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北宋的政治【知识详解】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政策,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及其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宰相不止一人,副宰相若干,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也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2.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上文请勿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典例分析】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其出现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知识要点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详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人教版七年级下(部编版)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6课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2、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消灭南方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
3、宋太袓强化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地方政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的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5、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
6、科举制发展的影响:①使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社会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7、重文轻武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3、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甘肃、陕西)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4、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5、宋真宗时,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来到澶州城,士气大增,打退辽兵。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6、元昊对北宋发动进攻,北宋败退。
双方签订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7、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得到了“岁币”。
弊: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的沉重负担。
利: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8、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成为“榷场”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复习提纲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北宋的建立:______年______(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______(东京)。
(相关典故:“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2.北宋的局部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减弱;造成冗官、冗费。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影响:财政支出大,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导致宋朝积贫积弱。
四、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在位皇帝:__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经济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限制官僚特权,增加国家赋税收入);____________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上:____________(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5.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启示: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等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二、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以“和”为主重要事件:1、北宋与辽:_________统治时,宰相_______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__________”内容:辽退兵,宋给辽________。
2、宋夏和议宋夏议和:元昊向宋_________,宋给西夏_________;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和议抗金名将_______在_______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北宋辽夏金元的知识点总结

北宋辽夏金元的知识点总结一、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是宋朝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北宋的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 建立与兴盛北宋建立于960年,由赵匡胤建立。
在北宋初期,赵匡胤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文官为官,取消了军功武将对朝廷的威胁。
这一时期,北宋国力强盛,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2. 衰落与灭亡北宋的后期,国力开始逐渐衰弱。
北宋与金朝的战争不断,宋朝的军事力量受损严重。
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争斗。
最终,北宋在1127年被金朝攻破,灭亡。
二、辽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王朝,这个朝代由契丹族建立。
辽朝的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立与鼎盛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族统治者自称为"皇太祖",定都于上京(今北京)。
辽朝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实行了契丹、汉人、奚人、渤海人、女真人的"五族共治"政策。
国家政权、军事制度和文化风貌达到了鼎盛时期。
2. 衰落与灭亡辽朝在其后期,国力开始逐渐衰落。
辽朝与北宋、金朝的战争不断,国家财政压力巨大。
同时,内部出现了皇室、地方武将和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最终,辽朝在1125年被金朝攻破,灭亡。
三、夏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党项族建立,这个朝代的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立与辉煌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定都于兴庆(今宁夏银川市)。
夏朝在其初期,国力强盛,一度对北宋朝廷造成了威胁,扩张了疆域。
在莫高窟等地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佛教文物。
2. 衰落与覆灭夏朝在其后期,经济逐渐衰落,政治腐败。
同时,夏朝内部各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最终,在1227年被蒙古军队攻破,灭亡。
四、金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女真族建立,这个朝代的历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立与扩张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定都于中都(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
金朝在其初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文官为官,取消了军功武将对朝廷的威胁。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政权分立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重大事件辽契丹族916耶律阿保机上京澶渊之盟北宋汉族960赵匡胤汴京(开封)陈桥兵变西夏党项族1038元昊兴庆宋夏和议金女真族1115完颜阿骨打会宁岳飞抗金南宋汉族1127赵构临安靖康之变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农业1、引进占城稻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手工业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商业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4、外贸范围广思想控制: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文化科技:文化成果: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科技成果: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一)北宋(960年——1127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 措施: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 重文轻武的影响: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
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
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
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
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2.元朝建立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
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
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间轴+知识点汇集+重点图片解读+好题汇集】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末汉人纷纷避难,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 世纪后,契丹族有了自己的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造 房屋和城邑。
政权建立:10世纪,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临潢建 立政权,史称“辽”。
1.重文轻武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武将 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使文臣统兵格 局形成。
●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 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 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 才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 ● 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宋金对峙形成: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 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形成。 金迁都:金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南宋偏安: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 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发展加快,逐渐超越北方 。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了东南地区。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 语。 ●宋代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植棉地区,由北宋至南宋初期的广东福建发展到南宋后期的江淮和川蜀 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