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油田开发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大全

油田开发地质学名词解释砂(砾)岩体:是指在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砾)质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岩体。
排替压力:是某一岩样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储集层分类:碎屑岩类储集层(砂岩、砾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白云岩、礁灰岩)、其它岩类储集层(岩浆岩、变质岩、裂缝性泥岩)孔隙性与渗透性间的关系: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都受岩石孔隙结构控制。
对碎屑岩而言,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储层孔径大、喉道粗、孔隙形状简单者渗透率高。
欠压实:孔隙中流体在排出过程中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度不能随上覆沉积物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孔隙中的流体将具有高于静水压力的异常值。
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动力(浮力、水动力)、阻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次生油气藏:原来地油气藏被破坏之后,一部分油气运移至地表,在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油气显示;还有一部分油气运移至新的圈闭,再次聚集形成新的油气藏。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
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圈闭的度量:圈闭大小由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它是指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V=A·h·Φe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油气聚集带: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合。
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长期以沉降为主,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并存在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油气藏类型: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刺穿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开发地质

目录第1章开发地质 (1)1.1 油(气)藏描述 (1)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1)油气藏地质要素 (1)油气藏描述 (1)地下信息 (1)油气藏地址模型 (1)构造模型 (1)储层模型 (1)流体模型 (1)油气藏地址模型分类 (1)概念模型 (2)静态模型(实体模型) (2)预测模型 (2)储层地质模型分类 (2)储层地质模型分级 (2)油藏精细描述 (2)原型模型 (3)储层地质知识库 (3)随机建模 (3)1.2 地下构造 (3)构造与地下构造 (3)古构造 (3)圈闭 (3)圈闭类型 (3)微构造 (3)储油气构造 (3)背斜与向斜(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 (3)单斜(单斜构造) (4)构造图 (4)构造剖面图 (4)核部(核)与翼部(两翼) (4)构造顶(顶端) (4)鞍部 (4)顶角与翼角(倾角) (4)轴面与轴线 (4)枢纽 (4)脊面与脊线 (4)转折端 (4)长轴与短轴 (5)轴向 (5)高点 (5)闭合度(闭合差) (5)闭合面积 (5)构造幅度 (5)对称背斜与不对称背斜 (5)线状背斜、长轴背斜、短轴背斜、穹窿 (5)同沉积背斜 (5)挤压背斜 (5)基底升降背斜 (5)底辟构造(刺穿构造) (6)披盖构造(披覆背斜) (6)牵引构造(拖拽构造) (6)滚动背斜 (6)鼻状构造(半背斜) (6)断鼻构造(断鼻) (6)小幅度构造 (6)古潜山(潜山构造) (6)长垣(长垣隆起带) (6)背斜构造带 (6)断裂 (6)断层 (7)一级断层与二级断层 (7)三级断层与四级断层 (7)断层要素 (7)断层面 (7)断层线 (7)断盘 (7)上升盘与下降盘 (7)断距 (7)地层倾向与倾角 (8)断层走向与延伸长度 (8)断层密封性 (8)断点 (8)断点组合 (8)牵引(正牵引) (8)逆牵引(反牵引)与反向断层 (8)断层效应 (8)断块 (8)正断层 (8)逆断层 (8)生长指数 (9)同生断层(同沉积断层、生长断层) (9)后生断层 (9)走向断层 (9)斜向断层 (9)平移断层 (9)枢纽断层 (9)阶梯状断层(复断层) (9)叠瓦状断层 (9)环状断层 (10)放射性断层 (10)地垒 (10)地堑 (10)断块型断层 (10)裂缝 (10)原生裂缝与次生裂缝 (10)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 (10)张裂缝与剪裂缝 (10)张开缝 (10)变形缝 (10)矿物充填缝 (11)晶洞缝 (11)走向裂缝、倾向裂缝、斜向裂缝 (11)纵裂缝、横裂缝、斜裂缝 (11)垂直层面裂缝、斜交层面裂缝、顺层裂缝 (11)垂直缝、高角度缝、低角度缝、水平缝 (11)风化缝 (11)溶蚀缝 (11)穿层缝与层内缝 (11)裂缝组、裂缝系、裂缝网络 (11)裂缝产状 (12)裂缝宽度(裂缝张开度) (12)裂缝间距 (12)裂缝密度(裂缝频率、裂缝线密度) (12)裂缝有效密度 (12)裂缝率 (12)缝隙度 (12)裂缝玫瑰花图 (12)洞穴分级 (12)洞穴密度 (12)洞隙度 (12)劈理 (12)1.3 油、气储层 (12)储集层(储层) (12)砾岩 (13)砾岩分类 (13)砂岩 (13)粉砂岩 (13)粘土岩 (13)碳酸盐岩 (13)岩浆岩(火成岩) (13)变质岩 (13)油层(储油层)与气层(储气层) (13)工业油、气流标准 (13)产层 (14)工业油层与工业气层 (14)少量油层与少量气层 (14)可疑油层与可疑气层 (14)油气同层 (14)油水同层 (14)气水同层 (14)气夹层 (14)油夹层 (14)水层 (14)水夹层(层间水) (14)干层 (14)单砂层 (15)单油(气)层 (15)亚组(砂岩组、复油层) (15)油(气)层组 (15)含油(气)层系 (15)隔层(阻渗层)与夹层 (15)隔层分布类型 (15)砂岩体(砂体) (16)油砂体 (16)连通体 (16)连通系数 (16)合流系数 (16)砂体配位数 (16)砂体形态 (16)连通区性质 (16)透镜体 (17)含油产状 (17)钻遇率 (17)砂岩厚度 (17)油气层厚度 (17)含油砂岩厚度 (17)有效厚度 (17)尖灭 (17)油(气)层尖灭 (17)岩性 (18)继承色 (18)原生色 (18)次生色 (18)矿物碎屑与岩屑 (18)鲕粒 (18)生物颗粒 (18)藻粒 (18)晶粒 (18)基质(杂基) (18)原杂基、正杂基与假杂基 (19)胶结物 (19)胶结物含量 (19)胶结类型 (19)基底胶结 (19)孔隙胶结 (19)接触胶结 (19)镶嵌胶结 (19)碎屑颗粒结构 (19)胶结物结构 (19)粒度与粒级 (19)球度 (19)颗粒形状 (20)圆度 (20)颗粒表面结构 (20)油(气)层非均质性 (20)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非均质性 (20)层间非均质性 (21)分层系数 (21)砂岩系数(砂岩密度) (21)含油(气)面积级差 (21)含油(气)层面积均质系数 (21)有效厚度级差 (21)有效厚度均质系数 (21)层间渗透率级差 (21)层间变异系数(渗透性变化系数) (21)层间渗透率均质系数 (21)单层突进系数 (22)层间地层系数级差 (22)层间地层系数均质系数 (22)平面非均质性 (22)平面渗透率级差 (22)平面渗透率变异系数 (22)平面渗透率均质系数 (22)平面突进系数 (22)平面地层系数级差 (22)平面地层系数均质系数 (22)层内非均质性 (22)层内变异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 (23)层内渗透率均质系数 (23)层内渗透率级差 (23)层内突进系数 (23)夹层分布频率 (23)夹层密度 (23)油层对比 (23)油层对比单元分级 (23)标准层 (23)“旋回对比、分级控制” (23)等高程对比(等厚度对比) (24)切片对比 (24)油气层评价 (24)1.4 沉积相 (24)沉积作用(沉积) (24)沉积间断 (24)沉积环境 (24)沉积相 (24)沉积体系 (24)一级相(相组)与二级相(相) (24)三级相(亚相)与四级相(微相) (25)相序(相层序、沉积层序) (25)相变 (25)相序递变 (25)沉积模式(沉积相模式) (25)划相标志 (25)岩性组合 (25)一级旋回与二级旋回 (26)三级旋回与四级旋回 (26)水进、水退 (26)正旋回、反旋回与复合旋回 (26)指相化石 (26)重矿物 (27)陆源矿物与自生矿物 (27)韵律(韵律层理) (27)正韵律 (27)反韵律 (27)复合韵律 (27)整合 (27)角度不整合与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27)沉积构造 (28)层理 (28)细层(纹层)与层系(丛系) (28)层系组 (28)水平层理 (28)波状层理 (28)交错层理(斜层理) (28)递变层理(粒序层理) (28)透镜状层理 (29)韵律层理 (29)层面 (29)层面构造 (29)波痕 (29)浪成波痕 (29)水流波痕 (29)风成波痕 (29)波痕指数 (29)不对称度 (29)泥裂(龟裂) (29)雨痕与冰雹痕 (30)冲刷面 (30)槽模 (30)生物成因构造 (30)结核 (30)结核类型 (30)同生结核 (30)成岩结核 (30)后生结核 (30)变形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水下滑动构造) (30)缝合线 (30)二元结构 (30)侧向加积(侧积) (31)垂向加积(垂积) (31)向前加积(前积) (31)填积 (31)选积 (31)漫积 (31)陆相 (31)洪积相(洪积扇、冲积扇) (31)河流相(冲积相) (31)弯曲指数 (32)辫状指数(网状指数、游荡性指数) (32)顺直河与曲流河 (32)辫状河与网状河 (32)河床亚相(河道亚相) (32)堤岸亚相 (32)河漫亚相 (32)分流平原亚相 (32)三角洲前缘亚相 (32)前三角洲亚相 (32)牛轭湖 (33)牛轭湖亚相 (33)湖泊相 (33)洪水面、枯水面、浪基面 (33)扩张湖亚相 (33)湖弯亚相 (33)滨—浅湖亚相 (33)半深湖—深湖亚相 (33)沼泽与沼泽相 (33)海洋分区 (33)海相 (33)泻湖与泻湖相 (34)三角洲相 (34)建设性三角洲 (34)破坏性三角洲 (34)三角洲沉积模式 (34)浊流 (34)浊流相 (34)鲍玛层序 (34)三角洲砂体 (34)扇三角洲砂体 (35)水下冲积扇砂体 (35)浊流砂体 (35)岩心相分析 (35)测井相分析 (35)地震相分析 (35)1.5 油(气)藏 (35)油藏、气藏、油气藏 (35)工业油藏、工业气藏、工业油气藏 (35)原生油(气)藏 (35)次生油(气)藏 (36)背斜油(气)藏 (36)挤压背斜油(气)藏 (36)基底升降油(气)藏 (36)底劈背斜油(气)藏 (36)滚动背斜油(气)藏 (36)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36)盐体刺穿油(气)藏 (36)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36)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36)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36)向斜油(气)藏 (36)断层遮挡油(气)藏 (37)断鼻构造油(气)藏 (37)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37)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37)逆断层断块油(气)藏 (37)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37)地层超覆油(气)藏 (37)岩性油(气)藏 (37)裂缝性油(气)藏 (37)潜山油(气)藏 (37)层状油(气)藏 (37)块状油(气)藏 (37)复合油(气)藏 (37)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37)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38)悬挂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38)隐蔽油(气)藏 (38)断块油(气)藏与复杂断块油(气)藏 (38)砾岩油(气)藏 (38)碳酸盐油(气)藏 (38)变质岩油(气)藏 (38)喷出岩油(气)藏 (38)粘土岩油(气)藏 (38)饱和油藏 (38)未饱和油藏 (38)常规原油油藏 (38)稠油油藏 (38)高凝油油藏 (38)挥发性油藏 (39)常规气藏 (39)凝析气藏(凝析油气藏、凝析油藏) (39)酸性气藏 (39)干气气藏 (39)湿气气藏 (39)带油环气藏 (39)气压驱动气藏 (39)常压气藏与低压气藏 (39)高压气藏与超高压气藏 (39)浅层气藏、中浅层气藏 (40)中深气藏、深层气藏、超深层气藏 (40)CO2气藏 (40)氮气藏 (40)含氦气藏 (40)水溶性气藏 (40)重力分异 (40)气顶(气帽) (40)原生气顶与次生气顶 (40)气顶高度 (40)气藏高度(含气高度) (40)油藏高度(含油高度) (40)油气藏高度(含油气高度) (40)气顶指数(气顶系数) (41)油气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 (41)油气过渡段、油水过渡段及气水过渡段 (41)稠油段 (41)油底与水顶 (41)底水与边水 (41)油环 (41)含气内边界(缘)与纯气区 (41)含气边界(缘)与油气过渡带 (41)含水边界(缘)与纯油区 (41)含油边界(缘)与油水过渡带 (42)气水过渡带 (42)含油(气)面积 (42)油(气)藏的度量 (42)油(气)藏充满系数 (42)油田、气田与油气田 (42)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特小型油(气)田 (42)高产、中产、低产、特低产油(气)田 (42)边际油(气)田 (42)储量计算 (42)容积法 (43)物质平衡法 (43)压降法(压力图解法) (44)地质储量 (44)预测储量 (44)远景资源量 (44)控制储量 (45)探明储量 (45)未开发探明储量(II类) (45)基本探明储量(III类) (45)表内储量 (45)表外储量 (45)开发储量 (45)可采储量 (45)单储系数 (45)储量丰度 (45)特殊储量 (46)第1章开发地质1.1 油(气)藏描述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是一门研究油气藏地质结构、油气储集空间、流体性质、渗流特征、驱动能量及其在开发过程中变化规律的学科。
[理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
![[理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3cbd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4.png)
二、地温场研究 地温测量
地温场特征 地温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油、气储量计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油、气储量 油、气储量计算容积法 油、气储量计算物质平衡法
第二节 油、气储量计算容积法
原理及公式 ——计算石油在地下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
N F he e So o ×100
Boi 参数的确定
——含油面积、油层有效厚度等
参数的平均方法
含油面积:油水界面、断层边界、岩性尖灭边界等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四、绘图、计算题
H
G
M
M
有一有气顶和边水的背斜的构造油气藏,具供水区而无 泄水区,测压面海拔200m,第一批探井钻在构造的不同 部位钻开油藏的含油、含气和含水部分(如图),试计 算各井的原始地层压力。(油的密度:0.85g/cm3,水的 密度:1g/cm3, 天然气相对于空气密0.8
(二)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
(三)已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
(四)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
第七章 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
第一节 地层压力
一、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二、异常地层压力研究
概念及预测方法 三、油层压力研究
原始油层压力及分布、测定及成果和应用 目前油层压力 折算压力
第二节 地层温度
一、有关地层温度的概念
钻时的影响因素、钻时录井曲线的应用; 岩心描述内容、岩心归位、岩心录井资料的应用; 岩屑迟到时间、岩屑描述、岩屑录井资料的应用; 钻井液性能、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气测录井资料的解释 荧光录井资料的应用; 5.了解完井工作内容及其资料整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5级资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提纲第一章1、名词解释: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调整井、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CT值、井斜角、井斜方位角、井号编排、钻时、钻时录井、岩心、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岩屑、岩屑录井、岩屑迟到时间、捞砂时间、钻达时间、套管程序、方入、进尺、补心高、补心海拔。
2、录井方法一般包括哪几种?3、影响钻时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根据钻时来判断岩性?4、现场上常用的荧光录井方法有哪几种?5、如何划分碎屑岩的含油级别?6、为什么要进行岩心归位?简述岩心归位的原则和步骤。
7、如何获取有代表性的岩屑?常用的测定迟到时间的方法有哪几种?8、在钻井中泥浆的功能是什么?泥浆性能包括有哪些?9、什么是泥浆的失水量和泥饼?钻井过程中对其作何要求?为什么?10、如何根据井号编排判断井别:渔浅1井、荆参2井、浩4 -3井、陵1井、沙36井。
11、泥浆显示分为哪几类?12、完井方法因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哪几类?13、如何根据泥浆性能的变化来判断油、气、水层和其它特殊岩层?14、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第二章1、概念:油气水的综合判断、束缚水、可动水、含油饱和度、相渗透率、增阻侵入、减阻侵入、地层测试、中途测试、跨隔测试、测试垫。
2、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低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3、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4、简述在碳酸盐岩双重孔隙结构中,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的主要区别。
5、说明钻柱测试压力卡片上不同压力段测试阀、旁通阀、封隔器所处的工作状态,标注压力卡片上各点所表示的压力。
6、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压力卡片才能供我们解释分析用?7、对几张典型的压力卡片进行初步分析。
8、简述低阻油层的成因。
9、简述水淹层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1、名词解释:有效厚度、沉积旋回、细分沉积相、标准层、标准剖面、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测井相、地震相。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勘探和开发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石油地质学的复习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简述干酪根的生成过程。
2.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什么是储集层、盖层和圈闭。
- 什么是油气迁移和聚集?3. 石油地质学的勘探方法:- 描述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勘探的区别和联系。
- 什么是地震勘探?它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是什么?4. 储集层特性:- 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如何影响油气的储存?- 储集层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5. 油气的迁移和聚集:- 油气是如何从源岩迁移到储集层的?- 什么是初次迁移和二次迁移?6. 油气藏的类型:- 描述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的特点。
- 什么是断层油气藏?它如何形成?7. 石油地质学中的地质陷阱:- 解释什么是地质陷阱,它们如何影响油气的聚集。
- 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陷阱,例如构造陷阱、地层陷阱和复合陷阱。
8. 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什么是水平钻井技术?它在油气开发中的优势是什么?- 描述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水力压裂技术。
9. 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开采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10. 石油地质学的未来趋势:- 讨论石油地质学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 石油地质学如何适应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复习这些题目时,不仅要理解每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地质学知识体系。
希望这些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或进一步学习石油地质学。
《油矿地质学》复习总结

油矿小结第一章钻井地质需要掌握的概念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
水平井:井斜角在85-120读,并沿水平方向钻进一定长度的井。
丛式井: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有计划地钻很多口井(直井或斜井),这些井统称为丛式井。
井斜角:测点处的井眼轴线同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α)井斜方位角:测点处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fai)钻井深度:用钻具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井深度:用电缆长度计算的井深。
测深:测量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沿井轨迹测点处的实际长度。
垂深:垂直深度,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井筒测点位置的垂直深度。
补心海拔:井口方补心(转盘面)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拔深度:井筒中测点位置到海平面的铅直距离。
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进尺长度取心进尺:岩心归位:从最上的标志层开始,上推归位至取心井段顶部,再一次向下归位,达到岩性与电性吻合。
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重点内容井别识别:哇塞岩心丈量和编号原则:丈量:清除岩屑泥饼等“假岩心”,断面吻合,摆放,由顶至底用尺子依次丈量,单位厘米,自上而下做记号,红黑两平行线,上位红,下为黑,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编号:第几次取心,共多少块岩心,这是第几块。
几又几分之几。
观察岩心油气水的方法类型:含气实验,含水观察,滴水实验。
岩心含有级别:根据储层特性不同分为:孔隙性含油: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
缝洞性含油:油浸、油斑、荧光。
岩心录井图的编制:岩心录井草图和岩心录井综合图。
综合:井深校正,岩心归位。
岩屑描述内容与岩心描述的差别:岩屑描述的重点是岩石定名和含油气情况描述。
差别:这。
岩屑录井对缝洞储层中的判别:缝洞发育系数:次生矿物总量/岩屑总量。
缝洞开启系数:自形晶矿物含量/次生矿物含量。
钻井液显示的类型:油花、气泡,油气侵,井涌,井喷,井漏(碳酸盐溶洞好东西。
)。
钻时录井优缺点:课件上没说啊。
第二章地层测试地层流动系数:地层流动系数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油田开发地质学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烃源岩2、盖层3、岩性标准层4、沉积旋回5、地温梯度6、含油气盆地7、油气藏8、异常地层压力9、岩心收获率10、断点组合11、圈闭12、石油13、油气田14、孔隙结构15、折算压力16、干酪根17、油气初次运移18、储集单元19、压力系数20、可采储量21、滚动勘探开发二、填空题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和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
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当达到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和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有供水区无泄水区的背斜油藏中,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规律为:构造顶部压力_____,翼部压力_____;对油层中部海拔相同的井,钻遇流体性质不同时,流体密度小的压力_____,密度大的压力____。
9、圈闭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10、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和阻力是______、 _______ 和______。
11、在钻井过程中,如果井下出现泥浆漏失现象,可能预示着钻遇______和______。
12、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13、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气母岩)。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3.岩性标准层:是指且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大小、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4.沉积旋回:(或称韵律)是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性的岩石有地重复出现。
5、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臧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尝试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
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且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在正常压实条件下,作用于隙流体内的压力即为静水柱的压力。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
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9、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0、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11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
12、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13、油气田:指受单一局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臧、气臧、油气臧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受某一局部或地层性因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油臧,称为油田;只有气臧,称为气田。
14、孔隙结构:就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连通的关系,是影响储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15、折算压力:折算压力系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
为了对比油臧上各井头的大小,应将所有的井都折算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1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氧化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7、油气初次运移:从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18、储集单元: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将这种在剖面上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集体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称为念念单元。
19、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
压力系数>1.2------高压油藏20、可采储量:是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按其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七类(预测储量是内蕴经济的,不划分经济可采储量。
21、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1、岩浆——指地内深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指岩浆侵入到地壳或喷出地表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地壳中的母岩在固态状态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作用使其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改变的作用。
4、付变质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石。
5、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活动、冷凝、成岩的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浓度极低时,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光亮”的性质,广泛应用于钻井地质录井中。
7、石油的凝固点——指液态石油凝固成固态的最高温度。
8、储集层——能够储存油气并使之渗流的岩层。
9、盖层——在储存上方阻止油气散失的岩层。
10、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母质。
11、生油岩(烃源岩)——曾经生成并排除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油气的岩石。
12、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源岩向储层或运载层中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13、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动。
14、圈闭——能储存油气并阻止其继续运移的地质体。
15、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面积。
16、工业油气藏——在现今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一圈闭中聚集了有工业价值油气的油气藏。
17、含油边界——油水接触面与储层顶面交线所围绕的面积。
18、油气聚集带——指地质构造特征相似、具有成因联系、位置相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9、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时期生成过油气,具有良好成藏条件且目前以找到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20、油气田——单一局部构造单元内多种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所有油气藏的总和。
21、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大量生成石油的最低温度。
2、静水压力——由静水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3、地静压力——由上覆地层岩石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4、地层压力——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
25、折算压力——某点的实测压力按静液柱压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到某一基准面上所得的压力。
26、压力系数——指某点的实测压力值与其埋藏深度的比值,一般用MPa/100m表示。
27、地温梯度——恒温层以下,每加深100m温度的增加值。
28、地温级度——恒温层下,温度升高10C度深度的增加值。
29、压力系统——指压力波在空间能够扰动的范围。
30、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指打开油气藏而未开发之前所测的的油气层的压力。
31、有效孔隙度——在一般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间渗流的孔隙度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2、相对渗透率——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33、砂岩体——在某一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点,且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34、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35、地层圈闭——由于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或纵向上地层缺失所形成的圈闭。
36、岩石圈——指地壳和地幔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岩石圈层,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一层固体硬壳。
37、大陆架——是指位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宽窄不等、坡度平缓、水深不超过200米的过渡浅海地带。
3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39、生物沉积作用——由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和生物遗体而堆积形成的岩石或者矿床的作用。
40、成岩作用——各种松散的沉积物,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使沉积物逐渐形成坚硬的岩石。
41、胶结作用——松散的碎屑沉积物颗粒被胶结物粘结在一起而形成坚硬岩石的作用。
42、交代作用——沉积物与周围溶液互相交换物质的作用。
43、矿物——是地壳中各种地质作用下产生的自然元素和元素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44、胶体矿物——胶体溶液在凝聚后所形成的胶凝体矿物。
45、同质异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构造上、形态上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6、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7、透明度——是指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它取决于矿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厚度。
48、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能顺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49、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或摩擦的能力。
50、断口——是指矿物受外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产生不平滑的破裂面。
5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52、标准化石——地层中那些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易于发现的化石。
53、生物层序律——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有不同门类的化石,而相同时代地层中有门类相同的化石。
54、微体古生物——在古生物中,将那些个体微小,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研究的古生物或其某一部分器官。
55、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作用下,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并由坚硬逐渐疏松瓦解的现象。
56、地层——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能与相邻地层分开的一层岩石,通常为板状体。
57、组——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58、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59、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岩性稳定、易于识别、厚度不大的岩层。
60、标准剖面——能够代表某地区地层的一般特征的剖面。
61、综合柱状剖面图——是一个资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柱状剖面图,图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层、岩性、物性、电性以及油气水的情况。
62、母岩——先于沉积岩而成的岩石。
63、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火山物质等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64、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和填隙物组成的岩石,其中碎屑物大于50%。
65、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6、粘土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7、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物组成的具碎屑结构的岩石。
68、结核——在成分上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矿物聚集体。
69、原生色——沉积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原始的颜色。
70、继承色——碎屑岩中的碎屑物继承母岩的颜色所表现出来的色调。
71、自生色——沉积岩中自生矿物所具有的颜色。
72、层理——由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在垂向上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73、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加该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综合。
74、原生构造——与沉积岩有成因联系的构造。
75、地质构造——经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76、岩层产状——指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77、断裂构造——指岩层受力后被破坏,发生脆性变形,而丧失了岩层原来完整性的一种地质构造。
78、褶皱构造——地壳中的沉积岩层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改变了原始状态,使水平岩层变成了各种弯曲形态,但未丧失其连续性,这样的构造为褶皱构造。
79、裂缝——岩层沿破裂面两边的岩层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80、断层——沿断裂面两边岩层发生了显著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81、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82、线状褶曲——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大于10比1。
83、短轴褶曲——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为5比1至2比1。
84、穹隆构造——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比1,近于浑圆形的背斜构造。
85、构造盆地——褶曲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比1,近于浑圆形的向斜构造。
86、鼻状构造——枢纽一端倾伏一端抬起,构造等高线呈不封闭的曲线,形似“鼻子”的构造。
87、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平行。
88、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
89、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斜交。
90、同生断层——在沉积过程中发生的断层。
91、后生断层——沉积期后发生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