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泉政文【2015】60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实施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的通知泉政文【2015】6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市林业局)要抓好《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的圆满完成。

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项目名称:泉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年)项目法人:泉州市林业局项目咨询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项目负责人:教授级高工教授级高工审核人: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资质证书:工程咨询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工程咨询资质证书编号 2012007003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承担部门负责人:杨开良教授级高工项目参加人员:马燕娥教授级高工杨开良教授级高工栗晓禹工程师王林高级工程师李树滨高级工程师邬凤义工程师白星雯工程师执笔:马燕娥教授级高工制图:李树滨高级工程师制表:马燕娥教授级高工校对:王林高级工程师福建省泉州市林业局项目协作人员:林华伟泉州市林业局局长黄国勇泉州市林业局绿化办主任叶维忠泉州市林业局营林站站长鲁少华泉州市林业局绿化办主任科员陈辉义泉州市林业局资源站站长林芳顺泉州市林业局营林站工程师项目参加人员:李丽玲泉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叶思敏泉州市林业局绿化办工程师廖伟宏泉州市林业局营林站工程师北京林业大学项目协作人员:钱云教授/博导黄川壑博士庄子莹硕士张硕硕士李景文教授/博导费俊杰硕士王健铭硕士夏延国硕士肖爱华硕士侯田田硕士侯胜杰硕士赵天元学士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协作人员:卢书兵博士前言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总面积约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36万人。

《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版)》政策解读

《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版)》政策解读

《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年版)》政策解读一、修编背景及过程根据《福建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要求,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省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定本地区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我市目前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市政府2011年批准实施的。

该规定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我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后我局根据国家、省、市陆续出台新的发展思路及2012年《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稿、2014年新版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等多项新的技术标准、规范的出台,进行了多次的增补。

2017年1月,正式版的《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经省政府批准,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省政府的批复要求,我局依据《省技术规定》,结合泉州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启动了新版《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修订工作。

经过多轮的讨论研究、并多次征求各行业专家及全市各相关主管部门单位意见,2018年版《市技术规定》经市政府研究同意,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二、修编思路以市政府2011年批准的《市技术规定》的框架为基础,梳理历年以来国家、省、市出台的各类技术类文件,将涉及到城乡规划管理的内容纳入此次技术规定修编。

市技术规定具体内容以省技术规定为依据,结合泉州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条文设置突出规划管理主旨、专注规划审批,条文内容力求精简、实用,尽量删除与规划管理职能无关的条文,删除主要指导规划编制的条款,删除原则性、“套话”性质的条款。

文本尽量瘦身,对于国家、省、市有关规范及文件等已有专项规定的,相关管理内容不在全文引用。

跟踪先进城乡规划理念,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垂直绿化、公交优先、慢行系统、综合管廊”等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纳入此次修编内容。

三、篇章调整原2011年版《市技术规定》共分10章,原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均引用其他规定,且与规划管理无关,故本次修编予以整体删除。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批复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批复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批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闽政文[2010]78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3.15
【实施日期】2010.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批复
(闽政文〔2010〕78号)
泉州市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批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请示》(泉政文〔2010〕7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泉州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泉州城市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加
强对台交流合作,逐步把泉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要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为主体的环泉州湾区域为中心,加强湄洲湾南岸、环围头湾两翼和南安等外围组团建设,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和设施共享,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98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内,要以调整、整合、挖潜为主,逐。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问题刍议——以泉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问题刍议——以泉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福 建 建 筑Fuiian Aechiieciuee& Consieuciion 2020年第12期总第270期No 12 - 2020V o I - 2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问题刍议----以泉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洪&&(泉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在国家住建部大力推广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的公式设计却显得过于简单,不分我国南北差异、地区差异情况,似有不妥(基此,以泉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 总体规划为例,参考比较了洋西新城、厦门等地的部分水文情况,探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公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若 干建议(关键词: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泉州;建议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20)12 -0013 -04Disccssion on tie calcclation of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Base on tie case of Quanzhou sponge city master planHONG Liangliang(Quanzhou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dministration , Quanzhou 362000)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in China is flourishing with the viforous promotion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 Ru ­ral Development. Howevee, the formula desifn of "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the annual rainfal" in the "Technical Guide for Sponge CityConstruction" is too simple, regardless of the north - south and regional diferences in China. Based on this , and taking the overaH plan ­ning of the sponge city in Quanzhou downtown area as an example , this papee compared some 11丫41'01000 refime in Fengai New City andXiamen , etc. , explored the formula shortcomings of "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the annual rainfal" ,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worUs :Sponge city ;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maH ; Quanzhou ; Suggestionso 引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 性”,重点解决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 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

泉州总规划

泉州总规划

规划区范围: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总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

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创业中心、文化中心、旅游名城和宜居城市。

总体发展战略:发挥泉州在对台交流中的“五缘”优势,以差异化发展为战略核心,突出产业的龙头作用、港口的支持作用、城市的载体作用和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多轮驱动”全面提升泉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5700亿元,保持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10000亿元,保持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到达22000亿元,保持8%的增长速度。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城市职能:一、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台商投资区。

二、构建对台交往平台和区域通道,建设全国性的专业会展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中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预测到2030年,泉州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2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138.4万人,流动人口约141.6万人;泉州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约为99.7平方米,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

市域城镇结构将形成“一湾两翼多支点”环泉州湾的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将整合为未来的市域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规划提出,在市域生态保护上,要构建“三纵三横”的市域生态格局。

“三纵”即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

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

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

关于“十四五”泉州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思路)(一)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1.交通引领,构建市域一体、城乡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加速构建大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引领市域一体化发展。

引入市域快轨理念,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对市域城镇格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多渠道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尽快突破城市轨道政策壁垒。

大力推进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规划建设,有效提升地面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创建“公交都市。

实现公路与城镇密集区域的融合发展。

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善路网布局,引导过境交通避开环湾城镇密集区;强化交通与城镇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镇密集区域公路的市政化,使之融入城市,并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环湾中心区、外围组团高快一体化快速通道建设。

环湾中心区内部构建“两环湾、中环城”快速通道网络,与高速公路出入口顺畅衔接,促进环湾区互联互通。

中心区与南翼、北翼及安溪、南安等外围组团通过千线公路及快速路建立快速放射线连接。

2.生态优先,明确国土空间开发底线。

维护山水城湾海的自然生态本底,凸显市域两脉通海、南北协同的大山大水空同布局,构建规划区范围一屏一环,蓝绿成网的蓝绿交织生态格局。

推进泉州陆海统筹发展,建立健全陆海自然生态空问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实现陆海资源严格保护、有效修复和集约利用。

以流域治理为龙头,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系统治理,打造各具特色、清新自然。

富有野的流域环境生态样板。

开展规划区生态格局骨架构建,落实生态廊道建设突出生态空间结构性。

4.搭建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优化“一湾两翼双廊”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为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空间支撑。

规划区重点打造“一湾两翼两带”产业功能片区,提升集群效率。

环湾打造都市产业核心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文创文旅、时尚文体、国际经贸、智能科技、先进制造等都市产业功能南翼推进科创产业示范,依据临空经济产业空间规律分圈层培育临空创新产业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北翼促进石化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强化临港重化和港口工贸产业;推动“双廊”产业发展带建设,以泉厦科创走廊对接区域,提升沿海科创产业实力,以先进制造业集聚带串联城市外围地区,以交通联系为纽带,整合园区空间,优化产城发展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规划范围]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

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

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

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永春引导发展区:包括县城、一个次中心城镇、三个重点镇。

县城由中心商贸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岵山片区组成,次中心城镇为蓬壶镇,三个重点镇为达埔镇、下洋镇、湖洋镇。

生态保护区: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和永春县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岱山岩、雪山岩、百丈岩、乌髻岩、北溪、蓬壶仙洞山、船山岩等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桃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德化引导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次中心城镇、重点镇。

中心城区由城北区、城南区、城西区、城东区组成,次中心城镇为上涌镇,重点镇为水口、葛坑两镇。

生态保护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县第二水厂一级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唐寨山国家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大樟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一区两翼多支点规划构建“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各级中心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二、三产业向“一区两翼”多极集聚,在此之外,形成开阔的一产发展空间。

“一区”:指环泉州湾核心区(主要包括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

“两翼”:指北翼湄洲湾南岸区域(主要包括泉港和惠安),和南翼环围头湾区域(主要包括安海水头组合)。

“多支点”:指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城镇支点。

城镇规模1个特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到规划期末,形成“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7个、中心镇21个、一般建制镇约80个”的市域规模结构。

特大城市(300万人以上):预计到2030年,环湾核心区城市人口达到385万人左右,其中泉州中心城区约280万人,晋江中心城区约60万人,石狮中心城区约45万人。

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预计到2030年,南安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40万人,惠安县城城市人口达35万人,泉港城市人口达40万人,安溪县城城市人口达30万人,永春县城城市人口达28万人,德化县城城市人口达20万人,安海水头(组合)城市人口达25万人。

中心镇(2万—10万人):预计2030年,重点中心镇人口规模为5万—10万人,一般中心镇的人口规模为2万—5万人。

一般建制镇(2万人以下):预计到2030年,一般建制镇的人口规模为0.5万—2万人。

规划提出,以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纺织服装、鞋材、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传统产业持续提升,石油化工、汽车及配件、船舶修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装备制造、光伏电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轻重工业比重日趋合理,重工业比重2015年达42%、2030年达55%以上。

设全国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规划期内要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鞋业基地和建材基地,建成省级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汽车及配件、光电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基地。

交通突破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骨架规划中,通过以港口为重点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海西“西进东出”的重要通道,同时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骨架的市域交通网络。

■港口:规划形成肖厝、斗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五大港区,共有16个作业区和5处独立作业点。

■民航:近期适度扩建泉州晋江机场,尽快开展海西区域性枢纽机场专项规划选址工作,本次规划建议在泉州、厦门两市交界地区预留区域新建机场建设用地。

■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一环、两纵、三横、五联”的市域高速公路骨架。

■铁路:积极构筑“三纵二横四支”为基本结构的泉州市域铁路网络。

■快速通道路网:加强沿海与山区、山区与山区间的横纵向快捷联系,形成“沿海环湾放射、内陆网状纵横”为基本骨架的市域快速通道网络,境内总里程约1300公里。

公共交通轨道交通+BRT+常规公交规划希望建立现代化、可持续的绿色交通系统。

具体发展目标为:完善道路网络建设,提高主要干道平均运行车速达35—45公里/小时。

中心城区内主要组团间,实现小汽车30分钟内通达。

中心城区与规划区各主要市县中心之间,实现小汽车45分钟内通达。

2030年公交出行比例提升至30%—35%以上,跨江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0%—50%。

规划中心城区公交系统由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干线、支线等共同构成。

规划泉州紫帽站(客运南站)、泉州洛江万安站(客运北站)、泉州洛秀站(客运东站)、泉港客运站、晋江龙湖客运站、石狮客运中心站、石狮服装城客运站、惠安客运站、南安客运站、水头客运站等11处“公路—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预留泉州霞美客运站。

城内公交换乘枢纽5处,包括洛秀、东海、浮桥、仙石、丰泽。

至2030年,中心城区公交车辆总数达5000—5600辆,合计18—20辆/万人。

[规划区范围]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总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要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实施中兴泉州湾、南联厦门湾、北领湄洲湾、东通全球、西拓内陆的区域合作战略,打造中心城市服务大平台。

■构建一个组合型中心区:环泉州湾组合城区:战略重点是利用转型契机,建设泉州湾高端职能环。

■发展三大门户型次区域:南部门户——安海水头组合:是环围头湾地区的增长极核和区域门户,向南对接和联系厦门、珠三角,并为将来对接台湾预留充分的战略用地。

北部门户——惠安和泉港:是环湄洲湾南岸地区的增长极核,形成生活生产一体化的城市组团,向北对接联系莆田、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

西部门户——南安城区:成为向西辐射和带动内陆地区的重要门户。

向东与环湾核心区的功能、产业进行衔接,向西联系和带动安溪、永春、德化山区的发展。

城市快速路两重环湾多向放射泉州规划“两重环湾、多向放射”城市快速路系统骨架。

两重环湾快速路包括:一重环湾:联系泉州湾发展核心地区,崇武—张坂—洛秀—东海—仙石—晋江—石狮,线路长47.5公里,是未来环湾地区各组团间联系的重要快速通道。

二重环湾:联系泉州、晋江、石狮、惠安外围发展地区,线路长68公里。

5条快速放射线包括:东北向放射线、西南向放射线、西北向放射线、西向放射线、南向放射线。

公交发展共计规划主要公交枢纽27处,规划占地162.5公顷。

其中,规划福厦高铁泉州站和晋江站、宁漳客专铁路秀涂站和安海站等4处“铁路—公路—城市公交”环城枢纽;规划泉州晋江机场“民航—公路—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预留泉州新机场综合枢纽。

规划近期常规公交发展规模为车辆5000辆,场站用地100—125公顷,远期车辆8600—9700辆,场站用地195—215公顷。

轨道交通规划6条总长逾300公里泉州规划6条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线路总长度约326公里。

1号线:福厦高铁泉州站—泉州—晋江—泉州晋江机场—石狮蚶江,与3号线链接,线路长43公里。

同时规划实施城区—晋江龙湖—金井的轨道支线,线路长21公里。

线路总长64公里。

2号线:漳泉肖铁路南安站—南安市区—浮桥—江南—泉州古城—东海—洛秀—惠安黄塘,线路长约60公里,同时保留远景向安溪等内陆延伸的空间。

3号线:洛江河市—双阳—福厦高铁泉州站—浮桥—晋江池店—陈埭—西滨—石狮蚶江—鸿山—马甲,线路长54公里。

4号线:洛秀—城东—泉州中心区—展览城—泉州开发区—晋江市中心—五里工业区—安海—水头—石井,线路长约66公里。

5号线:张坂—洛秀百崎—东海—仙石—晋江市区—泉州开发区—福厦高铁晋江站—官桥,线路总长约53公里,其中东海段与2号线共线9.5公里。

6号线(泉港线):泉港区中心—现325国道走廊—惠安中心—洛秀,与规划4号线衔接,线路长约38公里。

工业用地向外围工业园区集中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划分了禁止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适宜建设区域和已建区,其用地发展方向为“东进、南下、北优、西控”,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南发展,优化北部功能,适度向西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