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演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特点;3.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4.培养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探究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与基本原理;2.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3.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录制好群落演替的视频素材;2.制作PPT,包括群落演替的定义、基本原理、演替过程等内容;3.准备实物标本以及图片资料,用于展示不同阶段的群落。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学习中所学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具体说明群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组成和特点。
第二步:概念解释(15分钟)1.展示PPT,简要说明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不同的群落演替过程,让学生了解演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第三步:展示视频素材(20分钟)1.展示有关群落演替的实地拍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和疑惑。
第四步:群落演替的阶段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给予每个小组一组群落演替的图片资料或实物标本;2.要求学生分析和描述所给出的群落演替过程,尤其是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规律;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让其做出课堂展示。
第五步:讨论与解释(30分钟)1.就学生在第四步中研究的例子进行全体讨论,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2.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掌握群落演替的原理和机制。
第六步:巩固与评价(20分钟)1.再次播放群落演替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综合性问题;3.总结群落演替的关键概念与原理;4.点评学生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课堂扩展与延伸1.给学生布置群落调查的任务,让他们实地去观察和记录群落演替的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结合班级或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了解其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汇报研究结果。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
2.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群落演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群落演替的原因及特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不同地区的群落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些景观中的生物群落特点吗?2.群落的概念与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讲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在自然条件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间的竞争、环境变化等。
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的特点:从无生物群落到有生物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分析次生演替的特点:从受损群落到恢复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恢复,群落结构逐渐稳定。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
5.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校周边的群落,记录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点。
分析观察到的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如果是,判断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谈谈对群落演替的认识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
五、作业1.复习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分析一个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描述其类型、原因及特点。
六、教学反思1.讲解部分内容时,可能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
2.实践活动时间较短,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观察、分析群落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实施内容步骤点评上课导入课堂播放火山爆发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展示火山演替图片引出课堂小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角色扮演学生起立,教师回礼教师:同学们,开始这节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短片,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
播放视频,时间3分钟,教师:在这个视频中,火山爆发的景象非常壮观,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所有生物因为被厚厚的岩浆所覆盖而全部死亡,最后形成了一片没有任何生命的裸地。
请同学们在看看这几幅图片,展示课件教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游戏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老师扮演环境的变化。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二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
二.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教案标题: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演替的基本过程。
2. 掌握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案例。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黑板2. 群落演替案例研究材料3. 图表和图片展示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过程4. 学生练习册和答案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演替的基本概念。
2. 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的兴趣,例如提出一个问题或展示一个有趣的群落演替案例。
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包括先锋种群、次生种群和顶级种群。
2. 介绍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典型物种。
3. 展示图片或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阶段的演替过程。
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发群落演替案例研究材料给学生。
2.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和分析案例研究材料。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以下问题:a. 案例中的群落演替是哪个阶段的过程?b. 案例中的先锋种群和次生种群有哪些特征?c. 案例中的顶级种群是如何取代次生种群的?d. 学生认为这个案例中的群落演替是成功的吗?为什么?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小组分享他们对案例的分析和答案。
2. 整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和阶段。
3. 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案例,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影响。
练习和评价(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 收集学生练习册,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
拓展活动: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案例,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提供足够的练习和评价机会,以确保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3.能够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群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群落演替的定义。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区别。
2.讨论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从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
3.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规律。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醒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2.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群落,分析其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群落及其演替过程。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2.图片:不同群落的图片3.案例材料:两个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描述六、教学时间1.课堂讲解:2课时2.课后作业: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环境问题,让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一)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要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集合体,并且这些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

《群落的演替》公开课教案【设计思路】“群落的演替”复杂而漫长,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过程,缺乏直观感受,导致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
相比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更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首先以《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贤明研究员所作的科普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基础上,利用沙盘植物建构不同阶段的模型。
结合材料,分析不同模型的差异,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趋势与机制。
之后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裸岩上开始演替的重要阶段(地衣和苔藓阶段)并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实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接着,启发学生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演替结果,进而明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群落演替原理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资料分析→模型构建→模型完善→类比推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演替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使演替概念的生产与机制阐明变得水到渠成。
利用演替原理探讨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对概念的加工和运用,对知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内化的作用。
【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章节关系上,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概念是学习本节的基础。
它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4.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能力目标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2.小组合作,依据资料信息建构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模型3.运用群落演替理论,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群落演替过程(动态的变化过程)2.教学难点: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教学准备】资料《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60×20厘米泡沫板和沙盘植物若干;小诗《生命色彩》;唐臣事迹简介(第二届“母亲河奖”得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大秦岭》剪辑。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3.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1.群落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同一地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体的各种生物种类。
2.群落的特点:群落是由多种生物种类组成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体。
2.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1.群落演替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初演替是指在没有生物群落的地方,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的过程;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的过程。
3. 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1.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自然过程,它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演替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如影响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演替的过程,加深对群落演替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让学生思考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群落的特点。
2.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1.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和分类;2.通过实验观察群落演替的过程;3.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 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