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合集下载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

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致死/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4.4%~15.4%,致死/残疾率33.4%~33.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包括早期诊治、早期预防再发(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

2015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总结了截至2014年7月以前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指南》发布以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国内外指南也随之进行了更新或编写。

2015年5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年10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指南更新》;2018年3月,美国心脏/卒中学会发布了《2018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处理指南》。

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编写组,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进展,对《指南》进行更新,以期体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指导临床医师工作。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根据2014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结合国情和可操作性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表1)。

表1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推荐强度(分四级,I级最强级最弱)I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II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随机对照试验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C级:基于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基于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级:基于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基于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基于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的查询(文献检索至2018年6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

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的分层管理PPT课件

缺血性卒中的分层管理PPT课件
分析分层管理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包括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情况、医疗资源利用的均衡性等,以评估分 层管理是否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
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估
分层管理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评估分层管理实施前后医疗质量的指标,如诊断准确率、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以判断分层 管理是否提高了医疗质量。
分层管理对医疗安全的影响
根据发病机制,缺血性卒中可分 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 经功能缺损和不可逆性脑梗死。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病理机制
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涉及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导致脑 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缺血性卒中常见的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眩 晕、复视等。
的管理策略。
定期评估与调整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根据病情 变化调整分层和管理方案。
制定分层治疗方案
低危组
以药物治疗为主,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中危组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考虑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加强监护和护理。
高危组
采取紧急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及重症监护,确保 患者生命安全。
培训医护人员分层管理知识
提高患者满意度
优化患者治疗体验,增强患者对医 疗服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降低医疗成本
01
02
03
控制医疗费用
分层管理有助于医疗机构 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避免 过度疗流程,提高 诊疗效率,降低单位患者 的诊疗成本。
促进跨学科合作
分层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有助于促进跨学科合作, 共同为患者提供高效、经 济的治疗方案。
分层管理有助于医疗机构集中优势资 源,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脑梗死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指标一、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NEU-STK-01)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 100%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率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收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

说明:(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2)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指标二、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30 分钟内完成头颅 CT 影像学检查率(NEU-STK-02)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 分钟内获得头颅 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30 分钟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30 分=获得头颅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人数⨯100%同期发病24钟内完成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率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 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指标三、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 45 分钟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NEU-STK-03)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24小时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 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发病24 小时内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发病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急诊就诊=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人数⨯100%45 分内临床实验室检查完成率同期发病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的脑梗死患者总数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缺血性脑卒中围手术期护理查房、评估、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围手术期护理查房、评估、要点
•至于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则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 血管事件,会引起脑干梗死,患者会出现眩晕、呕吐、四 肢瘫痪、共济失调、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和高热等 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
一、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3.检查手段:CT(可排除出血影响);MRI(发现早期梗死 灶);DSA诊断及治疗的金标准
CT
MRI
体位宣教
必要时约束患者
二、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术前)
1. 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 2. 术前禁食6h.禁饮4h,防止术中出现呕吐 3. 术前排干净大小便并于插管的对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备皮 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干燥 4. 询问患者或家属是否有碘伏过敏和其他过敏史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术中)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肢体运动障碍有关 2.焦虑: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预后有关 3.生活自理缺陷:与躯体运动障碍有关 4.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5.睡眠形态紊乱:与焦虑、环境改变有关 6.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应激性疾病
躯体活动障碍
护理措施
效果评价
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疾 病治疗及护理过程
睡眠形态紊乱
护理措施
效果评价
护理目标 :患者睡 眠质量有所改善
1.提供安全方便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明亮整洁,保 持病房灯光明暗适宜,拉好防护栏。协助患者保持舒 适体位防止肢体长时间受压,保持肢体功能位,鼓励 并教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2.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避免受凉。
缺血性脑卒中围手术期护理
1. 缺血性脑卒中 2. 病例介绍 3. 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4. 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神经内科-xxx
缺血性脑卒中

卒中病人管理制度

卒中病人管理制度

卒中病人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卒中病人,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卒中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卒中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卒中预防卒中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卒中的发病率。

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等,因此卒中管理制度应该着重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定期进行体检、控制饮食、保持适当体重、戒烟戒酒等行为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

2. 卒中急救卒中是一种急性病情,治疗应尽早开始。

卒中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对卒中急救的指导,包括卒中的早期识别、急救措施、转运和治疗。

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和通道,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率和康复率。

3. 卒中治疗卒中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神经内科、急诊科、康复医学科等。

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应及时进行脑灌注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以减少脑损伤、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4. 卒中康复卒中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受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康复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经常性进行评估和调整。

5. 卒中管理团队卒中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卒中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卒中患者的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卒中管理制度对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卒中管理制度应包括卒中预防、急救、治疗、康复和多学科团队合作等内容,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协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卒中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卒中管理制度,为卒中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
一、卒中接诊流程:
1、按照卒中接诊流程(15分钟内接诊);
2、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急诊时或入院时、出院前);
3、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二、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四、入院48小时内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五、评价血脂水平。

六、评价吞咽功能。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八、出院时使用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九、为患者提供:卒中的健康教育。

十、住院24小时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十一、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

202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及质控指标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早期血管再灌注是有效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第一个目标即为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AIS再灌注治疗方法从静脉溶栓到取栓治疗,再到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AlS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手段不断更新。

(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外周静脉滴注或注射溶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溶解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可快速溶解血栓,迅速改善脑灌注。

静脉溶栓是在时间窗内治疗AIS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外指南的首选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过多模影像学评估后,静脉溶栓时间窗再次被拉长,EXTEND研究团队将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引入静脉溶栓,该研究对发病4.5~9.0h或醒后卒中(从睡眠中点开始算起9.0h内)存在核心/灌注不匹配的AIS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良好的预后,因此也更新了2021版《欧洲卒中组织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指南》,将静脉溶栓时间窗延长到9ho(二)血管内治疗大血管病变患者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较低,半暗带的恢复不尽如人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成为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

1.动脉溶栓动脉溶栓是早期血管内治疗方法,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引导下将溶栓药物选择性地送至血管闭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可用较小剂量的药物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相较于静脉溶栓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同时在DSA下可动态观察血栓溶解情况。

但动脉溶栓治疗为有创操作,且总体费用较高,不利于推广,同时动脉溶栓治疗作用有限,多作为机械取栓的补充治疗。

2.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指在DSA下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通过支架锚定血栓及抽吸将血栓机械取出。

2015的几项研究均表明,在大动脉闭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具有高再通率及良好预后,但6h取栓时间窗较窄,患者获益有限,探索更长的有效时间窗成为广大学者的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3
• 指标名称:入院48小时内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

设置理由
• 1. 卫生部2007年《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提示;已经有一些研究 验证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两个大型研 究结果(IST.CAST)显示缺血性卒中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对于降低死亡率 和残疾率有一定效果,症状性脑出血无显著增加,但与溶栓药物同时应 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
• •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
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 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标准
• (一)接诊流程。 • 1.按照卒中接诊流程; • 2.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 3. 45分钟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
质量指症具有统计学特性的指标,用数据进行质量管 理评价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单病种质量管理起到什么作用?
• 这种方法能够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 • 是提高医疗技术、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 • 在某种程上反映出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 • 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及合理性 •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1
• 指标名称:卒中接诊流程。
设置理由 • 1.《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
要求: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 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 2.卒中接诊流程的最佳目标是:卒中患者“绿色通道”的上述服务全部时限 目标,为小于60分钟;即是,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在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师、 在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在45分钟内完成所有必须的检测。 • 3.尤其是发病3-4.5小时之内,符合溶栓治疗指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 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限(从抵达院到用rt-PA的时间)应小于60分钟, 争取宝贵的时间窗。

住院期间接受血管功能评价的时间。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时间。

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时间。

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

住院期间与出院后伴有房颤的脑梗死病人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的治疗。

住院期间为病人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时机。

病人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患者对服务满意程度评价结果
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 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3、对有明确溶栓治疗指证的患者可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如 MRA或CTA、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血气分析。腰椎刺穿术等)。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2
• 指标名称: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应用的评估。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S-1.2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 • 设置理由 • 每一位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应获得神经功能缺损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至少 在到院急诊时/或入院时和出院前有二次NIHSS评估 (或至少有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量评分)记录 内容可明示,为制定适宜的治疗分案和预测风险以及 转归提供支持。 •
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 酶代替。
• (2)、发病3至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 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 (3)、对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 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 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尽早溶栓,抓住卒中诊治“黄金一小时” •入院到溶栓治疗时间(DNT)≤60分钟
•到达急诊的 疑似卒中患 者
•医师初始评估( 包括病史,实验 室检查,NIHSS 评分)
•通知卒中治疗 小组(包括神 经病学专家)
•CT扫描 完成
•读CT及实 验室检查报 告完成
•符合溶栓指征患者 给予爱通立®(阿替 普酶,rt-PA)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r-tPA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获益是风险的10倍
•每治疗100名患者,32名获益, 3名转归较差(2个恶化,1个严重 致残或死亡,但不增加患者死亡 率)
•Saver JF, et al. Stroke ;2010, 41:2381-2390.
•正常或接近正常 •转归较好 •病情无变化 •转归较差 •严重残疾或死亡 •无早期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 •早期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
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 •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尿激酶应用的评估 • 1.实施静脉t-PA/尿激酶应用评估;
• 2.应用静脉t-PA/或尿激酶治疗。
•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 (四)吞咽困难评价。 •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 •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 (八)康复评价实施。 •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 •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华法林)的治疗。 •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
• 2. 卫生部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多数无禁忌证的不 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的 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
• 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推荐:(1)对于不符合 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 林150-300mg/天(1级推荐,A级证据)。急性期后给予阿司匹林50150mg/天.(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1级推荐, B级证据)。(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S-1.1 接诊时间(15分钟内)
• 设置理由:卒中患者在到达医院急诊15分钟内获得 服务(在患者到达医院急诊5分钟内见到接诊医师、在 10分钟内神经内科医师到达),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 /或经卒中技能相关培训的其他医师,提供的神经系 统诊疗(记录包括:发病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基础 疾病、影响因素、神经系统功能评估的结果)服务。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脑卒中发病情况
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 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是人类最高的 致残疾病。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250万 109.7~217/10万人口
死亡率:每年死亡病例: >165万 116~141.8/10万人
患病率:全国脑卒中患者:700万 719~745.6/ 10万人口
病残率:高达70%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 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结果显 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 占死亡总数的22.45%。
• 脑血管病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以上,间接经 济损失在500亿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 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循证医学:目前有Ⅰ级推荐和A级证据的治疗方法共 有4种。 卒中单元 rtpa静脉溶栓(发病后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进行去骨瓣减压术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2、 卫生部2007《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中建议 • (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抗血 小板治疗建议
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卒 中/TIA 再发(I级推荐A级证据)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监测与评价的重点

到院后接诊流程。

1、到院后实施神经功能缺失评估的时间与结果

2、到院后实施头颅CT检查的时间

到院后实施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时间。

到院后使用首剂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的时间。

到院后实施吞咽困难评价的时间。

到院后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有适应证,无禁忌症者)的时间。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2012国内静脉溶栓最新专家共识
• 鼓励溶栓(NINDS、ECASS、ATLANTIS、IST-3、 荟萃分析)
• 溶栓适应症放宽(头颅CT显影、80岁以上、房颤、 轻症、基底动脉)
• 明确了很多不确定的问题(时间、剂量、年龄、轻 重、抗栓药物)
•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2):1006-1009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在所有的卒中,缺血性卒中占近 85%的比例。

而对于这一严重的疾病除了在
缺血发生3-4.5小时内静脉应用rt-PA
溶栓治疗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循证医
学证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能够阻止
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管理
•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 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中要求:
•Marler JR, et al. Proceedings of a National Symposium on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December 12-13,1996./news_and_events/proceedings/strokeworkshop.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