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八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八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八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

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

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理清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1、难点:明确两条线索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3、读第一段。

活动2【讲授】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

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讲授】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

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 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 似的,很宽。走 进去,仿佛到了 个大会堂,周围 是石壁,头上是 高高的石顶,在 那里聚集一千或 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 着洞口的右 边往外流这 是外洞。
孔隙(图片)
孔隙课文
1、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 人, 2、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 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 鼻子。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 就 渐渐入山。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 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 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 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 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的新绿,眼前一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 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 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 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 里出来的。
资料2
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上,是北 山三个洞中的一个。因为有像龙头一样的钟乳石悬在洞 口的两侧,所以叫双龙洞。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 约1 200平方米,洞内泉水清澈,常年洞内的温度在摄氏 15度左右。内洞约2 100平方米,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 石,内外洞间有一条水道相通。双龙洞今天已焕然一新。 它被辟为旅游地,每天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由 金华城通双龙洞有新改建的柏油马路。在通往内洞的孔 隙附近扩大了一处孔隙,增设了一对能来往的电缆船。 内洞里不但安装了电灯,还配上了各种颜色的灯泡,使 洞内景致格外壮观。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着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引发学生热爱着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风景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空间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要领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

三、说教学过程〈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

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

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

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2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2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2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篇1清明时分,我们游金华的双龙洞。

来到洞口,一片阴影罩住了我们,只见左边的大石壁上刻着三个气势磅礴的繁体大字“双龙洞”。

但往里看时却发现黑压压的一片,除了厚厚的石壁,什么也没有。

难道双龙洞就是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洞?正奇怪着,几条小船从一个窄窄的孔隙中漂了出来。

原来入口在这里!在远处看这个孔隙,觉得它很窄,连一个弹珠都放不进去。

可是,当“身临其境”时才发觉,这么高的小船放着,还绰绰有余。

真可谓是近大远小。

我们也迫不及待地上了船,刚躺下来,里面有人就喊“拉船咯”。

小船缓缓地行进,凉凉的石壁贴面而过,不时还滴下几颗“珍珠”。

到了里面,灯火通明,豁然开朗。

眼前是一块巨大的钟乳石,像一位顶天立地的仙人爷爷,他的手里还抱着一个石球,这处景观称为“仙人抱长寿桃”。

绕过台阶,一个巨大的石碗沉稳地立在地上,里面有一些水和一个石球。

旁边一块摇摇欲坠的钟乳石像一只猴子,一只“手”还伸进了水里,美其名曰“猴子捞月”。

寻着水声,我们慢慢走到山洞深处,居然来到了一个大瀑布前。

在银白色的霓虹灯照射下,只见一条巨大的瀑布飞泻而下,猛烈地撞击下面的岩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这种壮观的场面令人十分震惊。

我好奇地凑近一探,溅起来的水狠狠地泼了我一身,来了个透心凉。

在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下转了一大圈,我才依依不舍地出了美丽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篇2我读过叶圣陶写的《记金华双龙洞》,总想去双龙洞玩玩,今年暑假,我如愿以偿地跟爸爸妈妈到双龙洞游玩。

一路上开了三小时,才来到双龙洞口。

只见洞口的旁边“双龙洞”三个字赫然耸立在石壁上。

再走进去一点就是外洞了,可真凉快啊!我们排着队伍,乘着小船进入内洞。

在乘船的时候,经过孔隙,可真像书上写的,仿佛只要稍微抬起头,就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进入内洞了,眼前竖立着的是奇形怪状的石钟乳,刚走进去不多时,引人眼目的便是一条“青龙”,一条“黄龙”其次就是奇形怪状的石钟乳,有晴雨石、仙人帐、青蛙偷仙草……最让我好奇的是青蛙偷仙草,它有个来历:传说有个仙人种了几株仙草,吃一点就可以成仙。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4课记⾦华的双龙洞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记⾦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然的情趣。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4课《记⾦华的双龙洞》,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4课《记⾦华的双龙洞》课⽂原⽂ 4⽉14⽇,我在浙江⾦华,游北⼭的双龙洞。

出⾦华城⼤约五公⾥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

公路盘曲⽽上。

⼭上开满了映⼭红,⽆论花朵和叶⼦,都⽐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丛,那⼉⼀簇,很不少。

⼭上沙⼟呈粉红⾊,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的⼭,各⾊的映⼭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明艳。

⼀路迎着溪流。

随着⼭势,溪流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

⼊⼭⼤约五公⾥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出来的。

在洞⼝抬头望,⼭相当⾼,突兀森郁,很有⽓势。

洞⼝像桥洞似的,很宽。

⾛进去,仿佛到了个⼤会堂,周围是⽯壁,头上是⾼⾼的⽯顶,在那⾥聚集⼀千或是⼋百⼈开个会,⼀定不觉得拥挤。

泉⽔靠着洞⼝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壁下⽅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只⼩船进出。

怎样⼩的⼩船呢?两个⼈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是这样⼩的⼩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管理处的⼯⼈先进内洞,在⾥边拉绳⼦,船就进去,在外洞的⼯⼈拉另⼀头的绳⼦,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情独个⼉仰卧在⼩船⾥,⾃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的⼭⽯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点⼉,准会撞破额⾓,擦伤⿐⼦。

⼤约⾏了⼆三丈的⽔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团漆⿊,什么都看不见。

⼯⼈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的⼀块地⽅,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金华双龙洞400字作文

金华双龙洞400字作文

金华双龙洞400字作文
《金华双龙洞》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金华双龙洞,那可真是一个神奇又好玩的地方!
一进双龙洞,就感觉凉飕飕的,好像走进了一个大冰箱。

洞里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还有的像仙女,真是太有趣啦!
我还记得坐船进洞的时候,那船可小啦,得躺着才能进去。

我心里又紧张又兴奋,就怕脑袋碰到石头。

再往里走,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边有很多五颜六色的灯光,把石头照得更加漂亮了。

走着走着,还能听到滴答滴答的水声,像是在给我们演奏音乐。

双龙洞的瀑布也很壮观,水哗哗地流下来,溅起好多水花,打在脸上凉凉的,舒服极了!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有机会,一定要来金华双龙洞玩一玩,保证让你们开心!
《金华双龙洞》作文二
小朋友们,我跟你们说呀,金华双龙洞可美啦!
刚到洞口,就能看到大大的两个字“双龙”,特别显眼。

走进洞里,哇,里面好宽敞呀!石头有的像大蘑菇,有的像大狮子,可逼真啦。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地下河啦。

我们坐在小船上,工作人员拉着绳子,船就慢慢向前移动。

我抬头看,头顶的石头离我的脸好近好近,我都不敢大声呼吸,就怕碰到头。

还有洞里的钟乳石,有的长长的,像一把宝剑;有的圆圆的,像一个大西瓜。

加上灯光的照射,好看极了!
对啦,洞里还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让人心情特别好。

小朋友们,快来金华双龙洞感受这奇妙的美景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2.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示标导入(一)导入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

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二)出示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查学诊断1、我会读新词。

(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2、我会流利读课文。

(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三、导学施教(一)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我们上一课欣赏了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叶圣陶先生的足迹,去游览浙江的名胜--金华的双龙洞(板:金华的双龙洞)神奇美丽,作家叶圣陶游览过后忍不住写下了一篇游记。

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2、交流介绍叶圣陶: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有童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二)品读交流,理解深化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板书:一片明艳)(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

”)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练读此句)小组交流。

汇报。

(三)写字指导1、学写生字“簇、臀”。

2、师范写“簇、臀”。

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等。

学习第一自然段:(1)、那么课文第一自然段又介绍了什么呢?(2)、交流: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3)、小结:这是游记的一种写法,一般在开头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同学们以后写游记也可以这样写。

3、生仿写,评价。

四、练测促学1、填空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我知道了作者___老先生,在时候,游览。

课文是按______的顺序描写的。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途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课文多次写到水,水的源头是从来、经过、、、最后从流出顺山而下。

五、反馈延伸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六、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抄写词语。

2、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其余部分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的顺序:内洞外洞第二课时一、导入示标(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出示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查学诊断1、听写词语三、导学施教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

(洞口宽,洞内大。

)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3)指导背诵。

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3)、指导背诵。

3、默读第六、七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1)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听写完词语交流词意: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突兀:高耸的样子。

森郁:森林茂盛。

作者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和联想的方法“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具体写出了外洞大的特点。

四、练测促学填空1.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____,特点是______;再写了_____,特点是___;然后写了____特点是__________。

2.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写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五、反馈延伸1、游玩了双龙洞,你有什么话想说,又有何感想?六、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小练习册2、预习作业:第四课《七月的天山》。

七、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黑大沿途明艳双龙外洞宽大孔隙窄小↘石钟乳石笋内洞奇特教学反思:4*七月的天山一、教材分析:《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七月天山的地方特色,突出了天山之夏的独具丰韵,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

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1、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四、教学难点:1、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板书设计:4*七月的天山饮马溪边骑马穿林走马观花雪峰原始森林野花雪水溪流八、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一)揭示课题,了解学习任务。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读,“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了解学习任务。

(二)出示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查学诊断1、我会读新词。

(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2、我会流利读课文。

三、导学施教(一)、集体交流,理清游览顺序,理解文本。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讨论交流: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导入:1、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

的确,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他准会让你2、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

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3.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4.朗读第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二)、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四、练测促学填空1、作者用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三个不同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和;二是描绘了;三是描写。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和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表达了之情。

五、反馈延伸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即景抒情。

六、作业布置1、课外作业:继续完成小练笔。

2、预习语文园地一板书设计: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2、介绍作者:碧野,中国作家。

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人。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丹凤朝阳》等,短篇小说集《山野的故事》《流落》等,散文集《在哈萨克牧场》《情满青山》《边疆风貌》等。

4*七月的天山饮马溪边骑马穿林走马观花雪峰原始森林野花雪水溪流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诗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在初步感知后,可复诵读,直至背诵。

2、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