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河广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思归诗·河广原文翻译出处赏析

思归诗·河广原文翻译出处赏析

思归诗·河广原文|翻译|出处|赏析《河广》虽然内容简单,诗意浅显,但此诗饱含感情,情深意长,其奇特的夸张,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是《诗经》中一篇优美的抒情短章。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思归诗·河广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河广》原文先秦:佚名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

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

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注释⑴河:黄河。

⑵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⑶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

予:而。

一说我。

⑷曾:乃,竟。

刀:通“舠(dāo)”,小船。

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⑸崇朝(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

形容时间之短。

出处这首诗应该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

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

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

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此诗的主人公,按《毛诗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鉴赏此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

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

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

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

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

《河广》原文及译文

《河广》原文及译文

《河广》原文及译文《河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河广》的原文和译文。

《河广》原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

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

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蕴含的情感可不少。

想象一下,在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心心念念着宋国,也许是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朋友,或者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他望着那宽广的黄河,心里满是急切和渴望。

就像我曾经有过的一次经历,我特别想去一个远方的地方看望我的好朋友。

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我要坐很久的车,转好几趟。

一路上我那个心急啊,总觉得路怎么这么长,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

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盼着快点到达。

这种心情,就跟诗里那个渴望到达宋国的人差不多。

那个人望着黄河,觉得它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宽广,自己能够凭借着一片苇筏或者一艘小船就渡过去。

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决心和信念啊!他觉得宋国也没有那么遥远,只要自己愿意,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咱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它用简洁的语言,把那种对远方的向往和急切表达得淋漓尽致。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感。

回过头来想想,咱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心里想着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觉得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决心,就能很快到达。

就像我那次去看朋友,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最终见到朋友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所以啊,《河广》这首诗虽然来自古代,但它所表达的情感跟咱们现在是相通的。

它让我们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亲情、友情的牵挂都是不变的。

希望大家通过对《河广》原文及译文的了解,能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说不定在某个瞬间,你也会想起这首诗,想起那种为了心中的目标不顾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河广—《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河广—《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河广—《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河广--真、幻交错的时空感
原文:
谁谓河广①?
一苇杭之民②。

谁谓宋远?
歧予望之③。

谁渭河广?
曾不容刀④。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⑤。

注释:
①河:指黄河。

②苇:指用芦苇制成的小筏子。

杭:航。

③歧(qi)踞起脚站着。

④刀:小船。

⑤崇(zhong):结束,终结。

朝 (zhao):上午。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
一只苇筏可渡航。

谁说宋国路遥远?
蹄起脚尖可眺望。

谁说黄河宽又广?
一条小船容不下。

谁说宋国路遥远?
一个上午可走到。

题解:
存在着两种时间:心理时间和真实时间。

存在着两种空间:心理空间和真实空间。

情人分离,度日如年,心理时间远远长于真实时间。

故国远隔万水千山,思念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如在目前,心理上的空间远远小于真实的空间。

我们就是在这一真一幻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看,同时存在于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中。

黄河虽然宽广,有时一叶小舟竞可飞渡,有时却容不下一叶小舟。

世界很大,有时让人感到自己渺小得可以被忽略,有时又连一个小小的无名小卒也容不下。

心的领域也很大,有时大得可以以容下天地万物,有时又小得容不下一根针。

浪迹天涯的游子,面对世界、故乡、亲人,常有这种真、幻交错的时空感。

诗经河广的意思

诗经河广的意思

诗经河广的意思
《诗经河广的意思》
河广,是古代中国一首著名的诗歌,收录在《诗经》中。

它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河广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河广的意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河广的“河”可以理解为大河,象征着广袤的土地和浩渺无垠的宇宙。

这里的“广”则代表着辽阔和宽广。

所以,河广可以被解释为大河之广阔。

这种广阔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空间,更多的是指内心的宽广和包容。

诗中流淌的大河,代表了人们心中的善良和宽厚,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河广也可以被理解为河川和广阔的土地所带来的富饶和繁荣。

古人生活在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河流域,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河广中描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这种富饶的土地让人们安居乐业,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社会。

此外,河广还可以被解读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交流。

河川是连接不同地域的纽带,它们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交流和互通的渠道。

河川是人们生活和文化的交汇点,人们通过河川来交流和了解彼此。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贸易和往来,更多的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河广中展示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往,强调了团结和和谐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河广的意思可以是大河之广阔,也可以是富饶和繁荣,更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交流。

这首诗歌通过对河广的描绘,折射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景。

它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让我们通过欣赏和研究河广,感受古代智慧的璀璨光辉。

诗经《国风·卫风·河广》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河广》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河广》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卫风·河广》先秦:佚名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

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

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赏析】此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

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

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

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

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

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

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

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

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

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便不会再令人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

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

河广卫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河广卫风国风诗经注释译文赏析

鉴赏
• 《河广》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 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 诉出来了。今天吟诵这首诗,就象他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象现在 顺口溜的民歌一样,通俗易懂。但又觉得它好象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 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 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导读 者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宋白石道人词,无“言外之味,弦 外之响”。今天我们读《河广》诗,对王氏的评语的体会,更加深切了。 旧说《河广》是宋桓夫人所作,《毛序》:“《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 不止,故作是诗也。”按宋襄公母即宋桓公夫人,卫戴公、文公、齐子(嫁齐桓公)、许 穆夫人(《载驰》作者)的姊妹。她被宋桓公遗弃,回到娘家卫国。《毛序》认为《河广 》是宋桓夫人思子之作。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当时卫有狄人之难,宋襄公母归 在卫,见其宗国颠覆,君灭国破,忧思不已;故篇内皆叙其望宋渡河救卫,辞甚急也 。未几,而宋桓公逆诸河,立戴公以处曹,则此诗之作,自在逆河以前。《河广》作 而宋立戴公矣,《载驰》赋而齐立文公矣。《载驰》许诗,《河广》宋诗,而系列于 《庸》、《卫》之风,以二夫人于其宗国皆有存亡继绝之思,故录之。”陈奂认为《 河广》是宋桓夫人希望宋桓公渡河救卫的诗,和《毛序》稍有不同。《毛序》的说法 有什么根据,不得而知。至于陈奂,虽言之凿凿,但今人多不信其说。录此作为参考 。
读解
• 存在着两种时间:心理时间和真实时间。 存在着两种空间:心理空间和真实空间。 情人分离,度日如年,心理时间远远长于真实时间。故国远隔万水千 山,思念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如在目前,心理上的空间远远小于 真实的空间。我们就是在这一真一幻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看,同时存 在于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中。 黄河虽然宽广,有时一叶小舟竞可飞渡,有时却容不下一叶小舟。世 界很大,有时让人感到自己渺小得可以被忽略,有时又连一个小小的 无名小卒也容不下。心的领域也很大,有时大得可以以容下天地万物 ,有时又小得容不下一根针。 浪迹天涯的游子,面对世界、故乡、亲人,常有这种真、幻交错的时 空感。

诗经唐风河广原文与解析

诗经唐风河广原文与解析

诗经唐风河广原文与解析河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也是《诗经》中唐风的篇名。

本文将介绍诗经唐风河广的原文,以及对于该篇的解析。

【篇一】河广河有曲则谐,有直则滞;广有起则剖,有合则缪。

山有木则附,泽有荷则澣;言有讹则辟,政有废则灭。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性,命曰诗。

诗书者,神之庙也。

【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唐风是《诗经》的第一篇,我们在这里将重点解析其中的河广篇。

河广篇以对河流和广阔的土地的描述为主题,以此来反映人们在治理社会和从事政治活动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策略。

首先,诗中提到了河流如果弯曲则能够和谐相处,如果直线则会堵塞。

这一句揭示了治理社会的道理,暗含着灵活变通的智慧。

接着诗人描述了广阔的土地,如果土地分散则不利于农业生产,如果合并则可以提高生产力。

这里表达了对土地使用与规划的思考。

随后诗中提到了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较为完善的制度与规范能够确保秩序的稳定。

同时,诗人强调了君子应当戒慎所未见之事,避免因疏忽而带来的恐惧与危险。

诗中进一步谈及了喜怒哀乐的表达与控制。

未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被称为“中”,而能够适当发泄与控制的情绪则被称为“和”。

这也是治理社会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接下来,诗中提到“中”是天下的大本,而“和”则是达到理想状态的途径。

这里表达了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诗人提到天性的中和与人类社会的中和相呼应,而诗歌则是表达这种中和的最佳媒介。

通过对《诗经》唐风河广篇的原文与解析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社会治理、个人修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观点与智慧。

这些思想与原则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民歌《河广》原文及赏析

民歌《河广》原文及赏析

民歌《河广》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河广》原文及赏析【导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河广翻译赏析
《河广》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前言】
《河广》,《诗经·卫风》第七篇。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

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

是一首意蕴丰富的思归诗。

《卫风·河广》之传诵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张之奇特。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3)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

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

形容时间之短。

【翻译】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

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

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赏析】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2] ”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不可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

西方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

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人无限的惊奇和狂喜。

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

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

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

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

诗中的
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

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

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

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

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

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

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

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