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水计算分析

合集下载

特大暴雨递减指数的研究分析

特大暴雨递减指数的研究分析

特大暴雨递减指数的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对于小流域的洪水计算,一直采用指数型暴雨公式,即i=Sp/t n H t=Spt 1-n试中i—暴雨强度,单位mm/h ;H t —历时为t 的暴雨量,mm ;Sp —暴雨参数,或称雨力,mm/h ;n —暴雨递减指数;t —降雨时段;当t o = 1h :t>1 H tp= H 24p (t/24) 1-n2t<1 H tp= H 24p X24n2-1 t1-n1当t o Th :t>t o H tp= H 24p(t/24) 1-n2t<t o Hi p= H top (t/ t o)1-n1可见,在已知n (n i和n2)及t o的情况下,根据某一频率的最大24 小时雨量H24p,即可求出Sp及H tp。

暴雨衰减指数n反映地区暴雨集中的程度,随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不同,在地区上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在平原地区多阵雨,暴雨历时短,其n 值较山区要大一些。

在实际应用中,暴雨递减指数n值对短历时(1〜6h )的设计暴雨和洪峰流量影响极大。

如n 值偏大o.1 则 1 小时的设计暴雨便偏大37%,因一般峰量的倍比指数为为1.3次方,致使求得的设计洪峰就可偏大5o %以上。

由此可见能否正确的根据稀有频率的24 小时暴雨量去推求相应的设计洪水,关键是对稀有频率( 1oo 年〜千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递减指数n 值大小及其转折点位置的确定问题。

一、资料的选取在进行特大暴雨长短历时的递减指数n 及其转折点之分析时,其分析对象必须是暴雨中心或暴雨中心附近的自记暴雨资料和24 段制观测的资料。

这是因为只有暴雨中心或附近的降水量〜历时关系,才能反映各个中尺度的降水系统同时汇集在暴雨地点上空的时空变化。

这些资料均来源于水文资料年鉴或有关文献。

二、固定观测时段降水量,统计不同时段最大降水量时订正系数的推求采用不同固定观测时段如24、12、8段制观测的降水资料,整编时所统计出的最大1、3、6、9、12、24小时的暴雨量实际只能代表固定时段内观测到的最大值,而不是降水过程中真正60、120、180、360、720、1440分钟历时内的最大值,它对Sp、n1和n2值的分析确定影响是较大的,故对不同固定观测时段在水文年鉴中所统计挑选出的最大降水量必须先进行订正后方可应用。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含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在水文学中,雨水流量计算是用于估算暴雨期间径流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计算雨水流量,可以评估洪水的规模和可能引发的灾害,为防洪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并详细介绍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

一、雨水流量计算的基本原理雨水流量指的是洪水期间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的水流量,通常以立方米每秒(m³/s)作为单位。

计算雨水流量需要考虑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流域面积等因素。

1.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降雨强度的大小与降雨的时间、面积和强度有关。

在雨水流量计算中,一般使用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的暴雨降雨数据进行计算。

2.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指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流域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反映了降雨径流产生的程度,是衡量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径流系数的大小受到流域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3.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是指雨水流量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降雨流域的总面积大小。

流域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雨水流量的大小,通常使用平方千米(km²)作为单位。

二、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北京市位于北方地区,夏季暴雨频繁,洪水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为了科学合理地估算暴雨期间的雨水流量,北京市制定了一套适用的暴雨计算公式。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暴雨历时和暴雨强度计算。

1. 暴雨历时计算暴雨历时是指暴雨开始至结束的总时间。

根据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暴雨历时通常为4小时,既适用于一般暴雨情况下的计算。

2. 暴雨强度计算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通常以毫米每小时(mm/h)作为单位。

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小时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

以下是北京市暴雨计算公式的示例:- 1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2.23 * (A/B)^1/3- 2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59 * (A/B)^1/3- 3小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I = 1.39 * (A/B)^1/3其中,I表示暴雨强度,单位为mm/h;A表示流域面积,单位为km²;B表示径流系数。

暴雨洪水计算

暴雨洪水计算

时段 纵标 时段 纵标
该部分需查阅“瞬时单位线S曲线查用表”并计算总标段值
0 0
9 0.022
1 0.05 10 0.013
2 0.17
11 0.007
3 0.21
12 0.004
求1mm径流深折合流量
1*F/△t(m²/s) F为汇流面积
△t(s)
206.9444444
745
q(t)=s(t)*206.94
1 H6P-H5P
2.09
不同保证率下各时段面雨量
2
3
4
33.33 22.12
37.09 24.98
40.02 27.23
2 H4P-H3P
2.93
3 H2P-H1P
5.57
4 H1P 27.76
5
42.45 29.12
5 H3P-H2P
3.76
P=10%
1.64
2.25
4.15
第五步 产流计算 确定分区后按下列公式计算损失量
P=2%
Q1(t)=q(t)*R 清
小计
0
0
41
41
138
138
171
171
151
151
114
114
77
77
50
50
31
31
18
18
11
11
6
6
6
6
2
2
1
1
1
1
0
0
浑比,则可计算设计洪水流 该工程取值
0.82
.82,P=2%设计洪水过程计算表
4 380.45
第一步
积水面积 745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谭炳炎汇编二OO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t c.)1、 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 (Z +Z )・U +(Z +Z ) «L + ............................... (Z +Zn) «L 一2Z ・L}/0 1 1 12 2 n-1 n 0L2当Z0 =0时,上式变为:J= {Z «L +(Z +Z ) «L +……(Z +Zn) -L }/L2fa 1 . _ 1 1 2 2 n-1 n3-1、J1/3 .计算3-2、J1/4 ;计算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mm);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5、C v、Cs : Cv ------ 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 的地区:Cs芸3.0 Cv Cv<0.45 的地区:CsW4.0CvCv〃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6、K p 24查皮尔逊III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以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H =Kp - ^8、n2崔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箍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n ;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1小时这一状况:取n=n ;2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III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查用。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是用于将总降水量在一定时间内分配到不同时间段内的一种方法,以模拟和预测暴雨过程中的雨量变化。

它在水文学和水资源领域中用于分析洪水、设计水利工程和进行洪涝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暴雨时程分配计算方法:
1.均匀分配法:将总降水量均匀分配到整个暴雨事件的各个时
段。

例如,如果总降水量为100毫米,时段为1小时,则每个小时内的降水量为100/1=100毫米。

2.指数分布法:根据暴雨历时和暴雨总降水量的关系,按照指
数函数的形式将降水量逐渐减小。

指数分布法适用于具有较长的暴雨历时的情况。

具体计算公式为:降水量= 总降水量* e^(-t/k),其中t为时间步长,k为指数。

3.双线性分布法:将总降水量根据两个指定的参数,在时间轴
上分配为上升期和下降期降水量。

具体计算公式为:降水量= R * (1 + t/T1) / (1 + t/T2),其中R为总降水量,T1为上升期时长,T2为总时长减去上升期时长。

4.S分段分配法:将暴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降雨开始、
稳定期和降雨结束,根据每个阶段所占总历时的比例来分配降水量。

这些计算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限制,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数据可靠性和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等进行综合
考虑。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引言:暴雨流量是指暴雨期间单位时间内过一定涵容量的断面的径流量,是城市洪水灾害预测和防治中的重要参数。

暴雨流量计算是根据大气环流、降水形态、降水量、地表特征等因素,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

本文将介绍暴雨流量计算的常用方法和步骤。

一、暴雨流量计算方法:1.单位线法:即根据不同暴雨频率及其历时,通过单位线方法揭示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径流量的关系,然后通过设计频率的单位线乘以实际暴雨过程历时,即可计算出暴雨流量。

2.单位面积法:即根据暴雨产流过程的特点,将流域划分为一系列面积大小相等的单元,利用每个单元上的降雨量与径流量的关系,计算得到整个流域的暴雨流量。

3.经验公式法:通过历史洪水事件的统计数据和实测数据,寻找暴雨降雨量与洪水流量之间的经验公式,根据给定的暴雨降雨量,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出暴雨流量。

4.数学模型法:利用物理方程或统计模型等,通过观测数据拟合出洪水流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和计算资源。

二、暴雨流量计算步骤:根据上述方法,暴雨流量计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和水文数据等。

包括年降水量、暴雨频率、区域降水特征,流域面积、地形起伏以及土壤类型等信息。

2.预处理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间的关系分析和处理,排除异常数据等。

3.选择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比如单位线法适用于较大流域和流域面积分布均匀的情况,而单位面积法适用于小流域和流域面积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4.暴雨径流计算:根据选择的计算方法,进行暴雨径流计算。

如单位线法中,计算每个历时区间的单位线,再与实际降雨过程相乘得出单位线过程的流量,再将不同历时的单位线流量相加得到总的暴雨流量。

5.结果分析:对计算得到的暴雨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包括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检验、灵敏性分析、计算误差的评估等。

6.结果应用:根据分析结果,对洪水防治、规划设计等工程提出建议和措施。

防洪工程常用计算公式

防洪工程常用计算公式

(式中:Qm设——洪水设计流量;Fs——设计控制面积;Fz——附近典型水文站的控制面积;Qmz——水文站的标准流量。)
⑵经验公式设计洪水:经验公式有两种计算公式。
一是洪水面积相关法:Qm=KnFn
(式中:Qm——洪水设计流量;Kn——不同重现期的8个洪水频率系数和不同分区的6个地形系数,洪水设计计算系数是28-48个系数;Fn——控制面积,F上面的n是面积系数。面积系数是12-24个,根据地形地貌状况确定。这种计算方法在1000平方公里内可以应用,超过100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慎用。在《XXX水文手册》里面可以查到。)
洪水的类型:洪水的类型一般分为六种,一是暴雨洪水,暴雨洪水又分为山洪和泥石流两种。二是融雪洪水,三是冰川洪水,四是冰凌洪水,五是雨雪混合洪水,六是溃坝洪水。
洪水分级:根据国家《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按洪水重现期的大小,把洪水分为常见洪水(8-10年一遇)、较大洪水(10-50年一遇)、大洪水(50-150年一遇)、特大洪水(大于50年一遇
明渠等速流洪水的类型和水力计算要素:
①梯形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计算公式:ω=(b+mh)h
(式中:ω——过水断面面积,单位:平方米;b——底宽,单位:米;h——水深,单位:米;m——边坡系数,表示斜坡的垂直距离每增加1米,则水平距离相应增加m米;)
过水断面宽度计算公式:B=b+2mh
⑷蓄满产流:年降雨量充沛,地下水位高,包气带土层不厚,下层容易常达田间持水量,缺水量不大,不容易形成超渗产流,在土壤缺水量满足后全部产生径流的蓄流方式,称为满蓄产流。
⑸汇流过程:降雨或者溃坝形成的洪水,从产生的地点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称为汇流过程。也可以称为流域汇流。流域汇流分为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阶段。

水文分析计算-第4章课件-2015年

水文分析计算-第4章课件-2015年

XB=EXB+( XA-EXA)*sB/sA
(5)利用雨量~~洪峰(量)关系插补
条件:两者关系较好,可由实测或调查的Q去推X。
(三)频率计算-- 经验适线法
地区 Cs/Cv
Cv>0.6地区 3.0
Cv<0.45地区 4.0
一般地区 3.5
(四)合理性分析
1、同站、 不同历 时间协调
1)频率曲线不交叉(适用范围内) 2)不同历时的频率曲线变化平缓,
(3) 指标暴雨法(index-rainfall)
假设:气候一致区内各站暴雨的模比系数(变量)同分布; (各站均值不同,但Cv,Cs/Cv相同。)
Ki xi, j / xi
Ki 模比系数变量,i 1,..., m个站
xi, j 第i站样本系列,j 1,..., ni , ni样本容量
对模比系数变量Ki,用均值法(或中值法) 推求出该分区综合模比系数频率曲线;
➢点面折减系数=0.92
最大1日 XP,f=296*0.92=272mm
2、设计暴雨时程分配及净雨划分
时段序号
1
2
3
(Dt=6h)
占最大1天分
11
63
17
配百分比
设计面暴雨
29.9
171.3
46.2
量(mm)
设计净雨量
7.9
171.3
46.2
(mm)
地面净雨量
5.5
162.3
37.2
(mm)
地下净雨量
(2)移用区域的平均值
域内本年
主要是对发生一般暴雨的年份而言。即流
份未发生特大暴雨的情况。
(3)用等值线插补
点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表3.1.2灌溉设计保证率表3.3.3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设计防洪标准3.3.3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排洪流量的大小,按5~10a 确定。

附录C 排涝模数计算C.0.1经验公式法。

平原区设计排涝模数经验公式: Q=KR m A n (C.0.1)式中:q ——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K ——综合系数(反应降雨历时、流域形状、排水沟网密度、沟底比降等因素) m ——峰量指数(反应洪峰与洪量关系) N ——递减指数(反应排涝模数与面积关系)K 、m 、n 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实地测验确定。

(规范条文说明中有参考取值范围) C.0.2平均排除法1平原区旱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 )12.0.(4.86-=C TRq d 式中 q d ——旱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 R ——设计暴雨产生的径流深(mm ) T ——排涝历时(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大于50km 2。

参考湖北取值,K=0.017,m=1,n=-0.238,d=32.平原区水田设计排涝模数计算公式:)22.0.(4.86'1----=C TFET h P q w 式中q w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m 3/s ·km 2)P ——历时为T 的设计暴雨量(mm ) h 1——水田滞蓄水深(mm )ET`——历时为T 的水田蒸发量(mm ),一般可取3~5mm/d 。

F ——历时为T 的水田渗漏量(mm ),一般可取2~8mm/d 。

说明:一般集水面积多小于10km 2。

h 1=h m -h 0计算。

h m 、h 0分别表示水稻耐淹水深和适宜水深。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培训教材第四章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第二节:(五)渠道设计流量简化算法1.续灌渠道流量推算 (1)水稻区可按下式计算ηαt Ae3600667.0Q =式中:α——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占控制灌溉面积的比例)。

A ——该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

e ——典型年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日耗水量(mm ),根据调查确定,一般粘壤土地区水稻最大日耗水量8~11mm ,最大13mm 。

t ——每天灌水时间(小说),一般自流灌区24小时,提水灌区20~22小时。

η——渠系水利用系数。

(2)旱作区可按下式计算ηαTt mA3600Q =式中:m ——作物需水量紧张时期的灌水定额,m 3/亩。

T ——该次灌水延续时间,天。

第四节:(二)排水流量(1)、(2)前面两种计算公式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3)丘陵山区: a .10km 2<F ≤100 km 2 31F P K q s a m式中:q m ——设计排水模数(m 3/s ·km 2); K a ——流量参数,可按表4.4-8选取。

P s ——设计暴雨强度,mm/h ;F ——汇水面积,km 2。

b .F ≤10 km 2 q m =K b F n-1式中:K b ——径流模数,各地不同设计暴雨频率的径流模数可按表4.4-9选用; n ——汇水面积指数,按表表4.4-9选用,当F ≤1km 2,取n=1。

表4.4-8流量系数K a 值表4.4-9山丘区的K b 和n 值第五节:防洪工程——设计洪水(P170) 2.暴雨洪水的汇流计算4/13/1278.0278.0mm Q mJ LF hQ ==ττ或 式中:Q m ——洪峰流量,m 3/s 。

h ——在全面汇流时代表相应于τ时段的最大净雨,在部分汇流时代表单一洪峰的净雨,mm 。

F ——流域面积,km 2。

τ——流域汇流历时,h 。

m ——汇流参数,见下表4.5-4;L ——沿主河从出口断面至分水岭的最长距离,km 。

J ——沿流程的平均比降。

表4.5-4小流域下垫面条件分类表2.坡面汇流计算(P174)山丘区洪峰流量计算:Q m =0.278(S P -1)F式中:Q m ——相应于某一频率的洪峰流量,m 3/s ; S P ——设计雨强,即1h 的雨量,mm/h ; F ——坡面面积,km 2。

《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贵州省水利厅编,1983)第五节雨洪基本计算式综合推导及其选定径流系数C 法模式(适用汇水范围:10km 2<F ≤1000 km 2) 雨洪计算基本公式 25km 2<F ≤300 km 2 Q p =0.357γ0.922·f 0.125·J 0.082·F 0.834·[CK p H 24]1.23 (3-5-2)300km 2<F ≤1000 km 2 Q p =0.674γ0.922·f 0.125·J 0.082·F 0.723·[CK p H 24]1.23 (3-5-3)式中:Q p ——设计频率为P 的洪峰流量,m 3/s 。

f ——流域形状系数,f=F/L 2。

γ——地区汇流参数的非几何特征系数,查表(3-4-1)P21 F ——流域面积,km 2。

L ——自分水岭起算的主河长度,km 。

J ——主河道比降。

K p H 24=H 24P ——设计频率P 的流域中心24小时点雨量(mm )。

C ——相应于τ时间内,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洪峰径流系数,查附表(九)P78 应用计算步骤:① 先用简化式算出Q pn ,再计算汇流时间τ。

)473(1278.025.013.009.032.0--∙∙∙∙≈pnQ f J F γτ ②由汇流时间τ是在, 1<τ≤6小时,或6<τ<24小时分别采用(3-7-1)或(3-7-2)计算。

或者用上述两式作出的专用换算系数表,见附表(十三)、(十四)P79、80页。

③标准流量的换算式:均pn Q pn Q r Q pn ∙≈(二)小汇水面积外延方面Q p =ψ`p ·F 0.863 (3-6-1)(贵州省洪水调查资料经验公式) ψ`p ——频率P 的洪峰模系数,其值如下表采用雨洪法简化的小面积洪水计算式: Q p =ψp ·F 0.937 其ψp 值如下:另一种形势的雨洪法简化的小面积洪水计算式: Q p =(ψp )·F 2/3 其ψp 值如(表3-7-2)所示。

P34 表(3-7-2) (ψp )统计表三、标准计算式的简化 雨洪计算基本公式简化式(一) 25km 2<F ≤300 km 2 Q pn =0.21γ0.922·F 0.834·[CK p H 24]1.23 (简化式一)300km 2<F ≤1000 km 2 Q p =0.40γ0.922·F 0.723·[CK p H 24]1.23小流域汇水简化式(二)、(三)Q pn =0.011[H 24p -32]1.23·F 0.94 (简化式二) Q pn =ψp ·F 0.94 (简化式三)ψp ——频率P 的洪峰模系数,其值如下式计算:ψp =0.011[H 24p -32]1.23C ——相应于τ时间内,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洪峰径流系数,查附表(九)P78 汇流时间τ计算:)573(1225.032.0--≈pnQ F γτ 简化式应用计算步骤:② 先用简化式算出Q pn ,再计算汇流时间τ。

)573(1225.032.0--≈pnQ F γτ ②由汇流时间τ是在, 1<τ≤6小时,或6<τ<24小时分别采用(3-7-1)或(3-7-2)计算。

或者用上述两式作出的专用换算系数表,见附表(十三)、(十四)P79、80页。

③标准流量的换算式:均pn Q pn Q r Q pn ∙≈《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册》(修订本)——小汇水流域部分(贵州省水文总站——王继辉)2.小汇水面积雨洪基本计算公式修订公式: (1)当25km 2<F ≤300 km 2,并且θ≤30时, Q p =0.357γ10.922·f 0.360·J 0.240·F 0.716·[CK p H 24]1.23 (修订1式)式中:Q p ——设计频率为P 的洪峰流量,m 3/s 。

f ——流域形状系数,f=F/L 2。

γ1——地区汇流参数的非几何特征系数,查表(1-2) F ——流域面积,km 2。

L ——自分水岭起算的主河长度,km 。

J ——主河道比降。

K p H 24=H 24P ——设计频率P 的流域中心24小时点雨量(mm )。

C ——洪峰径流系数,查表(3) θ——流域几何特征值,θ=L/(J 1/3·F 1/4) (2)当10km 2<F ≤25 km 2时, Q p =0.254γ10.922·f 0.360·J 0.240·F 0.819·[CK p H 24]1.23 (修订2式)(3)当F<10km 2时,即τ≤1小时。

Q p =0.481γ10.571·f 0.223·J 0.149·F 0.890·[C`S P`]1.143 (修订3式)C`——洪峰径流系数表,查表4.S P`——设计暴雨雨力,即最大1小时设计雨量,而不用最大24小时设计雨量换算。

3.雨洪基本计算修订公式的简化:(1)当25km2<F≤300 km2,并且θ≤30时,Q p=0.113γ10.922·F0.716·[CK p H24]1.23 (修订1A式)(2)当10km2<F≤25 km2时,Q p=0.080γ10.922·F0.819·[CK p H24]1.23 (修订2A式)(3)当F<10km2时,Q p=0.235γ10.571·F0.890·[C`S P`]1.143 (修订3A式)根据产流、汇流条件再次简化:①当10km2<F≤25 km2时,Q p=0.031·[H24p-32]1.23·F0.819 (简化2B式)或Q p=ψ`p·F0.819 (简化2C式)ψ`p——频率P的洪峰模系数,其值如下式计算:ψ`p=0.031·[H24p-32]1.23②当F<10km2时,Q p=0.131·[C`S P`]1.143·F0.890 (简化3B式)或Q p=ψ``p·F0.819 (简化3C式)ψ``p=0.131·[C`S P`]1.143Sp——即为最大1小时设计雨量H60P =KPH60均值《贵州暴雨洪水计算综述》发表于2000年3月《贵州水力发电》(1)当300km2<A≤1000 km2时,Q p=0.674γ10.922·f0.125·J0.082·A0.723·[C3K p H24]1.23 (18)(2)当25km2<A≤300 km2时,且θ>30时,Q p=0.375γ10.922·f0.125·J0.082·A0.834·[C3K p H24]1.23 (19)(3)当25km2<A≤300 km2时,且θ≤30时,Q p=0.375γ10.922·f0.360·J0.240·A0.716·[C3K p H24]1.23 (20)集水面积A<50 km2的特小流域,流域几何特征参数θ值一般都小于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