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读后感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读后感读完胡适的“科学的人生观”,就像在雾里走了好久突然看到一盏灯,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胡适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个特别靠谱的朋友,拉着你坐下来,然后条理清晰地给你讲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
以前我对人生观这东西吧,感觉很玄乎,好像是那种飘在天上的云,看得见摸不着。
但是胡适不一样,他用科学这把大刷子,把人生观这个概念刷得明明白白。
他讲的那些内容,让我感觉人生观不是瞎想乱凑的。
比如说,他强调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这就好比我们不能只凭感觉去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得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收集证据,分析数据。
我以前觉得人生嘛,就跟着感觉走,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随心所欲。
可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样的人生观有点像没根的浮萍,飘来飘去。
科学的人生观就像是给这浮萍找到了扎根的泥土,让我们在人生的河流里稳稳当当的。
再说说他提到的关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点。
以前我很少去想我在这浩瀚宇宙里算个啥,感觉自己就像住在一个小盒子里,每天忙忙碌碌的小蚂蚁。
但胡适的观点让我抬起头来,看到了这个小盒子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虽然渺小,但我们可以用科学去探索这个宇宙,了解自己在其中的意义。
这就好像是突然给了小蚂蚁一双翅膀,让它有了俯瞰自己生活的蚁巢和周围世界的机会。
还有啊,胡适说的科学的人生观让我对待困难的态度都变了。
以前遇到难事就想逃避,觉得自己倒霉透顶。
现在呢,就会想这是人生的一个小挑战,就像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样,得想办法解决。
这种感觉就像是从一个软弱的小绵羊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探险家,每一个困难都是等待我去发掘的宝藏。
不过呢,读的时候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讲的都对,但是感觉把科学的人生观完全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好像少了点人情味。
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瞬间的冲动、那么一抹温暖的感性,要是全用科学去套,会不会有点像把一个活泼的孩子硬塞进一套紧绷绷的西装里呢?但不管怎么说,胡适的这篇文章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人生观还可以有这么科学、这么靠谱的样子。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所言,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
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却往往是提出假设,
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
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1
)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
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
书。
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
2
)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
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
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
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
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
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
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公司中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
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书有感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
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
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
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
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
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作为一个严谨的哲学家,老先生对人生观也阐述一二。
坦率的说,个人认为有点偏左,但的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认为如果要想为社会贡献,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先成器。
不必考虑为社会做过点什么,成器才是最大的贡献。
用在家庭教育上是不错的理念,当然还应该对“器”的定义做一定的时代化界定。
如果只是单纯财权利的话,这种“器”则不一定会对社会有好的贡献。
当然我认为偏左的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学习西方思想上,隐约的觉得过分的崇洋媚外了,希望的是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极力鄙视。
可能现在的社会就是老先生期望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消弱,中国只剩下中国特色的经济,中国特色的政治,而中国特色的文化已经渐渐消隐起来。
当然,从我的能力,我的立场实在无权无力去评价胡老先生,只能说记录些自己的想法,作为日后的回顾,也许过了些许时间再来看这点文字又会有新的觉悟,以此来纪念胡老先生,也感谢胡老先生教我把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会分享《胡适谈读书》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叫《胡适谈读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略谈《略谈人生观》

略谈《略谈人生观》说来惭愧,这是我首次在课外阅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在此之前虽然经常听到看到胡适先生的名字,然终究没有去阅读一次他的作品。
第一次阅读,一个感觉就是散,我实在是很疑惑,原来这些就是胡适先生心中的人生观吗?个人主义、知识的快乐还有社会的宗教说。
我感觉这些和我心目中所谓“人生观”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关联。
我印象中的人生观,是一个高大上的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词,觉得像我自己这样普普通通的学生谈不上什么人生观。
然而,在读了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后,又惊觉他眼中的人生观与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息息相关。
我将我的感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关于胡适先生所讲的个人主义的重要性,我是十分认同的。
我想起了中学的《思想品德与修养》的课本中写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然而,我们从小到大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我以为大部分是会磨灭人的个性。
从小到大,我自身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身边也不乏个性突出的同学,看着他们被学校、老师压制,会觉得很是难过,然而也只能是笑笑而已。
自己不够有勇气去做下一个出格的人,我总是很佩服那些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
我觉把自己处理好后,才有更好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乃至社会处理问题。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那都是由家到国到天下。
其次,便是知识的快乐,作为一个学生,我算是半认可半不认可。
首先,我们对于各种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是拒绝的。
举个例子,当我在上我专业课程的知识时,我觉得特别难理解,使我昏昏欲睡。
但当我去上了相关课程的实验,当我明白了原来这些知识时这样运用的,我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感到十分的愉悦,这大概就是知识的快乐,它带给我们一种充实感。
最后,便是社会的宗教说。
一开始看到这个说法时,我觉得很高深,毕竟处于宗教信仰的中国,我们都是无宗教信仰人士。
但当我看到后面时,我明白即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心。
虽说讲究民主自由,但人活在世,终究要戴着镣铐跳舞,自由只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以上,就是我对胡适先生《略谈人生观》的一点感悟。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思考和追求的根本问题之一、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人生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
从胡适的人生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的价值、生活的目标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以下是关于胡适略谈人生观的文章,大约1200字。
胡适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人应该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智慧。
他说:“人的一个目标、一个奋斗、一个团结、一个光荣、一个信念,就可以令他活着和幸福。
”这表明了他对于人生目标的重视,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
胡适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受到他人或社会的限制和束缚。
他说:“自由是人人都有的,没有人可以禁止你自由。
”胡适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提倡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同时,胡适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对社会有所负责。
他说:“在人生的责任观念中,有爱是首要的。
”胡适认为,只有在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此外,胡适还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命运。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他说:“人生对国家言重,个人尽一分力量,则功德无量,这就是人生才有意义。
”总的来说,胡适的人生观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责任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胡适的人生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向胡适学点人生观

向胡适学点人生观胡适,一生拥有35个博士学位,实质正如他所说的,都是没用的,关键是他那最初用真才实学取得的法学、文学博士才是他成功立言的根本。
其实,这也表明一个事实,你有真才实学后,名誉之类的东西都将作为附属品接踵而至。
所以,从胡适来看,人生不应将名誉之类的东西作为毕生追求,否则,即使名誉到手,你终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虚名,如果你踌躇满志,只是厮守那没有生气的名誉,那只能可悲的送你一句,“你虚度了此生。
”说到此,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总结: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关键是你拥有怎样的人生观。
胡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些有意义的事。
”这是他给一个学生关于人生意义问题的答复。
自然,他认为人生的意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是自己未来的主人,人生将有何种意义便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同时,这也警醒着我们不要蹉跎岁月,应立即行动,做自己性情所向的事。
正如孔子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所以我们应选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之奋斗,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
另外,胡先生有关自然主义人生观的论述:“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这一“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的信仰,而那替个人谋死后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不言而喻,他是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全人类相结合,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位置放在全人类的大社会中去思索和衡量。
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因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由一个人对人类和世界万物的见解决定的,实质便是人生将在这天地万物之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科学虽然帮我们解释世界万物的知识,都只是科学给我们的一个人生观的底子,而真正的人生观应放眼在全人类、全社会里,思考人生应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毫无疑问,古之所言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么?基于此,我们的人生观便有了方向,剩下的关键便是如何践行了!王安石有云:“学者之事必先为己,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胡适略谈人生观)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胡适略谈人生观)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每天一篇名家散文/随笔/经典短篇/语录,涵养心性,变化气质。
每个人可以说都有一个"人生观",我是以先几十年的经验,提供几点意见,供大家思索参考。
很多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洪水猛兽,是可怕的,但我所说的是个平平常常,健全而无害的。
干干脆脆的一个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也不是完全中国的。
中国思想上具有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可以与西洋思想互相印证。
王安石是个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国家谋安全之道,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当为非个人主义者。
但从他的诗文可以找出他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为己的人生观。
因为他曾将古代极端为我的杨朱与提倡兼爱的墨子相比。
在文章中说:"为己是学者之本也,为人是学者之末也。
学者之事必先为己为我,其为己有余,则天下事可以为人,不可不为人。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
十九世纪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给一位年轻的朋友写信说:"最期望于你的只有一句话,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你有时觉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别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
"另外一部自由主义的名著《自由论》,有一章"个性",也一再的讲人最可贵的是个人的个性,这些话,便是最健全的个人主义。
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与感情之后,才能再去为别人。
孔子的门人子路,有一天问孔子说:"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养、训练、教育好的意思。
"敬"在古文解释为慎重。
子路又说,这样够了吗?孔子回答说:"修己以安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把自己培养、训练、教育好了,再为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化学工程学院葛思淼2012141491012
经过前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的介绍,我对人生观的理解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了人生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读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也就更加容易了一些,同时也更深层次地看到了人生观的内涵。
《略谈人生观》的前半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在人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即身为一个个体应该更加看重自己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这样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作为严格要求自己标准和动力。
我觉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未尝不可,可以减少对别人不必要的偏见和指责,将视线的焦点、努力的重点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严以律己,把提升自己作为一切提升进步的基础,给自己更多的鞭策,这样可以轻松地进行自身修养的锻炼与提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
后半部分中胡适先生通过孔子和阿基米德,谈了对知识和境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我觉得这些圣人和大师正是因为有了胡适先生之前说的那种人生观,才得以在纯粹的知识和精神道路上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虽然这种将责任归于自己的人生观可能会使这些圣人和大师显得有些不与世俗,但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总是需要这样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需要完全做到胡适先生说的那种境界,但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加入一些这样的元素或许会让我们在看待社会时更加轻松,在学术和工作的路上更容易地有所进步。
最后一段依照我的理解就是在说信仰对我们的约束,这点我觉得胡适先生实际上是在说社会对我们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当代的中国人缺少必要
的信仰,但是还是会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所约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因为在社会中难免会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看法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社会对我们人生观的一种引导与同化。
胡适先生虽然把这篇文字命题为略谈人生观,但是我觉得已经把胡适先生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我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我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到位的理解,这或许也就是胡适先生最后一段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