用途的特殊性,以及后来总是有些政权真正使用这个监狱建筑,也不会保持的这样好。
如此坚固体现出的是两个字:“监狱”,体现的是严重的防范意识,但是似乎有些成本太高。
说到成本,德国人做事的确是不计成本,或者说对成本的付出超出一般想象。
例如青岛,不知道它是否意味能够永久占领青岛?其实德国刚刚把青岛基础建设按照德国方案建立起来,就丧失了,甚至还修建了作用巨大的胶济铁路,以及浮动船坞。
可见对时机把握的并不理想,它不知道它不能守住的,很快就被日本抢走了,那个亚洲第一大浮动船坞虽被沉海底,还是被拖到佐世保港,这个家伙也卯足了日本在二战初期海军傲视苏美海军的底气。
青岛建立起来以后,(过去中国此地的重心在胶州和胶南的灵山卫琅琊台一带)很长时间里青岛的基础设施就不用建设了,而且也不敢更改,因为德国建筑(机械)的坚固程度总是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否则更改的成本承受不了或者总觉得没有必要。
直到后来汽车交通改变太多才开始了较大变化,往东部开辟很多,而胶济铁路进入高铁时代才部分更改了胶济铁路的部分地段和牵引方式。
迎宾楼看点

青岛迎宾楼(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始建于1905年,位于青岛信号山南麓,依山面海,是当时德国在华的提督官邸,最初被称为'提督楼'。
它是一座典型古堡式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的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现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建筑在欧洲本土也极为罕见。
楼的外墙由大块凹凸不平的花岗岩石砌成,威严凝重。
楼高30余米,楼顶四面呈不对称结构,有大理石圆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极富变化,并饰以明丽的红蓝顶色,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精巧纷呈的宫殿。
室内装饰典雅华贵,壁炉镶有鎏光异彩的玉石,一吨重的铜制水晶吊灯华丽气派;1876年德国生产的钢琴世界无几;德制家具、清朝家具精工细雕,其中不乏古玩字画等艺术真品。
庭院内树木蓊郁,绿草如茵,营造出一派欧洲田园风情。
青岛迎宾馆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AAA级旅游景点'。
风雨沧桑近百年,迎宾馆几易其主:曾为德国提督官邸、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胶澳商埠督办的官邸、青岛市市长官邸、国际俱乐部,1949年解放后成为最早的国宾馆,接待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夏令营;1957年7月至8月间,毛泽东主席及夫人来青下榻。
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省委书记会议等。
此后曾来青下榻的国家元首及国内外贵宾有:越南主席胡志明、阿尔巴尼亚谢胡·巴卢库、澳大利亚希尔、柬浦寨元首西哈努克及夫人及国家领导人陈云、***等。
多部反映伟人生活、欧陆风情的影视作品也曾在此取景。
现迎宾馆正放射出璀璨的光辉,神秘的面纱正等着您来揭开。
每当夜幕低垂,迎宾馆华彩四放,更象是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令人神往。
1.细看楼梯扶手的形状,是按照第一任总督的手握扶手时虎口的形状做的,足以见得总督的要求之高。
2.酒柜柜门的合页处的木纹,由于总督要求高,木纹都尽量能吻合才拼接,合页转轴很近,据说当年里面放枪不希望小孩子轻易打开3.站在一楼大厅口看二楼有个彩色玻璃小窗,看起来像装饰,其实里面有块透明小玻璃,据说后面有个秘密通道,每当外客来访,总督都会透过透明小玻璃头头头看看来客是谁,再决定是否接待,宾客却并不知道这些。
青岛殖民时期德式建筑景观特征及历史地理成因研究

国的渗透 , 青岛城市的发展在 近代也被打上 了“ 殖 民” 的烙 印 , 城市 中形 态 不一 、 各 具特 色 的建 筑 景 观
恰 好是那 一 段历 史 的有 效见 证 。青 岛 的近 代 史 上 ,
受殖民帝国影响最大的非德国莫 属 了, 像今 天八大 关的别墅区、 江苏路的天主教堂 、 医药商店旧址以及 大港 的火 车站 等等 。 青 岛德 式建 筑形成 的可 能性 、 必 然性
收稿 日期 : 2 O 1 3 —o 1 —2 3 作者简介 : 刘勇杰( 1 9 8 8 一) , 男, 山东青岛人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院历史地理学专业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旅游文化。
l l 。如 : 礼 和商业大楼。 ( 三) 顺应 山势 , 营 造浪漫 情调
一
、
( 一) 可能性
1 . 起源于李希霍芬对胶州湾区域价值 的认识 李希霍芬是德 国著名 的经济地质学家、 德殖民 局长, 号称 “ 中国通 ” 。1 8 6 0年 曾受 普鲁 土政 府 的派
遣, 首次来 华 调查 土地资 源 , 但未 深人 中国 内地 。 早在 1 8 6 9 -1 8 7 2年时 , 李 希霍芬 就在 德 国政府
誉, 以是 德人 愈益垂 涎 ” 。1 8 8 2年 , 李希 霍 芬在 他 的
查 胶州 湾和 山东半 岛的 军 事形 势 与经 济 情况 , 认 为
胶州湾有许多优点适宜做军港。当时的海军部建筑 顾问佛 朗求斯首先对港湾和它附近的土地作了最仔
细 的研 究 , 他发现 :
两部著作《 山东及其人 口门户——胶州》 及《 胶州 的
2 0 1 3年第 o 3期 第2 9卷 ( 总3 2 7期 )
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青岛,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从1898年开始,成为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至1949年,归属于中国,这段时间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为青岛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以欧式建筑风格最为著名,这是因为青岛曾经是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因此,青岛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欧洲特色的城市之一。
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主要分为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
德国式建筑以红砖瓦屋顶、尖顶、花窗玻璃、铁艺栏杆、木制窗户等为特点,英国式建筑则以白色石灰石墙、石柱、石雕、拱形门廊、玻璃穹顶等为特点。
这两种风格的建筑在青岛城市中随处可见,如八大关、小鱼山、栈桥等地都有德国式建筑,而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圣保罗教堂等则是英国式建筑。
这些建筑物的建筑风格精美,造型独特,给人一种浓郁的欧洲风情。
除了欧式建筑外,青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如德国街、中山路等地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物以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传统元素为特点,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青岛本土特色。
在青岛的建筑风格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啤酒文化建筑。
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一张名片,而啤酒文化建筑则是青岛啤酒文化的代表。
啤酒文化建筑以青岛啤酒为主题,建筑造型和装饰均与啤酒有关,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啤酒节主会场、青岛啤酒厂等。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历程,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都有众多游客来青岛欣赏青岛的建筑风格。
青岛的建筑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和文化,也是青岛的文化遗产。
青岛的建筑风格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式建筑的特点

德式建筑的特点以棕红、褚石为主的墙体配以白色相间的线条,构成方格立面,色彩鲜艳,与以单一的灰黄色石头为墙体主色调、崇尚各种装饰墙雕的其他欧陆风格的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凯撒大帝是德国的一个象征人物,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前摆放凯撒大帝的塑像,也是德国建筑的一种风格。
徳式建筑简洁大气,对人的活动空间非常注重,无论是建筑物的外部,还是建筑物的内部,都通过有层次的空间营造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些空间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
同时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高度甚至是艺术高度,对精确、尺寸性的到位有极高的要求。
较为纯正的德国建筑设计,具备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外形简练、现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属于现代简约派;二是功能讲求实用,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料品质精良,采用德国原装进口的材料和新技术,关注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四是注重细节设计此外,德国人非常重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格十分精美别致。
总体而言,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德式建筑风格是最历久弥新的,即使经历百年,这种建筑风格也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变得更加珍贵16世纪初,德国建筑地方性很强,迟迟不能形成有影响的风格。
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
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
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
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看高高的尖顶,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
有些城市建筑型制和形式稍稍整齐一些,它们的尖顶格外锋利,格外高,像出销的剑。
临街的市房,下层为商号、作坊,上层为住宅,经常以山墙为正面,彼此紧靠,形成锯居式的街立面。
山墙上有几层窗子,安有尖塔和花饰,房顶上有好几层阁楼。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
1、青岛总体特色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
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
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
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2、2古典主义
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
建筑用材讲究,多使用花岗石贴面,花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层,坚固耐久,典雅华贵。
在青岛建筑中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多,青岛的总督府属于这一类。
立面采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横三纵五对称处理手法,中部及两侧略外突,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矩形爱奥尼式壁柱,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
2、3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
青岛的德式建筑几乎是德国本土风格的原样移植,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主流。
德意志传统折线式屋顶陡高奇特,举架很高,层高一般约为4m以上。
为了使建筑物表情丰富、生动,往往把墙壁做成抹灰,而将壁柱、上楣、窗户四周、拱门、柱子等用红砖装饰;或用砖来构成墙面的基调,而壁柱、上楣、窗户四周等则采用石材。
如青岛基督教堂、伯恩尼克住宅、德国盖尔普克亲王别墅,这些建筑同时也是现今当地建筑师创作的源泉。
2、4折衷主义
集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局部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要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华丽新奇,引人注目。
特别是巴洛克建筑手法的掺杂很受欢迎。
严格意义上说,青岛德占时期的所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折衷现象,或纯德式传统建筑本身融入了青年风格派的要素;或掺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构成要素和各种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
如总督府官邸是德式建筑为主的多种元素有机组合的“集仿主义”风格,既有“青年风格派”特征又有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特征,而建筑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已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这在当时的青岛可谓独树一帜。
3、青岛典型德式建筑设计特色分析
3、1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青岛总督府,又称提督府,总督府坐落在观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
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的气势,始建于1904年,由德国建筑马尔克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具有中轴对称的平面和略为突出的四角与中间的特点。
1906年交付使用,正式成为德国胶州湾租借地的总督府,供胶澳总督办公之用。
始建于1904年春夏之交的这座中轴线鲜明的庞大建筑,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有两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
平面呈“凹”字形的四层官署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
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强化了建筑的威严和中心地位。
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
3、2德国胶澳总督楼旧址(迎宾馆)
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迎宾馆是一座石、钢、砖、木混合体的四层楼房,它那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石料,陡坡的楼顶,厚实的墙身和窄小的窗户等,都显示出德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房间内部装潢,陈设异常豪华,地板拼为人字形,护墙板雕刻精细。
完美的彰显了德国建筑特色。
3、3青岛基督教堂
青岛别具一格的建筑就属基督教堂了,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俗称“钟表楼”。
它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
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
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礼堂宽敞明亮,18米高的大厅两侧分为楼上楼下两层,装饰十分精美典雅,置身其中给人以神圣之感,不愧是完美的基督教建筑艺术的佳作。
堂内前方正中有祭台,祭台正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大幅耶稣画像,祭台右侧是拾级而上的大理石砌成的高出地面约1.5米的讲道台,祭台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
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
堂内设施布局被认为属信义宗的格调。
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
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
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
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用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
4、总结
德国在青岛建成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可以说是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开端,对青岛以后的建筑和城市风貌的形成,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城市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宋连威著.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2]窦世强、李明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3]徐飞鹏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