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高中语文 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答题术语+习题专练)

第三节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小说环境主要有三种题型:环境特点概括题+环境描写作用题+环境描写手法题。
综观近年来命题趋势,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概括环境特点题、环境描写作用题两种形式上。
一、环境特点概括题(一)环境分类: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二)环境特点概括题解题“3步骤”[典例1]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哥儿俩凌叔华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小说鉴赏之环境描写

小说鉴赏之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能够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让读者沉浸感受到小说中环境的氛围和气息。
好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更有共鸣。
在小说鉴赏中,环境描写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作者对社会、人性、生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观察。
环境描写对于传达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将通过分析不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来探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比如在鲁迅的《草房子》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的描写,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描写草房子的环境和人物的生活,鲁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
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时代背景,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环境描写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氛围。
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作者通过对上海的风情和繁华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上海滩上的热闹与喧嚣。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孤独、迷茫和无助,进而对小说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环境描写可以为小说赋予情感色彩,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投入,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感和氛围。
环境描写还可以为小说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庭园景致、亭台楼阁、湖泊山水的描写,为小说营造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这些细腻且富有诗意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宫廷生活的奢华和仕途生涯的坎坷。
环境描写不仅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氛围和景致,还能够增强读者对小说的艺术美感和阅读的愉悦度。
在小说鉴赏中,环境描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感和氛围,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鉴赏之环境描写

小说鉴赏之环境描写夜幕降临,星光点点,月光洒落在静谧的山林之中。
密林茂密,树木参天,一颗颗树木挺拔而又苍劲,仿佛是自然界的守护者。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地诉说着大自然的神秘律动。
在山林深处,有一片湖泊,湖面清澈明净,仿佛是镜子一般,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树木。
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畔的草木摇曳着,仿佛在湖水的倩影中跳跃起舞。
湖水边,一片片野花绽放,洁白的花瓣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芒,散发着一股清新宜人的芬芳。
山顶上,一轮圆月当空挂起,皎洁的月光如同一轮明亮的灯笼,照亮了整个山林。
山顶一朵朵浓密的云朵在月光的照射下,飘荡着,仿佛在天空中舞动。
山顶的风吹拂而过,风声呼啸,有种激荡的力量。
在山林深处,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水清澈见底,溪水的声音清脆悦耳,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溪水两旁,长满了茂盛的绿草,水滴从叶尖滑落,溅起了一朵朵晶莹的水花,宛如珍珠散落在绿草丛中。
夜幕下的山林静谧而又神秘,星光点点,月光皎洁。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而又美丽。
跟随着清风,吸一口气,迎接这数百载的古老林海。
它安静、宁静,每一棵树、每一条溪,都是它人的见证。
月光洒在古老的寺庙上,山林和古老的寺庙相得益彰,增添了些许神秘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信徒们沐浴着月光,虔诚地念颂经文,仿佛可以接触到天与地的奥秘。
山林深处,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随风摇曳,发出阵阵沙沙声。
在月光的照射下,竹林显得更加幽静而又优雅。
一些游人在竹林中行走,静静地聆听着竹叶的声音,仿佛是在与大自然对话。
山林中的一片湖泊静谧而又神秘,湖水清澈见底,宁静而又美丽。
湖水边,一些游人在湖畔漫步,静静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山林深处,一片茂密的森林,树木参天,环境清幽,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处秘境。
一些游人在森林中行走,沐浴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森林中有许多动植物,它们在这里生长繁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原始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之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环境描写及赏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环境描写及赏析1、这大城市以及它这雄伟的力量沸腾的生活,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然而最新他的却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
他的心已经飞到他已经搞惯的工作上去了。
赏析:这些描写表明保尔急着在病愈后去参加劳动,去为恢复苏维埃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的阳光下闪亮。
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
赏析: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象征着苏维埃春天的到来,希望的到来。
3、颤抖的空气充溢着那么浓馥的花香,星星,就像萤火虫,永远是那么幽微地在天空的深处闪耀着,而人声呵,又是传的那么遥远。
赏析:一个生机勃勃,热闹但有时又幽静的小镇。
体现了乌克兰乡村的平静,和保尔心情的快乐。
4、冬妮娅送走两个同学之后,独自倚在栅栏门上站了很久,遥望着那昏暗的通到镇上去的道路,那永不停息的风,带着春天湿土的霉味和潮湿的冷气向他吹来。
在远处小镇郊外许、多人家的窗户正闪着暗红的灯光。
赏析:描写了冬妮娅看到的环境,“昏暗的、霉味、冷风、暗红”等词渲染了一种阴暗的氛围,体现了冬妮娅的心情,对保尔的担心。
5、几百尊大炮在彼列科普路红起来,千百颗炮弹凄厉的划过长空散步的死亡大地似乎正在陷入无底的深渊,大地上泥土翻飞,黑烟遮住了太阳。
赏析:形象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役的凄厉,恐怖的氛围。
6、在巨大的高炉前,帕维尔看到了自己曾经辛苦工作的那个地方,他感叹道:“这里有我的血和汗,有我的生命和灵魂。
这是我们创造的东西,我们心血的结晶,我们热情的追求。
”这句话表达了帕维尔对于工作和创造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于生命和灵魂的珍视和尊重。
7、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帕维尔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加拉基列夫。
他在朋友的临终病床前,流下了热泪,感叹道:“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生命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这句话表达了帕维尔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尊重,以及对于意外事故的无奈和不解。
8、帕维尔和尼古拉的友情:在小说中,帕维尔和尼古拉是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彼此支持和帮助。
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

读·闻·观51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张艳华摘要:小说不仅是一门时间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空间艺术,其中的空间指的就是小说环境。
对小说作品来讲,环境描写既可以为小说提供更理想的创作舞台,给情节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读者对作品内涵做出更深入探究,为更好的展开小说情节做出更好的铺垫。
本文就鲁迅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欣赏做出探究。
关键词:鲁迅作品;环境描写;欣赏探究小说作品中的环境通常都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环境三个层面来展开的,能够为小说后续故事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得读者对小说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总之,不论是哪一层面的环境描写,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具有的神奇魅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加强对鲁迅作品中环境描写的赏析,不论是对阅读兴趣的激发,还是对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社会环境能够为小说情节铺展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是全部社会关系、特定历史阶段的整合,对小说人物性格、命运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鲁迅的作品通常会蕴含一些比较复杂的思想内涵。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就以“吃人”为写作核心。
历来的评论都是从礼教这一层面开展的,以此将社会制度、道德评判具有的现实意义充分挖掘出来。
很多人在评论鲁迅作品时,都强调其作品中描写的很多问题都非常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狂人日记》这一作品,就是将揭露礼教吃人来视为写作中心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
所以,之后很多人都提出其文章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多意性,基于一些象征来引导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此来突显、增强其一系列描写的批判性。
其实,不论是人对人肉体方面的食用,还是对封建礼教的引申,可怕程度是相同的[1]。
二、自然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环境描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既可以将人物内心世界反映出来,也能够为小说情节渲染气氛,同时也能够在不同层面为小说人物的行为、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阅读自然环境,读者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性格特点,以及身世经历,以此来发挥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2]。
小说鉴赏之环境描写

小说鉴赏之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生动的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
下面是一段关于环境描写的小说鉴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壮丽的大江奔腾而过,一波一波的浪花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阵阵轻微的声响。
江面上的一群白鹭宛如一串白云,翩翩起舞,优雅的姿态令人赞叹不已。
岸边的垂柳低垂着娇艳的枝叶,轻轻摇曳着,宛如一排排翩翩起舞的少女,给人以一种柔情脉脉的感觉。
远处的山峦起伏,层峦叠嶂,一片苍翠,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
山脊上的青松挺拔而高耸,如同一支支钢筋,坚定地矗立在山巅之上。
蓝天下,云朵稀疏地漂浮着,宛如一朵朵白色的棉花,轻盈地飘荡在天空中。
小溪从山间流过,清澈的水面上游弋着几条小鱼,灵活地穿梭其间。
溪岸边长满了各色花草,红的、白的、黄的,色彩斑斓,吸引着一只只蝴蝶停驻其上。
蝴蝶群舞的场面美不胜收,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田野连绵,一片翠绿。
麦穗飘动,伴随着微风的吹拂,发出沙沙的声音。
田中的农民们正在劳作,男女老少各司其职,在太阳的照耀下,他们的汗水犹如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田野上的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发出愉悦的叫声。
城市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匆匆忙忙。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美丽的城市景观,一片灯火辉煌。
人们忙碌而充实,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自信的笑容。
街头巷尾的小摊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游客们驻足观赏。
环境描写的精彩之处在于能够以生动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出自然与城市的美丽景色,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和宁静,感受到城市的繁忙和活力。
环境描写也能够增强小说情节的吸引力,起到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在写环境描写时,可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给人以意境感受。
在描写过程中注重细节描写,以更好地体现出环境的美丽与多样化。
环境描写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真实而饱满的场景,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孔乙己环境描写赏析
【一、孔乙己背景介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名叫孔乙己的书生,因家境贫寒,沦落到卖字为生。
故事发生在一条古老的小巷,这里布满了各种传统商铺和居民住宅。
【二、孔乙己环境描写分析】
文章中对孔乙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例如:“一条破旧的横幅,上面写着‘诗书’两个字,下面是一排歪斜的小字:‘专售旧书’”。
这个环境描写展示了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文人身份。
【三、孔乙己环境描写作用】
这个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凸显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也为后文孔乙己受到嘲笑和歧视埋下了伏笔。
【四、孔乙己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衬托】
在这个环境下,孔乙己的文人气质和自尊心显得尤为突出。
他宁愿忍受饥饿,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这种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五、孔乙己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
孔乙己所处的环境使得他成为了小说中的核心人物。
故事围绕着他在这个环境中的遭遇展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孔乙己环境描写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这个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贫穷、落后、愚昧。
通过对孔乙己
的描写,鲁迅先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社会的批判。
【七、总结】
孔乙己的环境描写是鲁迅先生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法,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乙己这个角色的悲剧人生。
小说阅读指导: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指导: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阅读指导: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阅读中的重要一环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常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
因此分析环境描写是我们在阅读时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我们阅读小说,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连带环境描写部分一起进行分析。
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肃杀、悲凉的气氛;“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一环境描写反映了老栓买到药后的兴奋心情,揭示了人物思想的愚昧、麻木与落后;小说第四部分运用比喻手法写坟场的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对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2.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任何一部小说都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一定的时代,规定了活跃其间的人物和发生其间的事件的特定性质。
除了介绍时代背景,小说还会展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塑造人物所不可或缺的。
《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集中在鲁镇咸亨酒店,这里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地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众酒客对孔乙己的歧视与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关系。
正是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等级观念盛行的社会。
正是那样的社会环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功名,看重等级,歧视、欺压弱者。
身为弱者的孔乙己,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已经失去了“人”的价值。
可见,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塑造人物和体现主旨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 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 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 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 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 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4、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 米的形象。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1、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2、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⑴忧怨中充满希望 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 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 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011年江西卷《晚秋》】 16、(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气氛)。 17、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18、(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 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 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 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 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 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 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的相关情 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 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 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 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 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 己有。
【2009高考浙江卷《魔盒》】 1、通过写夕阳映衬下的“房顶”“烟囱”、暮色中萧 条而毫无生气的“秃树”,以这些封闭压抑,阴沉 死寂的景物,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烘托下 段“我”初次离家时孤独、烦闷的心情。 2、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4、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 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 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 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 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 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真题体验】
该答案在“作用”上存在着答题过度问题。该 考生生怕遗漏要点,把能写的都写上去。如 “作用”的最后一点纯属画蛇添足。 (1)特点: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 香的麦秸等,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 馨祥和的特点。 (2)作用: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 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与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 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常见题型(一景三考)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 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 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 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 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 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 中之重。
பைடு நூலகம்
1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 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 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 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 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 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 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 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 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 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 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 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 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 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 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 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 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 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 描写; (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 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 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 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 造意境。
【2010年高考安徽卷《罗永才》】 11、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 淡定。 1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 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13、(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诗中的线索; 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 “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 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 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简言之,
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为……作铺垫, 线索,贯穿全文。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 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 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在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 情感,表现心理。 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真题体验】——见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